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想要活得像自己,卻必須像個男生或女生


「男兒有淚不輕彈」、「女生要溫柔婉約」。不知不覺我們意識到必須「像個男生或女生」。但是,什麼是「像個男生或女生」?讓我們透過受壓迫的性少數者與被禁錮的男性們身影來思考。

茶色短髮、濃眉、圓溜溜的眼,照片中像個稚嫩的少年。
廣田爲佐有顆男性的心,卻是以女性的姿態誕生。2012年1月,因嘔吐物噎住食道窒息死亡,得年21歲。疑似因藥物攝取過量造成精神不穩定,人生的最後一天在部落格留下「死掉好了」的留言。

小學五年級時,被其他的女同學嘲笑「像男生的女生」。2003年4月進入橫濱市完全中學的女子學校就讀。其自傳「破曉的天空」(文藝社)中寫道,當學校的水手服寄到家裡時,母親說:「如果不像個女生,在學校裡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喔」。

從「天生有性別認同障礙」的廣田寫的詩可以看出他(她)內心的糾葛。「不希望自己覺得自己很奇怪,一直拼命讓自己成為普通的女生」。但是,內心與身體的不一致逐漸擴大。在高中一年級時,寫了滿滿四張信紙的信給老師,信中說明再也無法穿著水手服,請求讓他(她)穿著體育服。「一直忍耐、偽裝著自己。已經到了極限」。

高中二年級時,轉學到可穿著男生制服的空中高中支援學校。為了注射男性賀爾蒙,謊稱自己為18歲,到東京新宿的診所就診。接受賀爾蒙注射後,廣田寫了一封信給恩師,「人生第一次發自內心覺得活著真好」。

沒日沒夜地在便利商店打工,存動手術地費用。自2008年12月起2年之間動了3次手術後終於獲得了男性的身體。2011年1月,他(她)將戶籍變更為男性。

然而,內心仍無法滿足。他(她)部落格上寫了這一段話,「活得像自己之前,卻糾結於必須像個男生或女生。性別什麼的......會這樣講的人其實最在意性別」。

廣田曾向同居人大久保亜希子(43歲)吐露「全部結束時,感覺生命會就此結束」。「可能是因為,動了手術也無法變得『普通』而感到絕望吧」。

筆記本上也留著廣田潦草的筆跡。「追求普通有什麼不對的」(如圖)。
被強迫要「像個女生」的廣田,反抗似地追求「像個男生」而備受煎熬。
20人中就有1人是有性別認同障礙等的性少數者。是什麼阻礙他(她)們不能活得像自己?

■社會的性別情結

10月25日於東京都舉辦了性少數者LGBT與霸凌問題的研討會。主題為『探討像個男生或女生的壓力』。

公開出櫃,並致力於教育現場霸凌防止對策的大磯貴廣(37歲)表示,「從10多歲開始就經常被同學說像女生、噁心、賣屁股的,長期被霸凌。曾有繭居、高中退學與自殺未遂的經驗」。向老師求救,反而被訓斥說「如果像個男生的話就不會被欺負」。因為他是家中長男,家裡期待他能結婚成為家庭支柱。

「不只是孩童之間的霸凌,『戰線』甚至擴大到雙親、老師與社會,相當痛苦。這到底是個人的問題,還是日本社會的問題,想追究這個問題的心驅使著我展開行動」。

大磯擔任共同代表的LGBT支援團體「尊重生命,白絲帶聯盟(White Ribbon Campaign)」於5月發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成的LGBT曾被霸凌,有3成想過自殺,有2成自殺未遂。

「不像男人的男同志/Gay」、「不像女人的女同志/Lesbian」這樣的想法是偏見。但是,調查可看出「不像男人的男人」容易成為霸凌的目標。

在北日本就讀專門學校的男學生(18歲)於國中二年級時,被同年級的女同學說:「沒想到像你這樣的人竟然會活在這世界上」。這句話,他永遠無法忘記。

就在那個時候察覺到自己的性傾向。之後得知,可能是因為舉止「不像個男生」,大家在背後議論他「可能是男同志/Gay」。

「如果說自己是同志,就會被這樣對待阿」,一直以來在家裡或學校都隱藏著自己,但這樣「彷彿拿掉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活著一樣」。想要活得像自己,一直等到高中畢業,終於在去年10月份在同年齡層的聚集地點公開出櫃。

「我是同志。日本有很多同性戀者因為害怕被拒絕,一直隱藏真正的自己。在日本身為同性戀是相當孤寂的」。

他也倡導「沒有偏見與冷漠的世界」。然而,擔心對尚在職場任職的父母親有不好的影響,因此在這篇報導中並未登載出他的名字。雙親表示「生活可能會因此發生巨變」、「不認為這樣做就會往好的方向改變」,說服了男學生不要用本名接受報導取材。

■同性戀情侶遠走北歐

也有人感受到社會的不自由,離開日本遠走他鄉。任職於IT產業的Rose・ 木村謙介(37歲),在2009年的春天與來日本觀光的丹麥男子Yorn(58歲)邂逅開始交往。自然地想要結婚,2011年6月從東京搬到丹麥居住。

丹麥在25年前便為世界首先承認同性戀伴侶具有與男女夫婦同等權利(如繼承權等)的國家。就職面試時被問到移居的原因,回答因為是同性戀者,對方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回答「這樣啊」。
在日本曾任職三間IT產業公司,但「害怕身分曝光後會對工作有影響」而持續隱藏著。就連第一次跟父母親說明時,也是移居丹麥5個月前。但是,在丹麥不需要偽裝自己。

大學畢業,就職,跟女性結婚,生孩子,購買自己的家.....。在日本時害怕偏離「普通男性必經的道路」。終於,從那樣的意識逃脫,獲得了自由。「再也沒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了」。

星期天的早晨,兩人一起喝咖啡。夏季到來時兩人就一起到海邊。共同分擔家務,Yorn負責房間的打掃,木村負責洗衣服,誰先回家就負責煮飯。在這裡能實現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很幸福」,「現在沒有回日本的打算」木村毫無猶豫地回答。

■沒有男子氣概的男人很奇怪嗎

美國蘋果公司的執行長(CEO)提姆·庫克於10月30日向大眾公開出櫃表明同志身分。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的專欄中講述:「世界雖然已大幅改變,但仍有數不清的人面對恐懼與虐待。我想要試著成為孤獨人們的力量」

寶塚大學看顧學系日高庸晴等人的調查中,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的男性之中66%的人曾想過自殺,14%的人自殺未遂(有效回答數為5731人)。日高等人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同性戀者與雙性戀者的男性自殺未遂風險為異性戀者男性的6倍。

約20年前開始接受LGBT諮詢的精神科醫師平田俊明說明:「以異性戀為前提的社會之中,性傾向被當成霸凌的藉口,害怕被霸凌的恐懼讓LGBT者自幼開始便習慣性地隱藏自己」。

佐佐木瑞枝,武蔵野大名譽教授(日本語性別論)指出,「日本武士(侍JAPAN),日本撫子(撫子JAPAN)的日本國家代表隊暱稱濃縮了日本社會對性別的情結」。「有男子氣概」這樣的詞彙代表著「歧視沒有男子氣概男性,這樣的潛意識刻印在社會之中」

有男子氣概的男性才是男人,不具備這種特質的不是男人。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意識,與排除異於社會性別框架心理作用相連結。

以LGBT為核心主題追蹤報導25年,現居美國的北丸雄二表示:「對方帶著怎樣的偏見與歧視眼鏡?怎樣才是公平、正義?出櫃之後了解到的並不是出櫃者的真面目,而是出櫃者周圍的人的真面目」。
(報導:二階堂友紀、石原孝、高橋末菜)

譯註:
1. LGBT為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四者的集合略稱。
2.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將「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更名為「性別不安症(gender dysphoria)」,日本、台灣亦隨之跟進。

編按:
相對於其它亞洲地區,同志運動在台灣非常頻繁。舉今年為例,除了行之有年的同志遊行以外,模擬憲法法庭反映了許多在刻板的性別背後值得關注的價值,延宕多時的婚姻平權法案在年末也終於進入實質審查。
本篇作為島弧今年最後一篇文章,希望能帶給讀者一些思考的方向。

新聞來源: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ASGBV5307GBVULFA002.html?_requesturl=articles%2FASGBV5307GBVULFA002.html&i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ASGBV5307GBVULFA002

關於性別議題請參考:
(1)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http://www.tgeea.org.tw/gendergogo/
(2) 台灣同志咨詢熱線
http://hotline.org.tw/
(3) TG蝶園跨性別咨詢熱線
http://transgender-taiwan.org/index.php?title=專線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為了脫離貧窮而升學 ──學生面臨的卻是高漲的學費與沉重的學貸負擔


■ 「貧窮與東大」

  在大企業工作的朝倉彰洋(25歲),於2009年就讀東大時曾做過一份問卷調查。由東大校方實施的「學生生活狀況調查」結果可得知,父母親年收入為「950萬日圓以上」的東大生占半數,然而「無從得知有多少學生為貧困階層」。從此問題意識出發,朝倉針對自己所居住的學生宿舍的舍友發放問卷調查,發現宿舍裡的學生大多皆有經濟問題。49位問卷回答者當中,父母親年收入不到300萬日圓的學生有15位。   
  
  「即便出身貧困,若支援制度能更廣泛週知運用,便可不受困於家庭經濟因素,進入東大求學」朝倉本身便成長於單親家庭,由母親扶養長大。原本母親說:「會提供資金讓你繼續求學」,但當他提及想離開愛知縣至東京求學時,母親態度丕變,以「沒有錢讓你去東京念書」為由反對。日本國立大學的學費(標準金額)從1975年度的3萬6千元日圓,漲為目前的53萬5800日圓(約16萬台幣),漲幅約15倍之多。

  朝倉初中時從未考慮要上大學。高中時受到老師的協助獲得免除學費補助,同時也爭取到給付型獎學金*,得以進入研究所繼續求學。「我很好運。若沒有遇到提點我有支援制度的國中與高中老師,與一起以東大為目標的夥伴,我應該無法繼續升學。」

  在愛知県春日井市購物中心的一角。那裏的大學生志工每周一次約2個小時,針對國中生進行幾乎是一對一的課後輔導。約有15位學生受到政府生活保障補助,或是單親媽媽家庭。其中一位是成長於單親媽媽家庭的國中三年級女學生(14歲),雖然放棄上補習班,但接受課後輔導教室的指導,以商業職業學校為目標,希望繼續升學。職業學校畢業之後,她打算立即投入職場。「因為沒有錢可以上大學,而且工作的話媽媽會很開心」。 一位參加課後輔導教室的國中三年級的學生(14歲,長男)母親(38歲)說道:「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讓兒子上大學」。她的丈夫(38歲)多病,她以照護服務員證照打工維持家計,深刻感受到經濟環境富裕的人不斷爬上社會頂層,貧困的人只能在原地打轉,窮困生活日復一日。她說:「不希望兒子步上我的後塵。希望他堅持下去,持續往上爬。」

  即使出身貧困,教育能使人發揮能力、開拓未來。然而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況當中,原來被視為可改善貧富差距的平等受教權亦搖搖欲墜。

■ 打工纏身,「想放棄上大學」

  
  經濟狀況吃緊,即便升學,路途仍然險峻。學費必須貸款,變成家庭的重擔。一位居住於宮城縣的母親(50歲),擔任非正職幼兒照顧人員,月收入約13萬8千日圓,扶養兩個孩子。其中私立大學的長女(20歲),自就讀公立高中時便背負借貸型獎學金的「貸款」,升大學時又借貸了兩項獎學金,畢業時貸款總金額預估達260萬日圓(約78萬台幣)以上。國中二年級的長男(14歲)在升上高中之後,將背上另一筆新貸款。

  她女兒的目標是成為小學老師,為了償還學貸,身兼收銀員等兩個打工。但是早上5點起床一直到半夜才回家,每天學業打工蠟燭兩頭燒的生活,連跟朋友相處的時間都沒有。這個夏天,女兒忍不住透露「打工好累,我想放棄念大學」的念頭。「我很想跟她說,沒關係就不要打工吧。但面對現實,我也只能說,現在辭掉打工的話,150萬日圓(約45萬台幣)的貸款怎麼辦?」即便順利畢業,也無法保證能找到可穩定償還貸款的工作。「即便是為了脫離貧窮而升學,但也只是持續增加借款的『無法回頭的賭注』罷了」母親深為煩惱。

■ 接受學貸的學生比例為52.5%

   孩子的窮困比例打破過去紀錄的同時,另一方面,國立大學一年的學費為40年前的15倍。必須仰賴名為獎學金的「貸款」的家庭日漸增加。依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的統計數據,日間部4年制大學的學生之中,接受獎學金支援者在2012年度已達52.5%,較十年前增加了20%。其中接受獎學金支援的學生有9成是借貸型獎學金(學貸)。

  名古屋市的杉山智(20歲),受交通事故後遺症影響的父親無法正常工作,家庭經濟困難。大學二年級時因繳不出學費被開除學籍。高中、大學接受獎學金約350萬日圓亦為貸款,負擔極大。 他參加以思考如何解決孩子的窮困對策的聚會,認為「沒有知識便無法找到解決辦法。無知使人窮困。」如果貧窮,就無法接受教育,吸取知識。「因為貧窮便得工作的想法將產生貧窮的惡性循環。」(杉原里美、山本奈朱香、河原田慎一報導)

■ 同樣面臨學費高牆的美國與澳洲

   被視為「改善貧富差距」的教育制度,持續遭到因財政狀況惡化帶來的高學費所威脅。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訊所示,就連以「教育是國民應享的福利」為理念的法國跟荷蘭也醞釀調漲學費。

   澳洲自2005年開始6年之間學費調高了28%,就讀雪梨大學的大學三年級學生Kyle Blakeney(21歲)非常憤怒,低收入戶較多的澳洲原住民憤怒地表示:「原應是為了脫離貧窮而存在的高等教育,很諷刺的,卻因為貧窮而無法就讀,多麼讓人絕望!」、「自許為多元主義國家,卻說出:『窮人不要去當律師跟醫師』這種話。」 保守聯盟的艾伯特(Abbott)政權減少大學的財政支出,提出最高300億澳幣(約7800億台幣)的財政削減法案,法案通過的話,取得碩士學歷的學費會從目前的數萬澳幣,在兩年後漲為世界最高學費的10萬澳幣(約260萬台幣)。 澳洲40多間大學中多為國立大學,1989年之前皆為免學費。「出生於這個時代的人,就必須繳納高額的10萬澳幣學費。」居住於雪梨郊外低收入戶聚集地的高中生Grace Hurley(17歲)嘆氣地說。

  美國過去也曾被稱為即便出生貧窮家庭,只要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就能翻身為中產階級的希望之國。但是美國大學創立的NPO「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表示,去年4年制私大一年所需費用已調漲為約3萬1千美元(約93萬台幣)。即使一併考量通貨膨脹率,也約為30年前的2.5倍。公私立大學中約有6成的畢業生背負高額學貸,平均借貸金額約為2萬7千美元(約81萬台幣)。

  NPO「學生貸款危機」的創立人Robert Applebaum指出,「因為背負貸款,即使畢業,也有許多人無法購買房子或車子,亦無法創業。此問題亦將為經濟整體帶來負面影響」。(雪梨報導=郷富佐子,紐約報導=中井大助)

■ 以稅金補助升學費用 
矢野真和・櫻美林大学教授

  
  雖然政府想以借貸型獎學金解決機會不平等的問題,但其本質仍為貸款。父母親繼承給孩子的負資產問題,有定著化的現象。針對無法上大學的人,應提供低所得者無須償還之所得連動型獎學金,無論是公私立大學皆應調降學費,應以稅金負擔生學費用,學費由父母親負擔的想法必須加以改變。在高中畢業者與大學畢業者的未來所得差距持續擴大的狀況下,從大學畢業者的終生收入所獲得的稅收應大幅超出公共投入金額,而大學學費應只佔消費稅的1%。我們要改變想法,18歲孩子的大學學費用不是由父母負擔,而是共同負擔,實現讓每個人都擁有就學機會的社會。

譯者註:日本的獎學金分為兩種,一種為無須償還的「給付型獎學金」,另一種為須償還的「借貸型獎學金」。

資料來源: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ASGCS64WPGCSUTIL01V.html?i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ASGCS64WPGCSUTIL01V
圖片來源:
http://yamatea.at.webry.info/201412/img1_1.141724257638697202180.html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勞權律師對女主播內定遭到取消一事之看法 ──以法律觀點徹底解讀特例的官司


戸舘圭之(律師)

  希望撤回遭到取消的內定,女大學生控告了日本電視台放送網——。11月14日的這場官司吸引了極大注目。根據新聞報導,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4年級生笹崎里菜小姐(22歲),原已獲得日本電視台主播職務的內定,預定在2015年進入該社。她有在銀座某小型俱樂部從事女服務生的打工經驗,主動向公司的人事部報告此事,然而日本電視台卻以「不適合擔任被要求具高度清廉性的主播」為理由,取消了其內定。

● 日本電視台單方取消內定

  遽聞笹崎小姐最初遭到日本電視台脅迫,令其自行辭退內定,但她並未聽從此令,因此遭到取消內定。笹崎小姐對無法接受如此結果,因而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11月14日,在法院進行第一次的口頭辯論,下次預定於2015年初上旬進行。

  雖然此案最終交由司法來判決,但是,大學生就職活動中所謂的「內定」,在法律上究竟是什麼定位?筆者於此,藉此案例來思考看看。

  即將自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學生,大多於在學期間便開始進行就職活動,接受採用考試,通過考試後,便會收到來自企業的採用內定通知。此即為「內定」、「採用內定」。透過上述的方式,企業可確保想錄取的人才;學生也可因獲得志願公司的內定,而不須再進行其他就職活動,專注於僅存無幾的大學課業。就此次的案例來說,站在日本電視台的角度,藉由內定笹崎小姐,有著讓笹崎小姐無法前往敵對電視台等的其他公司工作的優點。另一方面,對接受內定的學生來說,依據內定通知,便無法再去他處進行就職活動。取消內定,亦是斷絕了以畢業新鮮人身分就職的可能性,茲事體大。因此,取消內定也時常出現官司糾紛的案例。

勞動者被企業採用的過程大抵如下:

①招人.募集
②應徵(提出履歷、必要文件等)
③採用考試、面試等(採用選考)
④採用内定(交付內定通知書、提出誓約書等)
⑤進入公司(進入公司典禮、交付任免文件等)
⑥試用期
⑦正式採用
 

  在其過程中,若至⑤進入公司的話,無疑可視為勞動契約成立,企業也必須遵循勞動基準法和勞動契約法等法規,無法簡單地辭退勞動者。

● 即便只是「內定」,勞動契約也已成立

  另一方面,在此次案例中,爭論點之一的是在④採用内定的階段,勞動契約是否也可視為已成立。採用內定的方式等等,依據不同企業,有各式各樣的形式。雖然每個案例各有其不同狀況,但是一般來說,許多企業的採用內定是當企業發出採用內定通知後,學生便必須提交寫有進入該企業工作等內容的誓約書,依情況不同,也有作為入社準備而必須參加的研習等義務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下,學生與企業之間,在採用內定階段,勞動契約就已成立,這樣的思考是比較普遍的。「因為尚未正式進入公司,所以勞動契約還未締結,因此企業應該可以自由地取消內定。」可能也有這樣看法。但是,當內定關係出現時,通常認為接受內定者與公司之間已產生法律的約束力。

  最高法院也在關於某企業的採用內定的審判中,承認依照採用內定通知而勞動契約成立一事(大日本印刷事件,最高法院昭和54年[1979年]7月20日判決)

  此種情況的勞動契約,時間起始於畢業後,且企業保有在一定的情況下可解約的解約權(附註開始執行日期、保留解約權的勞動契約)。依前述的流程看來,在企業保留有解約權的這點上,便已與⑥試用期是同樣待遇的情形了。承上,雖言內定,但勞動契約已被視為成立,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方面若要取消內定,必須有正當理由,否則便無法被認可。那麼,取消內定的案例是什麼情況呢?

