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國民黨仇韓廣告成國際笑話 日本媒體專文報導批判


編譯按:
國民黨日前推出的「仇韓」電視廣告,在遭到韓國媒體報導批判之後,日本知名媒體「週刊東洋經濟」,也於昨日(11/26)以大篇幅專文報導並批判國民黨此一仇韓廣告。

一直相對關心台灣選舉的日本社會,對於台灣執政黨竟然為挽救選情,而拍攝煽動國民針對特定國家引發歧視與仇恨情節的廣告感到不可思議,「週刊東洋經濟」在篇名為『「仇韓廣告」的席捲!台灣過度激烈的選舉情勢------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將仇韓端上檯面』的報導中指出,國民黨是『用選舉廣告煽動存在於台灣「反韓」、「仇韓」情緒的執政黨』,並且詳細報導了台韓兩國近來的政治經濟局勢,指出國民黨的執政失敗與318學運可能給該黨此次選情帶來的嚴重衝擊,致使國民黨拍攝此等煽動國民仇恨特定國家的廣告,然而,「週刊東洋經濟」在本篇結論的評語中對於該廣告給予深刻的批判,該文指出「與外國比較,將外國所存在的負面部分作為比較對象,講述自己國家的事是不會有什麼生產性的。僅僅因得到一時的快感而不小心招致更多的摩擦或混亂,國民黨的行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事。」

這種專為操弄國民情緒影響選舉結果,而事實上卻有嚴重影響國家形象與傷害台灣外交關係之虞的廣告,或許放眼世界民主國家選舉,也只有在台灣自詡最有國際觀的「中國國民黨」才做得出來的「選舉策略」。

------以下為「週刊東洋經濟」報導全文譯文------

※「仇韓廣告」的席捲!台灣過度激烈的選舉情勢
------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將仇韓端上檯面

福田恵介(東洋經濟週刊副編輯長)

11月29日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台灣,以台北市和高雄市市長選舉為首,被視為可預測2016年舉行總統大選走向的選舉正打得火熱。

◎用選舉廣告煽動存在於台灣「反韓」、「仇韓」情緒的執政黨

在激烈選戰不斷擴大之中,由執政黨的中國國民黨製作而成並刊載於該黨臉書頁面等處的選舉廣告(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738464149541398&pnref=story)內容正因被認為「再怎麼說也太露骨」而成為話題。那是為了煽動在台灣亦有不少「反韓」、「仇韓」情緒而做的。

看了臉書的那支廣告便會知道,該廣告從穿著韓國傳統服飾、韓式襖裙的女性坐著的鏡頭開始。在該名女性前放置的桌子上,不知道為何擺著繪有韓國國旗「太極旗」與台灣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卡片。接著插入以下的旁白。(譯者註:為呈現本文作者對廣告旁白的理解,此處並不改為原本廣告旁白的中文,而是直接翻譯作者所寫的日文。後同。)

「韓國正說著。『謝謝,謝謝民進黨(台灣的最大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在立法院多次拒絕了法案』」

「韓國正說著。『台灣,謝謝。慢慢地在我們之後再來。』」

那被認為是指涉遽然達成共識的韓中FTA(自由貿易協定)而製作如此的廣告。

旁白更接著說「看著韓國的身影,民進黨說著『大陸市場不好,去別的地方就可以了』」、「中國與韓國締結FTA的話,韓國就能比台灣省下台幣1632億元的關稅」,並以「韓國正在看著讓台灣失去機會的民進黨,11月29日民進黨是否能在持續這樣的行為」作結。

◎煽動人們的「反韓」情緒是國民黨的常見手段?

國民黨似乎完全把韓國想成可能是該黨的啦啦隊的樣子。國民黨到目前為止,在民進黨時代也有過將韓國作為比較對象以攻擊民進黨的事例。

台灣在1980、90年代被稱作「亞洲NIEs」、「亞洲四小龍」,比韓國早一步達成經濟起飛。但是,自三星電子等企業在世界市場抬頭的2000年左右起,比起韓國經濟,台灣經濟相對地較未能充分發展,這樣的看法也曾在台灣國內流散著。

國民黨就曾戳著這樣的痛處,將與韓國比較的內容作為攻擊民進黨的政治宣傳以進行利用。在2007年也出現過比較韓國的經濟指標後製作並播放「在民進黨政權的7年間,(國民所得等)被韓國超前。」這樣的廣告而引起話題的事。

2008年,國民黨奪回政權,馬英九總統締結了名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意即與中國間在實質意義上的FTA。此時已進入實行階段,正希望朝向進一步擴充邁進。

但是,和執政政權方面所宣傳般地經濟成長、景氣回復還有很遠的距離。今年3~4月,對於企圖強化與中國更進一步發展經濟關係的政權,反對的學生們佔領了立法院(國會)。雖可說是過度激烈的行動,但是結果許多台灣人民對學生們的主張有著同感。最後,馬英九政權不得不傾聽學生們的主張、暫停ECFA的手續。

而且此次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在作為國民黨的牢固地盤的台北市市長選舉,當初獲得一定會當選的坊間傳聞的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正呈現苦戰的狀態。在如此狀態下,再次「把韓國作為比較的對象嗎?」這樣的聲音又高漲中。

針對在11月獲得共識的韓中FTA,在日本,日本的專家也有「比起對日本的影響,相對上來說對台灣的影響比較強烈」的意見。

相當瞭解韓國FAT政策的亞細亞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奥田聡教授雖然表示「此次的韓中FTA從自由化程度來說是一個程度非常低的FTA」,但也說明「台灣與韓國間在精密機械或電子零件、化學製品等中國所想要的產品部分有著競爭關係,對台灣企業有影響也說不定。」

另外,對台灣經濟相當瞭解的みずほ總合研究所亞洲調查部中國室的伊藤信悟室長則以「韓中FTA的具體上品項的關稅究竟變得如何,現在還沒有清楚地被公布」為開頭,接著說「以台灣的立場來說,自由化程度低、對台灣而言是敏感性的品項中,變成不用課稅是在20年後的物品也有。因此也有提出『說韓中FTA會為台灣經濟帶來不好影響還言之過早』這樣意見的專家的樣子。」

◎應該是對手的韓國其實不太意識到台灣

話雖如此,若說韓國如在該支廣告中出現般地,對台灣感到優勢並抱持著關心,好像也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因韓中FTA達成共識而以「(能進行自由貿易的)經濟領土超過了世界的8成」這樣的內容所做出韓國媒體特有的「我國幹得好」式的報導雖然有很多,但是在報導當中「比台灣有利」等字眼則幾乎沒有出現。韓國經濟界或一般國民也並非對台灣有著特別的關心。因為他們所關心的壓倒性地是與中國大陸應該如何來往的事。

