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日月無光?工人何以在公害事件中噤聲?——日本水俁病公害鬥爭中的工會


文/国士無双(京都大学法学部院生)

(圖:罷工中的新日本窒素工會勞工,組織糾察線封鎖了工廠,這個封鎖工廠行動前後共持續了183天)


日月光公害事件中勞工為何會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與無良資方站在同一立場?是勞工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本站編輯撰文寫下日本6、70年代公害鬥爭史中水俁病事件中、工會參與罷工、出庭作證對抗資方的故事,邀請大家一同來想想如何捍衛勞動者的權利,使他們成為有能力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人。

作為公害原因發生企業的勞動者,我們對於自己至今為止的沉默感到羞恥,因此今後我們將與市民們共同攜手向水俁病戰鬥......
------新日本窒素工會《恥宣言》1968.8.30

我認為一個會製造公害毒害環境的工廠,他必然也是一個極度無視勞工健康權益的老闆......
------新日本窒素工會厚生部長證言


一週以來「公害事件」再度佔據台日兩國的媒體版面:

日本四大公害之一的痛痛病,在艱苦奮鬥四十餘年之際,終於達成最後的解決,肇禍的日本三井集團除了同意賠償每位受害者之外,也正式四十年前的罪惡發表了謝罪宣言;另一方面在台灣高雄,年收入超過2000億的日月光,爆發埋設暗管毒害後勁溪的嚴重公害事件,當從地方居民到全國民眾爆發一遍撻伐聲浪時,日月光工會卻發起場內連署,以捍衛工作權為由,反對高雄市政府的停工處分。


到底,在日月光公害事件中勞工的立場,為何會有作家羅毓嘉說的「勞工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發生?日月光勞工到底是否是特例?台灣的制度是否存在某些結構性的問題呢?


回顧日本的公害史,日本自1960年代開始、到1970年代伴隨著經濟「高度成長期」階段而達到公害事件發生高峰,而在公害事件的對抗運動中,加害企業中勞工的立場其實跟這次日月光事件一樣,多半扮演著消極的角色。就戰後日本勞工運動的發展而言,無法組織公害事件中的勞動者與居民同一陣線,始終是日本工運發展歷程中最沉痛的問題之一,公害鬥爭最為慘烈的1970年,日本總工會會員大會甚至以「公害與勞工運動」為題,進行攏長的檢討與辯論。但諸多結構性的因素交雜下,終究使公害反對運動無法有效結合勞工運動,雖然也是因為如此,公害反對運動終究成為日本社會運動史上一個獨立的劇情支線,獨立於戰後以來社運以左翼工運為主軸,而以地域居民為中心所發展出的新型態社會運動.....

然而,在公害事件中勞工一遍噤聲、工會普遍與企業站在同一陣線的結果並不是沒有例外,日本四大公害中最悲慘也最知名、前前後後總共造成2000人死亡的熊本縣水俁病事件中,就有完全不同的發展。

水俁市是九州熊本縣一個小漁村,居民原本過著清貧的打漁生活,當二十世紀初經濟最凋敝之時,一個名叫新日本窒素財團的到來改變了這個村莊,新日本窒素在水俁市建設了大型肥料工廠,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於是大量的水俁市民相繼放棄了世代的捕魚生活進入了工場,而新日本窒素在水俁不只蓋工廠,甚至還蓋了醫院、福利商店乃至成立藝文展演社團,整個水俁市因為工廠和周邊現代設施的進駐而走向現代化與繁榮,告別漁業的居民們的生活水準也大幅改善了,大家都覺得,新日本窒素的到來,是上天對這個遭到遺忘已久小鎮的恩賜。

然而,1956年開始奇怪的事情突然接連出現在這個好不容易幸福起來的小城,先是水俁灣中出現大量的魚屍,再不久即爆出吃了魚的野貓集體自殺的驚駭事件,當村中第一個小女孩突然發病死亡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新日本窒素在肥料製造過程中,將大量的水銀直接排放到水俁灣海域,長年來的汙染使的以捕撈水俁灣中的魚貝類為主食的水俁市民體內累積了大量的水銀,水俁市約四萬人口中約有一萬人發病,並造成先後近兩千名居民死亡。

開始懷疑新日本窒素是兇手的市民們於1959年開始展開了組織性的抗議行動,來自日本各地的學生、記者、醫師以及法律人也積極的投入這場長期的抗戰中,但新日本窒素不但一邊矢口否認、一邊更忙著隱蔽真相,甚至雇用黑道份子攻擊市民團體的領袖以及企圖挖掘真相的記者,但排放廢水的行為卻一天都沒有停止過。面對外界日漸強大的反對聲浪,由工廠勞工組成的新日本窒素工會對於是否與居民站在同一陣線,也產生了內部分歧,但最終工會仍然決定發表聲明,表達遺憾與希望有關單位盡速釐清真相的立場,並且主張堅決反對工廠停工。

水俁市民的苦鬥慢慢地透過媒體的揭發而獲得全國性的關注,1968年,當水俁市民正式組成「水俁病市民會議」當天,工廠工會「新日本窒素工會」突然一改事件發生以來的沉默,公開發布了一篇名為「恥宣言」的聲明,這份「恥宣言」中的開頭是這麼寫著:

「作為公害原因發生企業的勞動者,我們對於至今為止的沉默感到恥辱,因此今後我們將與市民們共同攜手向水俁病戰鬥!」

在恥辱宣言發表之後,這群公害企業中第一線的勞動者展開了水俁病對抗運動中最強而有力的力量,工會將長年來爭取改善勞動條件待遇的訴求與反公害結合,展開了長達兩百多天的大罷工,罷工期間工會甚至強制封鎖了工廠半年;而公害的法律訴訟戰不但經由工會的「內部告發」,而得以揭漏公司極力隱瞞多年的證據,許多勞工更積極投入揭下來冗長的法律戰中,主動出庭進行作證,1971年朝日新聞曾經報導記錄了一位參與法庭作證的工會幹部在法庭上的證言:

「工會一直以來對於工廠製造公害的事實是很消極的,這幾年來我們這群勞工們每當政府的監測船進入排放區時,總是訓練有素的忙著滅證和通報老闆,因為我們害怕如果企業被摧毀,我們也即將丟掉工作。可是我們發現過去的我們錯了,今天我們站出來為公害作證、與公害鬥爭,不是為了要毀掉我們的工廠,而是為了工廠能夠真正的在此永續經營......」

「我認為一個會製造公害毒害環境的工廠,他必然也是一個極度無視勞工健康權益的老闆」


類似的證言開始扭轉了訴訟中的劣勢,但故事的發展並不會總是如同蘇聯或北韓樣板電影般的美好,工會在雇主的分化下最終一分為二,持續與居民共同繼續與公害對抗的六百多名勞工陸續遭到工廠以各種威脅與壓力手段被迫退職,即便仍有部分的勞工堅持以新日本窒素員工的身分持續與公害對抗直到退休。

新日本窒素工會在水俁病公害事件中的對抗,成為日後日本社會運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案例,從這個特殊個案的比較中,何以公害事件中的勞工與工會往往自願選擇罹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而選擇與企業站在同一陣線,開始得到了結構性的理解與分析、以及運動方針乃至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在現代資本主義企業經營型態中,被整合納入企業生產體系中的勞工付出換取工資的對價,往往因為勞動契約的高度人格從屬性,而在除了勞動之外,更被期待負有高度的忠誠義務,這種情況特別是在過往日本雇用慣行中,被強調「終身雇用」體制下的「以社為家」、「以社為家」的前近代性「企業家父長共同體」的塑造後更為強化了。

再者,日本的工會組織型態也不若歐陸國家的跨產業大型組織,而多半是個別存在於企業廠場內的企業工會,但企業工會組織的先天弱點使的日本長期以來很難發展出歐洲式「對抗的勞資關係」,工會的功能多被侷限與雇主進行合作與有限的協商。

然而,即便台灣的企業與工會結構與日本相似,亦不代表具有意識的公民行動者就應該自動放棄,惟有不斷啟蒙勞動現場勞動者的勞動意識,壯大工會的自主與對抗實力,使勞工得以透過行使團結而從與雇主間嚴密的支配從屬關係中得到解放,方有可能在使勞工開始意識到「公害」與「勞動災害」往往存在的一體兩面性、都是資本家在資本累積過程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無視人性與環境的惡行後,選擇勇敢與公民社會站在對抗公害中的同一陣線。

當然,單純培力勞工的勞動意識必然不夠,勞動法制度的改革絕對是最直接而必要的。即便晚近歐洲的研究仍然對於企業中的勞工與工會能否扮演積極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角色感到悲觀,但仍然有幾條路徑值得在制度改革上作努力:要強化工會的自主與對抗實力,則必須要有更「有效」保障工會行使團結權的不當勞動行為制度;要使良心勞工無懼於揭發真相,則必須要有歐美日國家的「公益揭發」保障制度;要使勞工不擔心遭放「無薪假」,則應該要有強而有力的勞動基準監督作為,甚至比照日本勞基法,設計當停工責任在於雇主時,應無條件繼續給付百分之六十以上工資的強行法律保障設計。

日本的公害事件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苦鬥後,在近年陸續獲得最終的解決,山川在長年的休養復育後逐漸回復本來的顏色,但逝去的生命卻再也回不來,而至少這個國家已經很難再出現那些20世紀型的「公害」;而台灣呢?同樣在20世紀受到發展型公害所苦,但半個世紀以後這裡的人民卻仍然不時必須被迫承受來自那些「極端型資本累積模式」財團所造成的惡虐......

因此在這個進步緩慢的國家,我們需要更多覺醒行動的公民。


*原文刊載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594
*本文內容為個人言論,不代表島弧黑潮立場。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日本公害事件痛痛病問題的最後收束――公害原因企業的責任


圖為在診察痛痛病患者的萩野昇醫師。


受汙染流域的鎘濃度已日漸回復到自然界本來的狀態,而謀求環境復原、超過860公頃被汙染農地的土壤的更換、復原作業,也在2011年完成。剩下最後的課題,也因三井金屬與被害者團體之間所達成的合意,達成解決。

◆鎘汙染與痛痛病

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痛痛病,發生在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由於鎘汙染而導致。針對痛痛病以及相關的腎臟機能障礙所造成的住民生命身體的損害,造成汙染的企業三井金屬礦業最近已經與被害者團體達成合意,就一直以來並非公害病認定對象的痛痛病前期症狀,也就是腎臟機能低下(カドミウム腎症)的病患給予每人60萬日圓做為救濟金。藉此,確認了問題的全面解決,三井金屬也承諾將向被害住民正式道歉。救濟金的給付對象約有五百至一千人,依照今後健康檢查的結果,人數仍有增加的可能。

◆何謂「痛痛病」與事件發展

痛痛病的發生,要追溯回1910年代,約於1911年左右,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的一種疾病。三井金屬神岡礦業所於該流域上游開挖神岡礦山,然其排放的廢水中所含有的鎘,導致了痛痛病的發生。當地居民食用了被鎘所汙染的米,罹患骨軟化症,患者由於身體各處骨折,哭喊著「好痛、好痛」,因而此一疾病被當地的萩野昇醫生命名為痛痛病。1968年,當時的厚生省認定了痛痛病為第一個日本的公害病。與熊本水俁病、新潟水俁病、四日市氣喘並列為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

在事件爆發之後,患者以三井金屬為被告,在富山地方法院提起的訴訟,於1971年勝訴,1972年該案件在名古屋高等法院金澤分院同樣勝訴並且判決確定。本件鎘汙染案件中原告方總共提起七次訴訟,案件經合併審理,獲得全面勝利的第一次訴訟後,三井金屬承諾對第二次到第七次訴訟的原告也給予損害賠償,第二次到第七次的訴訟才因原告撤回訴訟而告終結。最後共有196人被認定患者。

日本政府一直以來,皆認定腎臟機能障礙加重而引起骨軟化症之人為痛痛病患者,然而若僅有腎臟機能障礙,但「對日常生活尚未立即產生障礙」者,便不認定有健康障礙。在這樣的處理之下,仍然留下了這最後的課題。

◆「對日常生活尚未立即產生障礙」的腎臟機能低下

這種由於鎘汙染所引起的腎臟機能低下(カドミウム腎症)是由於鎘在身體裡的蓄積,而導致尿細管機能障礙的狀態。然而如果狀態嚴重,會發生骨軟化症,進而導致痛痛病。

關於這樣的症狀,向來被認為尚不能說腎臟機能低下會對日常生活產生有障礙或會對健康產生立即的被害。但另一方面,亦有研究結果發現,尿細管機能障礙者的死亡危險度高於沒有這種障礙的人,被害團體因此認為就此也應該廣泛地救濟,持續地要求日本政府就此加以檢討。

◆事件的最終收束與鎘汙染的土壤更換復原

1968年在日本首次認定痛痛病為公害病,到今日已經過了45年,到現在為止有196人被認定為患者,但隨著患者高齡化,目前只剩3人還在世。痛痛病的前期症狀的解決,過去一直懸而未決,因此,這次的合意,被認為是一個結束。即使說公害事件的處理已經有了結果,但也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歲月。

這次的合意案中,就75年前曾在汙染流域中居住20年以上居民中,如尿中蛋白質濃度達到一定指數以上,三井金屬則會向這些對象支付60萬日圓做為救濟,並從明年四月起開始接受申請,對象可能將有數百人。有社論即認為,如果當初日本政府可以思考較為廣泛認定公害病的可能性,那麼或許要實現對於公害被害者的救濟,就不會花上這麼漫長的時間。

在司法的層次上首次認定汙染原因企業的責任的,便是上述1971年對痛痛病所做出的富山地院判決。在獲得確定判決之後,被害居民與三井金屬締結了公害防止協定,被害居民因而得每年進入礦山調查,了解排水等狀況。結果,神通川的鎘濃度日漸回復到自然界本來的狀態。而謀求環境復原、超過860公頃被汙染農地的土壤的更換、復原作業,也在2011年完成。

日本每日新聞的社論便認為,長年以來三井金屬致力於污染防止所做的努力,建構了和被害住民之間的信賴關係,也促成了這次的合意。

◆日本的四大公害病與企業經營姿態的反省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高度的經濟成長,公害問題開始深刻化,日本首次認定了公害病。以痛痛病為首,熊本水俁病、新潟水俁病以及四日市氣喘(石化工業造成空氣汙染),無一不是伴隨著多數死者並產生國民重大的健康損害的公害事件。日本住民相繼以企業為被告提起訴訟,在法律審判上獲得勝利。在這樣的脈動與社會對公害的關心也日漸提高的情況之下,1970年的國會被稱為「公害國會」,在日本全國的地方自治體分別都制定了公害防止條例。

然而,四大公害病之中,三重市的四日市氣喘已經由於工廠排煙規制等等的措施,有了抑止的作用。但就熊本水俁病與新潟水俁病的公害問題,日本政府嚴格的認定基準則被批判為「切割捨棄患者」,還看不見全面救濟之道。可見並不是全部的公害問題都已經結束。

每日新聞的社論便指出,這次的合意書顯示出痛痛病的慘禍與致力於污染防止的經驗,有著對於地球環境對策很大的教訓與意義。並認為這樣以健康做為犧牲所得到的結果,日本人有責任與義務將這樣的教訓傳遞給世界。企業持續進出海外的今天,就環境政策優先考慮的經營姿態,更一層地被要求。

◆還給河川它們原來的顏色

而痛痛病的發展給台灣的啟示或許是,企業發展的同時,除了必須面對利潤、面對股東之外,也必須考慮環境與勞工。只有在營運時避免汙染的發生(而非避免汙染的事實被發現),或在公害發生後,徹底地找出原因、承認錯誤、救濟損害與汙染復原才是正道。

就日本而言,在關廠或停工的情況下,勞工所處的立場矛盾,一方面相對於企業,勞工會因此而有無法獲得薪資的不利益,導致期待勞工與被害住民站在同一陣線,有其困難,另一方面在過往終身僱用制的勞資關係之中,當企業的存亡等同於自己工作的有無時,企業與勞工可能會共存亡的情形也可能深植勞工心理。

台灣雖然情形可能有不同於日本之處,但是勞工身處的矛盾立場與企業、勞工、被害住民團體三方的關係等結構性的問題,仍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果對於勞工與住民同一陣線的期待沒有可能,則除了應該參考日本勞動基準法第26條在應歸責於雇用人而停業的情況下,規定雇用人仍有支付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薪資的義務,考慮台灣是否在制度上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先做好勞工的權益保障的同時,期待NGO能在汙染原因的辨明、汙染的復原與防止再發的工作上,能發揮較大的作用,或許才是可行之道。

企業追求利益極大化,本無可厚非,然而不致力於釐清汙染原因、掩蔽事實、以關廠將導致勞工工作權受損為口實綁架勞工妨礙公害起因的釐清,政府就關廠或停工可能導致勞工將損失的利益沒有從制度上予以保障等等,在在都無助於汙染原因的釐清、汙染的復原與再發。

