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告訴你「太陽花」到底是什麼 日本記者推薦書-「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318運動全記録」


「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318運動全記録」(允晨文化,2015年) 


2014年3月到4月間在台灣發生了「太陽花學運」。在日本,對台灣多少有些興趣的民眾應該都知道這個運動。但就算想要詳細地探究運動的內涵,現實上卻沒有管道。我認為這和基礎概括分析「太陽花學運」的書籍至今未有日文翻譯多少有所關係。

另一方面,以中文來閱讀台灣出版的太陽花學運相關書籍,會越讀越不知所措。因為相關論述太多,而「太陽花」的人物背景也十分多樣,可以說呈現「各說各話」的狀態。台灣人在面對「太陽花」是什麼的問題時 ,到現在也一直苦於該如何回答。

嚴格來說將「太陽花」斷定為學生運動也不太正確。那麼是社會運動嗎?好像也不能這麼說。根據不同的人,「太陽花」的定義也不同。在某種意義上,「太陽花」表現出一種未完成的態勢。

舉例來說,目前出版關於「太陽花」的書籍有『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奇異果文創,2014年)、『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有鹿文化,2014年)、『受縛的神龍:太陽花學運的民主反思』(天下文化,2014年)等等。『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為最早出版的書籍,但多以現場報導的內容為主,欠缺分析與反省。『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天光:太陽花運動,我來,我看見』以視覺資料為主,提供豐富的內容,但過於強調年輕世代的感性,感覺不夠深入。『受縛的神龍:太陽花學運的民主反思』以民主制度、法治、自由主義經濟等論點闡述,筆者之一的陳長文(亦為馬英九總統的顧問)使這本書有一看的價值,但也缺乏公民社會與學生能量、力量之分析。總體來說,不管哪本書都有隔靴搔癢之感。

附帶一提,在日本已出版的港千尋『革命のつくり方』(インスクリプト,2014年)一書中,第一次以日文介紹到「太陽花學運」,但對於「革命」之關鍵詞有點意識過甚,也較少運動的客觀描寫,在理解「太陽花」尚有不足之感。

瞭解「太陽花學運」之所以這麼困難,在於他們是以多種不同目的(反馬英九、反國民黨、反中、反服貿協議、反自由貿易、反M型社會)集合的人民,因此定義上會煞費苦心。
學運的成果在事實上無限期延期簽訂「服貿協議」、大幅影響對馬英九政權的不信任感、中台關係呈現停滯局面等等,這些多樣勢力大多得到相應的滿足。對於這點我想應該沒什麼人有異議吧!但是站在研究台灣的立場而言,我感到興趣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我認為「這不是太陽花學運 318運動全記録」這本書在以往的「太陽花」相關書籍中,最以運動的總體性進行敘述,在此意義上可說是備受期待。
本書的執筆者由學者、新聞記者等四人組成。由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所創立的小英基金會平台「想想論壇」進行企劃。想想論壇政治色彩當然傾向批判馬英九政權,但本書內容卻相當客觀。

讓我廢寢忘食閱讀的部分—或許肇因於我的職業—是以定量分析媒體報導的「媒體。諸神的戰爭」之章節。「太陽花」也可說是電視、報章等傳統媒體與年輕世代自己組織而成的新媒體對於傳播力之優劣比拼。學運中,年輕世代在自己組織的網路平台傳遞訊息,24小時發送情報,參加者皆成為記者報導內部情況。針對此事,媒體也投入大量資源報導現場的熱況。此書詳細描述了新舊對決,讓讀者收穫豐碩。

根據此書,學運現場最被排斥的當屬旺旺集團所收購「中天電視」的記者們。針對「太陽花」的報導,本書將台灣的媒體明顯分成「支持派」與「反對派」做了一番詳盡描述。例如:書中介紹並分析各報紙在3月19日到4月11日,24天內學運期間之社論標題資料庫(蘋果日報可謂沒有社論)。中國時報有13天批評「太陽花」、3天批判馬英九政權、3天批判民進黨;聯合報有11天批判「太陽花」、6天批判馬政權、3天批判民進黨。相反地,自由時報有22篇支持「太陽花」(含批評馬政權)的社論。
從此章節可以看出台灣媒體對於「太陽花」的評價呈現分裂態勢。「自由時報」報導國際社會給予「太陽花」相當高的評價;相反地從結果論來看,中國時報、聯合報等親近國民黨的媒體則過度輕忽「太陽花」,同時使國內讀者與國際社會的見解出現落差。
感謝本書的細部檢驗,對於無法在現場長期滯留的讀者來說,可以體會當時的「溫度」。

來看看結論部分的「結語。」。此書介紹了「太陽花」參加者的背景調查(對象約一千人)。根據調查,學生為56%、非學生為54%。女性佔比達51.8%。93%以上的參加者擁有專科學校以上的學歷、大學生佔73%、碩士生17.2%、博士生0.7%。意外的是人文學科學生只有15.6%,與理工科的15.2%沒有什麼差別。從這些資料顯示出此運動不能被歸類為「傳統的學生運動」。