再者,雖是與中國、美國、歐盟相繼締結FTA、一時自稱為「FTA大國」的韓國,但一提到國民是否有感受到其成果則令人懷疑。這裡指的是國民究竟意識到由FTA所帶來的好處至何種程度的事。在韓國,前李明博政權的當時,針對美國出產的牛肉輸入自由化,就發生過由對其牛肉的安全性等問題抱持著疑問的國民所發起的大規模示威。其情況進入長期化,發展至一時間危及李明博政權存亡程度般的規模。

而且在關於與美國的FTA交涉方面,也發生了以農業領域為中心的大規模反對示威。結果,以較多額度的補償金為首,準備了過分優渥的補償政策,終於使民意達成共識,嚐到了其達成共識的苦澀滋味。韓國為推進FTA在所不惜至如此程度,是因為有著「對於正因是輸出立國而不得不將其當作經濟根幹的韓國而言,在通商方面的必要基礎建築才是重要的事」這樣的政策目標。

如果知道那樣的韓國實際狀況的話,從外國人來看,國民黨此次作成的廣告也太過隨便了。在台灣國內,「在地方選舉的此時期,拉高至國政程度而攻擊對立陣營的作法很卑鄙」、「連國民黨的台北市長候選人都無法清楚地回應這個問題」、「不要利用韓國來愚弄台灣」等批判性的聲音也正高漲著。

◎不學韓國成功經驗的馬英九政權

居住於首爾的台灣記者楊虔豪則這樣述說其狀況。「住在韓國時感受到的是韓國國民的進取性性格或競爭心,以及向上提升的志向的強烈度。我認為正是有那些心態才是將韓國經濟往上推的主要原因。」楊虔豪這麼說。另一方面,「一路宣傳市場強化與競爭力過來的韓國政權一邊時而操作媒體,時而發動警察力量等公權力,一邊藉其使韓國國民的世代分裂或國內的區域對立加深」,楊氏也指出其負面的部分。

更甚者,「馬英九政權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前,利用韓國來煽動台灣國民的不安心理,當選後卻沒有打算學習韓國的經驗,曾作為政策公約的景氣提升策略也沒有實施。以投機主義的心態利用韓國而已,只有把韓國利用為政權維持的道具。」(楊氏)毫不留情地指責。

為了政權維持或轉移國民的不滿而把他國作為比較對象的手法不過是煽動性且即興式的東西罷了,結果就是這麼一回事。

與外國比較,將外國所存在的負面部分作為比較對象,講述自己國家的事是不會有什麼生產性的。僅僅因得到一時的快感而不小心招致更多的摩擦或混亂,國民黨的行動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事。

新聞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383
圖片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383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勞動者派遣法修正案已排入議程: 派遣勞工反彈「將無望成為正職員工」


10月28日,對日本眾議院將勞動者派遣法修正案排入本會議(註1)議程,日本政府說明:「希望能提升派遣勞工的能力,使他們將來能轉為正職員工」。但是,由於企業的巧妙操作,實際情形比較可能是持續派遣的狀態。勞動工會稱之為「一輩子派遣、零正職員工的法案」,表示強烈反對。派遣勞工也表示異議:「將無望成為正職員工」,本次審議似乎使問題浮現。【東海林智、吉田啓志】

現行法規為避免派遣的常態化,僱用派遣勞工擔任一般事務等大部分的工作,限以三年為期。另一方面,企業方所需要的26種高專業業務(註2)則無該限制。即便如此,部分「有實力」不遵守規定的企業仍然能不依規章做事。

以派遣員工身份,在東京都內工作七年的某女性事務員(32歲)的工作內容雖是一般事務,但在公司中卻被分派為屬於26個專門業務的「OA機器操作」(註3)。現在她已經邁入在該公司的第5年,遠超過規定的期限。該名女性事務員透露心聲「派遣勞工處於弱勢,就算公司違法也不敢有異議」。

若通過本次修正案,將會廢止26個專門業務的限制,所有的業務都將以3年作為派遣時間的上限。但是另一方面,以每3年一次重新換入勞動者的方式,則不管什麼工作都將可以永遠地任用派遣勞工。

即使是專門職派遣勞工,也有3年後被迫改變工作的情況。前述的女性事務員抱持著「一直努力下去的話,有一天可以轉為正職」的想法,忍受沒有沒有獎金的工作至今。如果法案成立的話,也很有可能變成每3年就交替派遣勞工的情況。

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派遣勞工約116萬人,其中6成以上都希望能以正職的身分被雇用。修正案為了提倡派遣正職化,對派遣企業提出需提供勞動者計畫性的教育訓練,或是要求派遣所在方直接雇用等義務。該省說「並沒有增加派遣勞工數目的意思」。

只是,對於修正案實際上是否與穩定雇用有所關聯,有許多人抱持強烈懷疑的看法。大學畢業後以派遣的身分持續工作至今的某名女性(42歲)透過學習商業英語等方式磨練自己的能力,現在卻仍然無法成為正職。派遣職員與企業之間的發言權有著極大的差距,該名女性憤慨地表示「公司只會認為派遣變得更好用。難道我們都只是好配合的工具嗎?」

在菜鳥時,派遣和正職的薪水並無太大的差距,但是40歲後半的派遣薪水平均換算成時薪則大約落在1200日圓的程度,大約停滯於正職職員的4成左右(厚生勞動省的調查)。連合的古賀伸明會長(註4)則表示「沒有使薪水差距消失,還無形之中增加派遣的修正案,我們是絕對不會認同的。」

◇法案通過與否尚未可知

勞動派遣法修正案是以使企業更能活用派遣勞動力為目標。安倍內閣將其作為成長戰略的一環,而推動該法案成立。只是在「政治與金錢」(註5)的混亂中,排入審議的時間與當初目標的14日不同,遲了2週左右。在野黨也將其定調為「對決」法案,現在是否能在國會通過,尚未可知。

安倍首相在28日的眾議院本會議中表示「有些人批評(該法案)增加『終生派遣』的勞動者,這是不恰當的」以尋求眾人的理解,藉以訴求通過修正案。另一方面,民主黨的代表海江田万里則在東京都內對記者團表示「首相完全不瞭解派遣勞工的立場。修正案只會使(正職與派遣之間的)差距僵化、使派遣勞工的人數增加。」強烈表現出廢棄修正案的意圖。

日本政府當初的目標是使修正案在今年的通常國會(註6)成立,但是被發現法案中有誤記,因此曾一度廢案。但是,重新檢討勞動規則制度是第1次政權(註7)以來首相的宿願,因此又重新向國會提出。

自民黨的國會對策委員長佐藤勉在28日的記者會上說「希望最慢能在11月7日的參議院本會議上說明修正案旨趣」,表現出急於進行審議的意圖。自民黨相關人士則抱持著強烈的危機感「慢一點都不行」。【水脇友輔、佐藤慶】