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不依法行政、永遠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政府,沒有辦法從結構性的問題加以對症下藥,加上消耗台灣寶貴自然資源、挑撥勞工與被害住民團體、掩蓋勞工與被害住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被害者的企業,最後是已經被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社會議題逼得焦頭爛額疲於奔命的市民。台灣人還有什麼呢?或許是當台灣人在追求什麼的時候,所具有極大的意志與信念。而現在,這樣的強大意志是極盡全力地發揮在利益的追求上。

或許在當台灣自然資源耗盡,可以感受到「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發現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已經看不到好山好水,吃不到沒有汙染的農林漁產時,已經無法逃離敗壞與汙染,或許在那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能夠發揮這樣的強大意志,一方面學會與汙染和公害疾病所產生的病痛共存共生,一方面也能努力回復過往的好山好水。

希望到了那時,我們不會發現,有一些我們曾經有過的珍貴的事物,有再多的財富也換不回來。自然如是,民主自由亦如是。


◆島弧回顧
【公害2013.5.2】
遲來的救濟:水俁(ㄩˇ)症受害者首次由日本最高法院認定為患者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47521385339082&set=pb.377767962314425.-2207520000.1387483996.&type=3&src=https%3A%2F%2Ffbcdn-sphotos-f-a.akamaihd.net%2Fhphotos-ak-frc3%2F270977_447521385339082_1584598877_n.jpg&size=358%2C450


新聞來源:
http://mainichi.jp/opinion/news/20131219k0000m070110000c.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2140015.html?ref=com_top6_1st
http://mainichi.jp/opinion/news/20131219k0000m070110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yomiuri.co.jp/zoom/20110602-OYT9I00026.htm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榻榻米裡的堆疊文化


疊(たたむ)與疊(たたみ)

在日文字典裡搜尋「疊(たたみ榻榻米)」出現的解釋是「疊起來」。榻榻米是疊(たたむ)這個動詞轉化而成的名詞。而疊的意思不只是「來回重疊」,也有「堆積重疊」、「隱藏不顯露出表面」等意涵。這些都和榻榻米的使用歷史有著牽連關係。

農耕民族的絨毯


榻榻米的原型是雛祭(女兒節)皇后、天皇人偶所坐有縫邊的墊子。一枚墊子一個人使用,鋪在木頭地板上,白天當坐墊,晚上當床,是以前貴族所使用的物品。當時的榻榻米是由數枚菰屬(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的草蓆所編織,表面再用漂亮的燈心草草蓆覆蓋,並在裡側及邊緣縫上麻。就像現今的御座(藺草莖編織的織物)一樣柔軟並可捲起收藏。需要時鋪上,平時則疊起,這就是榻榻米的由來。

在那之後,時代變遷,現代的塌塌米被使用作為鋪設地板的素材,而大量舖滿整個房間。雖然現在日本沒有用榻榻米的房子也多了起來,柔軟而有著凹凸起伏溫柔觸感的榻榻米仍無法被木頭地板全面取代。萬葉(日本最古老歌集-萬葉集)學者中西進(「日本人の忘れもの」的作者)說:「農耕民族的榻榻米,就好比遊牧民族的地毯一樣」。的確,飼養羊隻的遊牧民族會喝羊的奶、吃羊的肉、在羊的毛皮上休息;耕作並以米為主食的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或許方能安心休憩也不一定。

多功能的房間


榻榻米原本是一人用的墊子,大小根據身材來裁剪。六尺(約182cm)的長度是因為當時日本人平均身高約五尺(約152cm),多一尺以保留寬裕的空間。幅寬三尺是長度的一半,縱橫比2:1,兩張榻榻米排在一起就成為一個正方形,四疊半的房間也能毫無縫隙的鋪滿。

工業設計師秋岡芳夫先生的著作「居住設計(暮らしのためのデザイン)」中介紹了飛騨高山的古民家裡看到的「多功能房間」。房間地板鋪上厚杉板,隔壁有點昏暗的房間則擺了好幾張拆下來的榻榻米。平常養蠶、織布時就收起不用,禮佛或有客人來時再鋪上。疊起來就是工作間,鋪上就能變坐位,如此「一室多用」的房間曾在日本處處可見。事實上,明治時代中期出版的室內裝潢書籍裡就有圖文說明喜事與喪事時不同的榻榻米鋪法。如此看來,現代可依據使用對象變動的特殊榻榻米其實跟原始榻榻米相當接近也說不定。

一物多用,一室多用

就算現代榻榻米已不需要堆疊存放,「疊」的習慣還是深深的存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早上起床把棉被折起收入壁櫥、坐墊不需要時也是收起來、小桌子在用餐後折起桌腳收放。藉由把生活用品堆疊存放,和室可以作寢室、餐廳、客廳、書齋,達到一室多用的自由性。

當然,現代的LDK(Living Dining Kitchen)也設計成可以一室多用的空間。但是被家具、家電佔據的空間已失去了堆疊收放的傳統。秋岡先生表示:「和室可以從寢室變身飯廳,雖然場地不大卻能創造出空間感;LDK雖然寬闊使用起來反倒覺得擁擠。」所以,現代裝潢中為了讓榻榻米「一室多用」的精神能流傳下來,進而發展出「一器多用」的概念。

比如房間只放一張大桌子,吃飯、喝茶、燙衣服、盯小孩寫功課都可以在這裡進行。不需要的東西就疊起來收好,以更加善用空間。多加使用珍愛的物品是很重要的,當注意到富裕不是所持物品的數量,生活方式也會跟著改變吧。

風呂敷、紙門、格子門、重箱、便當盒… …等,「疊」的傳統不只是自在性,還兼顧了收納性與攜帶性。生活中,還有什麼運用「疊」的概念呢?


資料、圖片來源:http://www.muji.net/lab/living/131023.html?sns=fb-mujinet-131023_1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言論自由與仇恨性言論 — 憎恨與愛國


◎「殺死他們」的口號是被容許的嗎?
對於在東京的新大久保以及大阪的鶴橋所進行高呼「殺死朝鮮人」口號的仇恨性示威遊行,安倍晉三首相於5月7號的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中表示,「對於排除部分國家與民族的舉止,感到極度遺憾。日本人以和為貴,應該不會是排斥他人的國民。無論何時,堅持必須行禮如儀、寬容且謙虛對應者,才是日本人。」

在社會大眾面前對於特定民族高喊「殺死他們」口號的此種「言論自由」也受到日本憲法的保障,此點我絕無法認同。

也有新聞報導指出,「對於在日特權及外國人登錄相關問題的法律不經修改,就賦予他們參政權,就日本人而言只會產生不利益而已」,這種只有「反對在日特權的市民協會(在特會)」成員才會主張的論調。

讀到安田浩一先生所著「網路與愛國 深究在特會的『黑暗』」一書,令人難以置信的侮辱性字眼接踵而來。「到此為止吧,不要再愚弄日本人了,以前是沒有能叫朝鮮人滾出去的團體啦!」「裝成弱者的在日朝鮮人享受著種種特權,來逼壓日本人。」

雖說由於北韓的核導彈、慰安婦問題導致反北韓、反韓國情感高漲,然而國內部分輿論卻是令人驚訝的充斥歧視。

但是,這樣的歧視性情緒其實本來就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全球化經濟所導致的極端性貧富差距,二十年來持續瀰漫的經濟低度成長,世界金融危機等因素,使他們將心中這些負面的沉澱情緒全然爆發。

在我還是小學生時,有一天,在同學家所開的燒肉店喝到爛醉的客人,朝著同學的祖母破口大罵,「搞清楚這裡是日本,你們這些朝鮮人滾回去你們朝鮮。」我無法問記當時的情景。同學的祖母對著客人低頭,一句話也沒說。

在日韓國人、朝鮮人的家庭,在戰後就持續被這樣看待。由於我的小學級任老師告訴我父親,「你家小孩在跟朝鮮人小孩玩在一起」,狂怒的父親將我打得遍體麟傷,滿身是血。我只能暫時跟這些朋友保持距離。

在教室中教導「道德與倫理」的小學老師竟會有這樣的舉動,然而這就是當時的事實。「歧視在日族群」的社會氛圍下,「在日族群享有過多特權」的這種主張倒底從何而來,60年代前半出生於大阪市西成區的我,至今仍無法理解。

在國中的畢業典禮上,之前嗆聲「我們這些朝鮮人再怎麼用功也找不到工作」的不良少年們,以本名堂堂正正地從校長手上接到畢業證書。

掌聲在禮堂中不絕於耳。這應該是盡心盡力導正學生們偏差行為的老師們,在背後支撐著他們繼續向前的緣故。雖然學業荒廢,但是老師與學生在地方上還是有著連帶情感。仍然一直相信,歧視的消散雖然緩慢,但絕對是正在消散當中。然而,心中負面的沉澱情緒依舊存在。

◎極右派浪潮

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歷了納粹屠殺尤太人的慘痛事實。在南斯拉夫內戰中,之前比鄰而居的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東正教徒)、克羅埃西亞人(基督教徒)與波士尼亞人(伊斯蘭教徒),三個族群血腥的相互殘殺的情景持續蔓延。

這場悲劇上演起算十五年後,我造訪了波士尼亞‧赫賽哥維納東部的斯雷布雷尼察,當時有八千名伊斯蘭教徒於此地慘遭塞爾維亞人屠殺。雖然事過多年,但仍感受到有如混雜血腥味的難受氛圍,令人不寒而顫。

即便是應該深知歧視民族所會帶來可怕後果的歐洲,極右派勢力也以驚人的氣勢增長當中。日本「在特會」所無法比擬的種族迫害言論與暴力,開始席捲歐洲。

在英國民營電視台Channel 4新聞所製作的「新歐洲」單元系列中,有一幕撥放著希臘極右派政黨「黃金的黎明」的支持者說道,「有色移民連我們的水、空氣、食物都要奪走。準備一個烤爐把他們抓來整隻火烤做肥皂。用移民做成的肥皂會傷害我們尊貴的肌膚,用他們做成的髒東西只能拿來洗車或是刷馬路而已。」

由於歐債危機所採行的財政緊縮政策,使得希臘的經濟規模縮小了25%,失業率高達27%,自殺率也節節升高。「這是我們的國家,為什麼我們還得要照顧你們這些外面來的人」,希臘整體社會的不滿情緒,藉由這樣的言論鎖定移民作為宣洩的出口。

屬於亞洲系的馬札爾人所移入的匈牙利,由於言語與文化的相異,被稱之為歐洲的「陸上孤島」。不知何時,公然宣揚迫害吉普賽與尤太族群的極右派政黨「尤比克黨」成為議會中的第三大勢力。尤比克黨的支持群眾們穿著軍裝在街上遊行,行納粹式的敬禮,沉浸於自身的恍惚感當中。

◎仇恨性犯罪

對於不伴隨暴力與恐怖行為的伊斯蘭教激進主義勢力所舉行的集會活動,重視「言論自由」的英國採取較為寬容的立場,但卻遭到美國治安當局批評是製造「伊斯蘭教極端激進主義派的溫床」。

與伊斯蘭激進主義派對抗,倡言排斥伊斯蘭系移民的極右激進團體,英格蘭防衛同盟(EDL)的勢力也正擴大當中。極右政黨英國民黨(BNP)黨主席尼克‧葛里芬,先前對於倫敦所發生的英國士兵慘遭殺害事件,在其Twitter上表示,「應該將犯人所屬的伊斯蘭激進主義份子批上豬皮,再槍殺他們」。

即便是高舉多元文化主義大旗的英國,也充斥著「仇恨」。不僅伊斯蘭激進主義派,極右份子也藉由網路空間,對年輕人進行洗腦,想要招募新成員。

過去我曾經就網路空間的取締議題,訪問過英國卡麥隆政權下擔任犯罪、安全保障政務次長的詹姆士‧布若克蕭。

布若克蕭次長談到網路監控小組(CTIRU),說道「言論自由當然非常重要,但是我們還是參酌刑法與檢察部門的見解,監視包含社群媒體在內的網路言論」。至今,約有兩千過度激進的網站遭到封閉。

在英國出於種族、民族、宗教、身心障害等因素所為的仇恨性犯罪類型包括(1)對於身體的危害行為(2)穢言相向或咒罵(3)吐口稅或侮辱性舉止(4)威嚇、脅迫或施予痛苦等行為(5)學校或職場霸凌(6)放火(7)偷竊或損毀物品(8)與鄰居之糾紛等,這些行為均屬取締之對象。

即便在網路世界中,網路監控小組(CTIRU)也密切關注(1)煽動與呼籲種族、宗教性暴力的言論與文稿(2)附有稱許加害者訊息的暴力影片(3)呼籲恐怖行為或暴力激進主義的視訊會議(4)煽動厭惡某宗教或民族的訊息(5)製作炸彈的指示說明等,倘若有該當上列行為之情形,就立即封鎖網站。

◎仇恨性言論的取締

以暴力妨礙業務罪嫌逮捕這些對於朝鮮學校與教職員工會進行街頭宣傳活動的在特會成員等,在這些違法行為受到具體確認之時,日本警察才會舉發在特會成員。

以維持治安為職責的警察,應該也相當程度抱持著如果放任在特會的話後果將會難以收拾,這樣的危機意識吧。然而,對於「殺死他們」這樣的仇恨性言論,警察其實是袖手旁觀。

今年二月,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皮萊於倫敦政經學院,針對仇恨性言論發表演說。

皮萊一方面指出「言論自由對於人性尊嚴而言是極度重要的」,另一方面則舉出在盧安達大屠殺中,廣播與報紙以明確的字眼勸誘大屠殺這個最為糟糕的事例。

為了封鎖批評、讓少數人閉嘴,歷史上屢屢出現言論自由遭到握有權力者的控制。因此,也有看法認為言論自由是絕對不可侵害的。

然而皮萊也說道,關於大屠殺、刑求拷問、奴隸、非人道犯罪時,言論自由並不是絕對的。

有立法禁止否定種族滅絕(納粹對於猶太人的大屠殺)歷史事實的國家,同時也有在實際上言論無引起暴力行為之虞時保障其言論自由的國家。

皮萊指出,2011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提及要對抗負面性偏見、歧視、暴力的煽動以及基於宗教或信念的暴力行為,要求認真考慮將基於宗教、信念理由的急迫性暴力之煽動視為犯罪行為。2012年的行動計劃中,雖然不能說已達完全,但基本上是懷抱信心要在言論自由與取締仇恨性言論之間取得平衡。

◎言論自由

相信讓不同的言論相互競爭後,通常比較好的看法都能夠勝出而留到最後。正因為抱持著這樣的強烈信念,所以我們肯定言論自由的存在。倘若在日本仇恨性言論無法取締的話,那在此就必須要存在如此對於言論自由的強烈信念。

當知名服飾品牌「UNIQLO」的經營者柳井正會長說到「如果無法藉由工作獲取附加價值的話,那麼就只能拉低到發展中國家工人的薪資水準,成為年收入只有一百萬日幣者也是無可奈何」時,為何沒有人提到支撐UNIQLO低價位商品的孟加拉成衣廠中所發生的殘酷故事呢?

由於全球化競爭,以低於「最低薪資」的報酬讓勞動者賣命的這種情形到底提高多少社會的不滿聲浪,此一問題為何沒有被大家認真的探討呢?

在討論日本版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之前,為什麼東京與大阪不斷出現的仇恨性遊行活動沒有受到任何取締呢?就這樣抱著國內極端對立的風險置之不理,眼前的安全保障難道不會有問題嗎?在英國,伊斯蘭激進主義者的恐怖行動被伊斯蘭移民視為是「對我們社會的攻擊」而受到嚴正批判。日本戰後已經過了68年,能夠讓在日族群接受日本,將日本稱作是「我們的社會」,這樣的外在環境被孕育而成了嗎?

