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聽障議員-家根谷敦子與斉藤里恵



出生即失聰並無法說話的家根谷敦子(55歲,上圖),在26日投開票的兵庫縣明石市議會選舉中確定當選。27日接受採訪時,她表達了如此決意:「要為了明石福祉的進步而努力」。

根據全日本聾啞聯盟(東京)所述,家根谷女士是全國首位聽不見且無法說話的議員。2007年她成為明石市的身障者談話輔導員;今年4月,家根谷女士加入為了普及手語所施行的「手話言語條例」檢討委員會,並以此為契機進而從向政治。

選舉期間,由女兒們翻譯手語,將母親的想法傳遞給市民們。領取當選證書時,家根谷女士說:「想創造一個每個人都能舒適居住生活的城市」,將推動廣設身障廁所等各式福利政策。

同樣在東京都北區的議會選舉中以最高得票數當選的聽障者斉藤里恵(31歲,下圖),原本是東京銀座的筆談女公關,因撰寫自傳「筆談女公關」而聞名。當選後她表示:「要致力於實現無障礙社會」。


資料來源:
http://www.jiji.com/jc/c?g=pol_30&rel=j7&k=2015042700475
http://www.jiji.com/jc/zc?k=201504/2015042700023&rel=&g=
圖片來源:
http://news.biglobe.ne.jp/…/20150427k0000m010071000c_thum50…
http://bimajin.jp/article_page/1580

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焦躁與不安 --對於北陸新幹線通車感到苦惱的關西經濟界 人潮與物流不斷流向東京…


「務必留住北陸人潮!」於3月14日延長路線通車的北陸新幹線,成為關西經濟界的煩惱之源。這是因為擔心一直以來被當作「關西經濟圈」一部分的北陸,其人潮及物流將伴隨新幹線通車,流往東京,「北陸是否會被併為首都經濟圈」的不安情緒逐漸高漲。在無法預見新幹線往大阪方向延伸的計畫之下,關西人的焦急感不斷增溫。因而致力於招攬經由北陸而來的外國觀光客等,拼命想留住人潮。

「石川縣金澤將被納入東京圈」

以製造業為中心,原本關西與北陸往來非常密切,纖維產業等,都在北陸設置了主要製造據點。人口移動方面也是,由北陸移至關西的人口增加將近千人。

然而,因為北陸新幹線的通車,從東京及大阪前往金澤的所需時間變得差不多。前往富山的話,自東京出發會比出發自大阪還要快上一個小時。「石川縣金澤市將被納入東京圈」。大阪商工會議所的佐藤茂雄會頭感到十分憂心。關西財經界當中,有許多諸如「選擇前往東京就學、就業的北陸的學生會增加吧」的心急如焚的意見。

北陸的自治團體相關人員也將目光放在東京。2月上旬,富山市所舉辦的「關西・北陸交流會」當中,石井隆一富山縣知事做了這樣的發表:「我自己還小的時候,覺得關西以及首都圈的影響力比例大約是6比4,但是,現在感覺首都圈的影響力更大了。」較之往年設定,石川縣將來自關東的觀光客人數目標提高了一倍,加強在關東的宣傳,並打算活化與關東的企業交易往來。石川縣的負責人冷淡地說:「我們將重點目標放在有肥沃市場的首都圈。關西方面我們沒有任何計畫。」

然而關西亦非束手待斃。JR西日本於2013年起,邀請北陸、關西的經濟團體、或是自治機關相關人士等,舉辦交流會,致力於加強兩地區的合作。然而,如今出現了新幹線這一個「強敵」,若只是提倡加強合作的話,勢必無法避免發展衰弱一途。里索那(Resona)總合研究所的荒木秀之主席研究員表示:「若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人潮或物流的往來萎縮,則會失去同屬一個經濟圈的共同體感。促進觀光等工作是有其必要性的。」

