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針對外籍勞工政策,現正宜廣泛討論


因少子及高齡化的影響,勞動世代的人口正持續減少中;為維繫社會活力,如何確保勞動力的完整,是日本面臨的重大課題。

而日本政府也開始針對建設及照護等領域,進行「如何善用外籍勞工」之各種檢討。作為政策的第一步,就是開放建築業擴大僱用外籍勞工。建築界因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及殘障奧運之故,相關建築物的需求急速增加,可以預見建築業將大幅出現人手不足的情形。對此,日本政府決定自開發中國家所引進的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將其居留期間從三年延長至六年;可謂是暫時忍耐其勞動力不足之緊急情形的苦肉計。細究技能實習制度,尚有「工資拒付」等違反勞動基準法而層出不窮的問題案例;厚生勞動省即應強化對該等不法行為之監督。

同時,看護領域之人手不足亦臨深淵。伴隨著高齡化之急速到來,預估到2025年為止,必須另外增加100萬名照護人員。而基於與印尼諸國之「經濟夥伴協定(EPA)」,將引進外籍照護勞工,並以取得看護士執照作為其來日資格;惟目前通過考試者僅不到240人,距離解除人手不足的問題,尚有一段很長的路。雖說如此,但若不儘速開放該等持有相關技能的外國人士進入日本,將無法因應未來需要,因此也出現了應重新就技能檢定考試進行檢討的聲浪。此外,為提升看護之際不可欠缺之溝通能力,日本政府應致力支援有志從事照護職員的外國人士學習日語。

而在建築及看護領域皆人手不足的情抗下,相關業界的日本年輕人將難穩定就業,且工資亦相較其他產業為低,將更難以經營未來的人生規劃。因為廠商只要開始依賴廉價之外籍勞動力,薪資水準將難提升,更難確保人手;因此,如何重整調薪制度等改善待遇及職場生態的形成問題,實屬重要。

再者,政府雖現時主打促進女性及高齡者就業之政策,惟勞動力不足之領域,仍應考量善用外籍勞工。因為一旦政策認可外籍勞動力可以從事家管相關工作,就可以連帶期待女性從家事勞動中解放,進入一般職場,而使女性就業率上升。

日本目前雖然僅有約70萬名的外籍勞工,若考量文化衝突及對治安之影響,仍不應任意無序地增加。因此,該如何引進外籍勞動者並如何善用?由官民間廣泛討論的日子已悄然來到。

圖說:少子高齡化的影響,勞動世代的人口該如何勉力支撐這個國家?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稀有動物的路殺事件頻發 影響申請登錄世界遺產 日本提出相關對策


石虎親戚僅存一百隻 日本政府全力拯救西表山貓

「奄美・琉球」地區向來以在西元2016年內,登記成為日本國內第五個世界自然遺產為目標。該地區目前的一項重要議題,是針對當地稀有動物的路殺事件(Roadkill)採取相關對策。舉例來說,西表山貓因為事故造成絕跡的可能性相當高,相關人員認為「若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會導致自然遺產登錄失敗」,因而開始加強防治路殺的安全措施。

「奄美・琉球」地區是指鹿兒島縣的奄美大島和徳之島,沖繩縣的沖繩北島北部以及西表島等四個島。今年1月(西元2014年),日本政府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提出將該地區正式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在之前申請暫訂名單登記的文件上,記載著許多僅限於該地區的生態特徵,包含國家特別天然記念物的琉球兔(奄美大島、徳之島)和西表山貓(西表島)、以及屬於天然記念物的山原水雞(沖繩本島)等多項特有種生物。

一直無法減少的野生動物路殺事件為一大問題。根據環境省的報告,西元2012年內有47隻山原水雞、2013年內有6隻西表山貓遭到車輛撞擊,而其中的45隻山原水雞和5隻西表山貓因此死亡。這兩種生物都是屬於環境省編列的「瀕臨滅絕IA類」(未來滅絕性極高的生物)的稀有動物。