  雖然有點專門性,在此引用最高法院的判決內容如下:「以內定採用時無法知悉的事實、或是無法期待知悉的事實,作為取消內定採用的事由,參照解約權保留的意旨與目的,以客觀上依社會通念可被肯認為是合理的事由為限。」(大日本印刷事件,最高法院昭和54年[1979年]7月20日判決)

  像這樣,最高法院對可以取消內定的情況加以限制。一般來說,所謂取消內定被認可的情況,像是如無法取得學分而無法如期畢業、健康狀況明顯惡化而無法負荷就職勞動、內定時提出在採用之際謊報重要事實等情況,客觀上被視為是合理理由的。

● 無法以抽象理由加以取消

  舉例來說,僅以「不合乎公司風格」、「印象不佳」等抽象理由來取消內定,是不被允許的。在上述最高法院的判決案例中,雖然公司以「gloomy的印象」(陰沉、陰鬱的印象)作為取消內定的理由,但被判定為無效。當然,在採用階段,企業以原則為由,有自各式觀點進行採用選考的自由,將「不合乎公司風格」、「印象不佳」等理由作為選考基準之一,而不予採用的事亦是被允許的,此行為不太說是違法。(採用的自由)但是,當發出內定通知,並且通知內容相當於雙方已締結勞動契約的情況則另當別論。企業在做出採用勞動者的約定下,便受該契約所拘束,只要沒有正當的理由,就無法解除該契約(解雇)。換言之,就算想辭退對方,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便無法辭退對方。一般來說,採用內定被視為已有勞動契約約束力的情況較多,故與單單是不採用的情況有所不同,這一點希望大家能注意。

  取消內定變成無效的情況時,作為勞動者的地位就會被承認。再者,以違法取消內定作為理由而提出損害賠償也是被認可的。在此次的案例中,以曾經在銀座的俱樂部從事過女服務生的打工經驗作為理由、而取消內定一事,是否可客觀地被認定為合理之舉;在一般常識上是否被認為適當,將成為此次爭論的焦點吧。

文章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3644
圖片來源:
http://www.bijogoyomi.com/bijo3/index.php/2012/07/27#12

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少子化的對策 從小學生開始


■與嬰兒接觸的課程

  穿著體育服的五年級小學生們輪流輕輕地抱著小嬰兒。為了哄啼哭的嬰兒一下扮鬼臉,一下搖鈴鐺,也有些小學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能一直盯著嬰兒看。

  正對著富士灣的富山縣魚津市,有大約四萬四千人。約有120名學生的市立上也方小學校,在七月中招募了兩對母子,讓大約二十名的五年級學童以「接觸嬰兒」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小朋友們向母親提出各種疑問:「小嬰兒夜哭的時候就不能睡覺嗎?」「希望爸爸可以幫忙做什麼?」也學習了懷孕和生產的過程。

  這個課程是市政府推廣的少子化對策「送子鳥計畫」的一環。著重的目標在於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六年前開始在部分的小學實施此課程,今年開始利用國家補助的地區少子化對策經費,把該課程推廣到全市的中小學校。課程結束後,也讓小學生寫信給將來的自己和孩子。上野方小學的小朋友寫下這樣的句子:「我想要養育出溫柔的孩子。」「將來希望可以早點生小孩。」

  魚津市在2002年出生人口數是419人,在2011年第一次下探300人。「雖然我並不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但是以不強迫他們的價值觀為前提,如果能夠變成他們考慮結婚生字的契機也不錯」負責人表示。由於對人口減少的危機感,在教育現場實施的少子化對策也越來越廣泛。政府於去年公布的:「因應少子化危機的緊急突破對策」當中加入了「促進國高中生接觸嬰兒的機會」一項。從2012年度開始,適用對象的初中學習指導要領當中,也把「接觸幼兒」列為家政課的必修選項。

■向高中生宣導結婚的魅力。
  
  雖然已經提出很多針對成年人的對策,少子化卻依然沒有趨緩。上緊發條的的公部門開始轉向十多歲的青少年。現代人想結婚但不想失去自由。於是,不婚和晚婚的狀況持續加劇。基於這也被列為潛藏的少子化因素之一,山形縣開始「正面促進結婚育兒」。為了使年輕一代正面積極地體會結婚和育兒,展開各種努力,今年度在縣內的八所學校也實施了規劃人生的「Life Design 研討會」

  山形西高校在五月開了研討會。大約240人的一年級生聽了『尋覓結婚對象的時代』其中一名作者白河桃子的演講。「結婚並不是把目標放在當專業主婦,而是要想成夫妻共同合作。」「懷孕並非任何時候都辦的到的事。」也同時出示了未婚率和結婚對象的收入的相關資料。很多學生表示:「想當也能夠工作的辣媽」「我知道迫於壓力結婚是不好的。」但是也有女學生感受到不得不生小孩的壓力。縣政府的負責人表示:「會持續一直以來進行的育兒援助,同時也向年輕一代傳達結婚和育兒的好處。

公部門的轉向青少年施策的理由來自無法改善的少子化現況。總出生率自1975年下達2.0之後持續下降,2005年達到過去以來最低的1.26。在那之後的2013年略為增加到1.43,但仍舊遠低於歐美。未婚率也持續增加,2010年35~39歲男性的未婚率約36%,女性達到約23%。

■生育自由也應同時受到尊重

  在香川縣預定舉辦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對象的「戀愛講座」。秋田縣則正在編寫高中家政課使用的「少子化對策副讀本」。各縣市都在著手啟發年輕人的同時,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對策也開始出現大膽的意見。「在青少年期暫時停止男女合校的話如何呢?」靜岡縣長川勝平太在六月的縣議會上發表了這樣的言論。比起男孩,女孩成熟較早,學校的課業成績也好,很難對男孩有尊敬的感覺。從這樣的思考方向來看,男女「到大學第一次同校的話,彼此的憧憬也許會比較深厚」。正在思考人口減少問題的縣市,在會議中暗示了討論「男女分校學習」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訴諸傳統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聲音出現。在文部科學大臣的諮詢機關「中央教育審議會」的六月大會,有委員表示「有的女性因為不想失去自由而不結婚,所以沒有延續世代的想法。」「自由是伴隨著責任的」等意見。
  
  專精於少子化問題的大日向雅美教授(惠泉女學院大研究所,專長為發展心理學)則批評:「對於國高中生的啟發,並不應該只限於將來的結婚和生育。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了解生命的重要和思考活著的方式也是必要的,而結婚和育兒不應成為唯一的解答。」

  提出因應少子化的對策固然重要,我們不能忘記「生育的自由」、「不生育的自由」以及「無法生育的人」。教授認為:「政策制定的方向,應該以購成讓希望生育的人能夠安心生育的社會為目標。」(佐藤惠子)


資料來源:http://www.asahi.com/articles/DA3S11366306.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嬰兒&es_sm=122&source=lnms&tbm=isch&sa=X&ei=ZjmVVJrcCsTVmgWZgoHIDQ&ved=0CAgQ_AUoAQ&biw=1152&bih=620#facrc=_&imgdii=_&imgrc=aqHyqlv1d5e1aM%253A%3BlwD3DAbslNrzOM%3Bhttp%253A%252F%252Fpic.pimg.tw%252Fbbfirst%252F1363333117-3040264389.jpg%253Fv%253D1363333118%3Bhttp%253A%252F%252Fbbfirst.pixnet.net%252Fblog%252Fpost%252F54682663-%2525E9%2525A0%252590%2525E9%252598%2525B2%2525E5%2525AC%2525B0%2525E5%252585%252592%2525E7%25259A%2525AE%2525E8%252586%25259A%2525E9%252581%25258E%2525E6%252595%25258F%2525E5%2525B0%25258F%2525E5%25258F%2525AE%2525E5%25259A%252580%2525EF%2525BC%25259A%2525E9%2525A0%252590%2525E9%252598%2525B2%2525E5%2525AC%2525B0%2525E5%252585%252592%2525E7%25259A%2525AE%2525E8%252586%25259A%2525E9%252581%25258E%2525E6%252595%25258F%3B500%3B393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鹿兒島縣知事同意重新啟用川內核電廠,這難道不是對地方的歧視嗎?


◇首開「避難計畫僅止於紙上空談,便強行重啟電廠」的先例?惹怒電廠周圍居民

  自福島核電廠事故以來,經過了3年8個月,如今這個國家決定重啟核反應爐。在新規定基準下的重啟的「第1號」,是鹿兒島縣的九州電力・川內核電廠(註1)。不顧居民的不安與反對,薩摩川內市政府與鹿兒島縣政府同意了重啟核電廠。對此,居民心中徘徊不去的憂慮是什麼呢?我們實際走訪了現場。【吉井理記採訪報導】

  在錦江灣的正中央,櫻島正冒著煙。今天鹿兒島的市區也因火山灰飄落而顯得煙霧瀰漫。自2009年火山活性化後,這裡每日都出現小型的火山噴發。
在飛舞的火山灰中,鹿兒島縣知事・伊藤祐一郎於11月7日同意重啟核電廠,約400名反對重啟的居民在鹿兒島縣政府前集會抗議,高喊「核電不容重啟!」。但是,現場瀰漫著大勢已去的氛圍。從10月開始持續靜坐至今的居民也說「會在今天撤退」,居民顯得如此無力。

  「核能事故不只會對電廠當地的自治體產生傷害,也會影響其周遭的自治體,看看福島就知道了。但是,重啟電廠卻只需要鹿兒島縣與薩摩川內市的居民同意即可,毫不考慮有著同樣風險的周遭自治體居民的同意與否。對這樣專橫、粗暴的事,我們的憤怒已無可言喻……」鹿兒島大學臨時講師杉原洋先生(66歲)為此深深嘆息。他曾是當地報紙《南日本新聞》的記者,自1979年起,花了兩年的時間採訪啟用前的川內核電廠。
 
  對於重啟電廠所需徵求同意的「對象」範圍究竟應該到何處為止,法無明文,實務上是委由各電力公司裁量。以川內核電廠來說,儘管依照避難計劃,縣與薩摩川內市以外的自治體是位於緊急防護處置區域(UPZ,核能發電廠周圍30公里以內),該地的居民卻無發言權。

  在這次的案例中,類似處境的自治體有8個。姶良市議會(註2)通過決議,要求伊藤縣知事將いちき串木野(註3)、日置(註4)兩個市議會加入「反對重啟並要求廢止川內核電廠的反應爐」意見書的「同意對象」。但是,在其它的自治體並無類似的舉動。不僅如此,8市町的首長中,也有人表示「重啟也是迫不得已」。

  杉原至薩摩川內就任的那年,發生美國三哩島核洩漏事故。(註5)是故,當時周遭自治體的反對意見也相當強烈。但是自1984年運轉開始時,已經聽不到對核電安全性的質疑。「可能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註6),但不如說是結構性的問題,這其中也有內情:畢竟鄉下地方是很難反抗縣知事或是國家的。杉原如此嘆道。

  內情是指什麼呢?我們探訪了いちき串木野市,唯一一個市區全部區域皆在UPZ範圍內的自治體。今年6月,反對重啟的民間團體收集約1,5464名(超過約三萬人口的半數)的連署,並向市府提出。市民最為不安的是當事故發生之際的避難問題。該市位於連接薩摩半島之處,在發生核能事故時,將往東南方的鹿兒島市或南九州市等地避難。

  但是在統計上,在いちき串木野市,風是以從有著核電廠的西北方吹來的日子較多。換言之,即便避難至東南方,也是處於核電廠的下風處,所以仍然有曝於放射性物質下的危險。再加上屆時勢必會出現避難車潮,但是預定的避難道路,是平常就很混亂的單側一線車道(無論國道或縣道)。「周遭自治體的避難計畫充滿破綻,在無法正常避難的情況下強行重啟電廠,令人無言。且市府依然迴避著大家的疑問或反對聲浪。」以「反對重啟」而去年11月的市議會選舉中,初次當選的田中和矢先生(62歲)回顧道。

  在該市的今年度總預算約154億當中,來自市稅收等自主財源為43億7千萬,占總預算的28%。總預算的7成以上是依賴財源,來自地方交付稅和縣與國庫的支出金等。(註7)「市府收取國家、縣的電源建地交付金(註8)約9千萬日圓,由於市府財政情況嚴峻,所以絕對不會吐出這些錢,市府幾乎是不可能反對重啟。」

  因為來自縣府、國家的補助金關係到很多公共事業,所以市府不想得罪「上頭」,特別是現在正處於縣或國家調查自治體預算的時期,各自治體更是難以堅決反對。像九州電力公司這種當地企業,其銷售額相當龐大,也有人擔心(停止重啟)「會對當地經濟有負面影響」。田中在發生車諾比事故時,也依然相信「日本的核電是安全的」。田中說「但是因為有了那個事故(註9),使我覺得『這下子給故鄉蓋了個大麻煩』而感到害怕。我自認為我是比較靠近自民黨的,但是我無法認同的只有核電政策。」

  縣府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今年度縣府預算的7,882億中,來自國庫支出金等依賴財源上升至約7成。順帶一提,戰後的7名鹿兒島縣知事中,包括現任知事在內,實際上有6人是從前自治省(註9)等中央官僚轉換跑道的「轉身組」。

  此外,也有著政治上的內情。某自治體的公明黨相關人員坦白說:「雖然結果只能依循黨中央的意向,但是贊成重啟的公明黨縣議員其實內心也無法認同,又只能煩惱於無法向有權者說明。一部分的自民黨縣議員也似乎曾抱怨著『為什麼東京(註11)偏偏從我們這邊開始著手?我們不就跟被迫接受基地(註12)的沖繩一樣。』」杉原接著補充。「只能說,這是將問題推給離中央較遠、較弱的縣或自治體的一種『差別待遇結構』。政府之所以選川內核電廠當作重啟的第1號,也在於離東京較遠,且國民的關心程度低,除此之外我們想不到其他的理由。這不只是鹿兒島的問題。如果全國人民不出來發聲的話,較弱的地區與人被犧牲的結構性問題將永遠存在。如果說那麼『安全』的話,那真希望在東京建造核能發電廠。」
 
  以川內核電廠為開端,不管避難計畫是否具有現實性,想必全國都將開始運作核能發電廠吧。因為筆者想療癒被打亂的心情,在田中的引領下,造訪了佇立於いちき串木野市深山處的鎮國寺,此處被立志脫離核能發電的人們當作「心靈依靠之處」而接受自全國各地的訪客,住持村井宏彰先生嘀咕地說:
「我想應該有人受惠於核能發電吧。但是只因為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可以賺錢』,而不考慮下一代,去運作可能會禍延子孫的核能發電,真的好嗎?」
山的彼方,遠遠地可以看得到川內核電廠。我想這個國家的人民都必須深思此一問題。

---
譯者註

註1:川內核能發電廠為九州電力公司繼玄海核能發電廠後所建的第2座核能發電廠,位於鹿兒島縣薩摩川內市久見崎町。其中有壓水型核反應爐(PWR)2座,1號機與2號機分別於1984年、1985年開始運轉。目前九州電力公司正著手進行增設改良式壓水型核反應爐(APWR)的3號機,預計於2019年完成。在1997年3月發生芮氏地震規模6.5級與6.3級、5月發生芮氏地震規模6.1級的2次鹿兒島縣西北部地震中,川內核電廠曾發生過自動停止裝置未啟動而於地震中持續運作的狀況。此外,1號機與2號機也發生過數起故障等。

註2:姶良市位於鹿兒島縣中央,於2010年由姶良郡蒲生町、姶良町、加治木町3町合併而誕生的市。該市東南邊一部分面臨鹿兒島灣,本文中提及的鹿兒島市在該市西邊,薩摩川內市在該市西北邊。

註3:いちき串木野市是鹿兒島縣內的一個市,位處西邊,2005年由串木野市與日置郡市来町合併所設立。東北邊鄰接本文中提及的薩摩川內市,東南邊則鄰接日置市。

註4:日置市是鹿兒島縣下的一個市,2005年由日置郡的伊集院町、東市来町、日吉町、吹上町合併所設立。北邊鄰接本文提及的いちき串木野市與薩摩川內市,東邊鄰接鹿兒島市。

註5:1979年3月28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薩斯奎哈納河三哩島核電廠(Three-Miles Island Nuclear Generating Station)發生核反應爐的部分爐心熔毀,該事故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能事故。

註6:原文為「のど元過ぎれば……」,此為日文俗諺,本來的全文是「のど元過ぎれば熱さを忘れる」,意為熱的東西通過喉嚨後就忘了燙,引申為忘記教訓或類似中文的「傷疤好了就忘了痛」的意思。

註7:日本的地方自治體財源分為自主財源與依賴財源,自主財源是由自治體自己籌措,包括地方稅收、因受益於地方的特定多數營業者所支付的分擔金、地方建設所需徵收的負擔金、公共設施使用收入、手續費收入、財產收入、捐贈金等;依賴財源則由國家給予,包括國庫支出金、地方讓與稅、地方特例交付金、地方交付稅、地方債等,其額度由國家決定。另外,此處提及的地方交付稅是基於「地方交付稅法」,從作為國家稅收的所得稅、法人稅、煙酒稅、消費稅等稅收中各以一定的比例,由國家均衡地給予各個地方自治體,以確保各地方行政事務的順利運作。

註8:日文原文的全文為「電源立地地域対策交付金」,是一種由國家支付給建有核能發電廠的地方自治體的經費,2003年合併了「電源立地促進対策交付金」、「電源立地特別交付金」等支付經費名目而設立。自核電廠建設前到開始運轉後,每年都會支付。該項經費基本上是可隨該地方自治體任意運用於當地的公共支出如交通、教育、當地地區福利等。以本文的川內核電廠來說,該經費給予的對象是鹿兒島縣、建地所在的薩摩川內市及其周邊的5個市町,並根據其地方自治體的財政規模大小而給予分配。

註9:此處的事故應是指311東日本大地震。

註10:負責國家與地方公共團體間有關行政、財政的連絡與調整,以及負責和地方自治與公職選舉有關擬案、企劃、營運的指導,為中央機關。2001年隨著日本中央省廳重新調整,已併入總務省。

註11:意指中央。

註12:指美軍基地。

---
資料來源: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110dde012040002000c.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鹿兒島縣&es_sm=122&source=lnms&tbm=isch&sa=X&ei=WcKTVKWCFKPKmwWI1IHoAQ&ved=0CAkQ_AUoAg&biw=1152&bih=620#facrc=_&imgdii=_&imgrc=aOU-CQr4mgDHFM%253A%3BfECyzSJXhh1rxM%3Bhttp%253A%252F%252Fwww.welcome2japan.hk%252Flocation%252Fregional%252Fkagoshima%252Fimg%252Fnagasakibana_kaimondake.jpg%3Bhttp%253A%252F%252Fwww.welcome2japan.hk%252Flocation%252Fregional%252Fkagoshima%252Fnagasakibana_kaimondake.html%3B450%3B250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在台灣比吹起的「反中情感」更強烈的東西--- 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的慘敗。檯面下的輸家是中國?


野嶋剛

11月29日舉行投開票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馬英九總統所率領的國民黨可說是全面崩盤的歷史性敗北,強烈的衝擊也逐漸擴散。「檯面上的輸家」當然是國民黨,但是與國民黨持續了長期蜜月的中國政府則是否為「檯面下的輸家」,這樣的疑問無論如何都已浮上檯面。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中國的領導者們無庸置疑地是以黯淡的心情接受了此次台灣的選舉結果。或者是說,遭受到一股從以前到現在如疊積木般小心翼翼地建立起來的中台關係的地基,因一次的選舉就驟然崩塌般的徒勞感。

◎「投票的動機不單單是反中」

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腦中所浮現的句子。那應該是「所以才說民主主義(或者說是選舉)令人可怕」這句話吧。對於成為香港雨傘運動導火線的香港特別行政長官選舉,他們可能再次認為未給予其民主性的「普通選舉」這樣的判斷「我們果然是正確的」而拍拍胸口覺得安心。

對那樣的事做了諸多想像的29日深夜,我收到了來自在台灣政府機關工作的一名女性高官的訊息。

「我不希望外國人因這樣的選舉結果單純地認為台灣成了反中的情況。我們投票的主要動機並不是反中,而是反馬(反馬英九)喔。但是,我也覺得台灣有選舉真是太好了。因為這證明了人民可以成為決定台灣的將來主角。這也正是老共(中國共產黨)最畏懼的事呀。」

的確,誠如她所說的。
台灣人們並不是因為反中而讓國民黨輸掉選舉。對於人氣明顯地持續低迷的馬英九政權而言,「對中國關係的改善」是唯一、且在民意調查中也有7至8成左右的人回答「正面評價」的項目。台灣經濟的對中國依賴度不是日本所可比擬的。中國是台灣企業的生產現場,也是市場,是「糧食的種子」。正是因為討厭與如此重要的中國不斷吵架的民進黨,所以台灣選民才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選了馬總統。

但是,如果以為台灣人是無條件地歡迎中國的話,則是不正確的。對於中國的一黨獨裁政治體制的恐怖感、對言論和壓制人權等的厭惡感、被中國經濟吞噬的不安感,這些情緒根深蒂固地蔓延在台灣社會中。而且比起那些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台灣已經長達60年以上處於分裂的結果下,中國對台灣的人們而言成了「他者」,與單方面地以「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以追求將來「統一」的中國,說到底是沒有共同擁有走向未來的遠景。

在中國決定政策的層級中察覺到此點的人並不在少數,對台灣的接近手段也應該是小心再小心地進行。但是,可以感覺到反而是馬總統這邊太過猴急。馬政權的失敗在於與把「若即若離」作為和中國相處是最好方式的細膩的台灣人的對中觀點背道而馳般地,性急地想進行與中國關係的深化之處。

◎未開花結果的中國政府的辛勞

馬總統「執拗地」尋求出席今年11月的北京APEC會議、與習總書記之間「歷史性的會談」的實現。但是,馬總統的基礎不穩固一事被看穿,遭中國方面以「國際會議的場合並不適當」而被拒絕。此外,馬總統也犯了3月時因在立法院強硬地審查與中國的服務貿易協定而引起「太陽花學生運動」的致命性錯誤。

當然,在此次選舉中,國民黨的敗北要因是複合性的。最大的原因是馬總統本身的不受歡迎,其累及國民黨全體一事是確實的,國民黨的幹部們皆公然地發出「頭號戰犯是馬總統」的聲音。最初以高人氣與受到期待而登場,但其程度與失望的落差顯得相當地大,這點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相似。

再者,與日本相同,在台灣被稱作中間選民、不太具有特定的政黨支持意識的年輕人也正在增加,厭惡長期持續執政的國民黨天下所造成難以預測的民意流向了民進黨的部分也是一項原因吧。

但是可以明白地說的是,從以前到現在,為了培養「親中國」勢力而對國民黨在明在暗皆伸出援手至今,中國的努力在此次選舉上幾乎未能幫上忙則是實際情況。

作為象徵性的例子,在此次選舉出現了兩大人物為了挽救國民黨的劣勢而於選舉倒數時刻時全力運作,持續高喊「國民黨輸掉的話,與中國的關係將會惡化」。一個是國民黨名譽主席、前副總統的連戰。他於2005年訪中,與胡錦濤達成國民黨與共產黨歷史性的「國共和解」,其後在臺灣政界以作為與中國來往橋梁的角色而被重用,甚至被說為若要見中國領導者,不通過連戰的話是見不到的。

還有一個人是台灣企業「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在中國國內有著好幾個大型工廠、大量承包iPhone和筆電等的生產、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OEM企業,賺得逼近15兆日圓的年銷售量。他與共產黨首腦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一事為人所知,一直以來他被賦予得以充分運用中國市場中廉價勞動力的特權階級地位。

但是,對於可以稱得上是政治、經濟兩巨頭的其二人所作出充滿危機感的宣傳,不要說台灣選民毫無反應,甚至反而以「中國的爪牙又在說些什麼」這種冷淡的看待方式更為令人注意。

換言之,即便中國再怎麼樣用利益連結的方式攏絡台灣的政治、經濟菁英而巧妙地創造出「親中派」勢力,給予這樣全國規模的民主主義精神的選舉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受到限制的事已被證明。要言之,即「用錢是買不到人心的」一事。

這才是在台灣的直接選舉最大的意義吧。在有著這種民意的「最強之盾」之下,中國在經濟力或軍事力的規模上無論再怎麼強壓台灣,違反台灣人們的意志、把台灣據為中國的東西也是無法辦到的。