作為打開局面的一步棋,關西期待的是活用受到訪日觀光客歡迎、訪客數逐日增加的京都、奈良及大阪等地的觀光資源。關西經濟聯合會將與北陸經濟聯合會攜手,正式加強招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規劃了從富山入境行經北陸,再到訪京都、大阪,最後從關西國際機場出境等的示範路線,以此宣傳、吸引觀光客。大和總研的米川誠主任顧問指出:「只要確立具有魅力的觀光路線,便會帶來有好的影響。」

若是小看北陸與關西漸行漸遠的現象,將對原已開始顯露疲態的關西經濟帶來重大打擊。為了力挽狂瀾,相關人員也積極研擬對策當中。


資料來源:
http://www.sankeibiz.jp/gallery/news/150322/gll1503220700001-n1.htm
圖片來源:
http://www.hokurikushinkansen-navi.jp/pc/news/article.php?id=NEWS0000001392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給予」愛奴民族土地 針對中學教科書審定的質疑:歷史被正確地傳遞了嗎?


文部科學省在6日公布的中學教科書審定當中,以由官方解釋而來的新基準為標準,過往被承認的說法也被要求修正。歷史教科書當中,修正了關於「北海道舊土人法」的課文內容,結果變得難以對中學生傳達愛奴民族遭奪去狩獵、採集領域的歷史。對此專家亦提出了質疑。

「以狩獵與採集為中心的愛奴人們開始耕作土地,漸漸轉為務農」
日本文教出版的教科書從以前到現在,對於1899(明治32年)施行的該法都是這樣敘述的。在這次審定中被修正為如下:
「政府給予了以狩獵與漁撈為中心的愛奴人土地,愛奴人轉變為以農耕為中心的生活」

針對這段修改後意思被顛倒的敘述,文科省的說明是「依照保護愛奴民族的法律意旨的話,原本的敘述可能會讓學生誤解」

回顧歷史,土地所有制度是在明治初期由國家導入北海道的。由於愛奴民族向來是集體共同使用土地,並沒有個人的土地所有權概念,因此幾乎沒有愛奴人去主張土地所有權。結果愛奴人陸續失去了狩獵、漁撈與採集的領域,生計陷入了困境。進而在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中,採取了政府「授予」愛奴民族土地的措施。

本次的檢定意見是對作為解決愛奴民族生計困境的該法進行法律解釋,要求用詞修正為「給予」土地。日本文教出版的編輯則表示「該法的目的並非土地的耕作。我們並不打算針對是否能接受提出反駁,總之被指正的地方就進行修正。」

但是,在政府的專家諮詢會議於2009年整理的報告書當中,明白記載著「在已經先推動了將土地放領給和人(譯註:愛奴人對日本人的稱呼)的政策之後,愛奴人取得的土地往往根本就不適合農耕。」該法強迫愛奴人與和人同化這點也受到強力批判。但是該教科書針對該法施行的脈絡幾乎隻字未提。

北海道愛奴協會的阿部一司副理事長批評「如果只修正這一部份的敘述,而去除了歷史的整體脈絡的話,就會把錯誤的歷史認知教給孩子,我無法接受。」

譯按:今日的北海道原本是愛奴族生活的區域,和人僅在南端的松前設有貿易據點而已。1868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開始主張對蝦夷(北海道的舊稱)的主權,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殖民地納入統治之下,在1869年改名為北海道。187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將土地放領給移墾北海道的和人,並且將愛奴族的居住領域編入國有地,導致失去土地以及漁獵自由的愛奴人陷入了困境。1899年,日本政府頒布了「舊土人保護法」,開始放領土地給願意從事農耕的愛奴人,即為此處的「土地給予」。但實際上是先奪走了愛奴人的土地,才有事後的土地放領,因此產生本文所指的爭議。
(以上資訊由愛奴人權團體「北大文書開示研究會」理事殿平善彥先生提供,特此鳴謝。)


---------------------------
新聞來源:http://dd.hokkaido-np.co.jp/…/society/society/1-0120513.html
圖片來源:http://saigaijyouhou.com/img/20150407220624sdfsdf.jpg/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戰後70年回顧系列) 刻畫戰後時代轉捩點的作品 --專訪成田龍一教授