註1:「本會議」是日本國會中,一種由國會全體議員所構成的會議。在日本國會,眾議院與參議院分別召開,且原則上議會進行是公開的,但是如果全體議員的3分之2以上贊成的話,則可以進行秘密會議。會議可召開的最低人數則是全體議員的3分之1。該會議是眾議院中對重要法案旨趣說明、採決法案等各種案件,決定該院最終意見的一個重要場合。本會議的定期舉行日,在眾議院是星期二、四、五,原則上是13點開始;在參議院則是星期一、三、五,原則上是10點開始。但是如果沒有議案的話,就算碰到定期舉行日也不會召開,相反地,如果碰到有必要的議案,即使是非定期日也有可能召開。

註2:為業務能被迅速且確實地被執行所需要的專門知識或技術的工作,特別是需要雇用管理的業務。雖該種業務無一般派遣的3年期限,但若擔任相同業務的勞動者一旦超過3年,企業打算新雇入勞動者時,則企業方會產生需向原派遣勞動者提出直接雇用的義務。根據日本的「労働者派遣事業の適正な運営の確保及び派遣労働者の保護等に関する法律施行令」(關於確保勞動者派遣事業的適當營運以及保護派遣勞動者等的法律施行令,通常簡稱「派遣法施行令」)第4條,大致可分為26種業務:(1)軟體開發(2)機械設計(3)播放機器等操作(4)節目播放等演出(5)事務用機器操作(6)通譯、翻譯、速記(7)秘書(8)文件歸檔(9)調查(10)財務處理(11)製作交易文件(12)實物展演宣傳(13)隨乘員(14)建築物清掃(15)運送、點驗、整備建築設備(16)介紹、受理、停車場管理等櫃台工作(17)研究開發(18)製作事業實施體制等企劃(19)書籍等的製作、編輯(20)廣告設計(21)提供關於住宅裝潢改建等所需商品建議者(22)播報員(23)辦公室自動化操作(24)電訪市調、銷售的業務(25)銷售工程師(Sales Engineer)的業務(26)製作播放節目等的大小道具。

註3:此處的「OA機器操作」指的是前註中的(23)辦公室自動化操作。

註4:此處的「連合」指的是「日本労働組合総連合会」,其意相當於日本全國勞工總工會。現任會長為第6任,由古賀伸明擔任。

註5:此處指的是曾在安倍內閣中擔任經濟產業相的小渕優子因其政治團體的會計不明所產生疑似不當運用政治資金而於10月20日辭職,以及曾在安倍內閣中擔任法務大臣的松島みどり被質疑曾在其選區發送的團扇是有價物品,該行為違反公職選舉法,而同樣於10月20日辭職等事件。

註6:指的是日本國會每年一次定期召開的國會,以每年的1月中旬召集為常例,會期為150天。有別於臨時國會、特別國會。

註7:此處指的是安倍晉三第一次擔任首相時的政權,時間為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資料來源: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029ddm005010044000c.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労働者派遣法改正案&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Q-51VILKLISgmQWS5YKYBQ&ved=0CAkQ_AUoAg&biw=1024&bih=458#facrc=_&imgdii=_&imgrc=_hFn8LYMa6pFRM%253A%3BBXyGKiN8H62-hM%3Bhttp%253A%252F%252Fblog-imgs-29.fc2.com%252Fr%252Fy%252Fu%252Fryuma681%252F20101008014118857.jpg%3Bhttp%253A%252F%252Fryuma681.blog47.fc2.com%252Fblog-entry-193.html%3B696%3B468

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警備二課的便衣警察遭到京大學生短暫包圍 校方:「對於警察並未事前告知便進入校園一事深感遺憾。」


十一月四日中午十二點二十分,京都市左京區的京都大學,發生了一場京都府便衣警察擅自進入校內,遭到學生短暫包圍的騷動。基於大學自治,京大與府警之間有著警察進入校內前,需事前向校方通報的協議,但顯然警方並未遵守此協議。京大校方要求該警官提出說明,並且表示:「對於警方未告知校方就進入校園,感到非常遺憾。」

  府警與京大指出,進入學校的是三十幾歲的警備二課男性警官。該警官被學生發現之後,被帶往教室,共計約二十名左右的學生持續追問他警察入校原因。其後由京大的杉万俊夫副校長針對入校目的等問題,花了約三小時,聽取警方的說法。學生與警察雙方均無人受傷。

  十一月二日在東京都的遊行裡,警視廳以妨害公務罪嫌逮捕了京大學生。京都府警接獲情資,四日在京大將有針對此事的抗議行動,因此進行了警戒工作。當時在現場附近還有其他的便衣警察,立即向府警通報:「課員被學生包圍了」。鎮暴部隊車輛隨後集結至京大周圍,並出動了數十人的鎮暴部隊,情勢一觸即發。對此,管區的府警川端署則表示:「確實有警察與學生發生衝突,但詳細情況還在確認當中。」

  關於警察與大學自治議題,日本在1952年曾發生過「東大ポポロ事件」。便衣警察潛入東大校內ポポロ劇團公演現場。學生因搶走了警方的筆記本遭到起訴。該案一直上訴到最高裁判所,雖然幾度發回更審,最後在1973年有罪判決確定。

  針對此次京大的騷動,Twitter出現了許多將之與東大事件並稱的留言,網路上並且陸續張貼了諸如疑似警察人士被壓制、鎮暴部隊的車輛在大學週圍待命等照片。雖然有許多人批判警察的行動,認為「這是對大學自治的嚴重侵害!」;但是另一方面,也有指責學生「監禁警察難道不是妨害公務嗎?」的意見出現。

  此外,網路上也有「京大真是個可怕的地方,學生就好好唸書吧!」、「與東大ポポロ事件的時候比起來,現在的社會情勢已經不一樣了,風向對學生比較不利吧。」之類的冷言冷語。

【編按:東大ポポロ事件】
  
  1952年2月20日,東京大學的學生社團「ポポロ(音:PoPoLo,義大利文的『人民』之義)劇團」以松川事件(1949年發生的鐵道破壞事件,檢方認為是東芝與鐵道工會成員的合謀,起訴了約二十名工會成員,1950年一審遭重判,當中五人死刑。此後激起了平反冤案的社會運動,最後證明檢方隱匿了被告的不在場證明,被告全數無罪並獲得國賠。)為題材進行公演。有四名便衣警察潛入會場,其中三人被學生抓到,並搶走了警察手冊,從手冊中的內容得知該員警從兩年前就開始針對東大師生,進行校內跟監、竊聽等情報工作。

  當時日本的政治正從戰後占領期要轉換為安保體制,有許多反對運動均以大學為據點,因此包括代表性的本案在內,有多起學生與進行秘密情蒐的政治警察發生衝突的案例。本案一審與二審均以對大學自治的保障優於警察個人的法益侵害而無罪,但最高裁判所認為本案的社團公演是與學術無關的政治、社會活動,因此不在大學自治的保障範圍內。而學界大多嚴加批判此一見解,認為給了警察恣意判定何者為「政治、社會活動」,介入大學校園的空間。