◎中國所寫的「劇本」已無法繼續順利演出

上述的事對習近平指導部呈現出一項極為麻煩的課題。近來習氏指導部揭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國家目標。「復興」所朝向的目標被認為是回復到曾使中國領土最大化的清朝末期的狀態,使因日清戰爭為日本所奪的台灣、因鴉片戰爭為英國所奪的香港圓滿地回歸至「中國巨大的懷中」一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在這半年左右之間所發生的事淨是與「偉大的復興」呈現完全相反方向的事件。在3月時,於台灣發生了反對與中國的服務貿易協定的學生、民眾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生運動」,8月在香港爆發了向中國抗議的「雨傘運動」,香港中心部分長時間地被佔領。接著就是此次被稱為台灣「變天」(世間大變)般的國民黨大敗。

不應該將這一連串的事態單純地解釋為反中行動。倒不如說那是與人們追求自己的未來由自己決定的「自決」的企求有所關連,等於是對中國所信仰共產黨獨裁的菁英統治系統這樣的價值觀進行拒絕,所以比起單純的反中情感,老實說,那是更加麻煩且深層的東西。

2008年馬英九政權誕生以來,一直進行緩和與關係強化的中台關係可能會因此次選舉而進入停滯期吧。因為至少到2016年的下屆台灣總統選舉為止,中國已變得無法任意行動了。在此期間,中國將不得不為了因應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民進黨政權誕生,再次重新檢視新的台灣政策。意即在這樣透過對國民黨強力的協助,使台灣社會實際感受中台關係的果實,「國民黨單獨獲勝的長期化→因中台關係的安定化與緊密化所形成的中台一體化→朝向統一的平穩移動」這樣中國的劇本已無法順利演下去。

在未看到下屆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前,雖然無法立即斷言說中國的劇本已經完全失敗,但是至少在此次選舉中「檯面下的輸家」是中國一事,則是無庸置疑的吧。

新聞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774
圖片來源:
https://iyouport.com/ja/archives/8547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日本眾議員大選評論:解散眾議院是憲法上重大的問題


郷原信郎(律師、關西大學特任教授)

安倍首相決定解散眾議院、於今年12月14日舉行總選舉的消息不斷被報導。明明沒有應該詢問民意的重大政治課題,卻在任期一半時解散由自民黨與公民黨占壓倒性多數的眾議院,此事在常識上實在無法理解。不僅如此,此次的解散從憲法賦予內閣的解散眾議院權力的面向來看,也有問題。

憲法上的內閣的解散權根據

由內閣解散眾議院一事是僅限於根據憲法第69條在眾議院通過內閣不信任案的情況,還是在前述以外的情況也被允許,從以前以來便被當作憲法上的爭論點。

單純地來看憲法的規定的話,憲法第45條將眾議院的任期訂為4年,但因為對抗內閣不信任案而被當作其例外的解散眾議院為第69條所認可之故,因此解散眾議院應該只限於第69條所規定的情況才對。與憲法草案有著關聯的GHQ似乎也是採取解散眾議院僅限定於第69條所規定情況的解釋,成為現行憲法下第一次的眾議院解散,即1948年所謂朝野合謀的解散是由在野黨提出內閣不信任案,在眾議院形式上地通過該案,採取了「依第69條所定事由的解散」這樣的方法。

在日本,其後出現在野黨方面要求提早解散的政治狀況下,也在實務上不採取限定解散事由的思考方式,使得1952年第2次眾議院解散並非根據第69條,而是根據規定了天皇的國事行為的第7條以進行的。

因為該次解散而喪失議員寶座的苫米地議員主張該次解散違憲,提起了要求議員年薪的訴訟,對此,高等法院認為不依照第69條而依照第7條所進行的眾議院解散為合憲,最高法院則採用所謂的統治行為論,對於具有高度政治性的國家行為即便在法律上能夠做出判斷,那也是在法院的審查權以外的範圍,以該判斷應交由政治部門或國民判斷而不進行違憲審查,駁回了上訴,有此前例後,不依照第69條而依照第7條所進行的眾議院解散則被慣例化。

在各先進國家的議會解散權

但是,內閣無條件地被認可有議會解散權一事是絕對沒有的。即使在各先進國中,也幾乎沒有認可內閣有不具制約的解散權的國家。

在與日本同樣為議院內閣制的德國,由內閣所進行的解散也僅限於在議會被通過不信任案的情況;就算在法制度上內閣被認可有自由的解散權的英國,因為成立「議會任期固定法」,由首相進行解散的權力行使也變成被封印的狀態。

無理由的解散是「內閣解散權的脫軌」

原本在議院內閣制下,內閣是基於議會的信任所成立並存在的,未表明不信任內閣的意思而把作為內閣本身信任根據的議會解散一事,等於讓內閣本身的存在基礎喪失的行為。如果是預算案或是外交.國防上重要法案遭到否決的情況般,發生實質上與來自議院對內閣不信任同樣的事態也就罷了,除此之外的情況也無限制地認可解散一事則脫離了作為解除內閣與議會對立的方法而存在的議會解散權的目的。

現行憲法規定眾議院議員的任期原則上是4年(第45條),在條文上,作為例外的眾議院解散則被限定於第69條內閣不信任案被通過的情況。然後,直接徵詢國民意見的國民投票除了提議修改憲法的情況下的特別國民投票(第96條)外不被認可。從這樣的規定來看,應該解釋為內閣透過解散信任內閣本身的議會向國民尋求信任的事,原則上憲法是不認可的。

不僅在第69條的情況下,被視為基於憲法第7條的眾議院解散能被認可的理由是在產生新的重大政治性課題的情況,或是政府.執政黨打算根本性地改變基本政策的情況等,有著徵詢民意的特別需要時方才合理,並非被解釋為認可內閣能進行無限制的解散。

現在的安倍內閣是在前年的年末大選中大勝,受到國民的支持,以獲得眾議院壓倒性的多數下被信任而成立的內閣。只要在沒有發生安倍政權失去眾議院信任的事態,或是產生應該徵詢民意的重大政治課題之下,讓眾議院議員做完該任期應是國民的意思才對。

此次,被說是安倍首相做出決斷的此時間點的眾議院解散若不具有應徵詢民意的重大政治上爭議點,主要判斷為因為現在是為了維持今後4年安定的政權的最佳時機而進行解散的話,那實質上便與規訂了眾議院議員任期的憲法第45條,以及視為例外而認可眾議院解散的憲法第69條的旨意相違背。

侵害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眾議院解散

加上前述所言,若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強行進行眾議院解散的話,將會產生另一個憲法上重大的問題。該問題是指違反法律之下人人平等、處於「違憲狀態」而國會卻不在合理的期間內進行更正,在最高法院也被認定為違反憲法的「眾議院定額不均衡問題」。上回眾議院選舉之際,由三個政黨共同同意而削減國會議員定額數所帶來的定額不均衡,對其的根本性更正應該是至少在下次的總選舉前進行非進行不可的必要事項。對於此點,僅僅以「0增5減」更正了極端的不均衡,而未進行任何根本性的修正,在任期還剩2年以上的此時反而進行解散眾議院、舉行總選舉一事可說是大大違反憲法的要求。

如果安倍首相在現下強行解散眾議院的話,則脫軌於內閣被賦予的解散權,並且也違反了更正國會定額的不均衡、企圖達到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憲法上重要義務。

至今最高法院對違憲審查顯得極度地消極性,對國家的重大違反憲法也以統治行為論來迴避判斷,因而對於「首相違反憲法」進行司法上的救濟也難以期待。承此,如果在解散眾議院並進行總選舉的情況下,國民所剩下的手段就只有在充分地認知到「首相的重大違憲」下,進行投票而已了。

「對安倍經濟學的信任」的謬誤

在有著如此憲法上重大問題的眾議院解散被強行進行的情況下,安倍首相將會把所進行的總選舉定位於向國民探詢「對安倍經濟學的信任」的選舉吧。雖然不必多說也可以知道那並不等於依據憲法第7條進行眾議院解散所正當化般的「應徵詢民意的重大政策課題」,但另一個大問題是,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將「安倍經濟學」如多數的媒體論調一樣給予好評真的適當嗎?

此處要說的第一點與日本銀行的追加金融緩和有關係。現在這個時間點的「安倍經濟學的好評」是被10月31日日本銀行黑田總裁發表追加金融緩和而帶來「急遽的日圓貶值、股價高漲」的狀況所巨大地影響。

該「急遽的日圓貶值、股價高漲」是安倍政權出發以來一直被強調至今的象徵性經濟現象。但是,其金融緩和是在作為被保障於政府干擾之外而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的日本銀行所進行的政策決定會議上,由總裁、副總裁2名,以及審議委員6名,合計9名所評定議決的結果,其結果是以5人贊成、4人反對的多數決方式所決定下來的東西。該責任應由獨立於政府之外的日本銀行負起,其本身並不應該被當作是由安倍政權所作成政策的評價對象。

其二是「急遽的日圓貶值、股價高漲」在現在的時間點上給國民生活帶來如何的影響,以及國民是否正確地認知、理解其影響的問題。

日圓貶值有著因輸入品物價上升而壓迫到國民生活的壞處,另一方面,也有企業業績上升因而使股價上漲而帶給國民在經濟上的好處。

問題是其「企業業績的上升、股價高漲」的內容物。

首先是企業業績方面,隨著安倍政權出發後的日圓貶值而帶來的企業業績上升,其大部分是海外事業的收益隨著日圓貶值、在日圓基礎上膨脹所帶來的。如果對美元貶值30%的話,隨之以美元所獲得的海外事業收益將因日圓為基礎增加30%。日本企業因為是以日圓基礎支付總公司經費或是國內的人事費,所以海外收益的部分使總收益增加是理所當然的事。

此外,股價高漲方面,其內容物也與自「日經平均指數睽違7年之久站上新高」等新聞報導標題所接收的國民的印象有著相異之處。

自10月31日,日銀的黑田總裁發表追加緩和之後,日經平均指數至上週末為止上漲到1,800多日圓。其所上升貢獻的部分則極端地偏向一部分的超高價位的股票。股價4萬4千多日圓的Fast Retailing與股價2萬多日圓的FANUC該2支股票的日經平均指數貢獻部分就上升450日圓之多(筆者試算)。日經225的上升部分中約有4分之1皆是該2支股票所造成的。當然,如此超高價位股票對小戶投資者來說是無法伸手可及的。買賣單位以100股計算,因此如果要買的話,Fast Retailing需要440多萬日圓、FANUC需要要200多萬日圓的資金。那是與利用NISA(小額投資非課稅制度)進行股票投資的平民幾乎無緣的股票。

日經平均指數上升僅是賴於如此偏差的股票,然資金跑掉的速度也很快,稍有一個甚麼,也有急遽下跌的風險。那可說是對平民而言難以出手的「股票上漲狀態」。

即使企業業績上升,也不會與加薪產生關聯,股價上漲對平民所持的股票影響有限,因此大多數的國民實際上無法感受到日圓貶值的好處。儘管如此,媒體上一旦連日報導「日圓貶值.股價上漲」,則陷入一種沒有享受到其所帶來的好處的人只有自己這樣的錯覺。

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倍經濟學能被正確地給予評價嗎?倒不如說,等到日銀的金融緩和與政府的經濟政策能妥善地調和,日本經濟的回復軌道變得鮮明,「日圓貶值.股價上漲」能在真正的意義上與國民的經濟利益連結上的時候,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的評價吧。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透過解散、進行總選舉來尋求「對安倍經濟學的信任」一事上,可以說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新聞來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jp/nobuo-gohara/dissolution_b_6169640.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fnn-news.com/news/headlines/articles/CONN00281933.html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日本文部科學省:法科研究所依照排名分為五區段減少補助金


為了因應辦學的實際成績重新檢視法科研究所的補助金,日本文部科學省(以下簡稱文科省)於2014年9月19日,以往年的司法考試合格率為基礎,將法科研究所分為五個區段發表排名。排名最後段的7個學校,若未能併入前段學校,則減半2015年度的補助金,2016年度不補助。

・排名倒數7校補助減半
除了停止招生等22校不列入計算,以全國52校為對象,綜觀司法考試中「累積合格率達全國平均以上得12點」、「連續3年未達全國平均半數者0點」等等合格率、最新招生率等五個指標,量化為分數並進行排名。排名第一區段的研究所可獲得往年補助金的九成、第二區段可獲得八成的補助金作為最終補助金額的計算基礎。但如果因應評鑑而進行「提早畢業、跳級入學等優秀研究者養成計畫」、「選擇企業或地方政府合作支援就業」等等補強其不足之處,則可能增加補助金額。9月底前提案,專家學者組成的審查委員會預計在年內作出評鑑結果。

文科省於去年11月決定集中分配補助金,目標在於希望辦學成績不佳的學校能合併以及提升教育品質。今年的司法考試中,法科研究所畢業生的合格率為21.19%,未具備法科研究所學歷但通過資格考的合格者在司法考試中的合格率則為66.80%,落差非常明顯(譯者註:在日本,必須具備法科研究所學歷或通過司法考試資格考方才具備司法考試的報考資格,以獲得資格後的五年為限)。全國有4個學校的合格者為0,未達全體平均合格率(22.58%)一半,也就是未達11.29%合格率的學校也高達35所。(片山健志)

・「停止招生」法務省官員樂見其成。
「決定停止招生的學校會日漸增多吧!」某位法務省的官員對於排名補助政策會使得辦學成績不佳的學校「退場」這件事情樂觀其成。「法科研究所的功能在於培養法律人,如果學生無法通過司法考試,退場也是理所當然。」

排名以過去三年內司法考試的合格率為基礎 ,一橋大學的合格率79.5%最高,有15校超過五成,但也有16所學校的合格率未達二成。該官員提到:「由於師資人才缺乏,教學環境不足,但法科研究所卻多達74校正是浮濫過多的證據」。明年夏季之前,日本政府的法曹養成制度改革推進會議將統整今後法科研究所和司法考試資格考等制度未來應有的發展方向,辦學成績不佳的法科研究所,其畢業生將不授與司法考試報考資格等等法律措施也在檢討的範圍之內。

・懸崖邊的後段學校合作求生
「必須指導學生到讀破六法全書的地步」
在文科省9月19日公佈的五區段排名中,東京的明治大學位於倒數第二個區段,補助金將大砍四成。在這一天的法科研究所例行會議中,教員們顯現出危機感,法科研究所所長河內隆史在嘆息聲中透露:「現在正是在懸崖邊的生死存亡之際,最好的對策是增加司法考試的合格率」。今年春天的入學報到率僅有29%也有影響,多數重榜者都選擇其他法科研究所就讀,而今年司法考試合格率則為17.3%,比全國平均還少四個百分點。河內所長提到「秉持著採用非法律系畢業生以達到「多樣化的法曹」的理念,對於司法考試沒有直接相關的科目也開班授課,但是不是應該不要過度拘泥於自身的理念,而重視合格率成績嗎?」

九州大學雖然位於前段的第二區段 ,法科研究所長田淵浩二冷靜地提到:「(排名)並未直接反應出學校現在的教育能力」。該校依照司法改革的目的追求多樣化的人才,當初並未設置專門接受法律系畢業生的研究所課程,因此在合格率上與前段學校產生落差。從九州大學法學部畢業進入該校法學研究所的男性(23歲)表示:「對於出人頭地有強烈慾望的人都志在東京,好老師也都聚集在東京。」該校研究所畢業生(24歲)也冷冷地說:「法科研究所的制度一開始就失敗了,(排名)本來就是推動退場的機制。」

前段班中大都市圈內的大學令人矚目,但地方大學也相當「善戰」。在第三區段的琉球大學(沖縄縣西原町),作為沖繩縣內唯一的法科研究所,高舉「強化地域連結」 的方針。邀請沖繩律師會的年輕律師參與授課,提供考生實際的應試建議。當地的沖繩銀行導入特殊制度,每年秋季雇用畢業生,使其集中準備應試,五月司法考試結束後再開始工作。今年的合格者三人都是獲得沖繩銀行獲得雇用的琉球大學法科研究所畢業生。負責人提到:「在地方國立大學的苦戰之中,我們還是相當善戰。但也說:「要培養出一定的合格者還是很辛苦,激烈的競爭暫時還是會持續下去。」

  排名2~4區段的大學,如果和其他大學合作或合併也能增加點數。同志社大學(京都市)正在考慮和京都大學合作,明年度開始課程相互支援,目標是提高授課品質。司法研究科長占部裕典認為:「中小規模的學校人數少,因此司法考試合格率變動大,能否長期、客觀地評鑑仍有疑問。」
排名最後段的駒澤大學(東京都),2014年的合格率為4.3%,三年連續未達10%。法曹養成研究科長對馬直紀說:「不僅是合格率,希望教育養成的過程也能列入評鑑項目。」

・司法考試的改革
熟悉法曹養成制度的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棚瀨孝雄律師(現代司法論)認為:如果規模太小並且合格率低下,表示研究所的教育已無法進行,應該要重新檢視政府的支援。但是最初的理念是希望培育出能深入暸解社會的法律人,這與現今尚存的資格考等等考試主義的制度之間,兩者分歧實在太過巨大。我想必須進行改革,讓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的法科研究所中才能學習到的東西,能夠反映到司法考試的評價之中。

・為重新計算補助金而排名為五個區段的法科研究所一覧
基礎額/加算率/學校數(學校名稱皆為日語原文)

90%/+5~20%/13校
北海道、東北、筑波、東京、一橋、名古屋、京都、大阪(以上国立)
学習院、慶応、上智、中央、早稲田(以上私立)

80%/+5~50%/7校
千葉、横浜国立、神戸、九州(以上国立)
成蹊、創価、愛知(以上私立)

70%/+5~50%/5校
岡山、琉球(以上国立)
立教、同志社、甲南(以上私立)

60%/+5~50%/20校
金沢、静岡、広島、熊本(以上国立)
青山学院、東洋、日本、法政、明治、神奈川、山梨学院、中京、南山、名城、立命館、関西、近畿、関西学院、西南学院、福岡(以上私立)

50%/+50~60%/7校
北海学園、国学院、駒沢、専修、桐蔭横浜、愛知学院、京都産業(以上私立)

(已停止招生的7校、表示2015年度停止招生的13校、以及未接受國家補助金的2所公立學校皆除外)

譯註:本文所稱法科研究所,日文原文為法科大学院,並非台灣傳統所設之法律研究所,而是日本於司法制度改革中,參考美國Law School制度所設立之法學教育單位。原則上,僅有法科研究所之畢業生才能獲得參加司法考試之應考資格。

資料來源:http://www.asahi.com/articles/DA3S11359511.html
圖片來源:http://www.hit-u.ac.jp/home/images/promotion/promotion03.jpg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監所醫師不足的情況為歷來最嚴重


依日本法務省指出,由於與一般醫院待遇上的差距、無法充分累積自身的醫療經驗、難以與患者建立信賴關係等原因,自2004年開始,刑務所及少年院等全國各矯正設施的常駐醫師出現陸續辭職的現象,2011年開始醫師人數更是急遽的減少。截至NHK電視台於10月1日的採訪時點為止,目前日本矯正設施的常駐醫師定額327員、不足額76員,不足額的情形近四分之一,為歷年來最惡劣的狀況。

其中,位於日本最北端的監獄--網走監獄,態勢尤其嚴重。目前該監獄收容超過1000位受刑人,但卻無常駐醫師。事實上,自從唯一一位醫師於2010年(平成22年)退休至今,在連一般醫院都鬧醫師荒的北海道北部,要找到繼任者可說是相當困難。目前該所的作法是與地方醫師合作,以非常駐的方式由外部醫師輪班提供診療服務。然而,診察時間僅以每日1小時為限。2013年1月,網走監獄發生了約200名受刑人集體感染流行性感冒,同時期並有兩人死於肺炎。

網走監獄的例子也說明了常駐醫師欠缺或不足時所引發的問題。

首先是監所將因此失去收容的條件。依法務省所提供的資料,截至10月1日,日本全國有112人不得不在自宅或醫院中等待執行。原因就在於這些受刑人患有腎臟病而必須接受洗腎。在日本全國的監獄中,雖然有9所配有血液透析機,但能操作機器的人員卻是相當有限。其中,東京八王子病監在醫師欠員6人的情況下,並無法新收患有腎臟病的受刑人。另外,沒有血液透析機的監獄則是必須將這類受刑人戒護至外部醫院就醫,以現有人力來說可說是相當吃緊。--因此,出現了這種就算法院判決確定,也無法送至監獄執行的現象。

其次,由於常駐醫師不足,不得不依賴外部醫療機構予以因應的結果,就是醫療費用的增加。平成25年度(2013年),受刑人所花費的醫療費用超過了58億日圓,與10年前相比增加了將近兩倍。除了受刑人高齡化的因素之外,醫師不足更是增加的主因之一。

對於目前的態勢,由法務省邀集相關人士召開檢討會所匯集而成的報告書中,首次出現「矯治設施的醫療狀況,無疑正處於『崩壞.存亡』危機當中」的字句。為了解決當前的危機,報告書中提出了提高常駐醫師待遇至與一般醫院相同水準的建言。此外,認可矯治設施的常駐醫師到外部醫院「兼職」、延長常駐醫師的退休年限等制度性的修正,都被認為是必要採取的對應措施。

如何確保改善醫師待遇所需要的財源,以及如何整備提高醫師工作意願的環境,將是今後法務省在解決監所常駐醫師嚴重不足問題上的關鍵。

資料來源:http://www3.nhk.or.jp/news/web_tokushu/2014_1105.html
圖片來源:http://www.asahi.com/articles/photo/AS20131219001018.html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國民黨仇韓廣告成國際笑話 日本媒體專文報導批判


編譯按:
國民黨日前推出的「仇韓」電視廣告,在遭到韓國媒體報導批判之後,日本知名媒體「週刊東洋經濟」,也於昨日(11/26)以大篇幅專文報導並批判國民黨此一仇韓廣告。

一直相對關心台灣選舉的日本社會,對於台灣執政黨竟然為挽救選情,而拍攝煽動國民針對特定國家引發歧視與仇恨情節的廣告感到不可思議,「週刊東洋經濟」在篇名為『「仇韓廣告」的席捲!台灣過度激烈的選舉情勢------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將仇韓端上檯面』的報導中指出,國民黨是『用選舉廣告煽動存在於台灣「反韓」、「仇韓」情緒的執政黨』,並且詳細報導了台韓兩國近來的政治經濟局勢,指出國民黨的執政失敗與318學運可能給該黨此次選情帶來的嚴重衝擊,致使國民黨拍攝此等煽動國民仇恨特定國家的廣告,然而,「週刊東洋經濟」在本篇結論的評語中對於該廣告給予深刻的批判,該文指出「與外國比較,將外國所存在的負面部分作為比較對象,講述自己國家的事是不會有什麼生產性的。僅僅因得到一時的快感而不小心招致更多的摩擦或混亂,國民黨的行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事。」

這種專為操弄國民情緒影響選舉結果,而事實上卻有嚴重影響國家形象與傷害台灣外交關係之虞的廣告,或許放眼世界民主國家選舉,也只有在台灣自詡最有國際觀的「中國國民黨」才做得出來的「選舉策略」。

------以下為「週刊東洋經濟」報導全文譯文------

※「仇韓廣告」的席捲!台灣過度激烈的選舉情勢
------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將仇韓端上檯面

福田恵介(東洋經濟週刊副編輯長)

11月29日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台灣,以台北市和高雄市市長選舉為首,被視為可預測2016年舉行總統大選走向的選舉正打得火熱。

◎用選舉廣告煽動存在於台灣「反韓」、「仇韓」情緒的執政黨

在激烈選戰不斷擴大之中,由執政黨的中國國民黨製作而成並刊載於該黨臉書頁面等處的選舉廣告(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738464149541398&pnref=story)內容正因被認為「再怎麼說也太露骨」而成為話題。那是為了煽動在台灣亦有不少「反韓」、「仇韓」情緒而做的。

看了臉書的那支廣告便會知道,該廣告從穿著韓國傳統服飾、韓式襖裙的女性坐著的鏡頭開始。在該名女性前放置的桌子上,不知道為何擺著繪有韓國國旗「太極旗」與台灣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卡片。接著插入以下的旁白。(譯者註:為呈現本文作者對廣告旁白的理解,此處並不改為原本廣告旁白的中文,而是直接翻譯作者所寫的日文。後同。)

「韓國正說著。『謝謝,謝謝民進黨(台灣的最大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在立法院多次拒絕了法案』」

「韓國正說著。『台灣,謝謝。慢慢地在我們之後再來。』」

那被認為是指涉遽然達成共識的韓中FTA(自由貿易協定)而製作如此的廣告。

旁白更接著說「看著韓國的身影,民進黨說著『大陸市場不好,去別的地方就可以了』」、「中國與韓國締結FTA的話,韓國就能比台灣省下台幣1632億元的關稅」,並以「韓國正在看著讓台灣失去機會的民進黨,11月29日民進黨是否能在持續這樣的行為」作結。

◎煽動人們的「反韓」情緒是國民黨的常見手段?