為了要考慮此點,不能沒有言論自由。此項自由最應該活躍發揮功能的地方,正是「言論匯集機關」的國會。

全球化經濟讓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但相對於國家之間的差距,國內貧富差距鴻溝顯著加身的時代也隨之到來。如果無法重獲經濟成長,重新建構社會保障制度的話,遭到社會排擠的底層人民在世界各地引爆憎恨與激憤的危險性將持續攀高。

這並不只是日本的現象而已。在歐洲,已經更為明確的開始轉變成憎恨與激憤假借「保衛祖國」或「愛國」之名宣洩的仇外主義。在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下的壓制,某程度也反映出人性所在。人類社會到底能承受多少憎恨與激憤,考驗著人性的寬容與彈性。


有關在特會違法判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31931856898034&set=a.379367845487770.93180.377767962314425&type=1&relevant_count=1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日本政府加強免稅措施與振興觀光 外國旅客的購物消費金額超過5千日圓即可免稅


日本政府於4日提出關於外國旅客在日本購物時的免稅手續大綱。免稅對象商品範圍擴大到人氣旺盛的日本品牌化妝品、地方特產點心、日本酒等,而免稅金額的最低限,從以往在同一間店內消費計超過1萬日元的標準降至五千日元。並簡化免稅手續,旅客將可以用直接用免除消費稅後的金額在店內購物。下一個年度計劃的目標,是將四千間的免稅商店增加至一萬間。
日本觀光廳強烈希望能擴大消費稅的免稅範圍,並將此議題排入自民黨稅制調查會於3日所提出的2014年度稅制修正大綱草案中。觀光廳今後也將就細節與財務省磋商。
外國旅客在領有稅務署許可的免稅商店內出示護照並完成手續後,便可直接以扣除消費稅後的金額進行購物。然而免稅是以嚴密防範商品在日本國內轉賣為前提。因此會在外國旅客離境時進行抽檢,防止在日本國內以個人身分從事消費後,再偷偷將商品轉賣以獲取利益等不當行為。
歐洲各國的主流做法,還是讓外國觀光客在店內以含稅的價格購買,至出境時才在抽取手續費後將稅額返還。
但是這樣的手續過於繁雜,且在「希望能讓觀光客將手續費也用於日本國內消費」(觀光廳官員)的考量下,決定在購物時就直接將消費稅額扣除。
適用商品也從以往的家電製品、高級名牌化妝品等擴大到點心和日本酒,此舉也是希望能促進觀光客因此前往日本各地旅行。
今年外國旅客的人數,已經幾乎確定達到政府目標預定的一千萬人,接下來則期待2020年的東京奧運時,能增至兩千萬甚至三千萬人以上。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如果台灣的同性婚姻法案通過,將有大量的日本同志前往台灣?


「親日國」台灣 ・台北市在上個月26日,依照每年秋天的慣例舉辦了「同志大遊行」,日中韓等亞洲各國的同志們都集結在台灣。

這個週末的台北舉行了許多跟同志有關的活動,飯店也全都客滿。話說如此一來,想要靠著獨特的待客之道來吸引外國觀光客的日本又該如何呢…。

今年已經邁入第十一屆的同志大遊行,參加人數年年增加,約5000名的參加者走在從台北市的地標・台北101下方延伸出來,4公里的遊行路線上,沿途觀看遊行的人數則超過6萬人。

從台灣捐助東日本大震災受災戶、超過99億日圓的「高人一等」的捐款也看得出來,台灣的人道關懷精神並不只是半調子。一位每年都會來觀看遊行、42歲的日本上班族表示:「到處都可以看到台灣現地的同志們,熱情招待透過臉書而認識的外國友人」。不過似乎多少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班族也表示:「遊行中也舉辦戶外攝影活動,帥哥們身旁圍繞著拍照的人群,大家紛紛即時上傳照片。我的朋友中有人一夜之間就變成偶像,不管走到哪裡都大受歡迎。」
在日本,從9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各地就紛紛舉辦同志遊行,但是相較之下,規模顯得相當寒酸。

一位在日本同志聖地・新宿2丁目的相關人士表示,「即使是在東京的遊行,至今為止內部分裂或是中止的情形屢見不鮮。去年四月底開始號召的”東京彩虹驕傲”遊行,據主辦人公布,今年的參加者達到12000人,已經相當盛大,但是實在無法否認都是圈內人。」

東京是因為長年由公開表示討厭同志的前知事石原慎太郎執政,加上現任執政黨對於同志議題的態度也相當冷淡。相對於此,台灣立法院預計近期內將會把同性婚姻法案排入議程。住在允許同性結婚的美國紐約市、30歲的蓋瑞曼表示:「政治家要如何把同志拉到自己這一邊,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共通議題。企業跟名人也是如此。」

在這一方面,日本還跟不上台灣的腳步。如果台灣的同性婚姻法案通過,將有大量的日本同志前往鄰國…似乎可以預見這樣的將來。


資料來源:http://www.tokyo-sports.co.jp/nonsec/social/201538/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同志大遊行&espv=210&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yQSeUselJcPnkAWGmoGIBA&ved=0CAkQ_AUoAQ&biw=1163&bih=554#es_sm=119&espv=210&q=同志大遊行+2013&tbm=isch&facrc=_&imgdii=_&imgrc=5VFtcxkNJiC2DM%3A%3BrUmlfKC8S3_i9M%3Bhttp%253A%252F%252Fpic.pimg.tw%252Fdemona%252F1372586835-2734434000.jpg%3Bhttp%253A%252F%252Fdemona.pixnet.net%252Fblog%252Fpost%252F32340469-%25255B%2525E6%2525B4%2525BB%2525E5%25258B%252595%2525E6%252594%25259D%2525E5%2525BD%2525B1%25255D-2013%2525E7%2525AC%2525AC%2525E5%25259B%25259B%2525E5%2525B1%252586%2525E9%2525AB%252598%2525E9%25259B%252584%2525E5%252590%25258C%2525E5%2525BF%252597%2525E5%2525A4%2525A7%2525E9%252581%25258A%2525E8%2525A1%25258C%2525EF%2525BC%25259A%2525E3%252580%25258C%2525E7%2525A9%2525BA%3B850%3B567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日本十一月傳統祭典---「七五三」的根源


每年的11月15日前後,可以看到許多穿著正式服裝的孩子們去參拜的身影,有點驕傲地可愛模樣,讓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

七五三這個名詞是從明治時代以後才開始使用。原本是貴族、武士、富裕階級等家庭的幼兒慶典,戰後在一般民眾間也逐漸傳播開來。

江戶時代以前,七五三稱作「髮置」、「袴着」、「帶解(紐解)」。

髮置是三歲孩童的慶祝活動。嬰兒時期剃掉的頭髮從這天起開始留長,蘊含著「已經三歲了,不開始自己整理頭髮不行喔」的意義。

袴着指五歲男童穿上袴(下半身的衣物),站在棋盤上朝著惠方(當年的吉祥方位)跳下。與髮置相同,舉行袴着之後,孩子就要學會自己穿袴;帶解(七歲女童的慶典)則是不再穿有繩子的衣服,而改穿需用腰帶的服飾。以上都是成長成人的通過禮儀(人生禮儀),並將其轉化成容易理解的儀式。

袴着限於男童、帶解限於女童的原因,也許是由於男童11歲時還須舉行元服(成人儀式),如果七歲時還有儀式,則兩者間時間點會太過接近。


現代的行事:

大致上會事前由母親娘家準備正式服裝,再讓小朋友們穿去參加祭拜。神社的祭拜結束之後,小朋友還會再獲得祝賀詞。以上就是七五三基本的行事。

小朋友藉由儀式讓神明認識,並祈求神明接下來也繼續守護孩子。參拜之後,可以獲得御守、千歲糖等祭拜完神明後的供品。

最近也有人會利用難得的機會幫小孩拍成長紀念照,或把平時不住一起的祖父母請來一起開盛大的家庭派對。藉由大家一起慶祝孩童健康地成長,也再次確認了家族間的羈絆不是嗎?


資料來源:リビング京都中央第1648號第六版
圖片來源:http://www.seo-shashinkan.com/gallery/753.php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日版「國安會」誕生:日本今日修法通過設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


日本參議院今天在自民黨、公明黨、民主黨等朝野各黨多數支持之下,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創設關連法案,正式成立直屬於首相官邸、行使外交、國家安全等重大國家政策決策的核心決策型組織機制。

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組織設計源自於美國,台灣亦早於年即設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的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的目的在於貫徹與發揮總統的核心決策權力,以及排除內閣各行政機關間職權職掌的隔閡與行政往來的無效率性,透過作為行政罪權力的首相官邸掌握直接主導以增進重大國防外交政策的危機管理與決策能力。近年來即便在非總統制國家中,國安會的組織設立也逐漸成為潮流。而直接影響日本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契機,無非近年來東亞局勢因北韓的核武、飛彈危機,以及中國的強勢崛起與進入太平洋的海權爭霸政策而與日本屢次產生衝突的釣魚台爭議等重大外交、國防問題頻發,致使日本開始提起創設國安會的討論。

今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將以首相、官房長官、外務相、防衛相等四方會合的常設化機制作為核心,並在內閣官房長官室下設立相當於秘書處的事務局,事務局的職權職掌亦將包含內閣各行政機關間的協調、政策的制定規劃以及法案擬定工作。

首任事務局長人選,安倍晉三首相將指派現任內閣官房參與谷內正太郎擔任,預估秘書處的常設人力配置規模為約60人。


資料來源:
http://sankei.jp.msn.com/politics/news/131125/plc13112519150015-n1.htm
圖片來源:
http://blogs.yahoo.co.jp/jun777self/12112342.html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瘦肉變身霜降牛肉?日本也傳出食品標示不明事件


近來台灣發生多起關於食品安全的標示不實事件。無獨有偶地,日本近來也接連發生數起違法的標示不實事件,如高級飯店標榜使用伊勢龍蝦、京都九條蔥、日本國產和牛、鮮榨果汁等高檔食材料理的美食,卻被踢爆實際上是用進口龍蝦、一般青蔥、灌入牛脂肪的進口牛肉、組合牛肉、罐裝果汁等等低價食材製作。在民眾對於餐飲界的不信任感逐漸蔓延之際,日本新聞媒體特地深入製作牛肉加工的現場進行採訪,還原加工牛肉的製作過程。

◆肉品加工所需時間僅僅1至2分鐘

原本含脂率相當低的牛肉紅肉,是如何變成香滑軟嫩、入口即化的高級牛肉呢?根據受訪的匿名日本肉品加工業者透露,其實只需1到2分鐘,原本略顯乾柴的瘦肉,在經過機器加工注射牛脂肪到內部後,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帶有霜降雪花紋路的高級肉品。

據採訪記者指出,加工業者坦承,其所使用的加工肉品泰半是由從澳洲、紐西蘭進口的已生產母牛,由於生產過後的母牛肉質硬韌口感粗糙,不受一般消費者親徠,因此進貨價格相當低廉。也因為其與高級牛肉的價差巨大,即便加工用的機器開發成本相當高昂,加工業者仍然有利可圖。

加工用的機台外觀上酷似針山,插滿了長約20公分的尖細針頭,注射針的數量估計約有200支左右。尚未加工過的瘦肉一塊塊經由機台的輸送帶送到加工機器的「針山」下,隨著針山機械式有條不紊地起起落落,「美味」也隨之注入這一塊塊的巨大紅肉當中--其中不僅是精製過的日本國產牛油脂,也包含了胺基酸等等的人工添加物,讓原本索然無味的乾瘦牛肉,一瞬間成為了星級飯店的招牌主菜。

記者在食品加工廠也分別試食了加工前與加工後的肉品。加工前的肉品,一入口就感受到其硬韌,纖維粗糙不說、肉質乾澀磨口、咬嚼費勁,難以吞嚥,完全無法聯想到小當家的「美味」二字。與之相比,加工後的霜降肉,一口咬下去潤滿整個口腔的清甜肉汁,與軟嫩入口即化的鮮美肉質,實難與先前的未加工肉相提並論。

加工過後的牛脂注入肉品,經由批發業者出貨。從一般市井小民光顧的平價便當店,到高級的和洋餐廳,皆是該名受訪加工業者的零售客戶。

負責加工機台開發的員工指出,不若日本牛多以飼料餵食,以牧草為主食的國外產牛肉,雖然價格相對低廉,但肉質多嫌老硬,不合日本消費大眾的胃口;但是日本國產牛肉水漲船高的高價又常令消費者望之怯步,因此才萌生了開發能夠注入牛脂肪到一般紅肉使其軟嫩、而且又能以合理價格提供給消費者的想法。「這是把肉變好吃的技術啊。我家的小朋友也吃這個的。」負責開發的員工強調加工技術的優點不應被抹殺。而該公司社長也憂心連日來的新聞報導會導致其公司苦心經營的企業形象毀於一旦。「我們作的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虧心事。對這項技術我們也是感到相當自豪的。」

◆受惠於美國狂牛症恐慌 加工牛肉銷售通路大幅擴展

依據農林水產省(相當於台灣的農委會)以及肉品加工業者的相關資訊,牛脂肪注入的相關技術研發始於1980年代,主要的目的係為了解決在日本大量畜養的Holstein荷蘭種乳牛在過了泌乳期無法採乳後的肉質能夠被日本消費者所接受,因而著手開發相關技術。而後於1991年起日本開放外國牛肉進口自由化,為了讓外國進口的低價牛肉能夠滿足日本民眾對於牛肉的美好想像,相關的研究開發盛極一時。由於當時進口的美國牛肉亦是以飼料圈養,其軟嫩肉質較受日本民眾歡迎,因此相關的研究開發多係針對從澳洲進口的牛肉。然而,於2003年美國爆發狂牛症疫情後,日本禁止美國牛肉進口,澳洲牛肉自此鹹魚翻身,不論是一般的家庭餐廳、居酒屋、牛丼連鎖店、烤肉店、便當店等等,都可以見到澳洲牛的蹤影。

另一方面,近來標示不實的話題延燒的另一種加工肉品「組合肉」,則是從1960年代起就開始製作販賣。組合肉的原料多半來自骨仔肉、內臟等沒有在市場上流通的肉類,配合凝固劑、黏著劑等食品添加物使其定型後,於市面上販售。有時候也有顧客會指定用較高等級的肉類作為加工原料。「本來是沒法在市場上賣的、要扔了的肉,透過加工技術讓這些肉不浪費、能夠有效地被利用,不是很好嗎?只要有清楚標示組合肉,售價也便宜些,不就好了嗎?」該肉品加工廠的社長面露慍色、憤憤不平地向記者抱怨著。

某家大阪的肉品批發業者也指出,因為進口穀物的飼料價格連年上漲,使得牛肉價格也隨之攀升,餐飲業為避免漲價嚇跑客人,只好改用加工肉品充數。A3等級的日本國產沙朗1公斤的批發進貨價至少5000元日幣起跳,但是牛脂注入肉的批發價只要1400到2000元不等,而組合肉的價格更低,只要7、800元左右就可以從加工業者進到品相不差的貨。

◆餐飲業明確標示使用加工牛肉的情形並不多見

雖然有些餐廳的確在菜單中明確標示提供的牛肉是加工肉品,如在岡山縣設有15家分店、標榜經濟實惠的牛排連鎖店「ミスター・バーク」,在菜單上即清楚註明該店販售的180克澳洲沙朗牛排是採用「和牛脂注入肉」,並以1299元日幣的超低價格提供給消費者,相較於未經加工的美國沙朗牛排,前者的人氣明顯高於後者。又如同曾經遭日本消費者廳因為標示不實而被處分的「バークジャパン」,雖然嗣後已於菜單上全面標明使用加工肉品,其營業額據稱也未見衰退。

然而,相較於明確標示的店家,更多的情況是餐飲業者在菜單上玩起文字遊戲。如2009年發生組合肉牛排大腸桿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日本「胡椒廚房」連鎖餐廳,雖然曾經一度中止使用組合肉與牛脂注入肉,但由於許多常客對於使用牛脂注入肉作成的牛排停止販賣感到相當惋惜的緣故,該餐廳嗣後已再度開始販售使用牛脂注入肉製作的餐點,然而,在菜單上,胡椒廚房並未註明該餐點是採用牛脂注入肉,僅僅是印了一行小字「本肉品經調味加工處理過」。

對於食品業界相當熟悉的記者指出,組合肉與牛脂注入肉等的加工肉品的優勢在於加工業者可以在肉塊的大小、形狀、肉味以及口感上作細微的調整,因此餐飲業喜愛採用加工肉品是有其道理,但是明確標示採用加工肉品的店家卻是寥寥可數,另外也有些店家會標示「經軟化加工處理」「經調味加工處理」等等語焉不詳、曖昧不清的說明文字。

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究竟何時才能解消呢?在一連串爆發的標示不實事件後,不論是日本抑或台灣的消費者,都還佇在徬徨的十字路口。


資料來源:
http://www.asahi.com/articles/TKY201311050392.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1120113.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kobe-np.co.jp/news/keizai/201311/0006495303.shtml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貼近「青年求職自殺」的背景――找不到容身之處、無法安身立命的那些日本青年們


9月10日是WHO訂定的「世界預防自殺日」。日本也將10日至16日間訂為「預防自殺週」。日本NPO自殺防治對策中心「Life Link」代表清水康之就近年變得非常嚴重的青年自殺問題,特別是被稱為「求職自殺」,也就是因求職不順而自殺的青年們,考察了其背景。以下是清水先生的解說。

◆ 青年求職自殺大幅增加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因「求職失敗」而自殺的20~30歲青年,比起五年前(2007年:60人),去年(2012年)大幅增加了2.5倍。但是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如果以一般認為,自殺未遂者是實際死亡者的10倍來看的話,至少每年有1000人以上的青年,因為「求職失敗」而嘗試自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青年,會僅因為「找不到工作」這種程度的理由而自殺呢?我們為了研究其背景,對200名以上正在求職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進行了調查。以下將主要介紹調查結果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幾點。