參考資料:佐藤司,〈学問の自由と大学の自治―ポポロ事件〉,收於蘆部信喜,高橋和之,長谷川恭男編,《憲法判例百選Ⅰ》,有斐閣,2000,頁184-185。

資料來源:
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41105k0000m040145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livedoor.blogimg.jp/blog_channel2/imgs/2/7/278114f6.jpg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村上春樹訪談 ■ 在「孤獨」的時代


■ 在「孤獨」的時代/上 
我的小說是「角色扮演遊戲」
作者:大井浩一

  睽違5年,於10月下旬,獲得了對作家村上春樹先生進行訪談的機會。雖然主要的內容已於11月3日的晨刊報導,但針對今年推出的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文藝春秋出版),有許多意味深遠的發言。「封印」許久的2部初期長篇作品的翻譯版將在明年之後刊行一事也獲得證實。此次將分2次介紹。

  收錄於短篇集的6篇作品是以幾種形式敘述「女人離開後的男人」的故事。活於現代的人的孤獨是自初期作品以來便有的特徵,但是村上說此處所描寫的是「與我在30歲年代時所寫的孤獨感有所不同」。

  對於以「木野」為題的作品,村上說「(主角木野)在妻子外遇後離婚,變成孤獨一人,但是對主角而言,妻子離去並不是本質性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變成一個人,面對自己本身時的『孤獨』感。然後,從所面對的自身之中的黑暗,像是蛇呀、看來像妖怪的東西呀,各式各樣的東西爬了出來。那些是原本就在自己本身中的東西。」

  印象深刻的是作為書名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該作品是設定為以被通知過去曾交往過的女性自殺了的「我」進行述說,但是那應該說是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所被寫出來的。那宛如是一篇散文詩般的作品。

  「有時會突然變得很想寫那樣的東西。忽地突然想到,然後立刻坐到桌前一口氣寫出來。抓住節奏,自由地將話語排列下去。也有將寫了的東西放入桌子的抽屜裡,過幾年後拿出來,以其為底本,寫出故事的情況。在理解意義或主題以前,一開始不管如何就僅藉由印象與文體一口氣寫完。那樣的東西成為我的小說的一個核心。」

  所謂的「孤獨」對於加強「漸漸地(世界的)狀況變得越來越不好的感覺」的年輕世代而言,可能反而是一種親近的東西。村上也說透過文字表現,想將「某種理想主義」「轉換成新的形式交給」那些人們。

  「我透過故事想做的事是提供給讀者role(角色)模型。我想一個個呈現那些穿越過各種『孤獨』的樣態,找到新的生活方式的人物群像。就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所寫的小說是一種角色扮演遊戲。在那裡,我既是遊戲的玩家,同時又是遊戲程式設計師。該二重性將故事塑造成新鮮且多層次的東西。不是以主題主義的方式,而是以那樣的書寫方式寫下去的話,我可以在本身集中力與體力所及內,繼續寫小說。」

  初期的作品因新的文體給予了讀者衝擊。「那時的作品像是將文體作為盾牌,強迫似地往前衝下去的東西。那時候在技術性上,自己想寫的東西只能寫出2、3成,所以如果從正面挑戰的話一定贏不了。年輕作家在很多情況下,只能藉由新的手法或創意讓讀者的視線能不假思索地一直被吸引。如果可以的話,一邊享受」對於當時的情況,村上回顧著說「享受的同時,自己能寫的東西隨之增加,文體也逐漸固定。我覺得想寫的東西變得大致上都能寫得出來的時候是在2000年左右。從(出道的)1979年開始,花了20年以上的時間。」

  此外,最初的2部長篇作品《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曾在1980年代出過英譯版後,長期以來未認可過翻譯版。據說其作在明年以後,以英語版的重譯為第一棒,將以各國語言刊行。「雖然我一直以來都覺得那是不成熟的作品,但是其他的作品也大致出齊了,希望出版的聲音也很多,我就想說差不多出版也無妨吧。因關於發表時間序列排序而引起混亂的話會很困擾,所以我決定寫序文,簡單地說明執筆時的狀況與背景。」村上如是說。

■ 在「孤獨」的時代/下 
綿密地描繪一個人的人類像

  作家村上春樹先生將於11月7日受頒德國報紙《世界報》的「世界報文學獎」。該報在決定將獎項頒給村上之際,亦將收錄於村上的短編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的〈獨立器官〉以全文方式刊載。那是述說一名50多歲的單身醫師因為有著對某名人妻的「戀愛煩惱」而走到死亡的一部作品。窮究「孤絕」意義的書中,也具有可說是現代奇談,令人玩味。

  村上說「雖然(該報的)編輯者因為喜歡而選了那篇作品,但是我對此有著『為什麼選了這篇?』的不可思議感。」美國雜誌《紐約客》則刊載了收於該短篇集中的〈Yesterday〉、〈雪哈拉莎德〉、〈木野〉,村上說,「隨國家不同,其各自所選的作品也不一樣,這點令人覺得有趣。」

  另一方面,9月時,台灣的私立大學開設了「村上春樹研究中心」以作為國際性研究的據點。出道以來,至今35年,無論東洋西洋,都能讀得到村上的作品,並且似乎獲得了好評。雖然很常出國,但比起日本,「好像在外國比較容易交到作家的朋友。最要好的朋友大概是(英國作家)カズオ・イシグロ(譯者註:日裔英國人,漢字表記為石黑一雄。1988年曾以《長日將盡》(日の名残り)獲得英國最高文學獎「布克獎」)吧。」村上如是道。
「即使碰了面,大多時候都是聊聊對於各自的生活、喜歡的音樂、最近讀了有趣的書等等這樣的話題。或是互相交換喜歡的CD之類的。即使各自讀了對方的書,也不太聊那方面的話。就是像極為普通的友人聊天般地聊著。」
 
  今年春天,村上翻譯了美國作家沙林傑(JeromeDavid J. D. Salinger)的古典名作《法蘭妮與卓依》(新潮文庫出版)並已刊行。自出道沒多久開始,持續性地累積至今的翻譯「對我而言真的是很重要的工作」村上這麼強調。

  「沒在寫小說的時期,能夠做像是翻譯這樣的手工作業真的是令人感激。如果一直不斷地淨是寫自己的東西,會不小心寫得過頭,而且不管怎麼樣,田地也會變得貧瘠。所以將別人的作品借作為一種場所,在那裡,能夠完成文章這件事對我來說,實在是理想的作業。」

  村上所翻譯的《法蘭妮與卓依》與以往的翻譯相比,文章較為容易閱讀,複雜的小說構圖能明快地傳達給讀者為其特徵。特別是有關陷入精神性困境的妹妹法蘭妮、與擔心妹妹的哥哥卓依之間交流宗教的對話,變得讓人相當容易理解。

  「這是一種手法小說。沙林傑在《麥田捕手》收到巨大的回響後,想以與其完全不同的文體書寫,因此有意識地著重在精密的手法。因為文體是多層次地互相對立衝突,所以必須考量作者的感覺、俯瞰全體景象並加上音量強弱來翻譯。從一開始的譯文就重複做了好幾次變更,花了相當的工夫。作為一名作家,我學到了許多。」