國民黨似乎完全把韓國想成可能是該黨的啦啦隊的樣子。國民黨到目前為止,在民進黨時代也有過將韓國作為比較對象以攻擊民進黨的事例。

台灣在1980、90年代被稱作「亞洲NIEs」、「亞洲四小龍」,比韓國早一步達成經濟起飛。但是,自三星電子等企業在世界市場抬頭的2000年左右起,比起韓國經濟,台灣經濟相對地較未能充分發展,這樣的看法也曾在台灣國內流散著。

國民黨就曾戳著這樣的痛處,將與韓國比較的內容作為攻擊民進黨的政治宣傳以進行利用。在2007年也出現過比較韓國的經濟指標後製作並播放「在民進黨政權的7年間,(國民所得等)被韓國超前。」這樣的廣告而引起話題的事。

2008年,國民黨奪回政權,馬英九總統締結了名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意即與中國間在實質意義上的FTA。此時已進入實行階段,正希望朝向進一步擴充邁進。

但是,和執政政權方面所宣傳般地經濟成長、景氣回復還有很遠的距離。今年3~4月,對於企圖強化與中國更進一步發展經濟關係的政權,反對的學生們佔領了立法院(國會)。雖可說是過度激烈的行動,但是結果許多台灣人民對學生們的主張有著同感。最後,馬英九政權不得不傾聽學生們的主張、暫停ECFA的手續。

而且此次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在作為國民黨的牢固地盤的台北市市長選舉,當初獲得一定會當選的坊間傳聞的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正呈現苦戰的狀態。在如此狀態下,再次「把韓國作為比較的對象嗎?」這樣的聲音又高漲中。

針對在11月獲得共識的韓中FTA,在日本,日本的專家也有「比起對日本的影響,相對上來說對台灣的影響比較強烈」的意見。

相當瞭解韓國FAT政策的亞細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奥田聡教授雖然表示「此次的韓中FTA從自由化程度來說是一個程度非常低的FTA」,但也說明「台灣與韓國間在精密機械或電子零件、化學製品等中國所想要的產品部分有著競爭關係,對台灣企業有影響也說不定。」

另外,對台灣經濟相當瞭解的みずほ總合研究所亞洲調查部中國室的伊藤信悟室長則以「韓中FTA的具體上品項的關稅究竟變得如何,現在還沒有清楚地被公布」為開頭,接著說「以台灣的立場來說,自由化程度低、對台灣而言是敏感性的品項中,變成不用課稅是在20年後的物品也有。因此也有提出『說韓中FTA會為台灣經濟帶來不好影響還言之過早』這樣意見的專家的樣子。」

◎應該是對手的韓國其實不太意識到台灣

話雖如此,若說韓國如在該支廣告中出現般地,對台灣感到優勢並抱持著關心,好像也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韓中FTA達成共識而以「(能進行自由貿易的)經濟領土超過了世界的8成」這樣的內容所做出韓國媒體特有的「我國幹得好」式的報導雖然有很多,但是在報導當中「比台灣有利」等字眼則幾乎沒有出現。韓國經濟界或一般國民也並非對台灣有著特別的關心。因為他們所關心的壓倒性地是與中國大陸應該如何來往的事。

再者,雖是與中國、美國、歐盟相繼締結FTA、一時自稱為「FTA大國」的韓國,但一提到國民是否有感受到其成果則令人懷疑。這裡指的是國民究竟意識到由FTA所帶來的好處至何種程度的事。在韓國,前李明博政權的當時,針對美國出產的牛肉輸入自由化,就發生過由對其牛肉的安全性等問題抱持著疑問的國民所發起的大規模示威。其情況進入長期化,發展至一時間危及李明博政權存亡程度般的規模。

而且在關於與美國的FTA交涉方面,也發生了以農業領域為中心的大規模反對示威。結果,以較多額度的補償金為首,準備了過分優渥的補償政策,終於使民意達成共識,嚐到了其達成共識的苦澀滋味。韓國為推進FTA在所不惜至如此程度,是因為有著「對於正因是輸出立國而不得不將其當作經濟根幹的韓國而言,在通商方面的必要基礎建築才是重要的事」這樣的政策目標。

如果知道那樣的韓國實際狀況的話,從外國人來看,國民黨此次作成的廣告也太過隨便了。在台灣國內,「在地方選舉的此時期,拉高至國政程度而攻擊對立陣營的作法很卑鄙」、「連國民黨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都無法清楚地回應這個問題」、「不要利用韓國來愚弄台灣」等批判性的聲音也正高漲著。

◎不學韓國成功經驗的馬英九政權

居住於首爾的台灣記者楊虔豪則這樣述說其狀況。「住在韓國時感受到的是韓國國民的進取性性格或競爭心,以及向上提升的志向的強烈度。我認為正是有那些心態才是將韓國經濟往上推的主要原因。」楊虔豪這麼說。另一方面,「一路宣傳市場強化與競爭力過來的韓國政權一邊時而操作媒體,時而發動警察力量等公權力,一邊藉其使韓國國民的世代分裂或國內的區域對立加深」,楊氏也指出其負面的部分。

更甚者,「馬英九政權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前,利用韓國來煽動台灣國民的不安心理,當選後卻沒有打算學習韓國的經驗,曾作為政策公約的景氣提升策略也沒有實施。以投機主義的心態利用韓國而已,只有把韓國利用為政權維持的道具。」(楊氏)毫不留情地指責。

為了政權維持或轉移國民的不滿而把他國作為比較對象的手法不過是煽動性且即興式的東西罷了,結果就是這麼一回事。

與外國比較,將外國所存在的負面部分作為比較對象,講述自己國家的事是不會有什麼生產性的。僅僅因得到一時的快感而不小心招致更多的摩擦或混亂,國民黨的行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事。

新聞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383
圖片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383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勞動者派遣法修正案已排入議程: 派遣勞工反彈「將無望成為正職員工」


10月28日,對日本眾議院將勞動者派遣法修正案排入本會議(註1)議程,日本政府說明:「希望能提升派遣勞工的能力,使他們將來能轉為正職員工」。但是,由於企業的巧妙操作,實際情形比較可能是持續派遣的狀態。勞動工會稱之為「一輩子派遣、零正職員工的法案」,表示強烈反對。派遣勞工也表示異議:「將無望成為正職員工」,本次審議似乎使問題浮現。【東海林智、吉田啓志】

現行法規為避免派遣的常態化,僱用派遣勞工擔任一般事務等大部分的工作,限以三年為期。另一方面,企業方所需要的26種高專業業務(註2)則無該限制。即便如此,部分「有實力」不遵守規定的企業仍然能不依規章做事。

以派遣員工身份,在東京都內工作七年的某女性事務員(32歲)的工作內容雖是一般事務,但在公司中卻被分派為屬於26個專門業務的「OA機器操作」(註3)。現在她已經邁入在該公司的第5年,遠超過規定的期限。該名女性事務員透露心聲「派遣勞工處於弱勢,就算公司違法也不敢有異議」。

若通過本次修正案,將會廢止26個專門業務的限制,所有的業務都將以3年作為派遣時間的上限。但是另一方面,以每3年一次重新換入勞動者的方式,則不管什麼工作都將可以永遠地任用派遣勞工。

即使是專門職派遣勞工,也有3年後被迫改變工作的情況。前述的女性事務員抱持著「一直努力下去的話,有一天可以轉為正職」的想法,忍受沒有沒有獎金的工作至今。如果法案成立的話,也很有可能變成每3年就交替派遣勞工的情況。

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派遣勞工約116萬人,其中6成以上都希望能以正職的身分被雇用。修正案為了提倡派遣正職化,對派遣企業提出需提供勞動者計畫性的教育訓練,或是要求派遣所在方直接雇用等義務。該省說「並沒有增加派遣勞工數目的意思」。

只是,對於修正案實際上是否與穩定雇用有所關聯,有許多人抱持強烈懷疑的看法。大學畢業後以派遣的身分持續工作至今的某名女性(42歲)透過學習商業英語等方式磨練自己的能力,現在卻仍然無法成為正職。派遣職員與企業之間的發言權有著極大的差距,該名女性憤慨地表示「公司只會認為派遣變得更好用。難道我們都只是好配合的工具嗎?」

在菜鳥時,派遣和正職的薪水並無太大的差距,但是40歲後半的派遣薪水平均換算成時薪則大約落在1200日圓的程度,大約停滯於正職職員的4成左右(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連合的古賀伸明會長(註4)則表示「沒有使薪水差距消失,還無形之中增加派遣的修正案,我們是絕對不會認同的。」

◇法案通過與否尚未可知

勞動派遣法修正案是以使企業更能活用派遣勞動力為目標。安倍內閣將其作為成長戰略的一環,而推動該法案成立。只是在「政治與金錢」(註5)的混亂中,排入審議的時間與當初目標的14日不同,遲了2週左右。在野黨也將其定調為「對決」法案,現在是否能在國會通過,尚未可知。

安倍首相在28日的眾議院本會議中表示「有些人批評(該法案)增加『終生派遣』的勞動者,這是不恰當的」以尋求眾人的理解,藉以訴求通過修正案。另一方面,民主黨的代表海江田万里則在東京都內對記者團表示「首相完全不瞭解派遣勞工的立場。修正案只會使(正職與派遣之間的)差距僵化、使派遣勞工的人數增加。」強烈表現出廢棄修正案的意圖。

日本政府當初的目標是使修正案在今年的通常國會(註6)成立,但是被發現法案中有誤記,因此曾一度廢案。但是,重新檢討勞動規則制度是第1次政權(註7)以來首相的宿願,因此又重新向國會提出。

自民黨的國會對策委員長佐藤勉在28日的記者會上說「希望最慢能在11月7日的參議院本會議上說明修正案旨趣」,表現出急於進行審議的意圖。自民黨相關人士則抱持著強烈的危機感「慢一點都不行」。【水脇友輔、佐藤慶】

註1:「本會議」是日本國會中,一種由國會全體議員所構成的會議。在日本國會,眾議院與參議院分別召開,且原則上議會進行是公開的,但是如果全體議員的3分之2以上贊成的話,則可以進行秘密會議。會議可召開的最低人數則是全體議員的3分之1。該會議是眾議院中對重要法案旨趣說明、採決法案等各種案件,決定該院最終意見的一個重要場合。本會議的定期舉行日,在眾議院是星期二、四、五,原則上是13點開始;在參議院則是星期一、三、五,原則上是10點開始。但是如果沒有議案的話,就算碰到定期舉行日也不會召開,相反地,如果碰到有必要的議案,即使是非定期日也有可能召開。

註2:為業務能被迅速且確實地被執行所需要的專門知識或技術的工作,特別是需要雇用管理的業務。雖該種業務無一般派遣的3年期限,但若擔任相同業務的勞動者一旦超過3年,企業打算新雇入勞動者時,則企業方會產生需向原派遣勞動者提出直接雇用的義務。根據日本的「労働者派遣事業の適正な運営の確保及び派遣労働者の保護等に関する法律施行令」(關於確保勞動者派遣事業的適當營運以及保護派遣勞動者等的法律施行令,通常簡稱「派遣法施行令」)第4條,大致可分為26種業務:(1)軟體開發(2)機械設計(3)播放機器等操作(4)節目播放等演出(5)事務用機器操作(6)通譯、翻譯、速記(7)秘書(8)文件歸檔(9)調查(10)財務處理(11)製作交易文件(12)實物展演宣傳(13)隨乘員(14)建築物清掃(15)運送、點驗、整備建築設備(16)介紹、受理、停車場管理等櫃台工作(17)研究開發(18)製作事業實施體制等企劃(19)書籍等的製作、編輯(20)廣告設計(21)提供關於住宅裝潢改建等所需商品建議者(22)播報員(23)辦公室自動化操作(24)電訪市調、銷售的業務(25)銷售工程師(Sales Engineer)的業務(26)製作播放節目等的大小道具。

註3:此處的「OA機器操作」指的是前註中的(23)辦公室自動化操作。

註4:此處的「連合」指的是「日本労働組合総連合会」,其意相當於日本全國勞工總工會。現任會長為第6任,由古賀伸明擔任。

註5:此處指的是曾在安倍內閣中擔任經濟產業相的小渕優子因其政治團體的會計不明所產生疑似不當運用政治資金而於10月20日辭職,以及曾在安倍內閣中擔任法務大臣的松島みどり被質疑曾在其選區發送的團扇是有價物品,該行為違反公職選舉法,而同樣於10月20日辭職等事件。

註6:指的是日本國會每年一次定期召開的國會,以每年的1月中旬召集為常例,會期為150天。有別於臨時國會、特別國會。

註7:此處指的是安倍晉三第一次擔任首相時的政權,時間為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資料來源: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029ddm005010044000c.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労働者派遣法改正案&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Q-51VILKLISgmQWS5YKYBQ&ved=0CAkQ_AUoAg&biw=1024&bih=458#facrc=_&imgdii=_&imgrc=_hFn8LYMa6pFRM%253A%3BBXyGKiN8H62-hM%3Bhttp%253A%252F%252Fblog-imgs-29.fc2.com%252Fr%252Fy%252Fu%252Fryuma681%252F20101008014118857.jpg%3Bhttp%253A%252F%252Fryuma681.blog47.fc2.com%252Fblog-entry-193.html%3B696%3B468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警備二課的便衣警察遭到京大學生短暫包圍 校方:「對於警察並未事前告知便進入校園一事深感遺憾。」


十一月四日中午十二點二十分,京都市左京區的京都大學,發生了一場京都府便衣警察擅自進入校內,遭到學生短暫包圍的騷動。基於大學自治,京大與府警之間有著警察進入校內前,需事前向校方通報的協議,但顯然警方並未遵守此協議。京大校方要求該警官提出說明,並且表示:「對於警方未告知校方就進入校園,感到非常遺憾。」

  府警與京大指出,進入學校的是三十幾歲的警備二課男性警官。該警官被學生發現之後,被帶往教室,共計約二十名左右的學生持續追問他警察入校原因。其後由京大的杉万俊夫副校長針對入校目的等問題,花了約三小時,聽取警方的說法。學生與警察雙方均無人受傷。

  十一月二日在東京都的遊行裡,警視廳以妨害公務罪嫌逮捕了京大學生。京都府警接獲情資,四日在京大將有針對此事的抗議行動,因此進行了警戒工作。當時在現場附近還有其他的便衣警察,立即向府警通報:「課員被學生包圍了」。鎮暴部隊車輛隨後集結至京大周圍,並出動了數十人的鎮暴部隊,情勢一觸即發。對此,管區的府警川端署則表示:「確實有警察與學生發生衝突,但詳細情況還在確認當中。」

  關於警察與大學自治議題,日本在1952年曾發生過「東大ポポロ事件」。便衣警察潛入東大校內ポポロ劇團公演現場。學生因搶走了警方的筆記本遭到起訴。該案一直上訴到最高裁判所,雖然幾度發回更審,最後在1973年有罪判決確定。

  針對此次京大的騷動,Twitter出現了許多將之與東大事件並稱的留言,網路上並且陸續張貼了諸如疑似警察人士被壓制、鎮暴部隊的車輛在大學週圍待命等照片。雖然有許多人批判警察的行動,認為「這是對大學自治的嚴重侵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指責學生「監禁警察難道不是妨害公務嗎?」的意見出現。

  此外,網路上也有「京大真是個可怕的地方,學生就好好唸書吧!」、「與東大ポポロ事件的時候比起來,現在的社會情勢已經不一樣了,風向對學生比較不利吧。」之類的冷言冷語。

【編按:東大ポポロ事件】
  
  1952年2月20日,東京大學的學生社團「ポポロ(音:PoPoLo,義大利文的『人民』之義)劇團」以松川事件(1949年發生的鐵道破壞事件,檢方認為是東芝與鐵道工會成員的合謀,起訴了約二十名工會成員,1950年一審遭重判,當中五人死刑。此後激起了平反冤案的社會運動,最後證明檢方隱匿了被告的不在場證明,被告全數無罪並獲得國賠。)為題材進行公演。有四名便衣警察潛入會場,其中三人被學生抓到,並搶走了警察手冊,從手冊中的內容得知該員警從兩年前就開始針對東大師生,進行校內跟監、竊聽等情報工作。

  當時日本的政治正從戰後占領期要轉換為安保體制,有許多反對運動均以大學為據點,因此包括代表性的本案在內,有多起學生與進行秘密情蒐的政治警察發生衝突的案例。本案一審與二審均以對大學自治的保障優於警察個人的法益侵害而無罪,但最高裁判所認為本案的社團公演是與學術無關的政治、社會活動,因此不在大學自治的保障範圍內。而學界大多嚴加批判此一見解,認為給了警察恣意判定何者為「政治、社會活動」,介入大學校園的空間。

參考資料:佐藤司,〈学問の自由と大学の自治―ポポロ事件〉,收於蘆部信喜,高橋和之,長谷川恭男編,《憲法判例百選Ⅰ》,有斐閣,2000,頁184-185。

資料來源:
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41105k0000m040145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livedoor.blogimg.jp/blog_channel2/imgs/2/7/278114f6.jpg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村上春樹訪談 ■ 在「孤獨」的時代


■ 在「孤獨」的時代/上 
我的小說是「角色扮演遊戲」
作者:大井浩一

  睽違5年,於10月下旬,獲得了對作家村上春樹先生進行訪談的機會。雖然主要的內容已於11月3日的晨刊報導,但針對今年推出的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文藝春秋出版),有許多意味深遠的發言。「封印」許久的2部初期長篇作品的翻譯版將在明年之後刊行一事也獲得證實。此次將分2次介紹。

  收錄於短篇集的6篇作品是以幾種形式敘述「女人離開後的男人」的故事。活於現代的人的孤獨是自初期作品以來便有的特徵,但是村上說此處所描寫的是「與我在30歲年代時所寫的孤獨感有所不同」。

  對於以「木野」為題的作品,村上說「(主角木野)在妻子外遇後離婚,變成孤獨一人,但是對主角而言,妻子離去並不是本質性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變成一個人,面對自己本身時的『孤獨』感。然後,從所面對的自身之中的黑暗,像是蛇呀、看來像妖怪的東西呀,各式各樣的東西爬了出來。那些是原本就在自己本身中的東西。」

  印象深刻的是作為書名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該作品是設定為以被通知過去曾交往過的女性自殺了的「我」進行述說,但是那應該說是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所被寫出來的。那宛如是一篇散文詩般的作品。

  「有時會突然變得很想寫那樣的東西。忽地突然想到,然後立刻坐到桌前一口氣寫出來。抓住節奏,自由地將話語排列下去。也有將寫了的東西放入桌子的抽屜裡,過幾年後拿出來,以其為底本,寫出故事的情況。在理解意義或主題以前,一開始不管如何就僅藉由印象與文體一口氣寫完。那樣的東西成為我的小說的一個核心。」

  所謂的「孤獨」對於加強「漸漸地(世界的)狀況變得越來越不好的感覺」的年輕世代而言,可能反而是一種親近的東西。村上也說透過文字表現,想將「某種理想主義」「轉換成新的形式交給」那些人們。

  「我透過故事想做的事是提供給讀者role(角色)模型。我想一個個呈現那些穿越過各種『孤獨』的樣態,找到新的生活方式的人物群像。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所寫的小說是一種角色扮演遊戲。在那裡,我既是遊戲的玩家,同時又是遊戲程式設計師。該二重性將故事塑造成新鮮且多層次的東西。不是以主題主義的方式,而是以那樣的書寫方式寫下去的話,我可以在本身集中力與體力所及內,繼續寫小說。」