〈引言〉時代的印記

文學、電影和音樂等無數的作品,為戰後這個時代增添許多色彩,希望作者們能透過作品向我們述說過去的各個時代,開始思考我們的過去與未來而展開此專題企畫。將專訪日本女子大學教授成田龍一教授作為此系列的引言,為我們從各個作品中解讀其時代意義。

為何戰爭已經過70年的現在還要繼續談論「戰後70年」呢?過去曾有過幾次機會將「戰後」歸入「歷史」之中,但至近卻仍未竟全功、蹣跚而行。1956年的經濟白書中曾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但其後表示「戰後」已經結束的言論一再出現,在在表示「戰後」尚未終結。

同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的「戰後」大約十年之間便已結束,這必須歸功於德國徹底終結戰前的體制並創造全新的體制。反觀日本,卻是放任天皇制為首的種種戰前體制繼續存在,含糊曖昧地不下決定,而且長期以來都籠罩在美國的影響之下也是日本戰後的真實處境。

1995年正逢戰後50年,本應是終結「戰後」的大好機會,但奧姆真理教事件種種新問題出現的同時,憤怒的沖繩縣民因美軍士兵的少女強暴事件而舉辦抗議大會等等戰後問題,也在此年同時爆發。評論家加藤典洋在同年發表的『敗戰後論』正是對於「戰後」歷史化的提問。但其後,基於歷史修正主義而出現的「新歷史教科書」等等動向逐漸浮現,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正視「戰後」的存在。

不只1995年,實際上戰後曾有過數個分歧路口,也就是所謂的「轉捩點」,而文學和電影作品能幫助我們抓住這些「轉捩點」。這些作品在形塑時代的同時,也映射出當時的時代氛圍。例如我認為相當重要的轉捩點在於5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後期。

50年代後期(表1)正逢政治的季節和高度經濟成長的上升期。地域性或職場之中的社團活動擴展到全國各地,合唱、詩歌和電影等活動相互結合,產生自發性的民主主義,成為其後社會運動、安保鬥爭的支持力量。電影「有煙囪的街道(キューポラのある街)」之中,便出現吉永小百合參觀工廠時大家一齊合唱的場面。

70年代後期(表2),以和平、繁榮、民主主義為基調的「戰後思想」逐漸變調。到當時為止,一般社會大眾大多認為,比起個人的私生活,社會的價值在於公共議題,思想的領導者則是丸山真男和吉本隆明。但1980年發表的小說「なんとなく、クリスタル」(譯者註1)之中,作者田中康夫肯定地描寫了滿足欲望的各種行動,而山口昌男則在「トリックスター(道化、trickster)」論之中(譯者註2),動搖了勤勞努力至上論的思考。此外,以沖繩和在日韓國朝鮮人社會為題的「後殖民」文學,在「戰後」持續存在這樣的看法中,作為足以與其對抗的文學表現而受到矚目。

當下也有一個世代的轉捩點。至今述說戰爭、創造戰後民主主義都是有過戰爭體驗的人們,或是如同大江健三郎和野坂昭如等人,作為「少國民」(譯者註3)經歷戰爭的世代。但近年來年輕世代之中也出現許多新的動向,作為戰爭經驗者第二代的赤坂真理於2012年出版『東京プリズン』,第三代的白井聡於2013年出版『永続敗戦論』。無論何者,都關注美國的角色,聚焦於敗戰和佔領的樣態,我認為已更進一步地走向戰後的終結。人們時常很容易將「戰後」單純化,認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實,但自覺地意識到「轉捩點」,應該能幫助我們發現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種種戰後樣貌。