  該作品中頻繁地出現基督教與東洋哲學的用語。與新翻譯版刊行的同時,在發表的隨筆中,村上指出在該作被創作出來的1950年代美國,東洋哲學等具有「反物質主義」這種積極的意義。舉例來說,作品中出現卓依說「在東洋思想中,人體內有被稱為脈輪的七個精妙的中心(centre)」等話語的場面。

  「之後與奧姆真理教所說的教義相似。現在一讀的話,就會不禁聯想到那邊而有覺得無法接受的地方,但是對於當時的人們,那大概是對抗西歐近代文明的一種有效且新鮮的世界觀吧。所謂的手法,因為會有隨著時代流逝的地方,所以要看出那些梗也是很困難的呢。」

  村上說在冷戰後的混沌(chaos)時代,小說的角色是提供喪失軸心的世界一種「假說的軸」。「舉例來說,我想那樣的假說是由於孜孜不倦而綿密地描繪出某個人的人類像而產生的。為此,讓讀者能懷有對登場人物自然的共鳴是有必要的。」

  去年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如此。「在那部小說,我想寫的是叫做多崎作(主角)的這個人。怎樣被養育成長、經歷過怎樣的體驗、嘗過怎樣的哀愁、抱持著怎樣的迷惘,我想描寫他這個人類是否已經完成了。」

  這樣的事也與村上希望交給年輕世代的「新的理想主義」有所連結。「一個個接著提出那樣的具體的假說這件事,我想也與立體地呈現一種新型的道德這件事有所連結。為此,不只是存在於外在的意識,無意識啊身體意識等等、夢啊想像力之類的、矛盾或不合理等等,如果不總動員所有的手法是不行的。因為那就是超越聲明(statement)的虛構的力量。」

資料來源:
上篇
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104dde018040018000c.html
下篇
http://mainichi.jp/shimen/news/20141105dde014040006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jp/2014/11/08/haruki-murakami_n_6125170.html

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國民黨「敗北」的走向:台灣的九合一地方選舉


野嶋剛(朝日新聞社前台北支局長)

在剩下3個星期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11月29日),媒體的各種民意調查也紛紛完整出爐。國民黨正陷入苦戰,如果弄得不好的話,將會出現連台北市長與台中市長這兩個市長寶座都丟掉的可能性。從台北、新北、桃園、台中、台南、高雄這6個大都市來看的話,雖然國民黨擁有除了台南、高雄以外的都市,呈現4:2的比例,但是此番可能會逆轉成2:4,僅剩新北和桃園,在全部的首長寶座數量上也似乎會從現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比例15比6變成雙方皆在10左右、勢力相當的情況。如此一來,對國民黨而言,將可以說是「敗北」也不為過的狀況。

由於九合一地方選舉被當作是2016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該結果將會為國民黨與民進黨此兩大政黨的黨內勢力版圖帶來巨大的影響,在左右總統選舉的對決構成上也將會變得有意思。此次在新北市被認為會壓倒性勝利的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將會變成作為馬英九總統的後繼者,比吳敦義副總統等對手早一步做出實績的情況。在當選新北市長不久後是否會成為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想必將會在今後成為焦點。而民進黨的應戰者則是作為黨主席指揮此次選舉的蔡英文,對於第二次挑戰總統大選應該會驟然變為有利的處境。

加上沒有上升徵兆的馬英九政權的低人氣,3月的太陽花學生運動、香港的要求民主化示威,以及現在在台灣沸騰的食用油不當使用的醜聞(把廢油再利用成為食用油的問題)等,不論哪個,最終都反彈到並打擊了馬英九政權。

在台中市長選舉的民意調查中顯示,國民黨現任市長且目標指向當選第4次市長(前兩次為縣市合併前)的老鳥高人氣政治家胡志強被民進黨中心人物且是前立法委員(國會議員)的林佳龍大幅領先。據每日發行的報紙《聯合報》的最新民調,呈現胡志強落後林佳龍16個百分點的大幅差距。在電視台「TVBS」的民調也顯示與1個月前幾乎毫無變化地,有個15個百分點的差距,正處於逆轉相當困難的情況。

此外,在成為現在最大焦點的台北市,當初被認為會輕鬆獲勝的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兒子連勝文也與有著民進黨支持的無黨籍候選人、醫師出身的柯文哲陷入苦戰。各民意調查中,聯合報調查有13個百分點、中國時報有9個百分點、TVBS有15個百分點、自由時報有20個百分點,不論哪個民調都呈現大幅的差距。引起食用油醜聞的公司與連家親近,被逮捕的老闆也與連勝文住在同一棟豪華大廈等,使曾有追上落後的機會的連勝文也一舉快速喪失了其氣勢,如此下去國民黨將陷入在要塞的台北市吞下自1994年陳水扁當選以來的敗仗。11月7日晚間,雖然舉行了由電視現場直播的連勝文與柯文哲的公開辯論,但聯合報與TVBS在辯論後立刻進行的民意調查中也幾乎沒有縮小差距,柯文哲占有優勢的情況似乎未有太大變化的樣子。

此次在其它的部分也是,基隆市或彰化縣、澎湖縣等傳統上較為優勢的縣市,國民黨也處於苦戰,相反地,還留有能逆轉扳回民進黨寶座的可能性大概是中南部的雲林左右吧。對總統大選來說,成為重要指標的全投票數是可以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將會呈現怎樣走向的數據,該數據在不到選舉結束後是無法得知的,所以現在沒辦法說什麼,但據說國民黨正陷入最好不過五五波的艱困情況。對民進黨而言,是增加了朝向奪回喪失了8年總統寶座的氣勢,使國民黨的危機感一口氣提高。近此10年間,基本上向來是國民黨優勢的台灣政治走向似乎正要發生巨大的變化。

*此文的一部分登載於國際資訊網「フォーサイト」

文章來源:
http://ameblo.jp/nojima-tsuyoshi/entry-11949844598.html

圖片來源:
http://imgapi.nownews.com/?w=640&q=80&src=http%3A%2F%2Fs.nownews.com%2Ffd%2F10%2Ffd104f3ba2919e5b50b36156e1941bce.jpg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中國客增加8成...安倍政權的「觀光立國政策」完全失敗


根據觀光廳的調查,截至本月上半,今年造訪日本的外國人旅行者已超過1千萬人,本年結束時可達史上最高1千2百多萬人。安倍政權打出觀光立國政策作為經濟成長戰略之一。而到舉辦東京奧林匹克的6年內,其目標要是讓造訪日本的外國人增加至2千萬人。因此,安倍首相現在應該對於訪日客人數的增加感到雀躍吧。但是成果究竟是否真的如此出色呢?