  初期的作品因新的文體給予了讀者衝擊。「那時的作品像是將文體作為盾牌,強迫似地往前衝下去的東西。那時候在技術性上,自己想寫的東西只能寫出2、3成,所以如果從正面挑戰的話一定贏不了。年輕作家在很多情況下,只能藉由新的手法或創意讓讀者的視線能不假思索地一直被吸引。如果可以的話,一邊享受」對於當時的情況,村上回顧著說「享受的同時,自己能寫的東西隨之增加,文體也逐漸固定。我覺得想寫的東西變得大致上都能寫得出來的時候是在2000年左右。從(出道的)1979年開始,花了20年以上的時間。」

  此外,最初的2部長篇作品《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曾在1980年代出過英譯版後,長期以來未認可過翻譯版。據說其作在明年以後,以英語版的重譯為第一棒,將以各國語言刊行。「雖然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那是不成熟的作品,但是其他的作品也大致出齊了,希望出版的聲音也很多,我就想說差不多出版也無妨吧。因關於發表時間序列排序而引起混亂的話會很困擾,所以我決定寫序文,簡單地說明執筆時的狀況與背景。」村上如是說。

■ 在「孤獨」的時代/下 
綿密地描繪一個人的人類像

  作家村上春樹先生將於11月7日受頒德國報紙《世界報》的「世界報文學獎」。該報在決定將獎項頒給村上之際,亦將收錄於村上的短編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獨立器官〉以全文方式刊載。那是述說一名50多歲的單身醫師因為有著對某名人妻的「戀愛煩惱」而走到死亡的一部作品。窮究「孤絕」意義的書中,也具有可說是現代奇談,令人玩味。

  村上說「雖然(該報的)編輯者因為喜歡而選了那篇作品,但是我對此有著『為什麼選了這篇?』的不可思議感。」美國雜誌《紐約客》則刊載了收於該短篇集中的〈Yesterday〉、〈雪哈拉莎德〉、〈木野〉,村上說,「隨國家不同,其各自所選的作品也不一樣,這點令人覺得有趣。」

  另一方面,9月時,台灣的私立大學開設了「村上春樹研究中心」以作為國際性研究的據點。出道以來,至今35年,無論東洋西洋,都能讀得到村上的作品,並且似乎獲得了好評。雖然很常出國,但比起日本,「好像在外國比較容易交到作家的朋友。最要好的朋友大概是(英國作家)カズオ・イシグロ(譯者註:日裔英國人,漢字表記為石黑一雄。1988年曾以《長日將盡》(日の名残り)獲得英國最高文學獎「布克獎」)吧。」村上如是道。
「即使碰了面,大多時候都是聊聊對於各自的生活、喜歡的音樂、最近讀了有趣的書等等這樣的話題。或是互相交換喜歡的CD之類的。即使各自讀了對方的書,也不太聊那方面的話。就是像極為普通的友人聊天般地聊著。」
 
  今年春天,村上翻譯了美國作家沙林傑(JeromeDavid J. D. Salinger)的古典名作《法蘭妮與卓依》(新潮文庫出版)並已刊行。自出道沒多久開始,持續性地累積至今的翻譯「對我而言真的是很重要的工作」村上這麼強調。

  「沒在寫小說的時期,能夠做像是翻譯這樣的手工作業真的是令人感激。如果一直不斷地淨是寫自己的東西,會不小心寫得過頭,而且不管怎麼樣,田地也會變得貧瘠。所以將別人的作品借作為一種場所,在那裡,能夠完成文章這件事對我來說,實在是理想的作業。」

  村上所翻譯的《法蘭妮與卓依》與以往的翻譯相比,文章較為容易閱讀,複雜的小說構圖能明快地傳達給讀者為其特徵。特別是有關陷入精神性困境的妹妹法蘭妮、與擔心妹妹的哥哥卓依之間交流宗教的對話,變得讓人相當容易理解。

  「這是一種手法小說。沙林傑在《麥田捕手》收到巨大的回響後,想以與其完全不同的文體書寫,因此有意識地著重在精密的手法。因為文體是多層次地互相對立衝突,所以必須考量作者的感覺、俯瞰全體景象並加上音量強弱來翻譯。從一開始的譯文就重複做了好幾次變更,花了相當的工夫。作為一名作家,我學到了許多。」

  該作品中頻繁地出現基督教與東洋哲學的用語。與新翻譯版刊行的同時,在發表的隨筆中,村上指出在該作被創作出來的1950年代美國,東洋哲學等具有「反物質主義」這種積極的意義。舉例來說,作品中出現卓依說「在東洋思想中,人體內有被稱為脈輪的七個精妙的中心(centre)」等話語的場面。

  「之後與奧姆真理教所說的教義相似。現在一讀的話,就會不禁聯想到那邊而有覺得無法接受的地方,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那大概是對抗西歐近代文明的一種有效且新鮮的世界觀吧。所謂的手法,因為會有隨著時代流逝的地方,所以要看出那些梗也是很困難的呢。」

  村上說在冷戰後的混沌(chaos)時代,小說的角色是提供喪失軸心的世界一種「假說的軸」。「舉例來說,我想那樣的假說是由於孜孜不倦而綿密地描繪出某個人的人類像而產生的。為此,讓讀者能懷有對登場人物自然的共鳴是有必要的。」

  去年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如此。「在那部小說,我想寫的是叫做多崎作(主角)的這個人。怎樣被養育成長、經歷過怎樣的體驗、嘗過怎樣的哀愁、抱持著怎樣的迷惘,我想描寫他這個人類是否已經完成了。」

  這樣的事也與村上希望交給年輕世代的「新的理想主義」有所連結。「一個個接著提出那樣的具體的假說這件事,我想也與立體地呈現一種新型的道德這件事有所連結。為此,不只是存在於外在的意識,無意識啊身體意識等等、夢啊想像力之類的、矛盾或不合理等等,如果不總動員所有的手法是不行的。因為那就是超越聲明(statement)的虛構的力量。」

資料來源:
上篇
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104dde018040018000c.html
下篇
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105dde014040006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4/11/08/haruki-murakami_n_6125170.html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國民黨「敗北」的走向:台灣的九合一地方選舉


野嶋剛(朝日新聞社前台北支局長)

在剩下3個星期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11月29日),媒體的各種民意調查也紛紛完整出爐。國民黨正陷入苦戰,如果弄得不好的話,將會出現連台北市長與台中市長這兩個市長寶座都丟掉的可能性。從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這6個大都市來看的話,雖然國民黨擁有除了台南、高雄以外的都市,呈現4:2的比例,但是此番可能會逆轉成2:4,僅剩新北和桃園,在全部的首長寶座數量上也似乎會從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比例15比6變成雙方皆在10左右、勢力相當的情況。如此一來,對國民黨而言,將可以說是「敗北」也不為過的狀況。

由於九合一地方選舉被當作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該結果將會為國民黨與民進黨此兩大政黨的黨內勢力版圖帶來巨大的影響,在左右總統選舉的對決構成上也將會變得有意思。此次在新北市被認為會壓倒性勝利的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將會變成作為馬英九總統的後繼者,比吳敦義副總統等對手早一步做出實績的情況。在當選新北市長不久後是否會成為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想必將會在今後成為焦點。而民進黨的應戰者則是作為黨主席指揮此次選舉的蔡英文,對於第二次挑戰總統大選應該會驟然變為有利的處境。

加上沒有上升徵兆的馬英九政權的低人氣,3月的太陽花學生運動、香港的要求民主化示威,以及現在在台灣沸騰的食用油不當使用的醜聞(把廢油再利用成為食用油的問題)等,不論哪個,最終都反彈到並打擊了馬英九政權。

在台中市長選舉的民意調查中顯示,國民黨現任市長且目標指向當選第4次市長(前兩次為縣市合併前)的老鳥高人氣政治家胡志強被民進黨中心人物且是前立法委員(國會議員)的林佳龍大幅領先。據每日發行的報紙《聯合報》的最新民調,呈現胡志強落後林佳龍16個百分點的大幅差距。在電視台「TVBS」的民調也顯示與1個月前幾乎毫無變化地,有個15個百分點的差距,正處於逆轉相當困難的情況。

此外,在成為現在最大焦點的台北市,當初被認為會輕鬆獲勝的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兒子連勝文也與有著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候選人、醫師出身的柯文哲陷入苦戰。各民意調查中,聯合報調查有13個百分點、中國時報有9個百分點、TVBS有15個百分點、自由時報有20個百分點,不論哪個民調都呈現大幅的差距。引起食用油醜聞的公司與連家親近,被逮捕的老闆也與連勝文住在同一棟豪華大廈等,使曾有追上落後的機會的連勝文也一舉快速喪失了其氣勢,如此下去國民黨將陷入在要塞的台北市吞下自1994年陳水扁當選以來的敗仗。11月7日晚間,雖然舉行了由電視現場直播的連勝文與柯文哲的公開辯論,但聯合報與TVBS在辯論後立刻進行的民意調查中也幾乎沒有縮小差距,柯文哲占有優勢的情況似乎未有太大變化的樣子。

此次在其它的部分也是,基隆市或彰化縣、澎湖縣等傳統上較為優勢的縣市,國民黨也處於苦戰,相反地,還留有能逆轉扳回民進黨寶座的可能性大概是中南部的雲林左右吧。對總統大選來說,成為重要指標的全投票數是可以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將會呈現怎樣走向的數據,該數據在不到選舉結束後是無法得知的,所以現在沒辦法說什麼,但據說國民黨正陷入最好不過五五波的艱困情況。對民進黨而言,是增加了朝向奪回喪失了8年總統寶座的氣勢,使國民黨的危機感一口氣提高。近此10年間,基本上向來是國民黨優勢的台灣政治走向似乎正要發生巨大的變化。

*此文的一部分登載於國際資訊網「フォーサイト」

文章來源:
http://ameblo.jp/nojima-tsuyoshi/entry-11949844598.html

圖片來源:
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8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fd%2F10%2Ffd104f3ba2919e5b50b36156e1941bce.jpg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中國客增加8成...安倍政權的「觀光立國政策」完全失敗


根據觀光廳的調查,截至本月上半,今年造訪日本的外國人旅行者已超過1千萬人,本年結束時可達史上最高1千2百多萬人。安倍政權打出觀光立國政策作為經濟成長戰略之一。而到舉辦東京奧林匹克的6年內,其目標要是讓造訪日本的外國人增加至2千萬人。因此,安倍首相現在應該對於訪日客人數的增加感到雀躍吧。但是成果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出色呢?

增加的訪日客中,大半為中國人。今年1月至9月有178萬人來到日本,與去年相比增加了約8成之多。其中,若說到中國人觀光客來日本做什麼的話,就是買便宜的東西。以轉賣為目的,搜購日本製的紙尿布、奶粉,在秋葉原四處大買電器製品的景象已經讓人習以為常。

禮儀不佳的程度也引人注目。對著百貨公司的盆栽小便、將飯店裡的毛巾等物品帶回家等等的行為已廣為人知。最近出版《知中論 理不尽な国の7つの論理》(譯者註:暫譯為《知中論——不講理國家的7個思考邏輯》)一書的紀實作家安田峰俊說「就連中國政府也打算開始著手改善觀光客的禮儀舉止了。」

「以到海外旅行的國人為對象,製作了禮儀手冊,努力教導其應有的基本禮儀。但是,書中寫著『使用早安、謝謝、不好意思、請,這些有禮貌的話吧』、『不要做出隨地大便、在別人面前挖鼻孔的行為』、『不可以用飯店的電熱水器當作煮泡麵的廚具』等等的內容,淨是一些讓人覺得『要從這種地方開始教嗎?』的事情。」

我們也很常看到中國人觀光客坐著公車到銀座,大舉進入百貨公司的景象,要是銀座被那些行為舉止不佳的人們占據的話,日本人也將不會再靠近那邊。

埼玉學園大學(經濟學)教授相沢幸悦這樣說到:

「外國人的訪日客數增加的原因是因為日圓一下子變得很便宜。這並不是安倍首相的功勞。此外,中國人觀光客在東京都心買了多少東西,地方觀光地也不會因此有所受惠。他們因為也不用付消費稅,所以稅收也不會增加。日本要變成像法國那樣的觀光大國,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了。『促進女性族群的活躍』這樣的政策也受2名女性閣員的辭職而持續受挫,安倍政權的成長戰略恐怕任何一個都無法順利進行。無論哪個戰略,都逐漸讓大家清楚知道那不過都只是『畫出來的大餅』。」

雇用沒有增加、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與增稅,一般人民的生活只有變得越來越辛苦。安倍政權的政策從頭到尾都不過是鬧劇一場。

資料來源:http://www.nikkan-gendai.com/articles/view/news/154390/1
圖片來源:http://grapee.jp/16241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最高法院首次裁定「將懷孕女性降級的人事調動是違法而無效的」


在指控醫院以懷孕為理由逼迫女性職員降級之行為為不當人事調動的訴訟事件中,最高法院首次做出「以懷孕或生產作為理由的降級在原則上是違法而無效」的裁定。

某位在廣島市的醫院工作的管理職務女性原本希望在懷孕期間能異動到負擔較輕的部門,但卻因此被排除於管理職務之外,因此主張該處分已經構成法律上所禁止以懷孕為由而造成的不利益對待,並依此提起訴訟。

在10月23日最高法院的判決中,第1小法庭的櫻井龍子審判長表示「以懷孕或生產為理由的降級,除非是在客觀上基於女性自主意識的允諾而被承認的情況,或是該名女性職員將妨害業務的圓滑運作但使其降級仍不會損及當事者之利益,如此特別的情況以外,原則上都是違法而無效的」,而首次做出此種裁定。

進而指出「在本案中無法說是該名女性原告自願允諾降級」,因此發回原先駁回原告請求的2審法院重審。

於職場上等針對懷孕或生產的女性做出使其困擾的行為被稱為「maternity harassment」(譯者註:此為和製英文,指對孕婦進行言語騷擾,或是強迫辭職、不准休育嬰假等行為,此外,也包含以不懷孕為雇用條件的情況),在型塑能夠讓女性長期持續工作的環境上,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形下,最高法院本次判決指出除了極為限定的情況外,針對懷孕、生產等女性給予不利益對待是不被允許的,從而也迫使企業方面必須採取嚴格的應對。

關於此次的訴訟

在此次的訴訟中,爭點即為使孕婦降級的人事措施是否該當於maternity harassment。

該名女性原告在其所服務的廣島市某醫院擔任副主任這樣的管理職務,負責患者的復健等工作。

6年前,因為懷孕而提出請求希望能變更到負擔較輕的業務。雖然調動到別的部門,但同時也被撤掉副主任一職,為此,該名原告以法律上禁止將懷孕作為理由而給予不利益對待而對醫院提出告訴。

1審和2審都認定醫院方面所主張「該名女性所調動到的部門已經有管理職務人員,沒有新設副主任的必要。而且該名女性也允諾降級一事」,駁回該名女性的提訴。

對此,該名女性上訴至最高法院,主張「被撤除副主任一事是在調動後突然被以電話告知,且沒有可以令人接受的說明。考慮身體的狀況而沒有充分的反駁,但這並不代表我允諾降級一事。」

「具有重大意義而足以給予一定的評價」

在接受判決後,於廣島市召開的記者會上,該名女性原告的代理人下中奈美律師說:「女性原告讀了判決文後非常地高興。最高法院指出除了客觀上可以認知到是基於本人自由意識所做的允諾,或是降級所帶來的不利益並未違反法律意旨的特別情況外,以懷孕或生產為動機,對女性員工做出降級等不利益處分是違法的,如此形成一般性基準的判決具有重大意義且足以給予一定的評價。」

此外,該律師也說到:「向勞動局提出maternityharassment的諮詢案件數也全國性地增加中,因此我想勞動局在今後進行行政指導等方面時,能夠以今日最高法院所判斷的基準加以運用。我希望這能成為社會的支持,使得生育小孩與累積職業能力以擔任要職兩件事都可並行而不衝突。對許多女性來說,我想這是一件好消息。」

「沒有放棄並堅持自己的主張實在是太好了」

該名女性原告透過律師也做出了如下發言:「我現在覺得很高興,沒有放棄並堅持自己的主張實在是太好了。之前因為懷孕受到處分並因此到今天都還是讓我感到憤怒、受傷和不甘心。我認為讓懷有新生命的女性受到這樣的的對待是極為殘酷、痛苦,而且這種事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我希望此後能變得可以一方面安心養育小孩,一方面持續從事有努力價值的工作。為此,我強烈地祈求今日的判決能帶來幫助。」

「作為政府也應有切實的應對」

菅官房長官(譯者註:菅義偉)在下午記者會上表示:「以懷孕、生產作為理由的解雇等不利益對待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徹底讓這一點廣為周知,更且做為政府在對於勞動者的諮詢支援上,將透過持續與相關部會合作,希望做出切實的應對。」

「企業與勞動者雙方一起思考的必要」

研究女性勞動方式與人事管理等的法政大學職涯規劃學部教授武石惠美子說:「最高法院的判決中,明確指出對於人事異動或降級等判斷不是企業單方面可以決定,而是要本人同意並接受才可以,這是判決的重點所在。今後為了能消除捨棄懷孕或生產的勞動者這樣的風潮,希望企業和勞動者雙方應該共同思考,在讓勞動者善用自己的能力、抱著高度的意願努力工作之上,什麼是必要而不可缺的。」

資料來源: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41023/k10015647721000.html
圖片來源:http://slism.net/girls/shakaihogo-ninshin.html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Show the flag」也是捏造的! 安倍首相比朝日還惡劣的「捏造」經歷大曝光


作者:エンジョウトオル

「因為慰安婦問題的錯誤報導使許多的人受苦,日本在國際間的名譽也受到了傷害。」針對朝日新聞撤下慰安婦的部分錯誤報導一事,安倍首相不斷重複著這樣的發言。重點在於發言背後隱含著與右傾媒體相同的思考模式──將「反日朝日的捏造報導」作為「貶低日本」。

但是過去曾數次發出「假消息」、扭曲政策、因「捏造」而傷害「日本名譽」的,不正是安倍首相本人嗎?雖然這是人盡皆知而擱置未談的事情,直到現在,不論媒體或是在野黨皆未深入追究,因此筆者想重新清楚地指出其捏造的經歷。

首先第一個例子是,使朝日遭受批判的福島第一核能事故的吉田調書(註1)中明顯的「捏造」。

意外發生不久後的2011年5月20日,當時,在民主黨政權下屈居在野黨的安倍,在mail magazine(註2)發出了以下文章:「在福島第一核能問題上,被人稱作菅首相(註3)唯一英明決斷的『3月12日注入海水的指示』已被證實是偽造的事實。根據兩名以上的相關人士證言,事實如下。12日19點04分,開始注入海水。同時回報官邸。此時菅總理暴怒地說『我怎麼都不知道!』隨後官邸立即致電東電,19點25分中斷了注入海水。在實務人員、有識者的說服下,20點20分再度注入海水。實際上,東電當時考慮依照說明書切斷淡水後注入海水,並如實執行了。但是,中止了開始不久的海水注入決策的是菅總理本人。然後,其親信居然把海水注入稱為菅總理的英明決斷,並將謊言發布媒體。這才是事實。菅總理應該為錯誤的判斷與說謊向國民謝罪,並立即下台。」

之後,讀賣新聞在隔日,5月22日的第一版頭條上了「因首相意見而中斷注入海水」、「震災隔日,55分鐘間」的標題並進行了報導,但是其報導內容完全是安倍在mailmagazine上所發的內容。「造成現場混亂的正是菅首相本人」的批判甚囂塵上。

但是,吉田調書的內容公諸於世後就使人瞭解到,事實與安倍所宣傳的內容完全不一樣。雖然吉田前所長(註4)在19點4分注入海水後,立刻接到來自位於首相官邸的(東電的)武黑研究員(註5)「不要說三道四的,給我停下來」的指示,但吉田無視指示,繼續注入海水。也就是說,海水注入中斷這件事本來就是「沒有的事」。而且,「菅首相極為震怒,官邸曾致電東電,使其停止」這件事也是編造的。吉田所長證實他只收到來自當時位於官邸的武黑研究員說明「無法取得官邸的諒解」,但是關於菅首相或官邸的相關人士去電東電一事則並非事實。再者,注入海水的措施命令是17點55分,由海江田万里經產大臣(註6)發出,且發出後並未變更命令,自18點開始,菅首相、經產大臣、原子力安全委員會班目委員長(註7),及武黑研究員開會討論時,亦未出現反對注入海水的意見。倒不如說,中斷海水注入的指示,極有可能來自於武黑研究員的個人判斷。核能事故中,確實因為當時菅首相的臨場應變失措,以至於現場陷入混亂。但是在中斷海水注入的部分明顯是子虛烏有,這是亟欲陷害政敵而出現的捏造事實。對於這個明顯的捏造事實,安倍首相迄今仍無任何更正與道歉聲明。

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安倍尚有在重大決策中散播假消息的經歷。

2001年,美國在遭受911恐怖攻擊後,布希政權開始了對阿富汗的報復攻擊。當時的小泉政權(註8)宣布自衛隊將於後方支援美軍攻擊的方針,並推動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等法令成立。那時,作為美方向日方施壓、要求協助的關鍵字而廣為流傳的便是「Show the flag」(註9)這句話。美國提出的「讓我們看見你們的旗幟」這句話,不只索討金援、還需派遣自衛隊一事的報導亦隨處可見。據聞出現這段話是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Richard Lee Armitage,與駐美大使的柳井俊二進行會談時所提出的。但隨後便證實完全是子虛烏有。那是當時在小泉政權底下,擔任官房副長官的安倍對媒體所撒的謊。