其中情況較嚴重的是目前推測族群數僅剩100隻左右的西表山貓。西元1973年以來,進行的四次調查確定其族群數目逐漸減少中。據環境省分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交通事故導致。環境省西表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的自然保護官福田真指出:『因為事故造成稀有動物的數量減少,會讓UNESCO有不好的印象』。去年3月,西表島重要交通樞紐的新石垣機場開放,帶來人潮的同時,也增加了因觀光客租車,而可能造成更多交通事故的隱憂。

截至目前為止,在西表島內採取了在130處的道路下方設置了「廊道」(Underpass),以及20處設置利用聲音和震動對西表山貓發出車輛靠近警告等措施。然而路殺事件並未因此而減少,福田先生推測「因為不害怕人與車輛的西表山貓增加了」。

竹富町等村落相當重視此情況,在去年10月提出『緊急狀態宣言』,希望喚起駕駛者對此一問題的注意。同年12月,結合行政機關與汽車租賃公司,由官方與民間結合,廣泛收集容易被車輛撞擊的區域情報,藉此探討因不瞭解夜行性動物的生態而造成事故的整體原因,並討論是否在這些動物出沒的道路加設柵欄等裝置。

然而稀有動物減少的原因不僅是路殺而已。沖繩本島為了驅趕眼鏡蛇而引進的食蛇獴會襲擊山原水雞,山原水雞的族群數量從西元1985年約1800隻減少到90年代的1000隻以下。但是國家與縣府從西元2000年開始捕捉食蛇獴,西元2011年時已恢復到1500隻的數量。奄美大島也同樣地進行補抓食蛇獴,讓琉球兔的族群數持續地回復。

環境省為了使該地區能夠登錄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從西元2013年、2014年分別開始為期十年的計劃,希望能增加山原水雞以及西表山貓的族群,計劃包含了繁殖事業、加強居民對生態的理解以及交通事故的對策等。

環境省那霸自然環境事務所野生生物課長坂口法明表示:「讓珍貴的特有種能夠擁有穩定的生存環境,是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希望能持續地推動設置保護區以及防止路殺等工作計畫」。


新聞來源:http://mainichi.jp/feature/news/20140419k0000e040191000c.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西表貓&es_sm=122&source=lnms&tbm=isch&sa=X&ei=E0VXU9K9NZfp8AWmjoKoDA&ved=0CAgQ_AUoAQ&biw=1440&bih=775#q=西表+やまねこ&tbm=isch&facrc=_&imgdii=_&imgrc=ob88SY5atSaniM%253A%3BjV6M2uOF2Ns72M%3Bhttp%253A%252F%252Fblog-imgs-32-origin.fc2.com%252Fb%252Fa%252Fn%252Fbanbaraban%252F20090121215713.jpg%3Bhttp%253A%252F%252Fbanbaraban.blog116.fc2.com%252Fblog-entry-115.html%3B407%3B500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早大台灣研究專家若林正丈教授評太陽花學運


編按-若林正丈發表的這篇評論『附身於台灣總統政治的「怪物」──「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啟示』,提供了幾個獨到的觀點:

首先,若林觀察到台灣選舉活動中的中間訴求明顯與執政後的偏向光譜極端的政策方向完全相反,扁馬兩任總統在第二任期內這個現象都非常明顯,因為施政的受挫、完成歷史定位或鞏固權力等諸多原因,導致總統召喚出「怪物」------一個極端激進而背反民意的施政路線,然後引爆憲政危機......

小編從若林文章得到的反思是,台灣社會內部存在嚴重的意識形態分裂的情況下,一個儼然超級總統制的憲政權力設計,是否意味著總統的恣意專斷無法透過制度矯正,制度內也不存在有效的手段可以制衡總統而是必走向體制外的公民不服從?是否這樣的結論意味著極端的對立會不斷地在台灣上演?作為憲政改革的下一步思考,一個相對分權的憲政制度是否有必要,以帶領國際政經地位日益危殆的台灣社會從對立走向共識與和解?或許是若林正丈這篇文章讀後可以去深思的問題。

這篇文章值得切入對話的觀點甚多,留待大家進一步討論!以下轉錄原公布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982)的原文,大家共同來閱讀思考!