增加的訪日客中,大半為中國人。今年1月至9月有178萬人來到日本,與去年相比增加了約8成之多。其中,若說到中國人觀光客來日本做什麼的話,就是買便宜的東西。以轉賣為目的,搜購日本製的紙尿布、奶粉,在秋葉原四處大買電器製品的景象已經讓人習以為常。

禮儀不佳的程度也引人注目。對著百貨公司的盆栽小便、將飯店裡的毛巾等物品帶回家等等的行為已廣為人知。最近出版《知中論 理不尽な国の7つの論理》(譯者註:暫譯為《知中論——不講理國家的7個思考邏輯》)一書的紀實作家安田峰俊說「就連中國政府也打算開始著手改善觀光客的禮儀舉止了。」

「以到海外旅行的國人為對象,製作了禮儀手冊,努力教導其應有的基本禮儀。但是,書中寫著『使用早安、謝謝、不好意思、請,這些有禮貌的話吧』、『不要做出隨地大便、在別人面前挖鼻孔的行為』、『不可以用飯店的電熱水器當作煮泡麵的廚具』等等的內容,淨是一些讓人覺得『要從這種地方開始教嗎?』的事情。」

我們也很常看到中國人觀光客坐著公車到銀座,大舉進入百貨公司的景象,要是銀座被那些行為舉止不佳的人們占據的話,日本人也將不會再靠近那邊。

埼玉學園大學(經濟學)教授相沢幸悦這樣說到:

「外國人的訪日客數增加的原因是因為日圓一下子變得很便宜。這並不是安倍首相的功勞。此外,中國人觀光客在東京都心買了多少東西,地方觀光地也不會因此有所受惠。他們因為也不用付消費稅,所以稅收也不會增加。日本要變成像法國那樣的觀光大國,從一開始就是不可能的了。『促進女性族群的活躍』這樣的政策也受2名女性閣員的辭職而持續受挫,安倍政權的成長戰略恐怕任何一個都無法順利進行。無論哪個戰略,都逐漸讓大家清楚知道那不過都只是『畫出來的大餅』。」

雇用沒有增加、貨幣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與增稅,一般人民的生活只有變得越來越辛苦。安倍政權的政策從頭到尾都不過是鬧劇一場。

資料來源:http://www.nikkan-gendai.com/articles/view/news/154390/1
圖片來源:http://grapee.jp/16241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最高法院首次裁定「將懷孕女性降級的人事調動是違法而無效的」


在指控醫院以懷孕為理由逼迫女性職員降級之行為為不當人事調動的訴訟事件中,最高法院首次做出「以懷孕或生產作為理由的降級在原則上是違法而無效」的裁定。

某位在廣島市的醫院工作的管理職務女性原本希望在懷孕期間能異動到負擔較輕的部門,但卻因此被排除於管理職務之外,因此主張該處分已經構成法律上所禁止以懷孕為由而造成的不利益對待,並依此提起訴訟。

在10月23日最高法院的判決中,第1小法庭的櫻井龍子審判長表示「以懷孕或生產為理由的降級,除非是在客觀上基於女性自主意識的允諾而被承認的情況,或是該名女性職員將妨害業務的圓滑運作但使其降級仍不會損及當事者之利益,如此特別的情況以外,原則上都是違法而無效的」,而首次做出此種裁定。

進而指出「在本案中無法說是該名女性原告自願允諾降級」,因此發回原先駁回原告請求的2審法院重審。

於職場上等針對懷孕或生產的女性做出使其困擾的行為被稱為「maternity harassment」(譯者註:此為和製英文,指對孕婦進行言語騷擾,或是強迫辭職、不准休育嬰假等行為,此外,也包含以不懷孕為雇用條件的情況),在型塑能夠讓女性長期持續工作的環境上,成為一個重大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形下,最高法院本次判決指出除了極為限定的情況外,針對懷孕、生產等女性給予不利益對待是不被允許的,從而也迫使企業方面必須採取嚴格的應對。

關於此次的訴訟

在此次的訴訟中,爭點即為使孕婦降級的人事措施是否該當於maternity harassment。

該名女性原告在其所服務的廣島市某醫院擔任副主任這樣的管理職務,負責患者的復健等工作。

6年前,因為懷孕而提出請求希望能變更到負擔較輕的業務。雖然調動到別的部門,但同時也被撤掉副主任一職,為此,該名原告以法律上禁止將懷孕作為理由而給予不利益對待而對醫院提出告訴。

1審和2審都認定醫院方面所主張「該名女性所調動到的部門已經有管理職務人員,沒有新設副主任的必要。而且該名女性也允諾降級一事」,駁回該名女性的提訴。

對此,該名女性上訴至最高法院,主張「被撤除副主任一事是在調動後突然被以電話告知,且沒有可以令人接受的說明。考慮身體的狀況而沒有充分的反駁,但這並不代表我允諾降級一事。」

「具有重大意義而足以給予一定的評價」

在接受判決後,於廣島市召開的記者會上,該名女性原告的代理人下中奈美律師說:「女性原告讀了判決文後非常地高興。最高法院指出除了客觀上可以認知到是基於本人自由意識所做的允諾,或是降級所帶來的不利益並未違反法律意旨的特別情況外,以懷孕或生產為動機,對女性員工做出降級等不利益處分是違法的,如此形成一般性基準的判決具有重大意義且足以給予一定的評價。」

此外,該律師也說到:「向勞動局提出maternityharassment的諮詢案件數也全國性地增加中,因此我想勞動局在今後進行行政指導等方面時,能夠以今日最高法院所判斷的基準加以運用。我希望這能成為社會的支持,使得生育小孩與累積職業能力以擔任要職兩件事都可並行而不衝突。對許多女性來說,我想這是一件好消息。」

「沒有放棄並堅持自己的主張實在是太好了」

該名女性原告透過律師也做出了如下發言:「我現在覺得很高興,沒有放棄並堅持自己的主張實在是太好了。之前因為懷孕受到處分並因此到今天都還是讓我感到憤怒、受傷和不甘心。我認為讓懷有新生命的女性受到這樣的的對待是極為殘酷、痛苦,而且這種事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我希望此後能變得可以一方面安心養育小孩,一方面持續從事有努力價值的工作。為此,我強烈地祈求今日的判決能帶來幫助。」

「作為政府也應有切實的應對」

菅官房長官(譯者註:菅義偉)在下午記者會上表示:「以懷孕、生產作為理由的解雇等不利益對待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徹底讓這一點廣為周知,更且做為政府在對於勞動者的諮詢支援上,將透過持續與相關部會合作,希望做出切實的應對。」

「企業與勞動者雙方一起思考的必要」

研究女性勞動方式與人事管理等的法政大學職涯規劃學部教授武石惠美子說:「最高法院的判決中,明確指出對於人事異動或降級等判斷不是企業單方面可以決定,而是要本人同意並接受才可以,這是判決的重點所在。今後為了能消除捨棄懷孕或生產的勞動者這樣的風潮,希望企業和勞動者雙方應該共同思考,在讓勞動者善用自己的能力、抱著高度的意願努力工作之上,什麼是必要而不可缺的。」