追蹤該問題的朝日電視台節目「The Scoop」在2001年10月20日的播出中爆出該項內幕,節目製作人田畑正氏在節目播出後如下寫道:「我們所掌握到的是,在日本最早將『Show the flag』這句話說出來的是安倍晉三副長官。那麼,安倍副長官究竟是從誰那邊聽來『Show the flag』這句話呢?安倍是這樣回答我們的採訪問題的『看到柳井氏的公務電報是很後來的事了』。順帶一提的是,在柳井氏的公務電報上並沒有直接出現『Show the flag』這句話。不曉得是誰向安倍副長官以意譯的方式傳達了這樣的話。」據傳這一連串的資訊操作是安倍以及與他相當親近、當時外務省第二把交椅,前外務審議官高野紀。無論如何,散播假消息的人是安倍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就結果來說,如超級鷹派的安倍所願,那成為了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成立的主要因素。

但是,對於長期觀察安倍首相的人來說,這樣的行為似乎並不是什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全國發行的某報政治記者如此敘述:「安倍先生這個人,對於私底下操作媒體這件事意外地相當拿手唷。而且還會在對自己有利的消息中加入謊言,然後洩漏出去。從他受到矚目的北韓綁架問題(註10)時就開始這種行為了。」40多歲的新生代政治家安倍得以在政壇鯉躍龍門的契機正是北韓的綁架問題。日本北韓首腦會談報導中,安倍「英姿」的描寫亦屢見不爽,例如:「透過許多政府相關人士的談話明確得知,由於多數遭到綁架的受害者已故,安倍官房副長官與前外務審議官高野紀,對於小泉首相與金總書記交換的《日朝平壤宣言》,曾經主張『應該不要簽署宣言』。」(《產經新聞》,2002年9月18日晨刊,一部分省略)

「日方拒絕了北韓共進午餐的邀請,而在休息室中吃了攜自國內的幕之內便當。但是因為過於忙碌,首相幾乎未碰便當。安倍並且逼問首相『針對綁架問題,金總書記若未做出謝罪聲明與交代經過的話,簽署共同宣言的事,還是再考慮比較好。』話語中有決裂的可能性,緊張的氣氛亦瀰漫四周。」(《每日新聞》,2002年9月19日晨刊,一部分省略)

總書記若未謝罪便翻桌回國吧。對於把對北韓的「強硬態度」當作賣點的安倍來說,這是最能展現手腕的一幕吧。但是,似乎並沒有那樣的事。當時以日朝首腦會談的重要與會人士同行前往會談的亞洲大洋洲局長田中均,在後來對自由記者的採訪中,否定了安倍曾進言拒絕簽署一事。他說當時若金總書記未承認綁架並謝罪則不在平壤宣言上簽名,原本便是會談相關人士全員的基本認知,因此亦無沒有特別聲明之必要。

「對拒絕簽署一事的進言」似是為了讓安倍被視為英雄而捏造的假消息,而且發出消息的源頭便是安倍。在非公開懇談記者會當時,安倍官房副長官曾向各家媒體說:「我跟首相說了唷。共同簽署一事應重新考慮比較好」。此事於當時與會的兩位以上記者的非公開會筆記中得到確認。

雖然是常將媒體報導或他人的發言以高分貝指責為「捏造」、「假造」、「四處散播謊言」的安倍,但也正是他本人數次捏造、發出假消息,散播謊言。有時是為了提升自己形象,但卻因這些行為,日本的外交或政策屢屢在某些情況下遭到扭曲。對國內外放出完全不存在的「中斷海水注入」的消息,不正是嚴重傷害「日本名譽」的行為嗎?以私欲優先、前後不一的人,不認為過去行為有何不妥,卻大力責難媒體誤報,筆者認為安倍才應該對過去的謊言與捏造進行訂正與謝罪。

----
註1:指的是發生福島第一原子力發電所事故時擔任所長的吉田昌郎在「關於東京電力福島原子力發電所的事故調查‧檢証委員會」的調查中,所記錄下來的報告書。調查日期分別為2011年7月22日、7月29日、8月8日、8月9日、10月13日、11月6日。官方的文書名稱為「聽取結果書」。基於吉田昌郎本人提出的意願文書,此調查報告原本是非公開的。然而,在吉田昌郎過世的隔年,2014年5月,朝日新聞以非正式手段取得「吉田調書」,並宣稱依據其內容以「福島第一的所員違反命令而撤退,在吉田調書中獲得證實」等標題,朝日新聞記者木村英昭在其所連載的「プロメテウスの罠」(中文直譯為「普羅米修斯的陷阱」)中「官邸の5日間」(直譯為「官邸的5日之間」)予以報導。內容提及「所員違反所長的命令,大舉撤退至福島第二原子發電所」,「在那種時間點上出現了違反命令的脫離行為」。而提及首相菅直人阻止了「東電全面撤退」的部分在國會質詢時遭到菅直人否定,根據政府事故調查報告書與國會事故調查報告書也無法認定。曾經採訪過吉田昌郎本人的記者作家門田隆将也在自己的部落格與雜誌上嚴厲地指出朝日新聞的報導有嚴重的錯誤,但朝日新聞對其行為表示「明顯損毀朝日新聞社的名譽」而提出抗議並要求門田撤下文章。但是2014年8月,其它媒體也以非正式方式取得了「吉田調書」,並根據調書內容否定了「違反命令而撤退」的說法。(如產經新聞在8月18日、NHK在8月24日、讀賣新聞在8月30日皆有報導)之後,內閣官房違反吉田昌郎的遺願,於同年9月11日正式公開包含吉田調書在內的「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聽取紀錄」,而同日晚上,朝日新聞社長召開記者會,公開表示撤下報導並謝罪。

註2:定期地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出消息,讓想閱讀消息的人購買的一種電子郵件形式雜誌。和製英文。

註3:菅直人,民主黨,2010-2011年擔任第94任內閣總理大臣

註4:1955-2013,前東京電力公司執行董事,曾任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所長。因2011年3月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後,立刻在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現場指揮善後工作而為人週知。2013年因食道癌過世。

註5:此處指的是武黑一郎,曾擔任東京電力公司副社長,現任國際原子力開發株式會社社長。

註6:全名稱為經濟產業大臣,負責經濟產業等項目的國務大臣。第14屆由海江田万里於2011年擔任。

註7:班目春樹,2010-2012年擔任第8任內閣府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委員長。

註8:此指由小泉純一郎於2001年擔任第87屆內閣總理大臣時期的政權。

註9: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許多國家給予美軍支援與協助。雖然日本政府也承擔了130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費用,但由於受限於非戰憲法而未出動人員進行協助,曾一度受到參戰國批評,戰後,科威特對各參戰國的感謝決議文中也未將日本列入。在此陰影下,加強了日本政府想在之後發生類似戰事時,能早一刻派遣自衛隊進行後方支援的意向,並於1992年成立了能參加聯合國維護和平活動(PKO)的「關於對聯合國維護和平活動等協助之法律」(簡稱PKO協助法)。911事件後,為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以尋求戰事協助,據說知日派的美國副國務卿RichardLee Armitage向當時日本駐美大使柳井俊二說了「Show the flag」(意為讓我們看到日之丸國旗吧)。其後,以時效立法的方式,成立「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案」,開啟了之後可以輸送、補給物資,並派遣自衛隊至非戰鬥區域進行醫療、協助等後勤支援行動。

註10:1970年代開始,在日本以及歐洲等地出現多起日本人失蹤事件,其中,部分失蹤人士遭北韓情報人員綁架或誘騙至北韓。綁架日本人的理由被認為有許多種。根據被綁日人的職業來看,多為印刷工人、醫師、看護師、機械技術人員等,前述職業者的專長皆是當時北韓屬於較落後而有需要的領域,並且在翻譯日文文獻部分也有所需要,因此被認為是為了增進技術、翻譯所需而綁架日人。另外為了使北韓情報員更易於在世界各地活動,故綁架日人,奪取其護照,並讓被綁日人教育情報員、使其在從事情報活動時更像日本人而不易被他人識破。為了讓被綁日人不會逃走,還給被綁架者日本人的配偶,並在之後將其家人作為人質,而為了得到給予被綁架者日本人的配偶,以誘騙方式將日本女性拐帶至北韓。2002年9月17日,時任日本總理的小泉純一郎率團至北韓進行訪問之際,北韓政府首次承認過去曾綁架日本人,北韓領導人金正日並對綁架事件示遺憾與抱歉,根據金正日的說法,綁架日本人是部分遭英雄主義驅使的特殊單位人士所為。被日本政府認定的綁架事件共12起,受害者17人;北韓政府針對日本政府所認定的17人中承認確實對其綁架的有13人,而17人中有5人已回日本,剩下的12人中8人已死亡,4人則未給予入境。但是實際上被綁日人的人數以及生死情況至今仍然不明,綁架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日本政府也重述「綁架問題未解決以前,與北韓的邦交正常化是不可能的事」的立場。

資料來源:
http://lite-ra.com/2014/10/post-530.html
圖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81655905291192&set=a.131635893626529.21685.100003403570846&type=1&fref=nf&pnref=story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年功序列制(下)


政勞資會議上「官製春鬥」再現?
勞動工會連合對於重新檢討年功序列一事抱持警戒的態度

9月29日召開的政勞資會議上,安倍晉三首相延續去年,持續表明強烈期待企業「調漲薪資」。以業績良好的外銷企業為中心的產業界,採納調漲薪水的舉動備受各界關注。但是,工會方面對於首相配合調漲薪水呼籲而推出的「重新檢討年功序列形式薪資體系」,認為此舉有調降薪水之實,是故保持強烈警戒心。針對日本根深蒂固的年功制度的根本改革,似乎成為決定第二年「官製春鬥」成功與否的重要主題。

「現在正是日本是否能擺脫通貨緊縮的緊要關頭。政勞資三方應該在什麼是必要的這點上達成共識。」出席政勞資會議之後,經團連(譯者註:原名為「一般社團法人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簡稱經團連,是一個經濟團體的連絡組織,具有彙整財經界意見、對政府提出建議的功能。2002年由原「經濟團體連合會」與原「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整合而成)的榊原定征會長在記者會上如此陳述,強調了為朝向經濟的良好循環,統一政勞資三方步伐的必要性。

平成27年(2015年),為春鬥的行情帶來巨大影響的汽車業界,對於薪資基盤調漲的薪資改善一事,連續兩年不斷提出訴求須加以整合的意見。由Toyota汽車集團的勞動工會所組成的全Toyota勞動工會連合(內含313個工會,33萬1千人)的現任顧問東正元會長表示:「經營方判斷調漲薪水的環境已然具備」,可窺知其對於調漲薪資基盤的要求。

此外,由電機製造業的勞動公會所組成的電機連合(譯者註:全名為「全日本電機‧電子‧情報關連產業勞動組合連合會」,簡稱「電機連合」)也以要求相當於調漲薪資基盤程度的薪資改善作為其方針。平成26年(2014年)的春鬥交涉中,電機連合強調擺脫通貨緊縮的「社會性責任」,從經營方取得了2千日圓的薪資基盤調漲承諾。電機連合幹部的承認「政府的呼籲也成了助力」,此舉為搭了「官製春鬥」順風車的結果。

平成27年(2015年)春鬥,日立製作所、三菱電機等公司因為業績良好,調漲薪資基盤的要求也被視為「既定路線」,訴求焦點在於早一點邁向目標水準。但是經營方則以與新興國家的製造業者競爭相當激烈等理由,對於薪資基盤調漲等增加成本的措施,頑固地抱持保守的看法。

另一方面,對於安倍首相在職位雇用的部分、將功序列型式薪資體系視為問題之一,而提出必須重新檢討的說法。對此,連合的古賀伸明會長依然保持謹慎的態度:「迄今勞資雙方討論結果導致如此現狀,因此單以年功薪資的曲線圖上升(譯者註:此處的用語「賃金カーブ」原指以薪資的絕對值為縱軸、年齡為橫軸的曲線圖,但在日本多是採年功序列制,因隨年齡增長而加薪,故該曲線圖大致都呈往右上方畫),便認為應加以取消,實在過於粗暴的做法。」

在產業界方面,日立以管理階層人員為對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導入符合工作內容與成果的人事薪資制度等等,重新檢視年功薪資的行動也正加速進行中。關於今後的薪資體系、人事制度的存在方式等問題,勞資雙方的認知差異,似乎有更加深刻的趨勢。


資料來源:
http://www.sankei.com/economy/news/140929/ecn1409290042-n1.html
圖片來源:
http://you-sokuhou.blomaga.jp/articles/40439.html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年功序列制(上)


日立 廢止年功序列制的衝擊

對上班族來說,嚴苛的時代是否即將來臨呢?
日立製造所從10月起,廢止管理階層職員的年功序列薪資制度。
因應年齡或上班的連續年數,而提高薪資的年功序列制,是與「新卒一括採用」(譯者註:公司針對前來應徵的在學學生進行測驗,通過後取得就職確定的證明,學生在畢業後可立刻進入公司,一種日本獨有的就職方式)、「終身雇用制」並列為日本企業根深蒂固的雇用習慣。
此次,日本製造業的代表、業績也尚未惡化的日立,毅然廢止該制度的舉動,似乎會引起連鎖效應。
就在此時,政府也向企業呼籲重新檢討年功序列的薪資體系。
究竟為何現在要「脫離年功序列」呢?
經濟部門的小林浩記者將以日立的案例加以解說。

將來的薪資制度將以「職務」為主軸

事實上,在日立發表的資料中,「年功序列」的字眼一個也沒出現。
出席記者會的中畑英信常務說明:

「基本上,我們並不是以年功性質的制度來經營。即便在同樣的位子,做同樣工作,如果有人能力上升的話,就會提高那個人的薪資,我們將之視為『年功』。」

中畑常務說公司經營至今並非以年功序列作為人事考評,展現出了一種作為人事專家的矜持。

但是公司的相關人員也承認,的確在公司的管理職位的全體薪資中,有70%是具有年功序列性質的要素。
自10月起,將以日立本部中1萬1千人的管理職為對象,全面廢止年功序列性質的制度。

取而代之的,是以工作任務的繁重度作為薪資的基礎。
在此次的制度檢討中,1萬1千人的職務將依照(1)組織的大小、(2)被需要的技術程度等,從各種角度分出7個等級。
舉例而言,即使是同樣擁有「部長」的頭銜,在等級上也會因人而異。

對於薪資的具體反映方式則如下所示。
就管理職務來說,每年年度初期,皆會由人事部門出示與職務或本人目標相符的「預期年收入」。
實際給予的薪資則會以「預期年收入」為基準,對應其目標的達成程度來決定。
不只是因等級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薪資,根據實際的成績,即使是相同等級的人,也會出現月薪基礎的1.3倍、加上津貼達到2倍的差距。
就算同樣是「部長」,薪資的水準也會出現有巨大差距。

透過「世界共通的基準」獲得優秀人才

為何日立會毅然決定廢止年功序列制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強化全球化經營上,有必要提出讓全世界的員工皆能認同的共通基準。
讓我們以更加容易瞭解的方式來說明。
例如,在日立的印度分公司上班的印度人員工調職至日本總公司上班的情況下,就印度人員工自己來看,自己會受到何種考評呢?想必也會想與在日本總公司上班的日本人員工做客觀性的比較吧。
會在意自己的日本人上司能拿到多少薪水,如果被要求接受僅僅「因為是日本人」這樣的理由而「比自己拿的薪水還高」的話,繼續效力於日立的動力也會下降,結果就會變成讓優秀的人才流失。
記者會上,中畑常務陳述「優秀的外國人追求世界共通的人事制度,而我們希望獲得優秀的人才。」

據說日立參考了其競爭對手,如美國的GE(General Electric)、德國的Siemens等公司的人事與薪資制度,據此檢討,已經將國內外超過5萬個職務進行了等級排列。
日立計畫在下年度將海外工作的外國人員工數,從現在的12萬7千餘人增加至相當於全體43%的15萬人。(外國人職員中包含當地的日本人採用)
也因此,有必要沿著新的經營方向性來建構人事戰略。

年功序列的廢止是新的開始?

薪資比率中,年功部分所佔的比重下降。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1990年代以降,逐漸強化成果主義式的架構。
這也被認為是企圖達成在年成長率已經難以成長的情形下,能夠達成提高員工士氣的同時卻壓低人事費,這樣有些矛盾的要求。
不過,單純依靠衝過頭的成果主義,也曾出現經營混亂、無法順利實行的案例。
但是此次,企圖導入實力主義的薪資制度的,是被認為業績情況良好的日立。
表示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亦即全球化經營已逐漸迫使企業重新檢視日本式的雇用習慣。

年功序列在政勞資會議上也成為主題

在日立宣布廢止年功序列制的3天後,也就是9月29日,於總理大臣官邸由政府與經濟界、勞工界的代表召開了「政勞資會議」。
在會議上,是否呼應日立的行動,重新檢視年功序列成為了話題。
安倍總理大臣表示:「為了改善養育子女世代的處境,必須重新檢視年功序列的薪資體系,從該體系轉移至能對應於勞動生產性的薪資體系,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在日立也有這樣的相關制度:因為育兒或照護而一度停職的員工,在回歸職場後只要能力被認可,仍然可以獲得充分報酬。
對此,連合(譯者註:此處的連合指的是「日本勞動組合總連合會」,類似全國工會聯盟的組織)的古賀會長表示「現今的薪資體系是累積了勞資雙方的討論,根據討論結果所產生的,只看著年功序列就說要消除這樣的體系,是相當魯莽的。」,並要求應該慎重討論。

也適用於一般職務?

今後的焦點,則是年功序列的廢止是否將不僅止於管理職務,而擴及至一般職務。
從事人事顧問的城繁幸認為「隨著企業邁向全球化的腳步,年功序列的廢止亦擴及至一般職務的可能性很高。雖然對年輕世代來說有著獲得高報酬的機會,但反面的部分是長期待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利益降低。因此工作方式應該會有巨大的變化吧。」
日立則認為對一般職務的適用,還需要一點時間去商討。
那是因為如果適用於一般職務,會與另一個雇用習慣「新卒一括採用」有所衝突。
換言之,從大學等學校畢業後一齊進入公司的年輕世代,經年累月累積了各種工作經驗,在工作能力上出現差距也很正常,如果採用實力主義制度的話,可能會使年輕世代產生強烈的不安,也可能在培育人才方面出現不良的影響。
對此,岡山商科大學經濟學部的三谷直紀教授則說「待遇體系從『人』轉到『工作』的情況是必然的。但是利弊相依,這樣做是否會讓日本企業不再重視長期以來的人才培育呢。我們應該取年功序列與成果主義的利點而用之。」
戰後長期持續的雇用習慣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到整個日本社會呢?
我們希望接下來能更進一步地深入採訪。


資料來源:http://www3.nhk.or.jp/news/business_tokushu/2014_1001.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年功序列&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WfhOVLP8GuPBmwWdpID4Aw&ved=0CAgQ_AUoAQ&biw=1024&bih=488#facrc=_&imgdii=_&imgrc=Os0ovs9H9kMqdM%253A%3BM8awnfHf1ZqmHM%3Bhttp%253A%252F%252Ffukugyosyorihoteisiki.web.fc2.com%252Fa3bf7a4c19.jpg%3Bhttp%253A%252F%252Ffukugyosyorihoteisiki.web.fc2.com%252Fokusyon.html%3B352%3B400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2018年 大學「淘汰的時代」正式來臨 18歲人口再度減少 只有高知名度的綜合性大學能倖存?