◆ 青年眼中的日本社會與所冀望的安定生活

首先令人驚訝的是,對於日本社會持負面看法的學生非常多。例如,對於日本社會是「誠實者會得到回報的社會嗎?還是會被當做笨蛋的社會?」此一問題,有69%的學生回答「日本社會是誠實者會被當做笨蛋的社會。」相同的,問到日本社會是「會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的社會嗎?還是不會給予任何幫助的社會?」的時候,有65%的學生回答「日本社會是對需要幫助的人不會給予任何幫助的社會。」再者,針對「是否想成為正職員工」此一問題,「絕對想」有70%,加上回答「可以的話想」(27%)的話,共有97%的學生回答「想成為正職員工」。對於其理由,則有7成的學生回答「成為正職員工的話才能有安定的生活」。

但是,這裡所提到的「安定」,並不是像終身雇用制那樣的「對將來生活的安定保障」。因為,在問到「想在最初就職的公司待幾年」時,回答「到退休為止」的學生,只有占20%。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導致有很多學生希望當正職員工的原因是,在不對人伸出援手的日本社會中,為了不要流落街頭,得以生存下去,以及作為一種防禦反應,而含有緊急避難的意味。

◆ 求職活動的現實

實際上在求職活動開始後,感覺「不能接受」、「有不滿」的學生高達67%。例如:有在「還不能進行雇用活動」的時期,就在檯面下內定的企業;也有一面宣稱「不問學歷」但實際上卻是以所就讀的大學來進行篩選的企業。再者,雖然經濟團體聯合會等有定出「求職活動規則」一類指南,實際上是非常形式化。有許多學生因為相信企業的表面說詞而求職,結果這樣誠實的人卻被當做笨蛋。

各位知道寄給求職學生的「祝福信」嗎?雖然在字面上看來是很光明、積極向前的,但實際上所謂的「祝福信」是不錄取通知。由於這類的信件都以「很可惜跟您沒有緣分,祝您之後的求職順利成功。」「誠心地為您之後的奮鬥而祝福。」等等的這類句子做結尾,因而在學生間將不錄取通知稱之為「祝福信」。

更令人吃驚的是,還有「沉默的祝福」這樣的東西存在。這是指,沉默地,意即「渺無音訊的祝福信」、「連不錄取通知都不寄」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參加調查的七成以上求職學生,都有實際經驗過「沉默的祝福」。

◆ 在成長過程中努力抹消自我,在求職活動中急忙找尋自我

但是,就算有著這樣的經驗,如願被錄取成為正職員工的話,就能夠安心了。即使遭到過份的對待,同時如果可以找到工作的話,藉由工作找到人生的目標或是意義的人也不少吧?我想我們在當學生的時候,也是這樣克服求職的關卡過來的。

話雖如此,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應徵30間、50間,或是應徵100間公司,一次也沒有被錄取的學生也不少。

以下介紹在進行與調查相關的公聽會時,從求職學生聽來的故事:「怎麼看因為求職失敗而自殺的青年增加這件事呢?可以理解嗎?」當我們這樣問時,四名受訪的求職學生全部都回答能夠理解。進一步追問「能夠理解,怎麼說呢?」求職學生則表示:「我,我們,從小開始就是一面害怕著周圍的目光,戰戰競競地一面生活的。」也就是說,在小學、中學時,想著怎麼樣才能不被霸凌,不成為被霸凌的目標而平安畢業,就這樣害怕、戰戰競競地生活著。他們並非想著「我想做這個、想做那個」,而是為求盡量低調,不要突出醒目,而始終扮演著不會被周圍的人排擠、排除的角色,是靠著不斷演戲活過來的。而且,對於國中高中的升學,學生也非常在意老師與父母的評價。因為現在的學校對於「學習熱情」也列為評分的一環,因此希望進大學的話,就算是演出來的,也不得不表現「幹勁」給學校看。就這樣觀察著成人的臉色,做作地笑著,一路表演著「好孩子」。

然後,總算進了大學,可以從周圍的評價、必須跟大家一樣的壓力中稍微解放的時候,才喘了一口氣,求職活動就開始了。求職時在企業間穿梭,有一些面試時一定會被問到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呢?」「你辦得到什麼別人辦不到的事情嗎?」學生們說,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被問「你…」這樣的問題。從小開始,明明就是被要求與周遭的人一樣,為了消除自己的存在而努力著活過來的,但卻突然在求職時被問及「你….」的時候,非常驚訝。

在面試時拼了老命,進行「自我分析」或「自我探索」,在求職的申請出上寫下模模糊糊看到的自我,而且對幾十間公司都同樣這麼做。面試的時候也是,想著面試官會怎麼樣評價自己,要說什麼才會被錄取,一面注意著對方的評價一面回答。即使如此,完全沒有任何企業錄取自己的話,明明從小到大都按照要求活過來了,就算如此也沒能獲得自己的容身之處或舞台的話,該怎麼辦呢?

學生們說「可以理解」的意思,並不是「積極地想死」、「想自殺」的意思,而是對於「對於這種人生,已經不想要再這樣荒謬地活著了」的這種心情,表示很了解的意思。

在這次的調查中,因為開始求職而覺得「認真地想尋死」、「想自殺」的學生,實際上高達21%。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 問題的根源


談到求職活動的問題的話,問題的本質並不是在求職時期本身。 是黑箱作業的問題、是不守規則的企業的問題、或者是升學導向的日本教育體系的整體問題。這些問題造成的扭曲,集中地侵襲著求職學生。

這些與求職相關的問題,換句話說,這種黑心企業啃食青年的情形,或是社會新鮮人有3成會在3年內離職的事實,其根源是一樣的。

青年求職自殺此一問題的背後所存在的,也是我們成人社會的問題。


新聞來源:
http://www.nhk.or.jp/kaisetsu-blog/400/167020.html
圖片來源:
http://1topi.jp/curator/hidarikikidesuy/1310/25/353641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不能跳舞的國度――日本


跳舞有賣春的危險?不檢點?

◆ 不能跳舞的國度――日本
新宿、六本木、大阪――這些昔日的夜遊城鎮,近來據說有了諸多變異。「夜店」有如骨牌效應般紛紛被逼得關門大吉、甚至宣告倒閉。當你正覺納悶,走進僅存的那幾家夜店時,卻發現門口張貼著斗大的「禁止跳舞」標示。這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到夜店來豈有不能跳舞的道理?」

◆ 「風俗營業法」有名無實的存在

原來,「風俗營業法」(即色情賭博行業管制法)長久以來影響著日本的「跳舞界」,至今始終是個無人碰觸的灰色地帶,懸而未決的問題。根據戰後沒多久(1948年)制定的這項法律,凡在舞廳或餐飲店裡「供客人跳舞」,即該當為一種「色情營業」,因此,其營業必須通過公安委員會的許可。風俗營業法的許可要件相當嚴格,除了明定舞廳面積要超過60平方公尺等等的這種相當細密的條件之外,即便取得了主管機關的許可,還有「營業時間不得超過凌晨一點」等階段式規定。

首先必須了解這項法律制定當時的時代背景。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舞廳常被當為賣春的交涉場所來使用。此外,以當時的日本社會道德意識來看,「男女身體緊貼」被認為是一種「淫亂不檢點」的行為。

Japan Times 指出:「這項法律是戰後為了取締絮亂的風紀,由麥克阿瑟為首的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所主導制定的。即使認為在音樂演奏必須仰賴樂隊的那個時代,60平方公尺的舞廳面積設定的規定還算妥當,但是如今,體積很小的器材配備就能播放出大音量的音樂,這樣的規定已經不合時宜了。」更何況,如果Japan Times所指出的,在理所當然是密室狀態的卡拉OK、居酒屋、酒吧、柏青哥等場所,男女要怎麼依偎都不會受到管束,更能夠正大光明的營業24小時。然而一旦牽扯上「跳舞」,營業時間就會立即受到嚴格限制,這不是非常弔詭嗎?

不過,這項法律長年以來一直都沒有被適用。「夜店」也因為其越夜越熱的「特性」,無照營業的店鋪不計其數,顧客也理所當然的在裡面「跳舞」。多數人應該連有受到風營法管制都渾然不知,警方也默認這樣的現象。風營法就在無人碰觸、質疑的情況之下存在至今。

然而,這樣的情形到了2011年有了大轉變。警方忽然嚴格地執行、適用風俗營業法,展開了強化取締。

◆ 突如其來的強化取締

警方何以展開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強化取締,有一說認為是因為2010年在大阪某夜店發生的大學生死亡事故;也有認為是肇因於夜店周圍的住戶向警方群起舉發抗議。夜店成為了藥物濫用的溫床一事也有被認為是起因。然而不論是哪一個團體提出了這樣的疑問,警方都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真正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瞭。

由於案件取締最為嚴厲的是在日本規模最大的同性戀區――新宿二丁目,亦有媒體揣測或許是反同性戀勢力主導的管束與壓迫。不過,新宿二丁目這一區並沒有這樣的迫害意識。也有認為,或許更該說是政府當局放眼2020東京奧運,企圖整頓高低不均的複合式大樓,讓街道重生爲「六本木Hills」那般井然有序的樣貌,所產開的行動。

無論如何,取締就此在各地展開,大阪的「NOON」以及東京六本木的「VANITY RESTAURANT TOKYO」等等,著名的夜店以及老字號的經營者陸續遭到逮捕,此外更有多數夜店面臨倒閉、轉行。

◆ 守護跳舞文化

面對這樣的處境,藝人歌手、藝術家、律師以及夜店相關業者紛紛起來呼籲改變現狀。當中最大的勢力是要求修法的「Let’s Dance」,發起人當中看得到湯川れい子、坂本龍一等著名人士,正聯合律師如火如荼展開連署活動。他們主張:舞蹈如今已經被編入國中教育的必修科目,舞蹈可以說是憲法保障的表現自由,是理所當然的權利。

此外,當事者發起了「夜店及夜店文化守護會」,超過100組藝人歌手集結起來舉辦救濟活動,對大阪的老字號夜店「NOON」遭到舉發一事表示反對,並預定於11月上映紀錄片「SAVE THE CLUB NOON」。

得知此現狀的國外藝人,亦響應反對活動,陸續展開活動來聲援。不過,包含Let’s Dance募集到的16萬筆署名在內的反對活動並沒有減低警方的取締速度,反而造成反效果,警方可以說是更加強化了取締。目前還漸漸將魔手伸向「探戈」等社交舞類。面對這樣的情形,不少駐日外國人對於自國發祥的舞蹈被貶損為「不檢點」一事,開始表示憤怒。

◆ 何謂享樂性舞蹈?風營法爭議在法庭實際演出

大阪地方法院日前開庭審理大阪某夜店未依風營法經許可而營業之案件,法庭上爭論何謂法律管制的「享樂性舞蹈」,出現了以下的另類對質。

「當時你在做什麼呢?」「我喝了點酒,隨著音樂擺動漫舞。」「你動的是腳嗎?」「是腳。」「擺動手部的時候是以手腕、肩膀還是手肘為基點呢?」「以手肘為基點。」「你是怎麼跳的?」「在那裏輕輕往上跳。」這樣的對話是上個月30日,大阪地方法院開庭審理涉嫌違反風營法遭到逮捕起訴的夜店「NOON」經營業者時,就去年4月取締時的狀況,由檢方向客人所做的詢問

檢方將受法規管制的「舞蹈」定義為「醞釀男女享樂氣氛等等、可能影響社會風俗的行為」。根據檢方說法,所謂的「享樂性舞蹈」,具體而言就是「在提供酒類的微暗店面中播放大音量的音樂、客人踏步、將身體上下左右搖擺、彎曲膝蓋、搖晃頭部及腕部的行為」。

另一方面,辯護方則主張店家並沒有讓客人進行「享樂性舞蹈」,並請取締時在場的客人重現當時的動作。當證人擺動肩膀及脖子,旁觀席不時傳出笑聲,也有證人太過害羞拒絕現場重演。

關於後續的案情,法院預定於本月11日傳喚參與取締活動的警察到場進行證人詢問。

然而,日本的夜店究竟何時才能回歸原本應有的「跳舞場所」呢?


風俗営業等の規制及び業務の適正化等に関する法律(俗稱風俗營業法)條文如下:
http://law.e-gov.go.jp/cgi-bin/idxselect.cgi?IDX_OPT=1&H_NAME=%95%97%91%AD&H_NAME_YOMI=%82%A0&H_NO_GENGO=H&H_NO_YEAR&H_NO_TYPE=2&H_NO_NO&H_FILE_NAME=S23HO122&H_RYAKU=1&H_CTG=1&H_YOMI_GUN=1&H_CTG_GUN=1


資料來源:
http://newsphere.jp/entertainment/20131018-1/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11100012.html?_requesturl=articles%2FTKY201311100012.html&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TKY201311100012
圖片來源:
http://pds.exblog.jp/pds/1/201310/03/36/d0165136_14111062.jpg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Morning新人獎-48歲的新人將福島核電廠自身實際體驗畫成報導漫畫


事故發生後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作業員將工作體驗製成報導漫畫「1F 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介紹記」(イチエフ 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案内記)在10月3號獲得講談社的漫畫雜誌Morning主辦的「第34屆MANGA OPEN」新人獎。作者是48歲的竜田一人(筆名)。該作在三號出刊的雜誌首頁以四頁彩頁登場,也是竜田初次被登載在商業雜誌內。雜誌編輯部表示,第一次有報導漫畫獲得獎項,而新人獎的作品用彩頁刊載更是史無前例。

MANGA OPEN不僅針對漫畫,插畫、CG、動畫、遊戲、電影、音樂、人偶等藝術作品為對象的新人獎,自1997年開始每年發表兩次。這次由「錢進球場」的原作者森高夕次以及「メロポンだし!」的東村アキコ(台譯:東村明子)擔任評審委員。

「1F 福島第一核能發電所介紹記」描述竜田先生在東日本大震災後成為福島核電廠的作業員的經歷以及在被稱為「1F」的福島核電廠工作的報導。描繪了工作人員穿著防護衣一邊測量自己所受的放射線數值一邊工作的現場,還有禁止進入的核電廠周邊狀況。

竜田認為雖然場景相當引起大家關心,但不作出能實際傳達現場氣氛的作品不行,所以畫出了這樣的報導漫畫。他還對讀者們說:「收拾作業才正要開始,但現場已充滿著使命必達的覺悟。請不要隨著煽情的報導起舞,希望大家能冷靜的守護我們。」

評審委員高森先生表示:「具體展現寫作的本質,極具魄力,充滿了熱情。」東村小姐則讚嘆:「感覺得到壓迫感,名符其實的大獎得主。」該作也刊載在同天發表的電子書「DMorning」上。


資料、圖片來源:
http://mantan-web.jp/2013/10/03/20131002dog00m200080000c.html

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秘密保護法案」恐侵害國民「知的權利」 日本國會展開激辯

安倍內閣於10月25日決議向國會提出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加強懲處洩漏國家機密的公務員。由於該法案對於定義「秘密」的範圍與標準相當模糊不清,留下了政府彈性運用的空間,難以區分新聞的取材與報導自由的界線為何,外界不免對於是否侵害國民「知的權利」感到有所疑慮。

特定秘密保護法案全文

安倍晉三首相在25日的眾議院會期中表示,「為了更加有效的推動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日本版的NSC)成立,建立情報安全的體制相當重要,將會努力推動法案儘早通過」,希望能一併推動特定秘密保護法案與國家安全會議設置法案,在本次會期中通過。

該法案規定,關於保護國防、外交、情報等特定國安機密、防止恐怖活動等四個方面,行政機關首長如果判斷「該情報一旦洩漏出去,則對國家安全保障有明顯損害的疑慮」之情形,可將之指定為特定秘密。同時包含取得「該情報」的行為在內,有可能將取得情報的行為擴大解釋,適用到一般市民的行為之上。

法案中也提及了對於「知的權利」以及新聞「報導、取材自由」的考量。由新聞媒體進行的取材活動,在「不違反相關法令以及不使用不當方法」的前提下,屬於正當的取材行為。不過,由於難以區分正當與不正當的界線,秘密保護法案負責人森雅子在25日的記者會一方面表示:「一般的取材活動不會受到禁止」,另一方面也說「非常難以舉出具體的(不正當)事例」。

該法案也導致取材對象可能受到限制。政府表示,受到特定秘密法案規範的主要對象為外務、防衛省與警察廳,合計約六萬四千人。如果再加上其他相關部門以及都道府縣警察、相關民間人士,人數將不止於此。

持有自衛隊佈署以及軍事裝備開發等情報的防衛省,會將現在的「國防機密」轉為「特定秘密」,預計將有六萬名相關人員受到法案規範。防衛省相關人士表示:「特定秘密如果上報的話,防衛省會大動作搜捕犯人,一旦查出洩漏機密者,將提起訴訟」。

官房長官菅義原在25日的記者會中表示:「希望能透過審議消解國民對於該法案的疑慮」,到本會期末的12月6日為止,審議期間約有1個月左右。執政黨希望在11月上旬將法案排入眾議院的議程,在國家安全保障特別委員會審議,並於同月中旬通過法案,送至參議院。