成田龍一:日本女子大學教授(日本近現代史)。1951年大阪出生,著作有『近現代日本史與歷史學』(中公新書)等,『戰爭×文學』系列(集英社)編輯委員。

訪問:朝日新聞宇佐美貴子、高重治香


------------------------------
譯者註1:田中康夫的小說「なんとなく、クリスタル」以獨特的視點與文體描寫住在東京的女大生(也兼職時尚模特兒)由利的生活,小說中混雜書寫1980年當時的流行和習慣,只有東京出生長大而且家境比較優渥的年輕人才能理解的名牌、餐廳、學校及地名等等固有名詞大量出現,作者更細心地各自加註解說分析,當時蔚為風潮、傳頌一時。書名可直譯為「就是要閃閃發亮」,小說中描繪的80年代,年輕人追求名牌的欲望生活,就如同水晶折射一般閃閃發光卻又有些虛幻不安,準確抓住高度消費社會的時代氛圍。

譯者註2:トリックスター(trickster),神話故事之中破壞神或自然界的秩序,喜愛惡作劇繞亂故事開展的人物,特徵在於本身同時具有善/惡、破壞/創造、先知/愚人等等迥然不同兩義性的特質。在80年代的思想潮流之中,以往的戰後民主主義與勤勞復興至上等等思想體系已未能回應當時出現的高度消費社會需求,山口昌男的trickster論在此時便成為動搖上述思想的先聲,從核心/邊緣二元論出發,強調關注「邊緣」以嘗試拓展並深化社會全體的意義。

譯者註3:二戰末期,基於全民皆兵的思想,日本國內的小學生被視為「少國民」,接受基礎軍事教育,親近軍隊並培養其愛國忠貞之心。


表格連結:
http://www.asahicom.jp/articles/images/AS20150113003588_comm.jpg?hc_location=ufi
資料來源: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ASGDV4G71GDVUCVL00B.html?i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ASGDV4G71GDVUCVL00B
圖片來源:
http://book.asahi.com/S2800/upload/2015010800003_1.jpg?hc_location=ufi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中學教科書審定:無版本明文記載沖繩戰役中「集體自殺」的強制性


文部科學省在4月6日,公布了2016年度中學教科書的審定結果。原本在二次大戰的沖繩戰役當中,雖然八家出版社中有有七家記載了「集體自殺」(強制集體處決),但由於「教育出版」出版社自行將集體自殺從「被強制」改為「被迫」,相當於沒有出版社明文記載了集體自殺的「強制性」。至此針對集體自殺與日軍的關聯,各出版社均以「被迫」來表達。在關於沖繩戰役的其他部分,針對自由社「日軍與沖繩居民都努力奮戰了」的課文內容,審定意見認為「有可能讓人誤解非戰鬥員也參與了戰鬥行為」,因此變更為「沖繩居民也盡力協助了」。

修正後的自由社版課文,其敘述讀起來好像沖繩縣民是自願協助日軍戰鬥一樣。但經歷沖繩戰的人則表示「實際狀況並不是『協助』而是『被迫協助』,或是不如說是『被強制動員』才對。」

中學教科書在2006年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當中,由於審定意見要求刪除軍方強制相關的敘述,因此已經沒有出版社明文寫出關於軍令的敘述。在現行版本記載了「集體自殺」的自由社,在新版中已經不這麼寫了。也沒有與「集體自殺」相關的審定意見。另外,也沒有出版社寫「強制集體處決」。

在這次審定當中,對於育鵬社版教科書關於「琉球處分」與「台灣出兵」的部分(譯註:即將琉球王國併入日本領土與牡丹社事件),也提出了審查意見。當初是從台灣的琉球人遇難事件到出兵台灣為止的經過,與從設置琉球藩到設置沖繩縣的經過寫在同一段裡面。對此審查意見認為「可能會被誤解二者有先後關係」。因此出版社進行了重新分段等等修改。文科省的理由是「在審查會議中,有應該要把出兵台灣與處分琉球的相關敘述分開寫的意見」「出兵台灣與處分琉球二者沒有因果關係」等等。但琉球史的專家則指出「二者有所關聯,文科省的主張是錯的」