各位知道大學的「2018年問題」嗎。現在呈現直線下降的18歲人口,將影響到大學的經營,「淘汰的時代」正式來臨,坊間已經出現了「私立學校少一半也不奇怪」的說法。以下將一探處於經營困難的大學現狀與不遠的將來。(內野雅一)

「30所大學將是哪幾家呢?」——,大學關係者相當重視日本的文部科學省(譯者註:類似教育部的中央政府機關,簡稱文科省)於月底進行的發表:「超級全球化大學」的選拔結果,也就是文科省選出了足以與海外名校一較高下的大學,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64所國、公立大學,以及早稻田、慶應等40所私立大學,合計104所大學參加本次甄選,其中有「30所大學」能雀屏中選。在事前「國、公立學校比較多吧」的預想中,令人關注的是,私立大學將從何處著手,打出自己的亮點。

被選中的大學,不僅能獲得上億的補助金,更意味著成為如同「被國家欽點的頂尖大學」(教育相關人士的發言)。不只校名作為「名牌」的聲望大幅提升,也可將帶來大量的報考人數。被選中的話,似乎就能邁向倖存之路,選拔結果成為大學強而有力的後援。

影響大學考試報考人數的因素為18歲人口與升學率。18歲人口的高峰,出現在1992年度高中畢業的團塊二世(譯者註:約在1971年至1974年出生的第二次嬰兒潮中出生、父母為團塊世代者),有205萬人,當時被稱為「考試泡沫」世代。其後,人口持續下降,2014年度降為118萬人。儘管如此,在此之間4年制的私立大學卻持續增加。這是由於4年制大學有較多人報考,短期大學亦紛紛轉型為4年制大學,故4年制的私立大學從1992年度的384所,增加至2002年度已超過500所,現在2014年度已達603所(與國、公立大學合計共781所)。與縮小的市場逆向而行的4年制私立大學,原本就算相繼破產也不奇怪,但卻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立教大學校長吉岡知哉表示:「這是因為以往約30%的大學升學率變成高過50%,所以經營方面總算還撐得下去。」。報考大學的人數並未隨著18歲人口減少率而相應減少。

而且許多大學尚有「老本」。大學通信情報調查‧編輯部總經理安田賢治如此解釋:「考試泡沫時期,文科省為避免重考生增加,同意大學臨時增加錄取人數。與此同時教師與教室卻不必增加,大學獲得了龐大的利益,現在則是慢慢地在吃當年的老本。」

但是,今後似乎難以為繼。18歲的人口隨時間呈現下降的趨勢,自2018年度(118萬人)開始將會更加嚴重,根據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估計,到2031年度將會減少至99萬人,正式低於100萬人的大關。雖說是預測,但有可能在10多年後減少20萬人,這表示「以升學率50%來說,就是少10萬人進入大學,如果1所大學的入學員額是1000人的話,就意味著有100所大學的入學者消失不見。」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私學情報室長,菊池裕明如是說。如此將使大學爭取報考生的競爭激烈程度推向極致,這就是「2018年問題」。

大學innovation研究所所長、從事大學經營顧問的山內太地表示:「大學的淘汰浪潮將悄悄地襲來,以2018年問題為轉折點,此浪潮將更加洶湧,恐將正式到來。」

已經有265所的私立大學出現已經出現報考人數低於可招收人數的情形,占全體的46%。其中,將無法獲得國家補助金、未滿原本招收員額50%的大學有15所(皆為2014年度現狀)。安田指出:「為了讓報考人數低於可招收人數的情況不浮上檯面,也逐漸增加降低招生數的大學。雖然學生數減少,收入也隨之減少,再靠著削減教職員的人事費勉強支撐,這就是現在的真實情形」山內進一步分析:「也有的案例是為了避免出現報考人數低於招生數,而新設立較容易收到學生報考的明星科系,如看護學部或學科等」

然而,「老本」也有吃光的一天。根據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的調查,有208所、相當於全體的35%的大學正陷入赤字的情況(2012年度)。「已達到需用附設中學或高中的收入來填補大學經營的程度了。」菊池說。

菊池表示,最後的寄託是提高升學率,但是包含進入短期大學或專門學校的學生,已經達到8成了。「已經幾乎到達極限了。」。

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經營超出臨界點、無法持續下去的情況。如下表所示(譯註:請參照原網頁下方),在2010年度以後,已經出現因經營惡化而停止招生的私立大學。

安田說:「今後可以想見大學的各種「苦戰」,例如說短期大學轉為4年制大學,但卻變成只有一個學部學科的單科大學。在那些大學當中,勢必也會出現無法招集良好師資,使得高中老師也會猶豫該不該將學生送往該處的學校。再者,從校區回歸都心的例子增加,可以看出現在的大學設置地點也成為經營考量之一。不從車站轉搭巴士就無法抵達的大學,在招生方面想必很辛苦。」

另一方面,山內認為學生集中於早稻田、慶應或MARCH(明治[Meiji]、青山學院[Aoyamagakuin]、立教[Rikkyo]、中央[Chyuo]、法政[Housei]大學的日文羅馬拼音第一個字母所組成的簡稱)、日東駒専(日本、東洋、駒沢、専修4所大學的合稱)等有知名度的綜合性大學的傾向將會加強。那是因為隨18歲人口的減少,錄取的難度也下降。「反過來說,偏差值50(譯者註: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的計算方式,其公式為(得分-平均得分)÷標準差×10+50。也就是說如果偏差值50的話,其得分等於平均得分)以下的大學就算想招生,恐怕連報考的學生都沒有,這從報考數變為低於招生數即可看出。私立大學就算減少一半也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即便是前面所列舉的有名大學之間,也會隨著入學考試改革成功與否,而決定其人氣的差距。

在河合塾(譯者註:與代々木ゼミナール、駿台予備学校合稱日本三大升學補習班)工作過的教育專欄作家後藤健夫一語道破:「這關乎的問題是:有些大學充斥著「連除法之類的都不懂、像是未完成義務教育般的學生」,我們能否將充斥著此等學生的大學,導回真正意義下的高等教育場所。那些不值高等教育之名的大學,就算倒了也是沒辦法的。」

包括短期大學在內,因為少子化使得報考數變得幾乎等於錄取數,在這樣的「全錄時代」裏,負面效應是造就大學生的學識低落,而這點正飽受批評。我無法忘記在關西的私立大學採訪時,某教授的自嘲:「大學變成了Wonderland(不可思議的國度)。明明進了大學卻不知要做甚麼才好的學生增加了。不知道圖書館的使用方法也不去了解。」即使是學部數量少的地方國、公立大學也無法悠哉度日。

如果「2018年問題」能成為把大學還原為本來樣貌的契機,那也許只能將之視為是「不可避免的一條路」加以接受了。

新聞來源: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0925dde012100004000c.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大学&espv=2&biw=1024&bih=488&source=lnms&tbm=isch&sa=X&ei=EGJMVPj9JeHJmAWNkoKwBA&ved=0CAgQ_AUoAw#facrc=_&imgdii=_&imgrc=YfxsIJPzP12gcM%253A%3Beq-mkgtHB-XRnM%3Bhttp%253A%252F%252Fkomekami.sakura.ne.jp%252Fwp-content%252Fuploads%252Fp7203250.jpg%3Bhttp%253A%252F%252Fkomekami.sakura.ne.jp%252Farchives%252F159%3B1500%3B1125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初體驗是何時?」、「去風化場所吧!」 即使在同性間也算是性騷擾




性騷擾常常很容易被認為是「在異性間才會引起的問題」,但同性的上司或同事不經意的言行也是會成為性騷擾的。由於人們不太熟悉,政府在去年年末修改了方針,敲響了針對「同性間性騷擾」的警鐘。

■工作中死纏爛打地追問

關東地區的20幾歲女性在數年前於上班的地方,為40幾歲的女性上司的言行所煩惱。

「妳的初體驗是什麼時候?」、「因為你太瘦了,這樣交不到男朋友唷」。過去的交往事蹟或體型等,在工作中被煩人地詢問。

雖然很生氣,但卻無法說出「請不要再這樣了」。因為是為期1年的女性契約職員,如果讓直屬上司不高興的話,雇用契約可能會被中止。

自從與上司在同一個職場,數個月後身體就垮了。從公司回到家時,眼淚就停不住地掉。變得沒食慾,躺在床上1個小時也無法入睡。因為覺得無法再忍耐下去,所以將工作辭了。

「也許上司認為如果是女性之間的話,大概可以被允許也說不定。但是對我來說,那就跟受到自男性而來的性騷擾一樣,感到很難受。」該名女性如此說。

■因為黃腔而使心靈受創

關東地區的某男性派遣職員(37歲)曾在從事室內建築塗工的大約10年前,被同性的社長騷擾過。

跟一起工作的專業人員講過自己的性癖好傳到社長那邊而落得被社長作弄的情況。在工作現場或酒席間也被常常拿出來說,也被週圍聽到的專業工作人員們取笑。如果只是被同事騷擾的話還有辦法說些甚麼,但被社長耍的話,就沒辦法對其抗議。

「被用開黃腔的方式騷擾在男性之間是很正常的」這樣說給自己聽,並且努力不去想太多。雖然在心裡留下不快的情緒,卻沒有跟誰商量。因為對失眠感到煩惱,在工作上也開始出現明顯的失誤,最後把工作辭了。

「被用黃腔作弄時,在心裡留下的創傷比想像中的還要來得巨大。」

曾在餐飲店打過工的東京都某男性(28歲)曾經差點被上司命令而強迫去風化場所。

發薪日那天關店後,數名員工一起去喝酒時,被上司命令說「給我去風化場所」。該男性拒絕後,便被以處罰遊戲的方式,付了其它員工的費用。「明明就拒絕了,卻還被強迫去風化場所。實在是覺得非常討厭。」

■小心「因為是同性間所以不留意」

厚生勞動省在去年年底修改了為防止性騷擾的方針,在其中加入了「職場的性騷擾中,也包含同性間的性騷擾。」

當然,也不是說修改前,同性間的性騷擾就可以被原諒。這次明文記載是為了重新敦促留意職場方面的情況。「所謂的性騷擾是異性間才會發生的,這樣的印象非常地強烈。因此,針對被害情況難以檯面化的同性間性騷擾,也應該予以防止,這樣的觀念是借由這次的修改給予明確化。」厚勞省的負責人如是說。

那麼,同性間怎樣的言行會成為性騷擾呢?社團法人「職場騷擾研究所」的金子雅陳所長舉出了「給騷擾目標看猥褻的照片」、「不厭其煩地一直追問人家以前的交往事蹟」等例子。

員工旅行時去泡溫泉的情況下,強迫想要捉弄的部下一起入浴的話就算出局了。「因為同性而不留意、自然地做出來的言行也必須小心比較好。性傾向、感到害羞的程度是『因人而異』,這樣的事應該銘記在心。」金子所長如此說到。

再者,在職場對策的當務之急,是對於男同性戀者或女同性戀者等性少數的工作者的性騷擾。所訂定的方針「同性間性騷擾」裡也包括當事者是性少數的情況。

例如在「勉強對方一起去風化場所」等行為中,如果被強迫的一方是男同性戀的話,將會更加嚴重。支援性少數的NPO法人「彩虹色Diversity」的村木真紀代表說「新方針採取了企業裡對同性間性騷擾的防範對策吧。希望這樣的對策也能顧及到性少數的人。」
(牧內昇平)

新聞來源: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G9C0CSZG9BULFA053.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asahicom.jp/articles/images/AS20140916001739_commL.jpg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秘密保護法施行?日本全國130個地方議會通過撤廢意見書 反映出難以撼動的不信任感


去年12月成立對洩漏國家機密行為課以嚴懲的特定秘密保護法後,現已得知至少有195個縣、市、町、村議會通過了對該法要求廢止或謹慎運用的意見書。此乃每日新聞以眾、參兩議院所受理的意見書為根據所統計的結果。對於特定法律,有如此之多的意見書被通過實是極為少見的特例。即使在成立後經過約10個月,進入本月後,仍有5個議會向國會提出意見書,顯示對於該法難以撼動的不信任感仍未消除。

被通過的意見書當中,至少有130個市、町、村議會明確地要求廢止或撤廢該法。邁入本月後,北海道洞爺湖町、岡山縣吉備中町、德島縣佐那河內町這3個議會也向國會提出要求廢止的意見書。

茨城縣取手市議會的意見書中寫著「完全蹂躪日本國憲法中國民主權、基本人權、和平主義的基本原則」,以如此的表現表明對該法強烈的不安。三重縣龜山市議會的意見書中也控訴該法「正是遮蔽國民耳目的東西」,要求撤廢。另外,甲府市議會則針對該法中「被指定的秘密恐有恣意擴大範圍之虞」,表明了對其運用有所不安。

具有作為極東最大空軍基地、美軍嘉手納飛機場的沖繩縣嘉手納町議會以「作為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地區而相當恐懼。連住民為了守護自己的生命財產而欲掌握實情也將變得無法辦到了。」表示出對於變得無法取得有關美軍運用或基地政策資訊的擔憂,而要求廢止。

在縣議會雖然未通過明確表示要求撤廢該法的意見書但通過要求慎重運用該法的意見書則有岩手、新潟、鳥取等縣議會。

新潟縣議會在否決「要求撤廢的意見書」、「強烈要求修正的意見書」之下,通過了「強烈要求向國民明確說明、取得國民充分理解」的意見書。某位自民黨縣議員以「該法還不到需撤廢或修正的必要」為前提下,陳述「支持者之間有反對的意見,所以不能說否決完就了事。我認為某些意見表達是有必要的。」

意見書雖然對政府或國會不具有強制力,但是地方自治法第99條規定意見書是為了在國政上能讓地方議會反映其意見而存在,具有有其一定的影響力。(註1)

另一方面,政府在14日的內閣會議上,根據特定秘密保護法,通過了「可以決定秘密指定或解除方式的運用基準」,以及「將12月10日訂為法律實施日期」、「可以指定秘密的行政機關訂為19個機關」的政令。雖然該法可將(1)防衛、(2)外交、(3)防止特定有害行動(間諜等)、(4)防止恐怖分子等4個範圍共23個項目指定為秘密,但是在運用基準上,更明確化且細分化為55個項目。此外,作為監視機關,在內閣府中新設立審議官等級的「獨立公文書管理監」,以及作為其協助部門的「情報保全監察室」。內閣官房中,也設置以各府、省、廳的事務次官層級作為成員的「內閣保全監視委員會」。

通過廢止、撤廢的意見書的市、町、村議會如下:

<北海道>根室市、芦別市、池田町、上士幌町、浦幌町、江差町、大空町、奥尻町、上川町、上砂川町、清里町、黒松内町、小清水町、標津町、斜里町、新冠町、増毛町、津別町、豊富町、奈井江町、中川町、美瑛町、日高町、平取町、福島町、本別町、幕別町、むかわ町、森町、和寒町、広尾町、厚沢部町、中頓別町、遠別町、清水町、幌加内町、東神楽町、新ひだか町、佐呂間町、洞爺湖町、知内町、更別村、占冠村、中札内村、初山別村
<青森>佐井村、蓬田村
<岩手>花巻市、軽米町
<宮城>美里町
<秋田>仙北市、五城目町、三種町
<山形>山形市、長井市、河北町、川西町、大石田町、小国町、飯豊町、西川町
<福島>石川町、桑折町、浪江町、南会津町、三春町
<茨城>取手市、美浦村
<埼玉>小鹿野町、鳩山町、宮代町
<千葉>白井市、銚子市
<神奈川>葉山町
<山梨>甲府市、市川三郷町
<長野>佐久市、中野市、小布施町、長和町、小海町、下諏訪町、富士見町、飯綱町、坂城町、阿智村、小川村、木島平村、木祖村、中川村、生坂村、山形村、豊丘村
<愛知>飛島村
<三重>亀山市
<滋賀>湖南市
<大阪>吹田市
<兵庫>新温泉町
<奈良>生駒市、吉野町、川西町
<鳥取>米子市、琴浦町、日南町、湯梨浜町
<島根>吉賀町
<岡山>吉備中央町
<広島>庄原市
<徳島>鳴門市、板野町、佐那河内村
<愛媛>上島町
<高知>安芸市、本山町、大豊町、四万十町、土佐町
<福岡>志免町
<長崎>長与町
<宮崎>門川町
<鹿児島>出水市
<沖縄>嘉手納町、西原町、北谷町、与那原町、大宜味村、北中城村、宜野座村、中城村、読谷村

註1:日本的地方自治法(平成26年6月25日法律第83号)第99條原文為「普通地方公共団体の議会は、当該普通地方公共団体の公益に関する事件につき意見書を国会又は関係行政庁に提出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一般地方公共團體的議會可對於事關該一般地方公共團體公益之事件,向國會或是相關行政機關提出意見書。)

新聞來源:
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41015k0000m010144000c.html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香港示威:即使「民主化」也不會改變的奇特「不動產本位制」的支配構造


佔據做為香港命脈、集國際金融的匯流功能於一地的中環地區,希望藉由癱瘓經濟活動之根幹以打擊中央政府的「占中」運動,之前民主派曾呼籲市民於10月1日國慶日時進佔,結果在還等不到原先所預設的活動時點即已毅然展開。此次提前舉行的舉措究竟是事前就決定好的呢?還是在學生們奮起下突發性地發生的呢?如果是後者的話,則無法否定這場活動會隨著示威群眾的不滿獲得宣洩後即劃下句點的可能性。

能夠繼續生金蛋的雞

雖然學生們一直要求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領導者,梁振英行政長官(以下簡稱長官)直接對話,但是握有香港問題最後決定權的則是北京的共產黨中央政府。也正因為如此,即便在美國政府、台灣的馬英九總統對此次運動表示強烈支持的背景下,最後終於實現長官與群眾代表的對談,如學生們所追求的「民主化」方向應該也不會被提出。這正是在一國兩制下,作為特別行政區的香港所被賦予「高度自治」的實際狀態。

在下次長官選舉實施的2017年,也正好來到習近平政權最初5年的尾聲。是時,習近平若從現下北京所正在展開的權力鬥爭中勝出、鞏固了堅若磐石的權力基礎的話,則無法否定會把身為秘密共產黨員的傳聞不絕於耳、極為不受歡迎的梁振英長官捨棄,以接受香港居民意見的態勢選定新長官的可能性。幾乎完全可以想像習近平會仿照前政權胡錦濤的模式,在上次2012年選舉中強行介入選舉而將梁振英長官送上台的前例。

試著回顧歷代行政長官的人事安排就可以知道,由江澤民強力推出的初任長官董建華在第二任任期的一半,就在被繼江澤民後掌握大權的胡錦濤究責下辭官。當時背景是不受歡迎的董建華被香港住民批評、揶揄為「無能」、「傀儡」,其人氣之低迷自不待言。

事實上,梁振英長官不僅是前政權胡景濤所遺留的一項人事安排,而且還比董建華更不受歡迎。如果習近平政權將香港能順利經營作為第一考量的話,不受歡迎的長官應該被放棄。因為北京期待香港能一直做一隻「會一直生金蛋的雞」。

「官商勾結」的景象

探討自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的17年,北京在香港經營的重點,就如長官人事安排可見一般,雖然在政治面上屢加干涉,但另一方面,(1)透過「自由行」政策,自中國送入大量的觀光客,致力於促進作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觀光產業,(2)透過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等協定,強化對香港經濟的助益。如此政治不自由、經濟自由,正是回歸前鄧小平曾對國內外公開表示「維持香港繁榮」的真正內涵。

「繁榮」香港除了可以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貢獻外,另一方面,也為香港帶來了「不動產本位制下野蠻且慾望無窮的市場經濟」。

不一定能說是十分富裕的大部分香港居民,正處於一小撮由於家族經營而形成不動產特權階層的強烈影響力之下。特權家族所握有的政治權力與政府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另一方面,大部分香港居民的生活則被特權家族所持有的企業集團經營傘下一網打盡。那是因為地主家族的旗下關連企業深入了一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如果能夠握有土地的話,不僅能得大莫大的財富,隨之進而連香港居民的生活皆能為其所掌控。

香港的土地基本上是屬於公有,並由政府進行土地使用權的拍賣。雖然形式上誰都有入場喊價的機會,但為了得標則不能不備妥龐大的資金。因此,實際上有能力標下使用權的家族(=業者)僅限於李嘉誠(旗下企業集團名為長江實業集團、和記黃埔集團,下同)、郭家兄弟(新基鴻地產集團)、李兆基(恒基兆業地產集團)、鄭裕彤(新世界發展集團)、吳光正(會德豐集團、九龍倉集團)、猶太裔嘉道理家族(中電控股集團、大酒店集團)的6大家族,並加上其周邊20個新舊家族左右,總計不滿30個資產家族而已。這一小撮家族的人們拿下政府拍賣的「地產」,藉其掌握香港的「霸權」,成為結構性的「地產霸權」。那「官商勾結」的景象簡直可以說是猶如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官僚與商人聯手大賺鈔票、成為帶給中國腐敗、貧窮與衰弱的重大原因也不為過。

「強權貪權不知足」

如果要形容那樣巨大企業集團之行徑的話,可以說是「強權貪權不知足」。他們將透過不動產開發所到手的龐大資金毫不猶豫地投入金融、物流、港灣、海運、運輸、製造、衛星、通信、航空、IT、觀光、媒體、農業、電力、瓦斯、公車、地下鐵、路面電車、渡輪等,這些他們認為會賺錢的產業。財富生財富,而財富又吸引權力。

可以說透過掌握排除競爭的各種商業命脈,有效地操作著香港全體市民所必須的商品、服務的價格與市場。恐怕在現在的香港,從起床到上床睡覺,甚至是在睡覺中都無法脫離那些大企業集團所提供的服務。

的確,在英國殖民地時期也可以看到「官商勾結」的景象,但那樣的景象無限地擴大則是要到香港回歸被具體的放入政治日程表的1980年代後半開始。雖然部分香港人也認為,今天會如此的原因應該歸究於關於香港回歸的中英協議有所缺陷,但在不到30個家族與北京的「關係」所產生出如浪濤般的資金力量前,學生們盼望「民主化」的聲音果然還是顯得空虛無力。

以作為香港的左派代表性運動者而著名的區龍宇在其最近的著作《崛起的中國 其強韌性與脆弱性》(つげ書房新社,2014。書名為譯者暫譯)中寫到「就算達成獨立,那不過是讓同一民族的菁英取得壓榨貧苦同胞的優先權罷了。壓迫與搾取的制度依然是不會改變而持續著。」雖然充滿著左派特有的用語,但是即使達成了現在靜坐於道路上的學生們所盼望的「民主化」,作為香港經濟根本的「地產霸權」結構仍舊是不會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開創新的局面嗎?