共產黨、生活黨、社民黨等在野黨表示反對。民主黨與日本維新會、大家黨等雖尚未做出決定,但希望能擔保情報公開,讓外界檢視政府是否任意指定特定秘密。


資料來源: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10250427.html?_requesturl=articles%2FTKY201310250427.html&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TKY201310250427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秘密保護法&espv=210&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9XV2UvuVH8mdkgXS9oCABQ&ved=0CAkQ_AUoAQ&biw=1084&bih=554#facrc=_&imgrc=rw8TmlDCwAgtXM%3A%3B4I6mQYMvmPVcFM%3Bhttp%253A%252F%252Fblogimg.goo.ne.jp%252Fuser_image%252F38%252F85%252Fb14cd182274e560e11e5fd3a92f5e552.jpg%3Bhttp%253A%252F%252Fblog.goo.ne.jp%252Fraymiyatake%252Fe%252F41ebfb405f0969170a34330b01ea94fe%3B500%3B466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新・國立競技場競圖案




85歲的日本建築師、同時也是普利茲克獎得主的槙文彦,對於即將動工的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提案,提出「量體過於巨大」等多項質疑。槙氏指出,現階段的提案存在著景觀、安全性、造價成本等諸多面向問題。他要求營運單位向全體國民公佈詳細情報且加以說明,並期望能藉此喚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
槙氏於「日本建築家協會JIA雜誌」295號發表特稿「由明治神宮外苑之歷史文脈省思新國立競技場提案」一文(文末附有全文連結),引起日本建築界的軒然大波,包含伊東豐雄、隈研吾等名建築師在內,34位建築師因此發起請願活動,並於本月11日舉行研討會,對此議題展開多方面的討論。(文末附有當日USTREAM影片連結)

◆ 新・國立競技場競圖案

預計於2014年7月封館並拆除的舊國立競技場(国立霞ヶ丘陸上国立競技場)建於1958年,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日本國家足球隊的主場,每年1月1日的天皇盃以及11月的日本聯賽盃皆在此舉行。更於1964年作為東京奧運的主要比賽場地,彰顯出其重要性。如今,歷經半世紀的建築體,早已出現諸多腐朽老化現象,有鑒於此,文部科學省特別成立委員會,推動新國立競技場的興建案。
2012年11月30日,新國立競技場國際競圖審查委員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46件提案中,篩選出晉級最終審查的11件優秀作品。由於流線型可動式屋頂等,既前衛又大膽的設計提案,受到包含審查委員長安藤忠雄在內的各委員青睞,最終由伊拉克出身的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迪贏得建案。

◆ 都市景觀的省思

然而,東京體育館(緊鄰於國立競技場旁)的設計師,建築家槙文彦對於札哈的提案提出眾多疑慮。槙氏表示,他對於札哈提案的第一印象為「撇開美醜與個人好惡不談,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那過於巨大的尺度」。槙氏以自身的東京體育館設計案為對照,提出數據與之比較,質疑如此充滿壓迫感的量體設計是否有其必要性。

槙氏表示,因為此建案的指定區域為日本最初的「風致地區(註1)」,所以第一要務在於維護都市景觀與大自然之間的調和。槙氏指著照片以及1931年的地圖說明:「聖德紀念繪畫館以及前往繪畫館的銀杏步道,才是當年的規劃重心,體育設施嚴格上來說只能算是配角。...(中略)繪畫館前方井然有序地並列著四排銀杏樹、噴泉、一直延伸至前庭草坪的軸線配置,最終以繪畫館作為軸線焦點收尾。像這樣西洋風的空間構成,在日本其實非常罕見,可說是近代都市計畫史上的寶貴資產。」槙氏更以示意圖說明新案落成後,繪畫館後方的巨大量體將破壞此區的協調性。「將如此巨大的設施,擺在具有深遠歷史背景的風致地區旁邊,我們必須討論此舉的倫理性。而且,不該僅是對現在的我們、亦或將來的都民做出說明,更該追溯至大政時期的市民。因為當年的神宮內、外苑的營造規劃,充分地反映了當時全體國民、市民以及報紙等言論媒體的意志,而非如今由一群社會菁英單方面獨裁決定。」

◆ 2050年的東京

槙氏表示,「奧運會場是以能容納八萬人來作為設計的基準條件。即便假設此條件合理,以去年的倫敦奧運主會場為例,最後的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公尺,僅為東京案的三分之一,而基地面積卻有東京案的1.5倍大(意即倫敦主場之建築本體比較小,卻擁有比東京遼闊而充裕的腹地)。另者,八萬席當中有六成是暫時席位,這些席位將在奧運結束之後縮減使用。再者,也無法看出競圖案所提出的29萬平方公尺的建築面積,究竟有何根據。而此一面積其實是倫敦、雅典以及雪梨奧運的約莫三倍。然而,基地面積不夠充裕,會導致需要建設龐大的地下停車場,在相關單位的構想裡,設施中還包括了商家店面、博物館以及圖書館,卻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奧運主會場需要設置這些多餘的機能。...(中略)如此大規模的複合設施,必然消耗龐大的營運、維護能量以及相關人事費用,這些費用將來都會直接影響到都民繳納的稅金,相關單位應該向市民說明,市場收支是否能有打平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最適合拿來作為短短17天的奧運祭典場地的建築體,以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見得會是未來50年內東京都民的理想設施。」

槙氏進一步說明,「我想如今最廣為人知的,是那張由空中鳥瞰的完成示意圖。不過鮮少有人有機會,從高空觀看這個建築物。因此,以人的視角、從周遭環境來觀察,這個可以容納八萬人的水泥建築物究竟是什麼樣貌,才是最重要的議題。競技場最後的宿命,往往不如美術館或歌劇院那樣,可以成為賞心悅目的都市象徵,而是在比賽或活動結束後,就想馬上離開的場所。」

◆ 由歐洲社會思維反思日本公共議題

(以下節錄槙文彦建築師之論稿)

五十四年前,我踏足於雅典的帕那辛納克體育廣場,那是在由葛拉漢財團提供的赴西之旅,途中的某一片刻。這個廣場就位於雅典後方小山丘的T字道路交叉口上,毫無預警映入眼簾的這幅光景,美得令我頓時啞口無言。蔚藍的天空底下,蔓延白色大理石製的觀眾席,溫柔的綠意包襯著廣場的輪廓。我當下想,這絕對夠資格列為世界都市造景的傑作之一。當時拍攝的照片當中,杵立在廣場上的是與我同行的旅伴。我時常拿這張照片來說明:即便是隻身孤影,真正美妙的公共空間還是能夠保持絕對的美麗。不過,這次新國立競技場的競圖結果公佈之後,這張照片挾帶著不同的意義,又再度從我的腦海中被喚醒。

帕那辛納克的歷史相當悠久。紀元前六世紀,帕那辛納克作為運動競技設施而建造,歷經多次的修繕及整備,成功地在1870年以及1896年的奧運中,發揮它原先預定的機能。令我開心的是,竟然能在2004年雅典奧運時,偶然見到它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我看到的樣貌,無異於半世紀前親眼見到的光景。當然它已不是作為奧運主場館使用,記得沒錯的話,當時進行的好像是射擊項目,在廣場前,穿梭著幾位忙碌的工作人員。

在此我想要特別指出的事情是:在紀元前2世紀修建的這個廣場,當時已經是個能夠容納五萬人的建築設施了。我並不是在讚賞工技之美,一般而言,除了具備宗教機能的設施外,否則昔日的統治者,多半會對於建造能夠集聚五萬人的建築設施,感到有所顧忌。我們最近都見證了在「阿拉伯之春」時,廣場所發揮的功效。所以,在紀元前2世紀建造能容納五萬個觀眾席的競技場,只代表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時的施政者,對於市民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信賴感。意即,市民社會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了。現今所謂的市民社會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呢?我想藉由介紹我自身的兩個特別經驗來說明。

第一個在是近幾年,我為了諾華製藥公司委託的案件,來到瑞士巴塞爾時所發生的故事。當時在當地蔚為話題的是,原先由札哈・哈迪贏得的音樂廳競圖提案,因為公民投票反對過半而遭到否決。這個設計案和本次的東京案相比,規模相當之小,也沒有任何建物超出基地等疑慮,是個控制得宜的提案。不過在瑞士,關於公共建設的進行,大多會舉行公民投票。這是基於繳納稅金的市民,也有權力對建設提出意見的觀點。我不認為當時的否決,是針對札哈的設計風格。我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數年之前,在蘇黎世湖畔進行了文化建設競圖,贏得競圖的西班牙現代主義建築師拉斐爾・莫內爾的提案,同樣遭到公民投票反對而被否決。
札哈在東京的提案不只被選為最優秀提案,還得到了「讓觀看者充滿了活力」等讚美。對於這個讚美,我想她應該是苦笑以對吧。她是否苦笑以對,我不得而知。不過倘若是我站在相同立場,至少我是一定是苦笑以對。

另外一項關於公民社會的故事,發生在1996年,至今約莫二十年前。當年我受到位於荷蘭北部的一個運河都市-格羅寧根的邀請,設計了一個浮在水上的小型劇場。這艘小船有著鐵氟龍材質的螺旋屋頂,在夏日晴朗時會停靠岸邊,作為市民音樂季、朗讀詩句等的表演舞台使用,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愛。不過,這個當初為了趕上夏日音樂季,而匆匆完成的鐵氟龍屋頂有其缺陷,數年後,我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個市政府所有的水上劇場即將隱退收山了。又過數年,我在2000年中旬收到了一封陌生人寄給我的信,寄件人是一位格羅寧根的市民。信件的主旨如下:「市政府即將要拆除你設計的水上劇場,但是我們市民非常希望能夠利用這個水上舞台,繼續進行各種活動。在荷蘭,只要設計者不同意,就不能拆除公共設施。我希望你能告訴市政府,你想要保留這項設計」。我非常樂意地如他所說,向市政府寄出了要求保留的信件。然後,就在三年前,當時協助我完成設計的負責人寄了一封信給我,上面寫著「太好了!修復的預算下來了!」。

這件事和上面提到的公民投票,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成熟的市民社會之下,公共建設不論是在建設之時,亦或是拆除之際,都要得到公民的同意。當年的水上劇場,也不過是個預算三千萬日幣的小案子罷了。

帕那辛納克競技場的歷史、巴塞爾的公民投票以及格羅寧根的設計經驗,三件事在乍看之下,不論在時間及空間上都毫無關聯。不過,這些個別的經驗,如今終於得以在我的腦海中,理解成了相互關聯的同一事件。

那麼,日本社會究竟有沒有形成這樣的市民社會呢?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維持了長達三百年的主權社會,是個鮮少叛亂的太平盛世。這從世界政治史來看,是個罕見的特例。當然在這樣的封建社會中,基本原則是devide & rule,也就是所謂的分割統治。然而,面對作為假想敵而一直存在的藩主大名,幕府創立了參勤交代制度來因應。這是島國地形的日本才得以發展的制度,倘若是幅員廣大的大陸型國家,則不可能產生這樣的系統。日本各地散佈了不少包含寺廟神社在內的名勝,能夠作為百姓聚集的廣場,同時也是平民被允許和武士交流的少數地點。這些名勝周圍再安置吉原(花柳街,即風化區)以及歌舞伎(日本傳統藝能表演),就大致足夠形成一個安定的空間。如此安定的封建制度,一直存續至19世紀中旬,在統治史上無可類比,簡直是空間政治學上不可多得的絕佳環境。日本就在毫無市民社會經驗的情況下,匆促邁進到了近代社會。封建社會當中的武士所構成的「上頭」,現今改由官僚所支配的「上層」取而代之,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因此,本次國際競圖的特色,或許可以說是這種由「上層」部分有識之士製作,並生產出來的機能計劃了吧。競圖要求的機能計劃當中,沒有任何類似前述關於此地深遠的歷史文脈的說明,提供競圖參賽者的只有呆板無奇的官方網站。也正因如此,包含最優秀提案在內,我並不打算批判任何一個本次的競圖案,在面對設計基地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對於札哈・哈迪來說,這次的競圖不過是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眾多競圖中之一(one of them)罷了。這個案子的設計對象,對於她的3D建模操作來說,基地是位在東京的神宮外苑,亦或是奈及利亞的拉哥斯外郊,並無太大的差異。在圖三當中可以看到,提案的設計毫無疑慮地跨越鄰近的JR鐵道線,似乎已經表達出這樣的心態。

不過情況擺回日本人身上,就不能等同視之了。畢竟這當中有各種立場的人參與。

一般來說,舉辦重大公共設施的競圖之前,為了確認機能計劃的妥當性,會由建築專家先試行簡單的設計。例如建物最大高度70公尺等設定,應該就是從試行設計驗證出來的結果。不過,建築面積28萬平方公尺,究竟是根據什麼設定出來的呢?這個數字是前述提到的國立競技場的八倍、東京國際會議場的兩倍大,理應是由許多相關部門所累計出來,最理想機能及規模的數據。但結果是規劃了招待設施、商家店舖、體育相關機能、圖書館及博物館等機能,總計超過4萬8千平方公尺的面積,卻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配置及比例完全交由建築師自行發揮。我個人本身以審查委員或是競圖參賽者的身份,有幸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機能計畫,但是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情形,主辦單位等於是背離職守。而參賽者究竟是以怎麼樣的心情,面對這樣的機能計劃呢?我想一定是滿是懷疑、困惑以及心冷吧。

然而直至今日,大眾還是保持著沉默狀態,對於相關事宜一無所知,也無處可求知。要是在瑞士,我想在機能計劃公佈的階段,便早已舉行了公民投票。沒錯,就是針對機能計畫。市民社會當中,一切事物交由市民評斷;不難想像上頭這次也是高舉著「舉辦奧運」的冠冕堂皇大旗,而更深的沉默依舊支配著市民大眾。會議謾舞,但無進展。然而持續到今日仍不絕的,也只有這種「謾舞的會議」。

我希望在可能的範圍內,縮小這個主場館案的規模,也希望未來能以綠意,將主場館隱藏起來。平心而論,擁有巨大的建築物,真的有助於幸福的未來嗎?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為大家帶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契機。


註一:基於1919年制定的都市計畫法,為了維持都市內外的自然美景而創設的制度。在風致地區內對於建築物的建設以及樹木的砍伐都有一定的限制。


資料來源:
1http://sankei.jp.msn.com/....../art13100911210005-n1.htm
2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09230166.html......
3 http://www.ustream.tv/recorded/39735449
4http://www.jia.or.jp/....../034/0000034/file/bE2fOwgf.pdf
5http://blogos.com/article/72622/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hubertburdamedia/8403291014/

兄弟象隊解散的「勞動」觀點—從2004年日本職棒罷工談起


◎編按:台灣職棒元老球隊兄弟象球團面臨解散,轉賣消息甚囂塵上,回首過往數次的職棒球團的交易或解散波瀾,在職業棒球運動中作為「勞動者」的選手們,總是成為被迫消聲的角色,任憑財團們私下協商交易。相對於此,日本職棒在2004年球季的近鐵解散危機中,球員工會化被動為主動,以罷工的方式迫使日本職棒聯盟維持兩聯盟制,成功挽救日本職業棒球,這樣的故事直得台灣的我們借鏡。今日轉載本站編輯於天下獨立評論發表之文章,盼島弧讀者共同從職業棒球運動中的「勞動」觀點出發,思考台灣棒球運動的未來。

----------------------------------------
◎全文連結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08


隨著中華職棒長時間以來最具人氣的元老球團兄弟象隊宣布解散,今年甫因台灣代表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優質表現以及拉米瑞茲效應而方走出假球陰影的職棒運動,再次籠罩在濃厚的「解體」陰霾之中。

職業運動作為資本主義發展極致消費社會的一環,財團透過拳養球團以賺取大量的利潤以及獲得消費者對於球團母企業的品牌信賴與名聲,企業若有心妥善經營,挾龐大財力進軍職業運動市場本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然而,相對於坐擁一切利益卻未必懂得珍惜的球團資本家,在職業運動中,職業球員作為運動資本主義中的基層勞動者,不僅因職業運動的特殊現實而必須承擔職業生命極其短暫的風險之外,在職業運動激烈競爭與淘汰的生態中,薪資待遇體系也向金字塔般存在:除了少數金字塔頂端的球星,多數球員都處在薪資不穩定且缺乏職業生涯存續保障以及其他社會保障的風險之中,因此在光鮮亮麗的螢幕之外,職業運動球員相較於一般典型勞工、毋寧是一個個極端弱勢的運動產業勞動者。

幾年來,來自部分台灣職棒球團經營者惡劣的經營方式與言行,嚴重傷害了台灣的職業棒球,如今作為累犯的兄弟象隊球團宣布解散,更再次將職棒運動推向解體的懸崖邊緣。回首鄰國日本,2004年,日本職棒發生了歷史上首次、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的球員大罷工,起因於當年的近鐵猛牛隊球團因為發生財務危機,因而突然宣布將與另一支球隊歐力士進行合併。近鐵與歐力士的球團合併震撼了日本社會,因為兩隊的合併,將可能導致日本職棒自1958年以來即形成的兩聯盟制崩解,而若兩大聯盟瓦解而改組成單一聯盟,則未來勢必將有球團陸續退出,如此除了將導致職棒市場大幅萎縮而重傷職棒運動外,更直接意味著將有大量球員遭到解雇的嚴重勞動問題發生。