關於尖閣諸島,四個版本的地理教科書都有記載,在公民科則全部的六個版本都有討論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譯註:「集體自殺」(原文為「集団自決」)問題,為自1974年以來日本歷史教科書審定的主要爭點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沖繩戰役當中,在各村落發生了一般平民集體自殺的情況,據研究約有一千名以上的死者。對此有主張居民是在美軍登陸後感到窮途末路,被迫自殺,或者是基於對天皇的忠誠自發殉國。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這些自殺者是被軍方誘騙、誤導,甚至是基於軍方的命令強制自殺的,進而主張應該寫明集體自殺的強制性,或者也有研究者主張應該以「強制集體處決」(原文為「強制集団死」)代替「集體自殺」。


-----------------------------------
新聞與圖片來源:http://ryukyushimpo.jp/news/storyid-241502-storytopic-7.html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回不去的福島?──封鎖線內的櫻花與一個人的畢業典禮


事實上,即便安倍晉三首相表明將在今年夏天前構築新的「五年計畫」,但是最基本的受災地復興進度卻是一再遲延。即使「受災三縣」(岩手、宮城、福島)至今仍有23萬人處於無家可歸的狀態,作為這些災民的最終住處的災害公營住宅,卻只建設了計畫中的15%。然而,竹下亘復興大臣卻於今年3月8日公開表示:「希望今後地方自治體也能拿出自立自強的意志,負擔復興所需的費用」傳遞出日本政府今後在震災相關的財政支出將盡可能減少的訊息。受災地的財政壓力今後將更加嚴峻,而受災戶的生活無疑將為生計所壓迫。

此外,來自政府與地方自治體的「返鄉」呼籲,作為返回前提的政府方針卻是充滿謊言──放流輻射污染水的東京電力公司仍持續在說謊,而各地盛傳核能發電廠將再啟動的動向,更是觸碰生活在被道路旁裝滿了放射性廢棄物的黑色容器所包圍的受災縣民的痛處。來自地方媒體的調查,回答「沒有回去的意願」的住民更是一再地增加。

以下,截取兩則福島核災受災地的現況短篇。具體而微地呈現受災地居民「回不去」的現況與無奈。

*滿開:被封鎖的賞櫻名所──福島.富岡的返回困難區域

因為福島第1核電廠核災而持續被指定為全町避難區域的福島縣富岡町,位於該町的「夜之森」(夜の森)地區,沿著約2.5公里的街道所種植的櫻花,再度迎來四月綻放的時節。

這條兩側皆種滿櫻花的道路,雖然作為賞櫻名所而被周知,但現階段大部分被指定為返回困難區域而無法自由進入。富岡町雖以「今年也要賞花」為號召,向國家提出了除染作業的申請,並在今年3月作業完成,但因為「周邊部分仍無法除染、安全性無法確保」,使得進入封鎖區內賞花一事終成泡影。

白天時,允許進入的居住限制區域內,吸引了避難的住民及觀光客前來賞櫻。也有人透過封鎖柵欄的間隙,拍攝返回困難區域內的櫻花。

*「即使只有1個人,但我並不是1個人」──福島.川內小學的1人畢業典禮

將時序稍稍往前。因為核災事故而一時全村避難的福島縣川內村,其中的川內小學於今年3月23日舉行只有1位畢業生的畢業典禮。該村雖於三年前發布了歸村宣言,但其餘18位今年畢業生仍未返回原本的校園。

該校唯一的畢業生──秋元千果,在2011年3月的311震災及福島核災事故當時就讀三年級。隨著祖父母及雙親、相差三歲的兄長,一家6口避難至40公里遠的福島縣郡山市。2012年1月,隨著川內村發佈歸村宣言、學校於該年春季重新開始復學,秋元千果跟著家人回到了川內小學升上四年級──「待在對一個人而言太大的教室裡,我堅信著大家什麼時候會回來」她在畢業典禮上如是述說當時的心情。作為全村唯一的小學,當時全校學童29人、教職員15人。