1967年5月,適逢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受其刺激的香港左派以英國殖民地政府官廳為對象,為追求「民主化」而展開街頭運動,是為香港暴動。因殖民地當局以強硬堅決的態度面對,故至同一年底止,混亂逐漸平息。雖然同樣是追求「民主化」,1967年的民主化是欲求沿循北京意圖的產物,47年後,2014年的民主化則成為了要反抗北京的東西。雖然再怎麼說,關於香港的國際局勢已截然不同,但還是要考慮到「民主化」所具有複雜內涵。

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民主化」行動,有時不只是結束於毫無內涵的騷動這麼簡單,也會誘起僅能以「民主化的自相矛盾」來表現的歪曲獨裁體制。

這次的香港「民主化」的終點落於何處現在還未能定論。但是,當現在靜坐於道路的學生們能談到香港經濟的「地產霸權」之時,恐怕香港的「民主化」將會開創新的局面吧。我希望能繼續關注他們今後的主張。

作者:
樋泉克夫
愛知大學教授。生於1947年,歷經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中央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曾以外務省專門調查員身分,在駐泰國日本大使館服務(1983~1985、1988~1992)。1998年起擔任愛知縣立大學教授,自2011年起任於現職。著有《「死体」が語る中国文化》(新潮選書,譯者直譯為《「屍體」道出的中國文化》)以外,尚有許多關於華僑‧華人理論、京劇史等著書、論文。

資料來源:http://www.huffingtonpost.jp/foresight/hong-kong_b_5924498.html
圖片來源: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41003k0000e030195000c.html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從國立大學開始,文科學系將消失!安倍首相與文科省的文化破壞性的「大學改革」



大學升學率超過50%,埋頭於真理探究的象牙塔,如此印象中的大學已成過去。如今大學及其週邊的民間企業正強化由冷峻且徹底的經濟理論所帶來的支配。

但是,讓相關人士感到「沒想到會到這般地步」而震驚的是最近由文部科學省(譯者註:類似台灣的教育部,簡稱文科省)對國立大學所揭示的方針。作為少數報導該問題的媒體,《東京新聞》於9月2日晨報中以「從國立大學開始,文科將消失?文科省通告的改革案」為題的報導中如下介紹:

「文部科學省於上個月接受該省的審議會『國立大學法人評價委員會』的討論決議,作為一項國立大學的組織改革案,通告各大學『教員養成系、人文社會科學系的廢止或轉換』。」

直接解讀通告文句的話,的確如該標題所言,只能理解為廢止文科,催促其轉換成理科。然而同篇報導中,文科省負責人說「此次的通告並不是提議廢止文科學系或轉換為理科,而是基於事先所告知的任務角色,希望各大學進行改革而已。」看起來宛如不是國家的強制,而是託付於大學自主性的樣子。但是,該負責人的言語中出現的「事先告知的任務角色」則藏有怪異。

例如橫濱國立大學教授,室井尚氏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國立大學現在正面臨嚴重的事」的文章(5月15日),栩栩如生地說道此次通告早就開始落實,而其中一部分更成為注目的話題。

「依據去年度6月在內閣會議中決定的『國立大學改革計畫』,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文科省於平成25年(2013年)秋天幾乎將各大學『任務的再定義』作出定案。根據此項各大學『任務的再定義』,文科省單方面地通告各國立大學或各學部所必須朝向的目標『任務』。雖然寫著『此乃依據與各大學交換意見的結果』,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該內容的文句幾乎都已經由文科省寫入、僅空著自主數值目標欄位的『任務』,強迫各大學照單全收。」

「該表中2、3、4列著埼玉大學、千葉大學、橫濱國立大學與關東一帶的地方大學,文科省要求這些大學的『任務』則是共通的。也就是將學校重心放在理工科系或醫療科系。實際上,從文科省的負責人那裡聽到,財務省說如果在私立學校較多的神奈川縣裡,如果不將比較不耗費教育成本的文學科系交給私立學校、而將經費集中於理工科系的話,不就失去使用稅金的意義嗎等發言,因此雖然我們所屬的『人類文化課程』,實際上跟單純是教員養成系的『新課程』完全不同,最後卻還是與教員養成系的『新課程』綁在一起,被通知要『廢止』(寫於連結後面。僅僅只有兩行。而那也是一開始就被寫入的)。文科省說要將國立大學的課程、學科直接『廢除吧!』」(前述出自室井氏的部落格)

隨著文科省露骨的指示,國立大學中的教員養成系、文科學系確實地朝向廢止之路。

在福井縣也是,《福井新聞》於8月6日報導了縣內唯二的人文社會科學系的其中一個,福井大學地域科學課程決定遭廢止一事也在當地引起了波瀾,從這樣的報導來看,毫無疑問地,這樣的事態正相當程度地進展中。

「國立大學」是在2004年變更其設立形式,成為名為國立大學法人的獨立行政法人。在文科省的首頁上,將這樣的獨立行政法人組織讚頌為有助提高大學自主性、推進教育研究,但是從不得不依賴國家給予經營費用的財政構造來說,現實上到底還是無法違逆國家、亦即目前的政府方針。

就這樣,大學被導入市場原理,必須捨棄無法賺錢的學科,使此一發展更加劇烈的背景當然在於某個男人的登場。

該名男人,安倍首相在5月6日的OECD部長級會議主題演說中如此述說:

「正因如此,我正推動著教育改革。不是要更深化學術研究,而是實行更加能看出社會需求的、更具實踐性的職業教育。我正考慮著將這樣的新架構用於高等教育中。」

對安倍而言,「深化學術研究」是一件完全無意義的事,為了能夠投身於有社會需要的職業而進行的教育才是必要的。那幾乎否定了大學教育這樣的東西。把那想法說成是大學的職業學校化也無妨。象徵性而言,即是一個無法看出文學部存在意義等等的教育觀、學問觀。

探討「人究竟為何物」、「社會該是怎麼樣」,並且追問「學問為何物」,承繼先人知識的累積而構想未來的知性活動,姑且將這樣的知性活動稱為「教養」(譯者註:類似中文的「通識」)。如果在欠缺通識的情形下而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會招致何種結果呢?終於在最近,這個社會看到了那樣的結果,不是嗎?

使吉田昌郎所長不得不想起東日本毀滅狀況的311福島核電事故之慘劇,正是只有追隨短線的經濟邏輯、無法將科學技術置於人類史或文明史中、大學的貧乏、學問的貧乏所導致的後果。

此外,STAP論文事件也披露被經濟邏輯所支配的日本科學界,其淒慘的研究環境。小保方晴子未被給予任何深化學問或研究見識的契機,就這樣擔任了5年任期的研究員職位,並置於一種在任期內如果無法拿出成果便會喪失地位的臨界狀態。另一方面,在關於笹井芳樹氏死亡的報導中,據傳由企業出資,正進行建造著一項耗資近40億、被稱為「笹井城」的研究設施。政府與產業界一起進行龐大的投資,建構在短期內即可回收成果的構造,死命的壓榨研究者則是科學界的實際情況。

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學科之爭》中展開了大學之論。該著作闡述大學部的學系被分成神學系、法律系、醫學系上級學系,以及作為基礎的哲學系。康德說道,上級學科是有著對社會的實用性,從而與國家緊密相連,但唯有不受國家掌控的哲學系,才是有能力判斷學問真理性的學系。

只因目前政權的意思與經濟上的利害關係而使大學受到制約,特別是將人文社會科學這樣有關考察人或社會的學問當作可有可無之作法,其實是否定了知識事業。

在「大學改革」的名義下所進行的文化破壞與知識荒廢的情況應該有必要讓更多人知道。

(村田哲志)

資料來源:http://lite-ra.com/2014/10/post-508.html
圖片來源:http://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9310435/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無緣墓」激增的真相


「到遙遠的墓地參拜非常辛苦。」、「說起來,那些墓是必要的嗎?」長年生活於遠離故鄉之處,對於歷代祖墳的管理感到困擾的人應該很多吧。代代相傳,理應由家族後代繼承、管理的祖墳,現在卻因為後代過世而棄置,這樣的無緣墓數量在日本全國不斷增加。(編按: NHK在2010年製作的相關報導節目中首次出現「無緣」一詞,藉以形容近年日本單身世代數量增加,人際關係稀薄的社會現狀。此處的無緣墓意指已無家族後代管理者的墳墓)。以下為NHK記者土井健太郎和久枝和歌子針對「無緣墳」的實態和背景的解說。

● 十年內數量成長兩倍的「無緣墓」

對於這些因為沒有後代而被棄置的墳墓,負責管理的寺廟和地方當局會在撤去墳墓的一年前,將受葬者姓名以官報的方式進行公告。為了瞭解「無緣墓」的實態,記者針對截至去年(2013)為止這十年來的官報記載,進行了詳盡調查。調查結果是,去年(2013)除了福井縣、長野縣、長崎縣之外,在全國四十四個道都府縣裡,總計公告約有9000人的「無緣墓」。前年(2012)有9000人,大前年(2011)有1萬3000人。若較之十年前──即平成16年(2004)──公告的4500人,不論何年,數量皆增加為二倍以上。若以地域別觀之,去年公告的「無緣墓」數量為:關東地方約4000人、近畿地方2000人、九洲和沖繩地方800人、北海道700人、東海地方500人、中國地方與四國地方各為400人、東北地方和北信越地方各為100人。

● 地方當局對於「無緣墓」的處理方式

詳閱官報,設有公墓的地方當局一口氣公告即將處置大量無緣墓的狀況十分醒目。京都市於去年(2013)8月,對6個市營墓地、總計323的墳墓進行改葬公告。若造訪市營墓地,可發現該處設置了寫有家族等名稱的布告牌。京都市表示,若繼續無視這些長年未繳管理費用的墳墓,管理費用可能不足,也無法確認申請立墓者的可用空間,因此下定決心公告。

另一方面,管理者在公告之後,仍持續從戶籍和住民票的資料中調查無緣墓的家族親戚,即便如此,無法與後代取得聯繫的墳墓數量依然很多。其中也有建成於昭和四十年代(編按:昭和四十年為西元1965年)的墳墓,可知僅四十餘年便有無緣化墳墓的出現。京都市表示今年秋分若仍無人前來祭拜,下個月進行墳墓的撤去作業,並將遺骨轉移到市立納骨塔。京都市生活衛生課的川崎說:「我認為墳墓是家族代代相傳的遺產,不該是這樣簡單撤去的事物。儘管想找到親族,由其親自判斷,但是倘若訊息始終無法傳達,也只能將墳墓撤去,對此我感到相當遺憾。」

● 「人口集中」、「想法改變」的背景

關於這樣的狀況,研究墳墓和社會關係的京都女子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的槙村久子客座研究員指出:「在人口不斷往都市集中的情形下,重視故鄉和祖先的想法也開始轉變。當不在意祖墳的世代逐漸成為高齡者的同時,墳墓無緣化和流動化的現象會更加嚴重。墳墓的存在姿態已進入新的階段,必須具有這樣的認識。」

● 尾隨「人口集中」其後的墳墓

更進一步調查,亦可發現無法在地方管理的墳墓,逐漸移往都心的趨勢正在擴大當中。自十五年前起,東京港區六本木住宅區附近的「梅窗院」便將原本規劃為墓地的800區土地增加為2000區。一對外開放申請,預約接踵而至。「梅窗院」的泉博道執事長表示:「從地方遷居至東京,同時也搬移祖墳的狀況,在這數十年間增加了三、四成左右。我覺得因應這樣的需求是時代的趨勢,這樣的狀況不僅本寺,都心週邊的墳位供給亦逐漸增加。」

居住於東京品川區的沼田安司(83歲)也在去年(2013)4月將原本位於故鄉神奈川縣葉山町的祖墳移至「梅窗院」。沼田表示:「因為罹患重疾,而且電車與巴士的轉乘時間需耗費二小時才能到達葉山町,就體力上來說,變得難以負荷。」再者,工作和生活據點也於五十年前移至東京,兄弟三人皆不在葉山町生活,故以掃墓方便為判斷依據。沼田這樣說:「由於平日疏於照顧,任由雙親墳墓遭受日曬雨淋,我無法再忍受這樣的狀況。雖然違背建造墳墓的父親之本意,但是考量方便性,現在搬移過來真是太好了。」

● 不再堅持「家墓」的意識變化

雖然祭祀祖先,但不再堅持「家墓」形式的人也出現了。住在神奈川縣平塚市的加藤次克(63歲)於九月撤去埋有雙親和兄弟倆人的墓地,因為不希望在自己和妻子死去之後,給13歲的獨生女帶來沉重的壓力。加藤將兩親的遺骨放入「永久供養墓」,與其他家族祖先一同祭祀,夫妻二人亦未準備自己的墳墓,將在某日告知長女此事。加藤更說:「我父母親的那個年代一定會建造墳墓,但是現在時代已經改變。我不堅持建造墳墓,不希望給獨生女造成負擔。」對此,進行墳墓撤去作業的業者表示:「最近這三、四年間,希望撤除墳墓的委託大量增加。不想建造墳墓的人也變多了。可以感覺到祖墳已逐漸失去心靈寄託的意義。」

● 由墳墓一窺社會縮影

透過深入推究「無緣墓」的實態和採訪遷移墳墓的人們,發現以往被視為「不論何時都存在」的墳墓,隨著人口往都市集中,或是家族觀和宗教觀的變化,逐漸出現極大的改變。「墳墓是映照社會的鏡子」,採訪時聽到這句話使人印象深刻。以東京為中心的「極點社會」,人口過度集中於大都市(編按:極點社會即指人口過度集中於大都市,伴隨而來的地方人口減少、城鄉差距等現象),接著是無法解決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問題。直到人生盡頭的墳墓為止,日本社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團塊世代逐漸成為高齡者的時代迎頭而來,自今日起將有許多人逝去,進入了所謂的「多死社會」。不僅僅是墳墓,在這個迎接「死亡社會」的日本,包括死亡在內的各式議題,記者往後也將繼續深入採訪。

文章來源:
http://www3.nhk.or.jp/news/web_tokushu/2014_0924.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hakaishi.co.jp/kuyonew/07.html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香港抗議行動顯露出的世代差距


香港於上週末出現了要求行政長官民主選舉制度的大規模示威,並演變成與鎮暴警察衝突的情況。隨著此次示威,暴露了往後數年依香港與中國本土關係而生成的世代、經濟面上的深刻落差。

今年夏天,學生已開始高聲訴求民主化,年輕世代的不滿情緒亦包含在內。諸如高漲的房租、以及幾次大規模的併購案所支配的經濟、教育、健康保障服務業等方面,都陷入與中國本土激烈苦鬪的狀態。相較於上個世代,香港的年輕世代並未受到中國經濟成長的恩惠。上個世代多是作為工廠老闆或不動產投資者,藉此累積私人財富,這些世代的人,都強烈地反對那些為了反對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中限制候選人的中國政策而使香港陷入混亂的行為。

28日早上,有名的民主派「佔中」與位於香港政府本部的學生們匯合。佔領中環行動,使香港的商業街中環混亂,民主派與學生藉由此一行動,共同提出要求更進一步的民主化的訴求。不過,對照以中年大學教授、香港民主政黨的資深成員為中心的佔中指揮部,與在2天前聚集於現場的學生,可以發現雙方呈現出極具對照性的不同。學生普遍同情與支持前所未見的佔領中環一事。而佔領中環運動的內部理念,雖然懷疑中國政策,至於是否與北京對立,則抱持一種謹慎的態度。

香港大學9月初的調查顯示,過半數的香港居民反對佔領中環運動。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於上週的民調顯示,46.3%的居民反對佔領中環運動,支持的則有31.3%。其中,在年輕世代間獲得了更高的支持率──該調查中,未滿24歲的居民有47%表示支持,大幅超過40至59歲支持運動的20.9%。問題的核心在於香港行政長官的選舉辦法。依現行計畫,香港居民第一次可以直接選舉,但是只有中國認可的指名委員所提出的人選,才有長官候選人資格。上週的民意調查顯示,15至24歲有75.8%反對這樣的制度,40至59歲則有45.3%表示反對。

對於上個世代的人來說,在經濟問題優先的香港,重視政治問題並不是一件好事。女性內衣公司,黛麗斯國際的董事長馮煒堯(66歲)表示「這就是香港成功的背景」、「比起政治,人們更重視的是賺錢。」他並不信任中國。因遭遇迫害而逃出中國的馮氏一家人,留在中國的祖父母被以曾經是地主的理由,遭到殺害。馮氏於7月以「佔領中環這個為達政治目標所做的宣傳行動只會帶來社會上大混亂與經濟上的混亂」為由,向300名友人寄出了要求參加譴責佔中團體的連署行動。

也有擔心中國會採取何種對策來回應香港抗議行動的聲音。香港夜生活區「蘭桂坊」的推手Allan Zeman(盛智文,66歲)說:「這並不是企業人士所希望獲得的消息。」Allan Zeman是在數年前獲得中國國籍的加拿大人。他認為年輕人們是「理想主義而無人生經驗的」,也因此更強烈地支持抗議行動。Allan Zeman更說:「他們說『如果是你的話,應該可以清楚地表達意見吧』。而我也照辦了,我說了我反對。」

學生們自初夏便站在抗議中國的前線。在7月1日香港歸還中國紀念日的大規模示威之後,在香港主要商業街,學生舉行了靜坐行動,隔日早上則有500人遭警隊驅離。除了對經濟狀況有所不滿外,學生也比上個世代更積極參與街頭運動、對香港政治的未來也更抱有強烈的關懷。

香港始終壟罩於終有一日自由會遭中國剝奪的不安之下。出生於香港的企業家Stanely Suzette(40歲)一家人也曾打算在1997年回歸前逃離香港,但還是定居於此。17年後的今天,Suzette氏的命運與中國崛起複雜交織。為了替Uniqulo、J.Crew等品牌製造襯衫,於中國設有三座工廠。他也認為「年輕人只有理想」,並說「他們毫無從時間來看的觀點,他們不知道現在的共產黨比起20年前已經前進了多少。」

文章來源:
http://m.jp.wsj.com/articles/SB11426559292233444529604580182821034295984?mobile=y

圖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laowaintd/photos/a.501932756610046.1073741830.410382172431772/501933746609947/?type=3&src=https%3A%2F%2Ffbcdn-sphotos-d-a.akamaihd.net%2Fhphotos-ak-xpf1%2Ft31.0-8%2F10710424_501933746609947_2891645299596569247_o.jpg&smallsrc=https%3A%2F%2Ffbcdn-sphotos-d-a.akamaihd.net%2Fhphotos-ak-xpf1%2Fv%2Ft1.0-9%2F10686633_501933746609947_2891645299596569247_n.jpg%3Foh%3D1b073b037e40ec0f5c639046e1b900ad%26oe%3D5487C794%26__gda__%3D1422001662_4824ad0d190ad3aef8ddaaf153071c30&size=2048%2C1363&fbid=501933746609947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骨骸上盛開的花朵


作者:今井尚(朝日小學生新聞記者)

小花盆中綻放著美麗花朵,這是青森縣十和田市三北木農業高校動物研究科的2、3年級生在「生命之花」專題中,利用遭到撲殺的動物骨頭混合土壤所種植的。

2012年3月,這群學生參觀了青森縣動物愛護中心,第一次曉得這些被捕捉與送來的犬貓已被下達撲殺命令,並且目睹撲殺後骨骸遭遇如廢棄物般丟棄的狀況。這群學生們開始思考「身為高中生的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他們提出的計畫是:將骨骸混入土壤,作為栽種花朵的肥料。若有越多人收到這樣的花,也就會有越多人知道動物撲殺的事實。如此亦能使這些骨骸再次脫胎換骨轉化為植物,而不是以垃圾之姿作為生命的句點。此專題在有「農業高中生的甲子園」之稱的2013年農業俱樂部全國大會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在獲得最優秀獎及文部科學大臣獎後,媒體採訪接踵而至。學弟妹也將延續專題成果,繼續發展。同時,此專題也被納入國中的道德教育教材,因而宣揚開來。

青森縣動物愛護中心位於市中心往東約20分鐘車程的地方,這是一棟鑲嵌著玻璃的建築物,出乎意料地充滿明亮的氛圍。這裡有寬廣的遛狗廣場(dog run),愛護中心也有可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體驗方案,並展示有可愛的貓狗,想要認養的人只要接受講習便可認養。手續費是一隻3000日圓。

然而在距此車程10分鐘的山裡,同樣也是愛護中心,卻有棟大門緊閉,稱為「管理設施」的隱密建築物。進入之後動物所發出的怪聲、哀鳴、慘叫等,因為迫在眉睫的死亡而發出的「請救救我!」的哀鳴聲,不斷迴盪於耳。在籠子的黑暗角落裡,還有小小的吉娃娃顫抖著。

撲殺時刻一到,籠子後方的門一打開,正面的迫近另一個籠子,狗群從寬約1公尺的窄廊走出,在此也設置了追入誘導機,藉以引導狗群至小金屬箱中。箱門關上後,開始注入二氧化碳,這就是將犬隻處以「安樂死」的流程。至於貓則是由工作人員徒手丟入小型裝置裡進行撲殺。幼犬或幼貓則是因為注入二氧化碳的過程較為痛苦,因此選擇了注射的方式。動物的屍體會由撲殺處自動送往焚化爐,結束所有的程序,最後只剩下化成灰燼的骨骸。一個米袋可裝入重約15公斤、100隻左右的骨骸。此撲殺手續一年進行兩次,最後以產業廢棄物處分,既無人獻花,也沒有墳墓。

目睹此景的高中生受到極大的衝擊。2012年春天,當時高中2年級的向井愛實在參觀愛護中心後無意間說出「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與導師討論,曉得了骨骸可做為肥料,而後根據這個想法,衍生出利用骨頭混合土壤來培育花朵的「生命之花」專題。向井是這樣說的:「我的初衷只是不希望把骨骸當作垃圾,這個單純的想法是一切的起點。」

愛護中心接受了學生們的計畫,針對史無前例的骨骸交付,即刻展開相關法令的調查,最後確認焚化後遺留的骨骸僅被認定為廢棄物。學校的導師在一開始的時候擔心學生可能遭遇的批評──雖然喜愛動物的人應會接受,但是相反的也有可能會有「感覺噁心」、「這樣反而更可憐」等的否定聲浪。對此,向井卻表示:「難免有討厭動物的人存在,即便如此,我們應該訴求的是生命的珍貴」。

為了將取得的骨骸與土壤混合,必須將之磨得更為細碎不可,但是這個動作超乎想像的困難。利用磚塊磨碎骨骸,焚化後殘留下來的許可標籤、項圈的金屬零件、牽繩的鉤子、牙齒等物也一一現形,看到此狀,處理骨骸的學生也因為感覺悲傷,不自覺地流下淚來。大家一起把種子播種在完成後的土壤中,對這些冤死的動物們一一默禱。今年,向井畢業後,學弟妹們也持續進行此項活動。石橋香織(現為3年級)說到:「說實話,我一開始根本不想做這件事。但是在了解內容之後,開始有了讓這些逝去的生命至少能轉生為花朵的想法。」這些培育的花朵在許多的活動中被贈送給活動參與者,希望能藉此將動物撲殺的現狀及想法傳遞給更多的人。學生們也針對此事進行更深刻的討論,認為也有必要將這個想法傳達給比自己年齡更小的人。因此在今年國中的道德教育前,展開了外派教學,往後他們更希望製作看圖說故事的道具,用這個方式傳遞相關想法給年紀更小的孩子。

●零撲殺的目標

青森縣動物愛護中心在2013年一共收容了犬貓總計2533隻。其中年輕、健康、性格穩定的動物,運氣好的話能遇到新飼主,但是也有依據法令,視狀況而定,在數日至一週內撲殺完畢的狀況。舉例來說,2013年被領養的僅有490隻,其餘的2000隻幾乎遭全數撲殺。2012年日本全國共計撲殺了16萬2千隻犬貓。然而慶幸的是,犬貓的撲殺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是繁殖力較高的貓的撲殺數量依然沒有改善,以結果來說,目前每天仍有約440隻犬貓遭到撲殺(2012年,環境省)。

青森縣動物愛護中心的荻野說到:「如果只是以減少撲殺的數量為目標,拒絕接收犬貓就可以達到,但是這樣只會讓棄養的犬貓數量大增而已。必須從根本改變人的意識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愛護中心也讓來訪的小朋友們傾聽動物心臟的跳動聲音,「咚咚、咚咚,跟人類心臟的聲音是一樣的。」此外,結紮手術、預防接種的執行、晶片植入等物理性策略亦不可缺,荻野更如此說道:「教育和策略若能同時執行,往零撲殺的目標便更進一步。我們所做的工作本來就不需要,希望能早日消失。」

文章與圖片來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jp/sho-imai/killed-animals_b_5847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