當年的日本職棒球員工會,在理事長、名捕手古田敦也的帶領下,對聯盟與球團就近鐵與歐力士的合併案提出強烈的抗議,工會代表數度與日本職棒聯盟以及各球團展開團體協商,並且在因為資方態度強硬而陷入僵局後展開了罷工投票,當時752名現役職棒球員會員中,高達648位球員投下罷工贊成票,通過球員工會進行罷工的決定。

各球團為阻礙球員罷工,紛紛揚言恐嚇罷工將對球員產生極大的不利益,讀賣巨人隊的桃景恆和社長更公開對即將進入季末而排名第一的中日龍隊球員呼籲,以若發動罷工可能會對於封王產生不利為由,藉以唆使中日龍隊球員集體退出罷工,然而當時中日龍隊的總教練落合博滿在得知消息後,立刻對該隊選手會長井端弘和說「請球員工會徹底的戰鬥吧!即便罷工讓中日龍丟了聯盟季賽冠軍甚至『日本一』都沒有關係,因為世界上有比冠軍更重要的事呢!」

事實證明,752名日本職棒球員不僅是高水準的運動選手,更是挺身積極捍衛自身勞動權益的高水準勞動者,2004年9月18、19兩日,日本職棒一二軍的所有比賽因為球員罷工而被迫中止,然而選手活動並沒有就此停滯,各球隊的選手會紛紛自主舉辦球迷的握手簽名會,且在失去球團的交通補助以及球場資源後,選手們仍然自力進場練球。在日本職棒全體球員高度的團結罷工行動成功後,終於迫使聯盟與球團在團體協商中讓步,承諾同意維持兩聯盟十二球團制度等工會提出的七項主張,勞資爭議方因而圓滿落幕。

日本職棒球員工會在2004年所發動的這場大罷工,更加穩固地團結了球員與球迷,當時的民調中,球員罷工獲得將近九成國民的支持。而從結果以觀,罷工的成功更避免了兩球團制解體所將導致的球員失業以及球迷退場的職棒萎縮危機,兩年以後,由日本職棒球星組成的國家代表隊連續兩屆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奪下冠軍,站穩了世界棒球王者的地位,完全證明了球員工會堅定不妥協的展開與資方的團體協商與罷工的決定,成功挽救了日本職業棒球。

日本職棒罷工成功的經驗應該啟示我們,台灣的球員與球迷也應該積極團結起來行動。2010年台灣通過了新集體勞動三法,球員工會若已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兄弟象球員加入,則法律將保障工會與球團進行強制協商的權限,因此,球員工會應該立即依據工會法以及團體協約法的規定,向兄弟象隊球團提起團體協商,要求兄弟象球團誠實公開企業財務資訊,球團沒有隨口說「經營困難,所以不玩」的權利;若兄弟象球團正在與有意入主的買家談判,則未來關於每一位球員的留用與否、以及承接球隊的買家企業是否繼續提供相等的勞動條件待遇乃至其他所有交易的相關資訊,都必須基於法定誠信協商義務對球員工會全數提供揭露,並且讓球員工會全程參與經營轉手的協商談判,當然,發動罷工行使爭議行為作為最後手段,亦是當然合法的權利行使管道之一。

燃燒短暫而有限的職業生命在球場上奮力表現的職棒球員,帶給我們無數的驕傲、感動與回憶,他們必然是台灣社會共同擁有的無價資產,而絕對不是少數無良資本家得以任意買賣、隨性拋棄的私有財產。挺職棒,就從挺球員工會開始,這一次我們拒絕再看到又是聯盟高層與資本家關起來搞的密室會議,私自決定球員的未來以及球迷的權益。支持球員工會進入團體協商程序,將棒球還給人民。

文章出處: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08
圖片來源:
http://blog.livedoor.jp/tamajiru/archives/6934879.html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仇恨言論乃是種族歧視!」 日本法院首次判決「仇恨性言論(Hate speech)」違法


在京都市的京都朝鮮第一初級学校的校門前以大分貝音量中傷學校的仇恨性言論被指控妨礙教學,由經營該校的京都朝鮮学園對「不允許在日特權市民會(在特會)」與在特會原成員九人提出3000萬日圓的損害賠償訴訟,並請求禁止在特會於該校半徑兩百公尺內進行街頭宣傳活動。京都地方法院在10月7號作出判決,橋詰均審判長認定在特會的街頭宣傳「伴隨著明顯的侮蔑性發言,該當『削除所有形式種族歧視公約』所禁止的種族歧視。」

◇禁止朝鮮學校周邊的街頭宣傳活動


在特會需支付侵害學校事業的損害賠償金1226萬日圓,並停止在學校附近進行街頭宣傳。這是日本首次有判決認定仇恨性言論之違法性。由於引起仇恨性言論問題的「對特定民族作歧視性街頭宣傳」,被法院認定為種族歧視,預料將對於在東京、新大久保、大阪等持續以全國在日朝鮮人為對象的歧視性宣傳造成抑止效果;也有助促成規制仇恨性言論的相關法律。

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間,在特會成員不請自來,蜂擁而上對著京都朝鮮第一初級學校(現移址至伏見區並改名為京都朝鮮初級學校)用擴音器怒吼演說:「朝鮮學校從日本滾出去」、「什麼小孩啊?間諜的孩子啦!」,該判決即檢討這樣的行為是否仍屬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範圍。

橋詰審判長認為這些街頭演說以及公布在網路上的行為,實際上就是意圖向社會宣傳對在日朝鮮人的差別歧視而為的示威活動及影像公開,進而認定以上行為符合種族歧視要件。

對於朝鮮學校方面所提出「民族教育權」遭受侵害之主張,該判決則未有回應。

原告律師團代表塚本誠一律師:「希望能給類似的街頭宣傳帶來強大的抑制效果,並激勵全日本朝鮮學校的孩童。」

在特會副會長八木康洋先生:「很遺憾我們的行為不能被認為是正當的。會確認判決內容並考慮提出上訴。」

針對一審約1200萬元的損害賠償金命令,在特會於10月21日決定繼續上訴,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對京都地方法院判決的不服。

◇「助長偏見!」 在日朝鮮人NPO也向相關節目提出抗議


大阪市讀賣電視台的節目「たかじんそこまで言って委員会」於10月20日播放了與在特會的街頭宣傳活動相關的內容,然而該節目的內容卻遭到「在日朝鮮人NGO 中心」的反彈,認為有「助長對在日朝鮮人的偏見」之嫌。在日朝鮮人NGO因此向日本的傳播倫理/節目水平機構(BPO)提出抗議文。

該節目論及了京都地方法院將在特會的朝鮮學校街頭宣傳活動判定為「種族歧視」的判決。作家竹田恒泰表示:「幸虧有在特會,在日朝鮮人特權的問題才得以明朗化。這些人只要藉由改成日本人的名字就可以洗刷犯罪與金融等等相關的經歷,而且能夠從事新的犯罪,他們(在特會)想要強調的是這個」。

針對這樣的發言,在日朝鮮人NGO中心在抗議文中寫道「名稱的使用或者改變不可能消除犯罪或其他的經歷,節目內容與發言與事實不符」、這樣的發言也「助長了在日朝鮮人都是如犯罪集團一般危險的存在等等偏見」,要求該節目更正內容並重新播放。針對此抗議,讀賣電視台表示已經接受了對方的抗議,將詳細檢討節目內容。


資料來源: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31007k0000e040156000c.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0210003.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0220007.html
圖片來源:http://www.nikkanberita.com/images/201303/201303312346310.jpg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將「勞動法」作為武器!東京大學生組成「首都圈學生工會」


◎東京學生打工族組工會

在日本社會瀰漫一遍非典型雇用浪潮中,受害最深的族群之一,即是在青年求學階段即以打工族形式進入職場的青年勞動者。在勞動現場中,舉凡超時勞動、未給付加班費、職場暴力、性騷擾、以及種種來自惡質企業主的惡行,作為「弱者中的弱者」的學生打工族,往往是受害最深卻也最無法取得救濟管道的族群。

為了克服大學生、研究生等青年打工族在職場環境中弱勢的處境,並且訴求改善青年打工族的勞動條件,今年九月六日,成員以首都東京地區的大學生、研究生為主的二十幾位青年,宣布組成「首都圈學生工會」。

出任工會理事長的岩井祐樹是年僅二十歲的大學生打工族,他舉自身在大型連鎖超商打工時長期加班並遭刀積欠加班費的經驗,指出「雇主惡意欺負學生打工族的事件極為普遍,多數的學生需靠打工收入負擔學費以及生活開銷,遇到雇主惡意欺壓也多半只能選擇隱忍。」「我們必須告訴大家,加入工會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首都圈學生工會副祕書長神部紅在工會成立記者會上說「若是在學生時代的工讀經驗中,即對於無權利狀態的處境感到習慣後,真正出社會以後遭遇到惡質雇主也將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希望所有未來的社會勞動力在青年階段就要學會如何捍衛自己的生活!」

◎學生打工族:因為工會,我們將不再因為惡老闆而在暗夜哭泣

首都圈學生工會目前約有二十多名青年打工族加入,多半具有關注勞動問題的背景,目前工會將以勞動諮詢為中心,透過工會與雇主進行團體協商為勞工解決勞資爭議,此外工會也與關注勞動議題的律師與學者合作,將不定期進入高中、大學校園進行勞動法律知識宣講,讓勞動法的基礎知識能在青年族群中普及化,培力青年勞動者的勞動意識以及自救能力。


首都圈青年工會網頁:
http://www.seinen-u.org/sasaerukai.html
東京新聞報導:
http://www.tokyo-np.co.jp/s/article/2013090601001715.html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初秋 二見小櫻


不符季節的炎熱持續中,京都市山科區四之宮的琵琶湖疏水沿岸,原本應該在春天開花的櫻花樹竟悄悄綻放了。京都府立植物園表示:「因為颱風18號通過的關係,以及持續性高溫的影響,形成了與季節不合的開花現象。」

京都市10月11號最高溫來到了30.1度,是10月以來的第五個真夏日(最高溫超過30度的日子),更新目前紀錄。京田邊市則觀測到史上10月最高溫的32度。

不合時令開花現象是因為抑制開花的樹葉掉落後氣溫突然上升,在夏天長出的花芽進而開花。琵琶湖疏水附近幾棵染井吉野櫻冒出了些許粉色櫻花,讓行人們看得目不轉睛。

另外,東京都江東區的龜戸中央公園也觀測到了同樣現象。


資料、圖片來源:
http://www.kyoto-np.co.jp/top/article/20131011000165
http://www.47news.jp/movie/general_national/post_9804/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從「一家團圓」到「支解」—改變家族形態的電視的歷史


◎既增強羈絆、又破壞聯結的「魔法寶盒」

 電視正式普及於家庭迄今約莫半世紀,長久以來固守於客廳一隅,是凝聚一家人(団欒,だんらん)的中心。回顧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的歷史,也可藉此一窺日本文化史中的家族變遷。電視究竟是扮演了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羈絆、抑或是破壞的角色呢。

◎核心家庭的「平凡」

 創作電視連續劇「岸邊的相簿」、「大小不一的蘋果們」(ふぞろいの林檎たち)的劇作家山田太一(79歲)這樣回想:「電視出現以前,全家是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吃飯。但是因為以前家教嚴格的家庭比較多,吃飯時大多是一片沉默。隨著電視的普及,邊看電視節目邊談笑吃飯的『一家團圓』的印象才開始廣泛流傳。」昭和四十年代開始製作連續劇的山田太一,即是透過電視、熱心追求「家族」真實模樣的作家中的一人。

 由於昭和34年(1959年)皇太子明仁親王(現今平成天皇)成婚、39年(1964年)東京奧運的契機,電視迅速普及於民間。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針對「電視是否促使家族的凝聚」此一疑問的調查顯示,比起1969年(昭和44年),1975年(昭和50年)的肯定答案達到59%,上升了11%。甚至節目種類也出現了家庭連續劇,接著是美國連續劇「爸爸什麼都知道」(註釋1)等,昭和四十年代的「元氣媽媽(肝っ玉かあさん)」與「謝謝」等劇獲得熱烈回響。日本亦逐漸定型化,誕生許多描寫大家族積極進取、諸如「時間唷(時間ですよ)」與「寺内貫太郎一家」等人氣作品,家庭連續劇的全盛期的時代背景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營建市郊的新興住宅區等、同時也是核心家庭增加的時期。

 此時,山田的「各自的秋天」(それぞれの秋,1973年,昭和48年,)與「岸邊的相簿」(岸辺のアルバム,1981年,昭和52年,),描摹了以往未見於家庭連續劇的晦暗家族形象,特別是「岸邊的相簿」描述了妻子外遇與孩子的問題,一個原先平凡的小康家庭逐漸走向崩毀的過程,在溫馨家庭劇的潮流裡獨樹一幟。家園被隨著河川的濁流一起流逝的「恐怖感」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性的影像,迄今仍為話題作品。「居住在郊區的新興住宅區,以溫暖家庭為目標的理想,潛藏著某種孤獨感。父親出外工作,母親負起子女教養的責任──我希望可以動搖這種當時核心家庭的所謂的『平凡』」。山田這樣回想著,而這樣的作品也成為對未來的預言。

◎舞台背景的「支解」

 作家筒井康隆在1975年(昭和50年)的小說「家族八景」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說實話到今天為止,凝聚家族的並非叡子的閒聊。(中略)。而是因為一種有如背景音樂(back ground music)的電視雜音所支撐的」。隨著電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何時,電視也開始演出一家團聚的劇情,有著縮短家族成員彼此距離的舞台布景的作用。

 歷經了只有一台電視而家人彼此想看的節目各有不同的「遙控器爭奪」時期, 1975年(昭和50年)之後,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的家庭不斷增加。原本將家族全員聚集於客廳的電視,由於被設置於各個房間,很諷刺地成為拆散一家團圓的角色。NHK文研的世論調査部副部長中野佐知子分析:「隨著個人視聽的普遍,觀眾並非與自身家庭一同產生共鳴,而是在電視中找到凝聚感,並樂在其中」。錄影機的出現、網路功能的追加,也都促使電視的「個人化」現象產生。藉由虛構小說探索「家族」的山田表示:「電視若促使家庭凝聚,使其孤獨的可能也可說是電視」、「正因為這個時代的家族樣態複雜多端,更應探尋孤獨為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影響。電視連續劇所能描繪的主題範圍毋寧更加龐大。」

◎「一億總白痴化」的未來

 即使出現了指責疏離電視(テレビ離れ)的聲浪,當下諸如「小海(あまちゃん)」與「半澤直樹」等極富魅力的連續劇依然獲得廣大支持一事,便是電視仍有其觀眾的最佳例證。不過,以網路為首的媒體多樣化現象,不可否認地也招致了電視的相對影響力的降低。在NHK文研的調查中,對電視所產生的「興趣變少了」的回答,從1967年(昭和42年)自2012年(平成24年)為止上升了四倍之多。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將對電視為人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一億總白痴化」來表現。1956年(昭和31年),日本電視台的「什麼都來一起秀吧(何でもやりまショー)」節目,出現了這樣的企畫──學生棒球賽中,在早稻田大學的支援席位中揮舞慶應義塾大學的旗幟,綜藝節目(variety)以此為契機開始發展。大宅的三女、同時也是評論家的大宅映子(72歲)表示父親在家中並未禁止觀看電視,但是只要連續劇出現類似「可以賣女兒」的場面時,他會以嚴厲口吻命令家人換台。

 大宅映子認為,「為了吸引觀眾,電視節目漸次以追求刺激為目的。父親提出的『一億總白痴化』一語,其實是警告人們不可過度依賴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電視。我自己在教育子女時,亦深感不可任孩子自行觀賞電視,家人陪同有其必要性。」媒體所帶來的刺激感由於晚近網路的興起而更加強化。探討如何面對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一事,同時也是尋求家庭樣貌的改善吧。


註釋1:(パパは何でも知っている,原名:FatherKnows Best。自1958年8月3日起,於日本電視台播放至1964年3月29日)


【用語解說】

「テレビ離れ(テレビばなれ)」
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的電視六十年的調查,對電視「比以前變得更沒有興趣了」的回答在平成24年達到48%,是昭和42年數字的四倍。另外,在NHK文研的平成22年的國民生活時間調查中,平常幾乎不看電視的人在平成7年到22年的15年裡,從8%增加為11%。收看五個小時以上的長期觀眾也從19%增加為23%,看電視與不看電視呈現兩極化的狀況。收看時間的長短則有年長者較長、年輕者較短的傾向。

「一億総白痴化(いちおくそうはくちか)」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創造的流行語,意為「電視媒體的品質低劣。成日光看電視則人的想像力與思考力也會因之下降。」