------原文------

『附身於台灣總統政治的「怪物」──「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啟示』
「太陽花學運」的衝擊

三月十七日,在台灣台北的立法院(相當於國會)中,執政黨國民黨於內政委員會強行通過了「服務貿易協定」(去年六月簽署)、逕付院會審查。是夜,一群反對此事的學生衝入立法院、佔領了議場。出乎意料的,這個行動迅速獲得了支持,自佔領議場以來,立法院周圍的街道都被支持者佔滿。議場內外的聯絡和補給、發送給國內外的訴求與資訊,都迅速地整合起來,數日後,這波運動被通稱為「太陽花學運」。三月三十日,警方宣稱有十一萬人、主辦單位宣稱有五十萬人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於總統府前舉行。

這場運動在國際社會的迴響並不小,甚至連中東的半島電台的報導中都面訪了該運動的幹部。自2008年以馬英九為總統的國民黨政權重新執政以來,開放兩岸直航、中國觀光客來台、中國對台最高機構長官訪台、對中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國共兩黨的頻繁交流活動、加上今年年初中台對口機構的初次會面,使經濟關係從「正常化」轉為「強化」、甚至將重點從經濟關係轉向政治關係等等,都一再向國際社會顯示著中台關係的急速發展。儘管推測「太陽花學運」對今後的局勢會造成如何的影響,有其難度,但,從台灣內部的反對聲浪來看,中台關係的停滯和後退的可能性,也是國際社會應該要重新認知的事實。

四月六日,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院長(相當於國會議長)做出了「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制定之前,不會進行有關服貿的政黨協商」的讓步,「太陽花學運」於隔日(四月七日)宣布實質勝利聲明,並決定於十日晚上退出議場。究竟為何「太陽花學運」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並持續了如此長的時間呢?

最常被指出的一點是,自08年馬英九執政以來的親中態度,讓台灣社會快速被「中國因素」滲透,並在台灣內部造成廣泛的、對中國快速併吞的不安全感,因此,我們也許可以將這個運動理解為,在這樣的不安累積之下的政治爆發點。

但是,若細觀民主化以來的台灣政治,便會發現有一些不能忽略的背景因素、以及民主化後臺灣總統政治的問題,正在漸漸地浮上檯面。

台灣總統政治的運作

在新興民主體制之中,由於規範總統權力的制度並沒有太大的進步,導致即便國家元首選舉已經民主化,選後仍然容易發生最高政治權力、及高階官員的貪汙和獨裁化。在台灣,於陳水扁的第二任執政期間,亦曾發生過貪汙問題。因此,綜合而言,台灣的總統政治,有著台灣特殊政治脈絡下產生的問題。

台灣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的黨綱明文寫著「台灣獨立」。近年來,民進黨的領導者雖然沒有直接主張台灣獨立,但台獨綱領的廢止問題,也沒有詳細地被討論。而且,民進黨領導者也不曾表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一個中國原則」。此外,執政黨國民黨既然是「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也不否認與中國的「終極統一」、並且對「一個中國原則」採取既不主動表明立場、也不否定的態度。意即,從台灣的政黨意識型態對抗光譜而觀,可將此視為「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對抗,而政黨與政治家,就在這個光譜上或多或少地尋求自己的立足點。

此外,自1990年初期開始,一直在持續調查的民調結果明確顯示,對「自我認同」一問回答為「台灣人」的比例確確實實在上升中。另外,對未來的國家選擇,即「台灣獨立」、「與中國統一」、「維持現狀」的偏好問題,一直都是「維持現狀」佔大多數。其中,自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人」和「維持現狀」的比例一直在增加中。不管是要當選總統、還是要在當選後穩定執政,總統都必須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上巧妙維持著某種平衡。當然,面對中國亦是如此。