然而,事與願違,秋元千果與班導先崎里美老師開始了兩年一對一教學的學校生活。──「升上了六年級,在入學式上迎接一年級新生時,感受到作為全校最高年級的責任。在小學最後的運動會時,不論如何都想要贏,不甘心地哭了起來」。

事實上,位於全區避難區域的學校雖然已重新復學,至今仍未見學童返校。在全區避難的町村(福島縣雙葉郡8個町村與相馬郡的飯館村)之中,川內村與廣野町的小學在2012年度復學。但是,以目前的學童數而言,川內國小16人、為核災事故前的14%,廣野小學65人、為核災事故前的21%,兩校人數均大幅銳減。今年4月川內小學預計將有35人、廣野小學則為110人,即便人數有所增加,但都不過是核災事故前三分之一左右的程度。

川內村村長遠藤雄幸表示:「(原本的居民)已經在避難地區建立了新的生活,也習慣了轉學後的學校」。仍持續全區避難的7個町村也在避難地設置了小學。這些學校在2014年5月的學童數共計460人,這樣的人數與核災事故發生前的2010年5月相比,僅剩近一成左右。目前這些全區避難地區的學童大半在避難地自治體所設立的小學就讀。

「即使只有1個人,但我並不是1個人。雖然孤單,但是我並不可憐。」、「帶著自信與驕傲,懷抱著希望,向光輝的未來啟程」。在發表畢業感言時,秋元千果幾度泣不成聲,最後仍展露出開朗的笑容。她也將於今年4月進入川內村唯一的中學─ ─同樣又是在1人的教室就讀。該校僅13名學生。


※編按:今年3月14日至18日於日本仙台舉行第三屆聯合國世界防災會議的同時,日本也迎來了311震災與福島核災的第五個年頭。一如該會議的消息顯少有台灣媒體報導一般,受災地的現況在台灣主流媒體中亦是近乎空白。


新聞來源: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3M6TVTH3MUGTB012.html
http://www.huffingtonpost.jp/foresight/namie_b_6921106.html?ncid=fcbklnkjphpmg00000001&hc_location=ufi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465257H46UQIP01V.html?hc_location=ufi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福島&espv=2&biw=1024&bih=454&source=lnms&tbm=isch&sa=X&ei=nN0nVYPfJqWimQWZ_YHgBw&ved=0CAgQ_AUoAw#tbm=isch&q=福島 桜 卒業&imgrc=lesBb3fm4rkA2M%253A%3BJ2B15JB3fOG_EM%3Bhttp%253A%252F%252Fblogimg.goo.ne.jp%252Fuser_image%252F60%252Fc8%252F804846cfbc35fa9994ca0ed55c4346c2.jpg%3Bhttp%253A%252F%252Fblog.goo.ne.jp%252Fnashioyaji%252Fe%252Fc9a7f280a827fdc0d1ea3c110d5e7762%3B450%3B253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向大叔政治說NO! 「憤怒的女孩聚會」在札幌召開,共討論六大主題


2月28日在札幌北區札幌L‧Plaza召開了「札幌的憤怒女孩聚會」,提供女性能夠自由地討論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場合。參加者認為「繼續保持沉默的話,整個社會會越來越窒息」,因此有必要更積極地發出公民的聲音。

將拒絕傾聽他人意見的獨行獨斷政治取名為「大叔政治」,質疑此一政治模式的女性們,去年11月在東京初次舉辦「女孩聚會」,相互交流意見,並且推廣到全國。札幌的集會是由札幌市的女性為中心所企劃的,約有100人參加。男性也可以參加,約有10名左右的參加者是男性。

討論的題目共有核電、特定秘密保護法、集體自衛權、TPP、勞動、社會福利。在北海道生活的女性們依主題分成小組,每人進行十分鐘的發言。

在核電小組當中,2011年6月舉家從福島縣搬到札幌的本田淳子小姐(49歲),發表了核災後搬家的經過:「我把原有的工作、家與人際關係全部捨棄搬到這裡來,但國家卻完全袖手旁觀!」