資料來源: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41023/k10015647721000.html
圖片來源:http://slism.net/girls/shakaihogo-ninshin.html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Show the flag」也是捏造的! 安倍首相比朝日還惡劣的「捏造」經歷大曝光


作者:エンジョウトオル

「因為慰安婦問題的錯誤報導使許多的人受苦,日本在國際間的名譽也受到了傷害。」針對朝日新聞撤下慰安婦的部分錯誤報導一事,安倍首相不斷重複著這樣的發言。重點在於發言背後隱含著與右傾媒體相同的思考模式──將「反日朝日的捏造報導」作為「貶低日本」。

但是過去曾數次發出「假消息」、扭曲政策、因「捏造」而傷害「日本名譽」的,不正是安倍首相本人嗎?雖然這是人盡皆知而擱置未談的事情,直到現在,不論媒體或是在野黨皆未深入追究,因此筆者想重新清楚地指出其捏造的經歷。

首先第一個例子是,使朝日遭受批判的福島第一核能事故的吉田調書(註1)中明顯的「捏造」。

意外發生不久後的2011年5月20日,當時,在民主黨政權下屈居在野黨的安倍,在mail magazine(註2)發出了以下文章:「在福島第一核能問題上,被人稱作菅首相(註3)唯一英明決斷的『3月12日注入海水的指示』已被證實是偽造的事實。根據兩名以上的相關人士證言,事實如下。12日19點04分,開始注入海水。同時回報官邸。此時菅總理暴怒地說『我怎麼都不知道!』隨後官邸立即致電東電,19點25分中斷了注入海水。在實務人員、有識者的說服下,20點20分再度注入海水。實際上,東電當時考慮依照說明書切斷淡水後注入海水,並如實執行了。但是,中止了開始不久的海水注入決策的是菅總理本人。然後,其親信居然把海水注入稱為菅總理的英明決斷,並將謊言發布媒體。這才是事實。菅總理應該為錯誤的判斷與說謊向國民謝罪,並立即下台。」

之後,讀賣新聞在隔日,5月22日的第一版頭條上了「因首相意見而中斷注入海水」、「震災隔日,55分鐘間」的標題並進行了報導,但是其報導內容完全是安倍在mailmagazine上所發的內容。「造成現場混亂的正是菅首相本人」的批判甚囂塵上。

但是,吉田調書的內容公諸於世後就使人瞭解到,事實與安倍所宣傳的內容完全不一樣。雖然吉田前所長(註4)在19點4分注入海水後,立刻接到來自位於首相官邸的(東電的)武黑研究員(註5)「不要說三道四的,給我停下來」的指示,但吉田無視指示,繼續注入海水。也就是說,海水注入中斷這件事本來就是「沒有的事」。而且,「菅首相極為震怒,官邸曾致電東電,使其停止」這件事也是編造的。吉田所長證實他只收到來自當時位於官邸的武黑研究員說明「無法取得官邸的諒解」,但是關於菅首相或官邸的相關人士去電東電一事則並非事實。再者,注入海水的措施命令是17點55分,由海江田万里經產大臣(註6)發出,且發出後並未變更命令,自18點開始,菅首相、經產大臣、原子力安全委員會班目委員長(註7),及武黑研究員開會討論時,亦未出現反對注入海水的意見。倒不如說,中斷海水注入的指示,極有可能來自於武黑研究員的個人判斷。核能事故中,確實因為當時菅首相的臨場應變失措,以至於現場陷入混亂。但是在中斷海水注入的部分明顯是子虛烏有,這是亟欲陷害政敵而出現的捏造事實。對於這個明顯的捏造事實,安倍首相迄今仍無任何更正與道歉聲明。

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安倍尚有在重大決策中散播假消息的經歷。

2001年,美國在遭受911恐怖攻擊後,布希政權開始了對阿富汗的報復攻擊。當時的小泉政權(註8)宣布自衛隊將於後方支援美軍攻擊的方針,並推動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等法令成立。那時,作為美方向日方施壓、要求協助的關鍵字而廣為流傳的便是「Show the flag」(註9)這句話。美國提出的「讓我們看見你們的旗幟」這句話,不只索討金援、還需派遣自衛隊一事的報導亦隨處可見。據聞出現這段話是當時的美國副國務卿Richard Lee Armitage,與駐美大使的柳井俊二進行會談時所提出的。但隨後便證實完全是子虛烏有。那是當時在小泉政權底下,擔任官房副長官的安倍對媒體所撒的謊。

追蹤該問題的朝日電視台節目「The Scoop」在2001年10月20日的播出中爆出該項內幕,節目製作人田畑正氏在節目播出後如下寫道:「我們所掌握到的是,在日本最早將『Show the flag』這句話說出來的是安倍晉三副長官。那麼,安倍副長官究竟是從誰那邊聽來『Show the flag』這句話呢?安倍是這樣回答我們的採訪問題的『看到柳井氏的公務電報是很後來的事了』。順帶一提的是,在柳井氏的公務電報上並沒有直接出現『Show the flag』這句話。不曉得是誰向安倍副長官以意譯的方式傳達了這樣的話。」據傳這一連串的資訊操作是安倍以及與他相當親近、當時外務省第二把交椅,前外務審議官高野紀。無論如何,散播假消息的人是安倍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就結果來說,如超級鷹派的安倍所願,那成為了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成立的主要因素。

但是,對於長期觀察安倍首相的人來說,這樣的行為似乎並不是什麼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全國發行的某報政治記者如此敘述:「安倍先生這個人,對於私底下操作媒體這件事意外地相當拿手唷。而且還會在對自己有利的消息中加入謊言,然後洩漏出去。從他受到矚目的北韓綁架問題(註10)時就開始這種行為了。」40多歲的新生代政治家安倍得以在政壇鯉躍龍門的契機正是北韓的綁架問題。日本北韓首腦會談報導中,安倍「英姿」的描寫亦屢見不爽,例如:「透過許多政府相關人士的談話明確得知,由於多數遭到綁架的受害者已故,安倍官房副長官與前外務審議官高野紀,對於小泉首相與金總書記交換的《日朝平壤宣言》,曾經主張『應該不要簽署宣言』。」(《產經新聞》,2002年9月18日晨刊,一部分省略)

「日方拒絕了北韓共進午餐的邀請,而在休息室中吃了攜自國內的幕之內便當。但是因為過於忙碌,首相幾乎未碰便當。安倍並且逼問首相『針對綁架問題,金總書記若未做出謝罪聲明與交代經過的話,簽署共同宣言的事,還是再考慮比較好。』話語中有決裂的可能性,緊張的氣氛亦瀰漫四周。」(《每日新聞》,2002年9月19日晨刊,一部分省略)