1996年開始,台灣實行總統直選。任期四年,不得連選三次以上。至於立法委員(國會議員)和地方首長、地方議會議員等政治家,則多依據意識型態、考量現實利益來決定作為,因此選民在投票的時候也並非純然依據意識型態在投票。但是,決定國家領導人的總統選舉,就另當別論了。

如前所述,選民對「統獨議題」的意見分布,明顯呈現為中間最多數的倒U字型分布。若把意識型態的光譜,以最左側為「台獨」、最右側為「反台獨/統一」來看,則在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中,可以發現民進黨候選人從中間開始,努力鞏固左方的所有支持者,並想盡量把「羽翼(wing)」伸到另外一端,希望把得票最大化,而國民黨亦然。例如,2000年大選中陳水扁所屬的民進黨,在黨大會中做出以「台灣已實質獨立、現況下的名字是中華民國」為旨的決議,擱置「台獨綱領」;或是馬英九於08年的選舉表示「燒成灰都是台灣人」,以修辭技巧來拉攏「台灣意識」等等,都是很明顯的例子。

但是,開始實際握有政權之後,與選舉態度的相異之處開始浮現。原本總統本身的政治信念必然位於意識型態光譜中點的「左方」或「右方」,而選後進入執政決策圈的政黨人士和學者亦是如此。此外,在選舉的時候熱心幫忙、有狀況的時候會聲援街頭運動的支持者,通常位於較為接近意識型態光譜左右兩端的位置。而這些熱心支持者的意識型態光譜分布,便呈現M字型。事實上,執政黨從當選後的第二年的預算編列開始,就會漸漸有偏綠或偏藍的施政傾向出現,而光譜另一側的反對者,就自然會出現強烈的不滿聲浪。

這樣的「選後意識型態M字型分布」凌駕了「選時意識型態倒U型分布」的狀況,在總統連任後的第二任期更為明顯。雖然在第二任期一般而言支持率會下降,但由於台灣規定不能選第三次,所以對總統而言,比起當下的支持率,他會更注重任期結束後的歷史名聲。若推行公共政策的成績不佳、支持率直直落且難以回復,那麼在第二任期,總統這樣(重視名聲)的傾向便會越來越強,進而導致總統的施政越來越偏離選舉時所重視的平衡態勢。例如,陳水扁的狀況是,陷入中國政策的失當與自身貪汙問題的窘境,政策便開始訴諸左端的「深綠」支持者,進而束縛了後來在大選與馬英九對戰的同黨候選人謝長廷。至於馬英九的狀況是,無論對中國的關係如何進展,都無法順利改善台灣內部的經濟狀況,因此,即使馬英九的中國政策受國際肯定,國內支持率仍十分低迷。馬總統在進入第二任期後,表明了他要完成「歷史的使命」,除在經濟方面持續紓緩兩岸緊張關係之外,也希望能與習近平主席會面。而這個「創造兩岸和平道路」的使命感,更使得他認為「服務貿易協定」無論如何一定要被立法院通過。這樣的使命感不只造成了總統的焦慮,更被認為是這次國民黨之所以要在委員會強行通過服貿的背景因素。


附身於台灣總統政治的「怪物」

如果可以用誇大一點的說法來形容的話,台灣的總統政治,可謂被一個「怪物」附身了。這種捉迷藏式的用詞或許不太恰當,但若要防止所謂的「怪物」出現,臺灣的總統必須同時扮演「陳水扁」和「馬英九」的角色,才可以維持臺灣政治穩定所需的平衡。換言之,臺灣總統不但需要有充分的黨內權威、才得以在「統獨」問題方面取得平衡,也必須擁有對民意脈動的敏感度,更必須擁有能讓人民清楚了解政府欲推行之政策的政治溝通能力。如果無法擁有以上的能力,想要又當「陳水扁」、又當「馬英九」,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由於陳水扁召喚出了「怪物」,民進黨失去了政權,曾為民主制度的建立貢獻一己之力的他們,對民意的應對能力變得低落;至於馬英九在第二任期潛在的「怪物」,也有同樣的傾向正在加速成形。第二任期的政權運作、以及對服貿議題的處理,正是因為很多人都感覺到「政府沒有好好的向人民說明清楚」,所以像是佔領議場這種「違法行為」才會造就了對社會強烈的「覺醒呼喚(wake-up call)」,並獲得廣大的支持。