另外針對集體自衛權,札幌的川上麻里江律師則對政治冷漠提出了警告:「如果覺得只要把一切交給議員與政府就沒問題了,那麼只會助長『大叔政治』而已」。在各自發言後,各小組進行討論,參與者熱烈地交換意見,例如「女性正因為自己的處境感到憤怒」等等。


北海道新聞 佐藤大吾


譯註:
「憤怒的女孩聚會」:「憤怒的女孩聚會」並沒有特定的組織或是團體,而是希望能夠討論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憤怒女性,以及聲援此一活動的男性,都可以自由地使用此一名稱,在各地自行舉行座談會、讀書會或演講等活動。
「大叔政治」:根據上智大學三浦教授在第一次「憤怒的女孩大會」(11月22日於東京YWCA)時的說明,「大叔政治」指的是目前在政府與議會中佔了絕大多數,獨行獨斷、從上而下、自以為是的「大叔」們,總是不願傾聽他人的意見就逕行決策的政治模式。無視民主、人權與社會的多元價值,認為只要在權力競爭中獲勝就可以為所欲為的人們被稱為「大叔」。由於在「大叔政治」當中,「大叔」們建構了有利於男性的決策場域,女性的聲音往往不被聽見。對此感到憤怒的女性們因而發起了「憤怒的女孩聚會」。然而根據前述的定義,此處的「大叔」只是比喻獨斷而無視社會多元性的人而已,與生理上的性別無關,也並非歧視生理男性。


資料來源:
http://dd.hokkaido-np.co.jp/news/area/sapporo/1-0106873.html
http://strg.m9d.jp/dojoshi/qa.pdf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保育日本「石虎」 首個「對馬山貓」特別保護區在對馬北部成立


為了保護國家天然紀念物之一的對馬山貓,環境省在12日表示在這個月底將長崎縣對馬市北部約323公頃的山地劃為鳥獸保護區的特別保護區。 對馬山貓的棲息地第一次被指定為國家特別保護區。成立之後,不論是蓋新的建築或砍伐樹木都需要得到國家的許可。 新成立的特別保護區位在對馬市上県町舟志ノ地區。

根據環境省的調查,野生的對馬山貓只在對馬地區生存、數量約為70~100隻,因此指定為滅絕危機種。這個地區則是族群數最高的地方。 只生活在長崎縣對馬地區的對馬山貓是怎麼樣的動物呢? 對馬山貓,如同其名字一般,是只棲息在長崎縣對馬地區的一種山貓。日本境內分布的山貓中,僅有沖繩的西表山貓和長崎的對馬山貓兩種。兩種在分類上皆屬於貓科豹貓屬。 對馬山貓被認為是棲息在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以及黑龍江流域的石虎的一個亞種。其祖先約在十萬年前從接續的大陸遷徙過來。

對馬山貓的特徵 對馬山貓的特徵是身體是灰褐色帶有灰色或紅褐色的小斑點,體長約50公分,呈現身體長而四肢短。圓耳且耳內有白色的斑點。額頭有豎條狀花紋,尾巴比起家貓的更顯得粗大。棲息環境主要在山地森林或水邊,在靠近聚落的田邊也可以見到其出沒。個性及生態 有著精明的長相且性格上有非常強的警戒心。主要在日落到日出間的夜間活動,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也可看到其在白天出沒。雌性的活動範圍固定在1~2公里內,而雄性則為了繁殖目的,活動範圍通常較大,即便是冬天也能達到7~8公里之遠。

根據排遺調查,以老鼠、野鳥及昆蟲等動物為主食,為了控制腸胃的消化,禾本科的植物也是其經常攝食的對象。族群數只有100隻左右 對馬地區因為缺少平坦的耕地,過去在山中開墾耕地,廣泛的種植稻作,因此做為對馬山貓食物來源的小動物也很多,但隨著森林的砍伐以及開發等使得族群數減少。交通事故以及被野貓傳染貓愛滋也是造成減少的原因,近年來已經有滅絕的危機出現。現在對馬地區的南半部幾乎沒有找到活動的跡象,族群數僅有100隻左右。