總書記若未謝罪便翻桌回國吧。對於把對北韓的「強硬態度」當作賣點的安倍來說,這是最能展現手腕的一幕吧。但是,似乎並沒有那樣的事。當時以日朝首腦會談的重要與會人士同行前往會談的亞洲大洋洲局長田中均,在後來對自由記者的採訪中,否定了安倍曾進言拒絕簽署一事。他說當時若金總書記未承認綁架並謝罪則不在平壤宣言上簽名,原本便是會談相關人士全員的基本認知,因此亦無沒有特別聲明之必要。

「對拒絕簽署一事的進言」似是為了讓安倍被視為英雄而捏造的假消息,而且發出消息的源頭便是安倍。在非公開懇談記者會當時,安倍官房副長官曾向各家媒體說:「我跟首相說了唷。共同簽署一事應重新考慮比較好」。此事於當時與會的兩位以上記者的非公開會筆記中得到確認。

雖然是常將媒體報導或他人的發言以高分貝指責為「捏造」、「假造」、「四處散播謊言」的安倍,但也正是他本人數次捏造、發出假消息,散播謊言。有時是為了提升自己形象,但卻因這些行為,日本的外交或政策屢屢在某些情況下遭到扭曲。對國內外放出完全不存在的「中斷海水注入」的消息,不正是嚴重傷害「日本名譽」的行為嗎?以私欲優先、前後不一的人,不認為過去行為有何不妥,卻大力責難媒體誤報,筆者認為安倍才應該對過去的謊言與捏造進行訂正與謝罪。

----
註1:指的是發生福島第一原子力發電所事故時擔任所長的吉田昌郎在「關於東京電力福島原子力發電所的事故調查‧檢証委員會」的調查中,所記錄下來的報告書。調查日期分別為2011年7月22日、7月29日、8月8日、8月9日、10月13日、11月6日。官方的文書名稱為「聽取結果書」。基於吉田昌郎本人提出的意願文書,此調查報告原本是非公開的。然而,在吉田昌郎過世的隔年,2014年5月,朝日新聞以非正式手段取得「吉田調書」,並宣稱依據其內容以「福島第一的所員違反命令而撤退,在吉田調書中獲得證實」等標題,朝日新聞記者木村英昭在其所連載的「プロメテウスの罠」(中文直譯為「普羅米修斯的陷阱」)中「官邸の5日間」(直譯為「官邸的5日之間」)予以報導。內容提及「所員違反所長的命令,大舉撤退至福島第二原子發電所」,「在那種時間點上出現了違反命令的脫離行為」。而提及首相菅直人阻止了「東電全面撤退」的部分在國會質詢時遭到菅直人否定,根據政府事故調查報告書與國會事故調查報告書也無法認定。曾經採訪過吉田昌郎本人的記者作家門田隆将也在自己的部落格與雜誌上嚴厲地指出朝日新聞的報導有嚴重的錯誤,但朝日新聞對其行為表示「明顯損毀朝日新聞社的名譽」而提出抗議並要求門田撤下文章。但是2014年8月,其它媒體也以非正式方式取得了「吉田調書」,並根據調書內容否定了「違反命令而撤退」的說法。(如產經新聞在8月18日、NHK在8月24日、讀賣新聞在8月30日皆有報導)之後,內閣官房違反吉田昌郎的遺願,於同年9月11日正式公開包含吉田調書在內的「政府事故調查委員會聽取紀錄」,而同日晚上,朝日新聞社長召開記者會,公開表示撤下報導並謝罪。

註2:定期地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出消息,讓想閱讀消息的人購買的一種電子郵件形式雜誌。和製英文。

註3:菅直人,民主黨,2010-2011年擔任第94任內閣總理大臣

註4:1955-2013,前東京電力公司執行董事,曾任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所長。因2011年3月發生日本東北大地震後,立刻在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現場指揮善後工作而為人週知。2013年因食道癌過世。

註5:此處指的是武黑一郎,曾擔任東京電力公司副社長,現任國際原子力開發株式會社社長。

註6:全名稱為經濟產業大臣,負責經濟產業等項目的國務大臣。第14屆由海江田万里於2011年擔任。

註7:班目春樹,2010-2012年擔任第8任內閣府原子力安全委員會委員長。

註8:此指由小泉純一郎於2001年擔任第87屆內閣總理大臣時期的政權。

註9: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許多國家給予美軍支援與協助。雖然日本政府也承擔了130億美元左右的戰爭費用,但由於受限於非戰憲法而未出動人員進行協助,曾一度受到參戰國批評,戰後,科威特對各參戰國的感謝決議文中也未將日本列入。在此陰影下,加強了日本政府想在之後發生類似戰事時,能早一刻派遣自衛隊進行後方支援的意向,並於1992年成立了能參加聯合國維護和平活動(PKO)的「關於對聯合國維護和平活動等協助之法律」(簡稱PKO協助法)。911事件後,為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以尋求戰事協助,據說知日派的美國副國務卿RichardLee Armitage向當時日本駐美大使柳井俊二說了「Show the flag」(意為讓我們看到日之丸國旗吧)。其後,以時效立法的方式,成立「恐怖分子特別應對措施法案」,開啟了之後可以輸送、補給物資,並派遣自衛隊至非戰鬥區域進行醫療、協助等後勤支援行動。

註10:1970年代開始,在日本以及歐洲等地出現多起日本人失蹤事件,其中,部分失蹤人士遭北韓情報人員綁架或誘騙至北韓。綁架日本人的理由被認為有許多種。根據被綁日人的職業來看,多為印刷工人、醫師、看護師、機械技術人員等,前述職業者的專長皆是當時北韓屬於較落後而有需要的領域,並且在翻譯日文文獻部分也有所需要,因此被認為是為了增進技術、翻譯所需而綁架日人。另外為了使北韓情報員更易於在世界各地活動,故綁架日人,奪取其護照,並讓被綁日人教育情報員、使其在從事情報活動時更像日本人而不易被他人識破。為了讓被綁日人不會逃走,還給被綁架者日本人的配偶,並在之後將其家人作為人質,而為了得到給予被綁架者日本人的配偶,以誘騙方式將日本女性拐帶至北韓。2002年9月17日,時任日本總理的小泉純一郎率團至北韓進行訪問之際,北韓政府首次承認過去曾綁架日本人,北韓領導人金正日並對綁架事件示遺憾與抱歉,根據金正日的說法,綁架日本人是部分遭英雄主義驅使的特殊單位人士所為。被日本政府認定的綁架事件共12起,受害者17人;北韓政府針對日本政府所認定的17人中承認確實對其綁架的有13人,而17人中有5人已回日本,剩下的12人中8人已死亡,4人則未給予入境。但是實際上被綁日人的人數以及生死情況至今仍然不明,綁架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日本政府也重述「綁架問題未解決以前,與北韓的邦交正常化是不可能的事」的立場。

資料來源:
http://lite-ra.com/2014/10/post-530.html
圖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81655905291192&set=a.131635893626529.21685.100003403570846&type=1&fref=nf&pnref=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