若是只有以召喚「怪物」作為代價才能達成政權交替,這對台灣的民主體制而言,必定只有負面影響而已。但是,被置於嚴酷國際政治環境中的台灣,這回若是落入了「因為民主政治制度喪失了威信、進而訴諸體制外的抗議行為」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民主政治制度便會失去區隔「中國」與「台灣」的功能,不但「國民黨vs民進黨」的政治對抗關係將淪為表象,更可能在實質上不慎落入「國共兩黨聯合vs台灣公民運動」這種極度不對等的權力結構。「太陽花學運」即便獲得一時的成功,在體制內擔負民主重責大任的政治人物,如果沒有認知到這個層面的意義、以及所需要的擔當,將會非常的危險。尤其是在美國影響力低落、威權中國權力不斷坐大的現在,要是失去了台灣的民主,亞洲的民主也非常可能一併失去了吧。

(四月八日是為記)

十日晚上加註:學生把議場復原、清掃以後,在十日的晚上六點同聲明所述,從議場撤離了。


文章來源: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982
圖片來源:
http://blog.goo.ne.jp/rtijapaneseblog/e/17228496e3aa35627e5612c3ddc89961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勞動人口減少,高齡者活躍契機


觀諸日本現狀,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等現象已勢不可免,與此同時該如何維繫社會活力,則需慎重考量。

依據日本總務省於本月15日所發表的人口普查,在去年10月之際,全國總人口數已連續三年下降,來到1億2730萬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5歲至64歲的勞動人口更跌破8000萬人大關,來到7901萬人(佔總人口62.1%),為32年來首見。簡言之,面臨65歲以上人口的大幅增加並超越四分之一強(佔總人口25.1%),使得勞動人口劇減之現象,日本亟需提出對策,以確保足夠的勞動力。

此際,日本政府提出「善用外籍人士」以補足勞動力缺口的對策,雖然是因為無法期待僅靠著少子化對策能立即見效,但也不免招致「對於本國人雇用及待遇產生負面影響」的批評,仍須慎重討論。我認為不如轉而利用健康且有意願參與社會活動、人數也逐漸增加的高齡者們。由這一類型的人才來支撐地區以及企業活動,必能可減輕人口減少對社會所生的負擔。

另根據內閣府於2008年針對60歲以上對象所作的「工作延長年限」調查,表示「可以一直延長下去」的民眾達37%,表示「可延長至七十歲為止」的民眾亦上升至23%。

實際上,在這群支撐日本戰後經濟的高齡者們當中,為數不少係具備獨特技術及人脈。具體的例子如千葉縣柏市自2011年起即與企業合作,令約200名高齡者從事補習教學或蔬菜種植等工作;另外,在嚴重人手不足的醫療及社福第一線,透過志工伴隨患者進行照護的必要性亦逐漸升高,而充滿幹勁的高齡者因與案主年齡相仿,作為談話對象更能有效防止「孤立化」。

總之,隨著少子高齡化之持續發展,維持現在以「年輕世代支撐高齡者」的社會保障將難上加難,應開始針對「如何謹慎按照閒暇高齡者之能力分配任務,進行同世代人員照顧」一事進行檢討評估,以圓滿「自助、公助、共助」之安定老年生活。


資料來源:
1. http://www.hokkaido-np.co.jp/news/editorial/533780.html
2. http://www.joint-kaigo.com/social/pg556.html
圖片來源:
http://realtime.wsj.com/japan/2014/04/16/高齢化で世界をリードする日本―初めて4人に1人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