列為國內稀少野生動植物種
在1971年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之後在1994年被列為國內稀少野生動植物種。國家、縣府以及相關團體的協助下開始展開棲息地調查及保護活動,同時也對全國的動物園中飼養的山貓進行繁殖,避免滅絕的情況產生。NPO法人對馬山貓守護會組成 保護對馬山貓保護團體之一的NPO法人對馬山貓守護會是從21年前的1993年1月由十來位成員組合而成,並在2007年4月取得NPO法人的資格,目前的會員數已經增加到350人。

該會為了保育活動的實施,進行了棲息地調查、租借保護區土地進行整理、保育的普及和啟迪等。為了繁殖作為對馬山貓以捕實的小動物或野鳥,在租借的土地上種植蕎麥及大豆等建構適宜的環境。 該會的山村辰美會長說對馬山貓保護活動開始的契機是從1972年的11月時經常遇見一隻大對馬山貓開始的。

「在幫忙培植椎茸的父親時,就在30米的距離內遇見一隻從來沒遇見過的大山貓。這隻山貓大概是為了喝流動的水才來到這邊的,我們躲在大樹的陰影下,望著這隻山貓看了一會。當時的景象就像是昨天還是今日才發生一般記憶深刻,但在那之後就沒有看到如此大體型的山貓了」。 直在昭和30年代時,對馬地區甚至還有水獺棲息,可是這些證據都沒有留下來了。 山村會長說,「這次可能輪到只在對馬棲息的對馬山貓了也說不定,在發生之前,為了留下對馬山貓的照片自己也開始嘗試攝影,環境廳則開始了棲息地的調查,當時儘管協助了調查,也了解到族群數減少的狀況,但只是進行調查離真正的保護還很遙遠,為了保護當地的生物,必須要採取一些實際行動才行」。

會長也談到關於保護活動的現況和課題。「對馬山貓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減少。在減少之前,整個對馬地區使用木庭作(註)的耕種方式,在山區種植大麥、蕎麥等,而蕃薯等則是普遍在全島種植,而作為山貓食物的小動物以及環頸雉則是有現今無法想像的數量存在。但是、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之後,不再施行木庭作這種耕作方式。山坡上的梯田荒廢後藉由國家的補助變成了人工林。砍伐天然林造成的結果是,作為小動物的食物的樹木果實減少造成的食物鏈影響。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本會在平成15年(2003年)6月時,租借了深山裡70 are(7000平方公尺)的休耕農地,為了盡可能的增加小動物的數量,每年種植了蕎麥等作物但不進行收割的動作」。 而且,當地也面臨著野豬造成的受害問題。

「以前棲息在對馬地區的野豬在350年前就應該絕跡了,但不知道什麼人又引進到島上,因為野放或逃跑的野豬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多,大家也漸漸的沒有動力。食物來源的部份則遇到鹿的競爭,從下層植生到昆蟲大量的損害造成對馬的生態系巨大的危機。食物的問題等反應出必須要綜合的考量以及目前保育活動的嚴苛」。 近年來山貓的交通事故也經常在新聞上看到,這也與食物的減少而必須擴大生活範圍有一定的相關性。 山村會長說「為了製造對馬山貓可以棲息的環境,必須再增加耕地面積,當地政府如果不認真面對在對馬地區生活的野豬造成的危害,那到目前為止保育活動遇到的嚴苛狀況還會繼續下去」。不斷祈禱能持續不斷踏實地進行保育活動,重建安貓能安心健康地棲息的環境,並持續維持這樣的環境。

註:木庭作:為對馬地區傳統耕作方式的一種。在耕作前先砍伐山地上的林木,並設置防火帶避免波及旁邊的森林。之後用火燒地表的雜草、枝條及斷木等作為肥料的來源後再進行整地耕作等程序。

新聞來源:http://www.yomiuri.co.jp/eco/20150312-OYT1T50179.html
圖片來源:nekonohige896.blog133.fc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