資料來源:http://www.sankeibiz.jp/econome/news/131005/ecc1310050703000-n1.htm
圖片來源:http://blogs.yahoo.co.jp/saipan_is_number1/61875557.html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不唱國歌的老師們:針對減薪處分提出訴訟


因在畢業典禮上不起立齊唱日本國歌「君之代」,而受到減薪處分的大阪府立支援學校教師奧野泰孝,9月24日在大阪地方法院向大阪府提起請求取消處分的訴訟。這是自2011年大阪府首創制定科予教職員起立齊唱國歌義務的條例後,首次針對該條例所提出的訴訟。原告認為該條例「違反保障思想、宗教自由的憲法」,就該條例的合憲性,將與大阪府展開爭論。

府教委在9月4日發出了通知,要求由管理職員以目視確認起立的教職員是否有實際唱國歌,如果違反的話,即可能成為被處分的對象。辯護律師團認為「為求不要再有基於違法的通知而被處分的事情發生,也會考量是否提起團體訴訟請求禁止將來的處分」。

根據訴狀等內容,該條例是橋下徹任職大阪府知事時,於2011年6月時成立的。府立支援學校校長於今年2月依該條例發出職務命令,要求職員在3月的畢業典禮上起立齊唱國歌。但是奧野氏基於信仰上的理由等,雖然起立卻沒有唱國歌。

府教委指出在3月的畢業典禮上,奧野氏未唱國歌而有損其秩序與氣氛,加上去年的畢業典禮也沒有起立齊唱,而因此受過警告處分。並以「其偏差行為不適於公立學校教員的身分,使公務員的信用顯著喪失」為理由,給予奧野氏減薪處分。

對此,奧野氏則認為他的行為並未對於畢業典禮的進行造成妨礙,也未帶來任何混亂或抱怨,以此主張「其行為並非不當,減薪處分過重」。對於事前多次被確認其想法而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等,也請求了200萬日圓的精神損害賠償金。

府教委則表示「雖然尚未收到訴狀而無法掌握詳細的內容,但我們認為該處分是基於法令而做出的適當處置」。


島弧回顧:
【司法 2013.8.30】不唱國歌的老師們:日本「太陽旗‧君之代」訴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04203643004189&set=a.379367845487770.93180.377767962314425&type=3&permPage=1


新聞來源:
http://www.asahi.com/edu/articles/OSK201309240068.html
照片來源:
http://sakuya7.iza.ne.jp/blog/9/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嬰兒老師――認知症老人的活性化


認知症的老人和嬰兒一起「上課」之後,表情變得豐富,開口講話的次數也增加了。神戶市內的NPO(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對於這樣的「嬰兒效果」做調查,將之做為老人設施的介護方案,持續在進行著特別的計畫。已經有報告指出了嬰兒的玩偶或者機器人對於老人的療癒效果,但是關於真正的嬰兒給老人們帶來的效果,卻幾乎沒有什麼調查,這樣的「嬰兒效果」正受到注目。

這樣的計畫被稱為「嬰兒老師」(赤ちゃん先生・Akachan Sensei・Baby Teachers)。

『來~阿嬤抱抱』
『肥肥的手好可愛啊』
這是日本神戶市的真愛老人照護機構裡的對話。

2012年開始,真愛老人照護機構提供「音樂、繪畫、運動」課程,參加者是養護中心的40位認知症(也稱失智症)的老人,以及三組一歲左右的嬰兒與媽媽的母嬰組合。在這種特別的課程中,放著音樂,老人們一邊活動著肢體,一邊和嬰兒互動。「無論是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或者是行動不便的老人,藉由這些課程的交流,老人們的臉上浮現久違的笑容,行動不便的老人甚至想起身和這些嬰兒互動」,老人照護機構的員工們驚訝的表示。

「動一動身體,感覺很好,很期待下次的課程。抱抱嬰兒之後,我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候帶小孩時的辛苦和幸福。」95歲的芝奶奶臉上洋溢著笑容說著。

神戶大學伊藤篤教授提到,「嬰兒生來就有一種讓人想要去愛護他能力。對老人們來說,逗嬰兒開心等等與嬰兒互動的過程中,會讓老人們感受到為了應該守護的小生命,自己也是有用的,進而產生『被需要感』。如果曾經有過育兒的經驗,也會藉此喚起過去幸福的心情,和嬰兒一起上音樂、繪畫、運動課程也會讓老人們回想起年輕時的回憶。藉由這些刺激和課程,對老人們的老化過程提供很好的幫助。」

另一方面,這樣的課程也提供新手媽媽們相互交流育嬰訊息的機會,並且使得這些因為生產與育兒而辭掉工作、閉門在家的媽媽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拿手活,藉由擔任講師的工作,避免媽媽們在社會中的孤立。

「平常自己一個人帶小孩,手忙腳亂的時候也沒有機會和其他同年紀嬰兒的媽媽交流訊息,在這個老人護理機構裡認識到其他媽媽,我們藉由這個空間相互交流彼此的資訊。也因為這個空間,讓我的小孩從小就能學習如何和長輩相處。」拍撫著懷中1歲女兒的30歲平野媽媽笑著回答。

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醫學證實和嬰兒互動會有減緩老人的認知症的功效,但這樣的「嬰兒‧老人」複合式照護機構已經慢慢拓展到日本東京都、愛知縣、岐阜縣等等各個縣市。


參考資料:
http://bit.ly/1fDDNwK
http://sankei.jp.msn.com/west/west_life/news/130414/wlf13041418010021-n1.htm
照片來源:
http://bit.ly/1fDDNwK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黑鮪魚的濫捕危機


日本水產廳最近開始呼籲不要吃年幼黑鮪魚的生魚片。年幼黑鮪魚的捕獲量約佔黑鮪魚捕獲量的99%,水產廳的本意應是指「不要抓」,但無論如何都可察覺到黑鮪魚減少的危機。深受人們喜愛的壽司店招牌黑鮪魚或許不久後就再也吃不到了吧?

根據國際機關「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的調查,1950年代約13萬噸有產卵能力的成魚資源量,在2010年減少至2萬噸。該份報告裡勸告關係漁業國必須導入削減漁獲量等強力的資源回復政策。

黑鮪魚是生長在太平洋與大西洋全長三公尺的大型迴游魚類。日本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的結果,黑鮪魚需求增大進而導致濫捕,資源數劇減。大西洋已全面施行嚴格的黑鮪魚漁業管制措施。

太平洋黑鮪魚的國際性漁業規則是由「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與管理委員會」所制定。該委員會在9月2號到5號開會討論2014年的規約案,並在年末的總會做出正式決定。委員會接受ISC的勸告,讓太平洋黑鮪魚也導入嚴格漁業規範的可能性相當的高。

過去就有意識到黑鮪魚資源枯竭的危險性,關係國目前暫時決定「魚貨量不要超過2002~2004年的水準。未成年魚(三歲以下)的捕獲量必須低於過往紀錄。」但是日本的捕獲量卻年年提升,2011年還比前一年多了1.5倍。身為最大捕獲國與消費國的日本,可能會被嚴格檢視。

為了緩和批評聲浪並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日本向關係漁業國提議-各國2014年漁獲量至少要比2002~2004年平均水準減量15%。這個方針將在未來訂定規則時成為參考基礎。

同時,也預測可能會出現更嚴格的限制。雖然擔心將吃不到黑鮪魚,但短期內應該不會馬上成真。

事實上,大西洋的黑鮪魚數量在嚴格的漁業限制下有顯著回升,2013年的漁獲可能量更是10年來首次成長。由於漁業規制並不是針對消費市場,所以從其他國家輸入黑鮪魚依然可行。

而養殖黑鮪魚則不受到限制。從前完全養殖黑鮪魚是不可能的,但自2002年近畿大學從魚卵開始培育成功,並在去年開始商業化。農委會也開始推廣黑鮪魚的完全養殖技術,期待將來靠著人工培育能吃到許多便宜的高級黑鮪魚。


註:圖片中的生魚片(包括黑鮪魚)全都是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在和歌山縣所培育,上菜時還會附上該魚在研究所畢業的「畢業證書」。


資料來源:
http://thepage.jp/detail/20130902-00010000-wordleaf
圖片來源:
http://kindaifish.com/index.html#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大阪高等法院判決日本公職選舉法不承認受刑期間選舉權的規定違憲


日本公職選舉法第11條不承認受刑期間的選舉權,就此規定是否違反憲法,大阪高等法院在9月27日作出判決,認定該規定違憲。小島浩審判長指出,「無法認為有一律限制受刑人選舉權具有不得已的理由」,做出違憲判斷。這個判決是日本首次,就有關受刑人的公職選舉法之規定,認為違反憲法第15條、第44條等保障選舉權規定的司法判斷。

日本最高法院在2005年9月認為,否定海外日本人選舉權一事「原則上不被允許」,而做出違憲判斷。今年3月東京地方法院認為,剝奪有監護人的智能障礙者(知的障害者)的選舉權的規定違憲,選舉權正逐漸擴大。這次的判決提及了2005年最高法院的判決,也被認為是在這樣的司法判斷的脈絡上。亦即,大阪高等法院做出判斷,關於國民選舉權的限制,除了由於危害選舉公正的選舉違反罪被判有罪的情況以外,以「必須有不得已的理由」做為基準。

小島審判長首先認為,有關選舉權「做為議會制民主主義的基幹,在民主國家,達到一定年齡的國民會平等的被賦予選舉權」,並且說明,這樣的判斷是基於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的基準而來,也就是說,選舉權的限制如果沒有不得已的理由,即認為該規定違憲。

其次,就受刑人而言,大阪高等法院認定「受刑人大多數是過失犯等與選舉權行使沒有關係的犯罪」。並駁斥日本政府認為「受刑人顯著的欠缺遵法精神,不能期待其公正地行使選舉權」的主張。

再者,日本的憲法修正程序中有關國民投票的部分,也承認受刑人有投票權,並認為將選舉公報送達予受刑人一事是容易的,指出「以不在籍者投票的方式讓受刑人行使選舉權一事,在實務上也無法說是困難的」。結論認為,單純以是受刑人為理由而剝奪其選舉權係為違憲。

提起訴訟者為稻垣浩,為勞動工會執行委員長,其因為道路交通違反罪入獄而無法在2010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投票。依公職選舉法第11條規定,稻垣的選舉權遭到否定,因此其主張受到精神上的苦痛,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100萬日圓的國家賠償訴訟。

判決中就有關賠償請求的部分,則是認定「日本政府並不是欠缺正當理由而長期怠於廢止此一規定,尚不能稱為違法」(立法不作為),因而做出駁回等決定,駁斥稻垣的起訴,就此判決而言,「勝訴」的是日本政府。依照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沒有敗訴的部分就無法上訴,因此如果稻垣沒有提起第三審上訴,那麼這個違憲判決將會定讞,日本國會將會被迫面臨是否要修法的決斷。

第一審大阪地方法院的判決(今年2月)認定,「受刑人被禁止一定的社會參與(社會參加)一事是不得已的」,從而判斷公職選舉法第11條規定合憲,駁斥了稻垣的起訴。

※「終於被肯認為人了」

稻垣在記者會上露出喜悅,回想在2010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之前,他向監獄官申請希望可以投票,但卻被告知「由於沒有公民權,所以不行」,因此受到極大衝擊,「覺得沒有做為人而被肯認,而感到很沮喪」。

而稻垣之所以入獄,係於2008年,他在大阪未經許可將宣傳車停在路上進行演說,被認為妨礙通行,以涉嫌違反道路交通法被逮捕。由於當時仍因傷害等事件而處於緩刑中,因此從2010年3月開始於滋賀監獄服刑。

在判決的當天,小島浩審判長首先朗讀主文「上訴駁回」,由於判決結果和一審一樣是敗訴,稻垣因而十分沮喪。但是在聆聽判決理由的過程中,法院做出違憲判斷,卻讓稻垣感到驚訝。他笑著表示「如果受刑人也被肯認有選舉權,那麼想投票的人或許也可以參與選舉活動,國會議員的目光也會轉向受刑人,有助於監獄內部資訊的流通。」

律師團也強調了本判決的意義。武村二三夫律師即說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隨隨便便的被忽視,但是這是關乎民主主義基幹的問題。如此明確地做出違憲判斷,這還是第一次,影響實在很大。」根據律師團表示,受刑人選舉權的限制,在其他國家也逐漸被認為是違反憲法或是侵害人權。武村律師並展現了他的企圖,表示「日本終於也追上來了。即使從社會復歸的觀點,也不應該肯認這樣的選舉權限制。如果判決確定,也要向政黨發起動員。」


新聞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032-asah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8-00000000-ma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134-ma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8-00000096-san-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754-yom-soci
圖片來源:
http://image.search.yahoo.co.jp/search?p=刑務所&aq=-1&oq&ei=UTF-8#mode%3Ddetail%26index%3D2%26st%3D0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中央新幹線「Rinia」公布設置站台與行經路線的最終定案


十四年後,中央新幹線「Rinia」將於二零二七年在東京到名古屋之間開通並營運。對此,JR東海公司在九月十八號發表了車站預定地與詳細路線的最終定案,並將定案傳達給沿線的各地方自治體(譯註:相當於各地方政府)。

將東京與名古屋間的車程縮短為單趟四十分鐘的中央新幹線從上個月開始,再度於山梨縣內的實驗路線,展開以正式營業為目標的試營運。JR東海在十八日向沿線的七個都縣,以及三十九個市區町村提出Rinia建設工程的環評報告,社長山田佳臣於名古屋的總公司召開記者會,發表關於車站預定地與詳細路線的最終定案。

根據最終定案,起站與終點站的東京品川站以及名古屋站都將設置為地下月台,而中間行經的車站將設置為: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緑區的JR橋本站附近的地下月台、山梨縣甲府市大津町的地上月台、長野縣飯田市上郷飯沼的地上月台,以及岐阜縣中津川市千旦林的JR美乃坂本站附近的地上月台。行車路線大多經過地下隧道,並將在岐阜縣中津川市與相模原市緑區設立維修車輛的機廠。JR東海今後將在沿線的各地方自治體召開共計九十二次的說明會,在聽取地方居民的意見為前提下,以明年度開工為目標。JR 東海的山田社長表示:「今後將聽取各方意見,以及早施工為目標努力」。

「Rinia」中央新幹線計畫

「Rinia中央新幹線計畫」預計要在十四年後的二零二七年、三十二年後的二零四五年,由東京開通到名古屋以及大阪。包含生產車體在內,從東京到大阪的全線建設費用預估為九兆零三百億日圓,將由JR東海出資。最高時速為五百公里,比起現行的東海道新幹線,東京到名古屋的車程將縮短近一小時,只需四十分鐘;而東京到大阪的車程將縮短一小時二十分,僅需一小時又七分鐘即可抵達。

評估對環境的影響


JR東海公布了東京到名古屋之間,相當於直線連結的大致路線圖後,目前為止仍在調查建築工程對環境的影響。JR 東海在十八日公布的環評報告書裡,詳列出調查結果。該報告也同時記載了東京・品川與名古屋市內的轉運站,以及在神奈川山梨、長野、岐阜各縣所設置的行經車站預定地。JR 東海今後將向各地方自治體以及居民說明報告書的內容,並聽取各方意見。

正式「試營運」


另一方面,JR東海把在山梨縣的實驗路線由目前的18.4公里延長為42.8公里,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採用營業用的最新型車體「L0系」,進行正式的「試營運」。

班次與票價

Rinia中央新幹線的班次尚未決定,但JR 東海目前計劃在東京到名古屋間,一小時各開五班北上跟南下的班次。這當中大多是東京與名古屋的直達車,少數是各站停車。乘車時間預計為直達車四十分鐘,每多停一站則增加八分鐘。在各站停車的情形下,東京到名古屋也僅需七十二分鐘。關於票價,JR 東海目前預計單程比起東海道新幹線的東京到名古屋票價約高七百日圓。目前預計由東海道新幹線「nozomi」所擔任的「最快班次」角色將移交給Rinia,而東海道新幹線中,行經車站較多的次快車「hikari」跟「kodama」的班次將會增加。

Rinia的行經路線約有九成是在地下隧道

根據Rinia中央新幹線的詳細路線圖,東京到名古屋的行車路線全長兩百八十六公里,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六,也就是兩百四十六公里的路線是位於都市區域以及山區的地下隧道。其中,東京、靜岡、愛知部分的路線都在地下,從品川站地下月台出發之後,約有四十二公里的路線都是地下隧道。