「結語。」裡更分了幾個部分,試著整理分析「太陽花」所帶來的影響。
在對外關係中,美國曾在之前發表「棄台論」,「太陽花」之後逼迫他們重新正視亞洲政策。中國的習近平政權也不得不將目光帶離國民黨、民進黨之兩大政權,轉向正視民間的力量。另外,「太陽花」也對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造成不小影響。
再來是台灣內部情況,本書分析國民黨內馬英九・金溥聰體制冥頑不靈的對應態度,導致2014年末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大敗、行政院長辭職、馬英九辭去黨主席等等。對於民進黨來說,也促進黨內的世代交替,讓資深黨員蘇貞昌放棄參選下一屆的民進黨黨主席,推波助瀾蔡英文就任黨主席等分析。

參加「太陽花」的年輕人有大多數出身於家長是長期支持國民黨的公務員家庭,已然超越過去台灣的「藍(國民黨)綠(民進黨)」政治對立構造。本書認為,這些自在說出「我主張台灣獨立」的年輕世代,表現出「自然獨(希望天然獨立)」的想法。參加學運的年輕人在現場放置的佈告欄上貼著「台灣獨立萬歲」的便利貼,此景讓我大感訝異。在10年前,台灣社會看不到年輕人如此大剌剌地主張獨立。
「太陽花」的影響在現在也持續發酵。或許最終衝擊將會發生在2016年1月的台灣總統暨立法委員選舉之日。我希望在那之前大家能夠認真讀完此書,盡可能地鞏固充足背景知識。


撰文者:野嶋剛
資料來源:http://motto-taiwan.com/2015/06/0624/
圖片來源:http://www.storm.mg/article/44048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回顧人生的「自我史」受到歡迎

【文化 2015.7.6
回顧人生的「自我史」受歡迎



何謂自我史
所謂自我史自分史,係指將自己的歷史自身的生涯或者前半生的所發生的種種撰寫成文。相對於自傳,是一種記錄在某種意義上成功的個人生涯的事業或事蹟,自我史則是指平凡地生活的人將自己的生涯撰寫成文」(廣辭苑第五版的定義。自我史有為了要將自己一路走來的種種傳達給家族、給孩子或孫子的自我史,也有由家族或者由孩子向父母親以訪問的方式,由家族來做成的自我史,也可以稱為是家族史。自己製作自我史,是一個回頭檢視自己人生的契機,也會成為和家族對話的契機。

在醫療、介護的領域,活用自我史所進行的回想療法,結合高齡者的溝通諮商技術,被期待能夠改善認知症、或在憂鬱症的緩和或預防上能更有效果。

做為生涯學習的一環,製自我史近年來在日本到注目與歡迎在銀髮族世代間,對於自我史的關心逐漸提高這些自我史不外是關於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挫敗、家族、工作病魔奮鬥經驗等等的這些生活軌跡。教導如何寫作的講座或編輯支援的服務也增加之中。今年正好是戰後70年,一邊回顧歷史,一邊思考自我史的人似乎增加了。

想要傳達給孩子
在東京都墨田區隅田福祉保健中心,於6月上旬開設「自我史製教室」,共有106070的男女參加。居住於區的主婦矢後悅子(79)表示:「想要在 80之前,回顧自己的人生。因為很少跟自己的孩子提到過去發生的事情,若能藉此機會讓他們讀的話就好了!」並將過去到現在體驗到的事情,寫於筆記上

擔任講師、同時身為一般社團法人自我史活推進協議會(東京都品川區)代表理事的前田義寛提到:「一旦有了某個契機,著手製作自我史會較為容易。在戰後70年的今天,是一個不錯的時間點。」

學習場所的擴大
將自己到目前為止的生活軌跡製作成自我史。雖然有很多人是用在文章裡加上照片製成書本的方式也有人採用影像的方式。

依據前田代表理事的法,最近專為銀髮族開設的生涯學習場或電腦教室等地方,學習自我史的撰寫方法的機會增加。很多人是在退休後開始著手,內容則是包含有工作、病魔奮鬥的經驗、家族等各式各樣的題材。也有人將製作完成的自我史送給家族或是過去公司的同僚。前田代表理事:「對於那些有同樣經驗或做過相同工作的人能夠有所幫助,是自我史製作的理想」

大腦也能活性化
該如何撰寫自我史呢?首先,收集做為記憶要素的日記和照片等資料。前田代表理事認為:「不要想著要寫下人生的全部,而是要決定想要寫的主題,如:家族或是工作等」。前田也說,在自我史的講座等場所讓同伴相互評論或讓第三者閱讀自己的稿子,就能客觀的回顧自己的人生,完成易於讀的原稿

關於在銀髮族世代間有著高人氣的自我史,東北大學老化醫學研究所加齢医学研究所的村田裕之特任教授(加齡社會學)到:「過了60之後,人會變得想要整理自己的人生。知識和語彙能力達到最高峰也有影響。」為撰寫自我史,必須要與其他人見面、整理文章,而這些工作除了可以帶來腦的活性化之外,也可以藉此發現自己嶄新的一面。

參考來源:
http://www.sankeibiz.jp/econome/news/150614/ecc1506141707008-n1.htm
http://en-count.com/archives/jibunshi1
圖片來源:
http://www.sankeibiz.jp/econome/photos/150614/ecc1506141707008-p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