新聞來源: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30918/t10014622231000.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リニア &es_sm=119&source=lnms&tbm=isch&sa=X&ei=i4hFUtbSIYjLkwXHqYHwAQ&ved=0CAkQ_AUoAQ&biw=1280&bih=601&dpr=2#facrc=_&imgrc=dHfyPqVkUnpwVM%3A%3BWe6b_yRZospFgM%3Bhttp%253A%252F%252Fupload.wikimedia.org%252Fwikipedia%252Fcommons%252F3%252F36%252F%2525E4%2525B8%2525AD%2525E5%2525A4%2525AE%2525E3%252583%2525AA%2525E3%252583%25258B%2525E3%252582%2525A2%2525E6%252596%2525B0%2525E5%2525B9%2525B9%2525E7%2525B7%25259A%2525E3%252583%2525AB%2525E3%252583%2525BC%2525E3%252583%252588.gif%3Bhttp%253A%252F%252Fja.wikipedia.org%252Fwiki%252F%2525E4%2525B8%2525AD%2525E5%2525A4%2525AE%2525E6%252596%2525B0%2525E5%2525B9%2525B9%2525E7%2525B7%25259A%3B2200%3B1100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從無形的傳統文化到有形的價值創造~ 東京申奧成功要因之一:將日本的「款待」文化 (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推向世界


日本時間本月8日清晨,國際奧委會主席翻開牌子並說出「Tokyo」,正式公布東京成為2020年奧運舉辦城市,令許多日本民眾興奮與感動的此一畫面,自此在日本各大電視台反覆重播。此外,電視台也不斷重播各國申奧大使在申辦最終說明會的發表畫面。
其中重播率極高的片段之一,是日本申奧大使「Cool Tokyo」--日法混血主播瀧川雅美(滝川クリステル)的演說。她以流利的法語,說明東京將以最獨特的方式迎接來參加奧運的客人們,並伴隨手勢,用日文點出那稱為o-mo-te-na-shi(お・も・て・な・し)的待客文化。

瀧川雅美在演說中說明,omotenashi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待客精神,在日本代代相傳,直至今日的日本文化當中仍根深蒂固。Omotenashi此一詞彙,也說明了為何日本人可以彼此互助,並處處以來訪客人為重。舉例來說,日本人拾金不昧的比例相當高,去年被當作遺失物品送到東京警察局的現金,價值超過三千萬美元。另外根據一項針對7萬5000位來自世界各地旅客所做的調查指出,東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並且也是擁有最好的大眾交通運輸,最乾淨、擁有最多米其林星等餐廳的城市等等。東京承諾將以日本獨有的omotenashi之心,讓所有造訪奧運的客人,擁有一生最難忘的回憶。
有人認為瀧川的發表內容,演說技巧極佳,訴諸觀眾情感,應該深深地打動了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心。而她拿來作為宣傳主軸、日本特有的omotenashi款待之心,也被視為是東京申奧成功的王牌之一。

不只在申奧方面,日本也利用omotenashi文化來促進觀光,並作為日本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武器之一。

在東京國際展示場展出、甫於日前落幕的亞洲最大級旅遊展「旅博2013」,於展覽前夕在東京增上寺舉辦了「旅博之夜」,有將近800位來自各國的駐日大使、觀光部長等受邀參加,體驗日本的omotenashi文化與日本各地觀光景點的魅力。同樣在東京,淺草區一家以外國背包客為主要客源的旅館「Khaosan東京」,每月定期舉辦一次免費參加的聚會,作為對住宿客的款待,像是這個月的主題是「流水涼麵」(流し素麺),希望讓外國觀光客體驗日本的飲食文化。這種日式待客文化,獲得來自不同國家住宿客的好評:「覺得自己大大受到歡迎」(美國房客),「像是回到自己家中一樣的熱情款待」(西班牙房客)。要營造出這樣溫馨家庭式的款待,工作人員的參與也是關鍵要素。旅館業者小澤先生說:「商業式接待的話,難以引起房客的共鳴。減少工作人員與客人的距離,站在同樣立場一起交流,我想這才是加強彼此聯繫的祕訣。」如何用日式款待抓住外國人的心,似乎成為讓觀光人數成長的關鍵。

而日本一向引以為傲的製造業(モノづくり),面對近年中國、韓國製造業的崛起,也嘗試用omotenashi文化來打開海外市場。位於石川縣,以日式接待聞名、在台灣也頗具知名度的人氣溫泉旅館「加賀屋」,在2010年底與台灣業者合作,在台灣開設第一家海外「加賀屋」,希望利用日式的待客之道,給予住宿客人感動,來開拓新市場。而與傳統文化看起來似乎毫無關係的流通運輸業「黑貓宅急便」(ヤマト運輸),於2010年初在中國上海開始拓展宅配服務事業,也本著「不是運輸業而是服務業」的理念,與其他同業作出區隔,像是如何將宅配貨物交給收件客人等小細節都處處講究,希望以獨有的仔細、貼心服務來提高評價。

同志社女子大學特聘教授山下徹,曾於NHK節目中受訪指出,omotenashi是根源於日本茶道文化中,對於款待人的東道主與受款待的客人並非是上下、主從關係,而是彼此對等的互惠主義,此一思考方式。一般所謂的「服務」(サービス)是以經濟合理性為背景,尋求機械化、自動化般的一致性,被當作是追求生產性、經濟性的工具而發展出來的。但僅止於此,還是會有無法滿足的客人,因此逐漸出現更多對於人「心」層面的追求。在這裡將omotenashi當成關鍵字來思考的話,它將在日本未來的商業裡扮演重要角色。雖然將深奧的omotenashi文化商業化並不容易,但確是可行之道。不過,並非從表面或形式上,而是必須從精神層面都要遵循omotenashi,特別是加強留心、留意(気づき)是很重要的。將omotenashi推廣至海外時,如果只是拘泥於形式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模仿,也因此塑造一個能加強留心/留意的環境是至關緊要的,日本自己也必須再構築更精緻的omotenashi文化。日本企業在海外開拓事業,讓當地員工實踐omotenashi文化時,除了商業交易的關係外,也必須注意到對當地的社會貢獻,盡可能在地化,採取能夠融入當地事物的作法,並以行動來提高再生、創造當地文化的意識,才是omotenashi商機的成功之鑰。


■東京申奧最終說明會 瀧川雅美發表片段 (法語發音,日語同步口譯,英文譯文參見「關於」下方)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ggygKWwhg
[テレ朝news(2013.9.8)、滝川クリステルさんの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 IOC総会]


■內容參考來源:
* 東京申奧最終說明會 瀧川雅美發表全文 (日文)http://sankei.jp.msn.com/....../oth13090801490009-n1.htm [産経ニュース(2013.9.8)、東京招致委最終プレゼン全文(5)滝川クリステル]
* SankeiBiz (2013.9.9)、「東京五輪決定の勝因は『お・も・て・な・し』 日本人の美点」http://www.sankeibiz.jp/....../exe1309091135003-n1.htm
* テレビ東京 (2013.9.12)、「『おもてなし』で先客万来」http://www.tv-tokyo.co.jp/mv/wbs/newsl/post_49801/
* NHK「クローズアップ現代」(2010.7.26放送)、「“おもてなし”で世界をねらえ」http://www.nhk.or.jp/gendai/kiroku/detail_2919.html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重現祇園祭睽違49年的二日巡行路線


祇園祭的山鉾巡行從明年開始將恢復為7月17日的前祭與7月24日的後祭兩日進行,後祭巡行路線目前計畫依照前祭巡行的反方向前進,並期待在將來能夠重現以往的路線。

西元1965年為止的後祭巡行路線是從三条通開始,沿著寺町通南下,往四条通前進,而後沿著四条通轉道西進。目前三条通鋪設了電線與路燈,寺町通商圈也架有拱形遮雨棚,無法進行後祭巡行,因此才有依前祭7月17日山鉾巡行反方向前進,亦即從御池烏丸行經河原町通,再沿四条通西行這個路線的計畫。雖然期待在數年後恢復西元1965年以前原本的巡行路線,但現實上立刻恢復該路線是有困難的,根據關係人士的說法,似乎是會考慮例如部分取道三条通的巡行路線,將過去的路線當作理想,同時修正可能的巡行路線。

後祭巡行的復活計畫從自元2010年8月的祇園祭山鉾協會會議開始討論,直到西元2012年10月的內部決定後,開始與相關機構協調實際上該如何進行。今年7月中設立了囊括地方自治會、商店街、府、市等約40個團體的後祭巡行復興協調會。今後,針對原先替代後祭巡行的花傘巡行是否該調整,以及後祭的宵山期間或攤販設置等問題,也會加以討論。

此外,山鉾巡行日程與路線的更動並非首度嘗試,實際上在這60年間日程變更已是第二次,而路線的變更則已是第四次;有學者指出,如果沒有對祇園祭做學術的檢證,那麼便難以避免這樣的變動被批評為是一種謀求觀光振興的「機會主義」,因而認為有必要對什麼是祇園祭「原初的面貌」加以學術考證,就這樣的祭典在現代社會中應如何調整,以公開的方式加以議論。


*前祭與後祭
目前採行的山鉾巡行中共33座山鉾,包含原先1965年以前舊制的前祭23座與後祭的10座山鉾。1966年開始改制為僅有7月17日前祭的單日後,才在24日的還幸祭,以花傘巡行代替原先的後祭。


新聞與圖片來源:
http://kyoto-np.jp/sightseeing/article/20130827000017?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
http://www.kyoto-np.co.jp/sightseeing/article/20130831000033
圖為行經三条通的後祭巡行(1951年7月24日所攝)。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開放知識作為夢想------ 日本知名的免費數位圖書館「青空文庫」發起人富田倫生肝癌逝世


對於台灣的讀者,「青空文庫」或許不是那麼知名,但是對富田本人而言,卻是其一生的心血結晶。因為「青空文庫」的存在,讀者們方能在實體書札取得保存不易的先天限制、以及著作權這張無形鋪天蓋地織網的人為束縛下,覓得能夠接觸先人文字菁華的僻靜一隅。因此值得提筆一書。

富田倫生出生於日本廣島縣,大學時代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業後曾至出版社工作,而後辭職並成了作家,寫了數本關於電腦發展史的作品。因為肝病,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數位出版的相關技術,深深感受到電子書籍對於實體書籍以及傳統出版社帶來的巨大影響,因而在1997年(平成9年),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們開始於網路上建置電子圖書館,並取名為「青空文庫」。

至於為何想取名為「青空文庫」呢?「與網路相互結合的電子書,不論何時何地,當想讀書的那份感覺湧上心頭時,就能不受限地自在閱讀。就如同仰望著藍天青空時那種一望無際、不受拘束的感覺般,透過電子書隨時隨地都能閱讀的話,想讀書的感覺就會愈發上心吧。」富田如是說。

青空文庫所收錄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已經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文學創作,另外的一小部分則係作者無償授權供公眾使用的創作。在日本以及台灣,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間是及於著作人的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50年。一旦期間經過,該作品就成為公共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加以利用。

在手機、平板電腦益發普及的今日,數位圖書館無疑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傳承媒介之一。以往的典籍文書,或因保存不善而不易閱讀,或因印刷字體過小而難以辨識。這些困擾在電子書時代皆不復存在,讀者可隨心所欲地將內文調整至最舒適的狀態,好好咀嚼文字的真滋味。即便是視覺障礙者,配合相關的輔具,親身感受文學作品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在此層面上,「青空文庫」的存在意義更顯重要。迥異於其他數位圖書館(如Google Books)常見的數位化方法-掃瞄後數位辨識(OCR),「青空文庫」則是由志工一字一句地輸入純文字。

相較之下,前者在數位化的效率上顯然優於後者,並且也毋須考量文章整體結構的排列問題,而後者不論是在輸入以及編排上都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然而,「青空文庫」卻擇善於後者,主要是著眼於純文字後續處理的無限可能性-不論是在檔案大小、直橫書顯示、加值運用、多語言翻譯等方面的優勢,或是潛藏的運用可能性。雖然也陸續遭遇許多執行上的困難,但「青空文庫」仍舊循著自己的方向緩步邁進。

從1997年開始,在許多志工的協助數位化下,迄今於「青空文庫」刊載的作品已逾1萬2千餘件。這1萬餘件的作品古典與近代兼具,諸如你我耳熟能詳平安時代的紫式部「源氏物語」、抑或近代夏目漱石、太宰治、吉川英治、江戶川亂步(預計2016年收錄)等作家的作品、不論讀者是透過手機、平板或是電腦,皆可自由地近用閱讀。

未來,「青空文庫」仍會承繼著富田的遺志,在其他發起人以及志工的維護及付出下,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持續地貢獻心力。


青空文庫
http://www.aozora.gr.jp/
資料來源
「青空文庫」一転曇り空? 作品数、大幅減の懸念
http://www.nikkei.com/article/DGXNASDD120G6_S3A710C1XX1000/
「青空文庫」呼び掛け人・富田倫生さん死去
http://www.itmedia.co.jp/news/articles/1308/17/news009.html
おくやみ:青空文庫呼びかけ人・著述家 富田倫生さん、61歳
http://japanese.engadget.com/2013/08/18/tomita/
インタビュー:「青空文庫」呼びかけ人 富田倫生氏~日本が誇る「青空文庫」の軌跡~
http://on-deck.jp/archives/751
青空文庫 富田倫生氏インタビュー
http://www.nintendo.co.jp/nom/0710/p2/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生活中為面對死亡而準備 選擇就讀喪葬系年輕人們


■為「終活」而忙碌的日本人

日本人一生中充滿忙碌,大學生忙著為尋找工作而忙於「就活」,社會人士為尋找理想伴侶而忙碌於「婚活」,而老人在即將面臨的人生最後階段,數年前也掀起了「終活」風潮,這股風潮迄今依然持續不斷。

正面迎向生命的死亡,著手進行準備的人持續增加。另一方面,接近死亡並希望扶持往生的人數也在增加當中。誰都有面臨死亡的一天。我們的生死觀是否正在發生變化呢。

神奈川縣的JR平塚站,日本「人類禮儀(human ceremony)專門學校」位於車站附近某棟建物的五樓,專攻「遺體防腐處理」課程的十名年輕男女學生在教室中為頭蓋骨模型覆蓋上一層綠色黏土。這些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北起北海道、南至鹿兒島。這是一邊看著照片與鏡中的自己的臉,一邊以黏土重現臉的模樣的課程,擔任課程講師的女性提醒學生:「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不斷地觀察是很重要的。並且要理解每個部份的構造。」學生們在學習的「遺體防腐處理(embalming)」是一門對遺體維護與修復的專門技術,為了復原在事故、疾病、或災害中受到損傷的遺體,以黏土進行的遺體重現為此學科的基本能力。

一年級的土屋友里奈(24歲)原本是臨床化驗師(Medical technologist),在醫院接觸許多病患生死,因而對臨終的工作產生興趣。「醫生與護士是幫助活著的人的工作,我想如果能夠從事協助死去的人的工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向該校申請入學的資料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增加了1.5倍,擔任學校宣傳工作的斎藤律子表示:「可以說是這次的震災讓年輕人第一次意識到死亡。」今年該校的「喪葬總監(director)」課程招生人數也有所增加。

位於東京、設有「喪葬管理学科」的駿台旅遊與旅館(travel & hotel)專門學校也遇到了相同狀況。根據小林史一教務部長的說法,受到「送行者」(2008年)電影的影響,入學人數呈現倍數增加,此次東日本大地震亦為契機,申請入學人數進一步增加,下學年課程的詢問人數達到以往未見的程度,他說:「以往相關職業多為三十至四十歲世代的轉職目標,但是現在高中畢業後直接進入本校就讀的人也多了。過去對於這樣的工作,雙親多持反對意見。可見視死亡為禁忌的價值觀正在改變當中。」
 
■「臨終活動」的定型化,甚至出現雜誌特集

臨終活動的書也持續熱銷,產經新聞出版社在七月創刊了季刊雜誌「臨終活動必須讀本」,並非只是單純的入門書(How to),由於內容趨近日本人的生死觀,意料外獲得暢銷,甚至再刷了兩次。

作為一位以「死亡」為採訪題材的新聞記者,雜誌編輯長赤堀正卓表示:「探討生死觀的採訪獲得回響,關於『死亡』的資訊需求很高。」此雜誌封面起用了曾就讀喪葬專門學校經驗的藝人壇蜜。也有二十歲世代的讀者這樣反應:「因為封面買了雜誌,覺得這是自己也應該要思考的內容。」赤堀正卓並且認為,開始關心臨終活動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嬰兒潮時期的團塊世代(昭和22~24年、1947年~1949年)開始進入雙親死亡、思考自身死亡一事的年紀。「社區關係與人際關係的崩壞,開始進入了"若不自己照自己的期望進行規劃便會造成他人困擾"的時代了。」

另外,週刊鑽石(鑽石社、ダイヤモンド社)自2010年起,每年持續整合喪葬相關資訊,製作特集,以別冊的方式出版迄今。第一年熱賣二十萬冊,跨媒體(cross-media)事業局局次長中田雅久表示:「雖然是每年出版的刊物,但都呈現了穩定的銷售成長。臨終活動有通過熱潮、逐漸定型化的感覺。」。
 
■對葬儀、生前契約的關心

對自己身後之事的關心也有升高的傾向,2009年秋天將事業版圖擴展至喪葬事宜的物流企業AEON公開了「所有火葬方案皆為19萬8千円」的提案,根據他們的說法,光是去年的生前契約件數已達2萬之多,並且有逐年增加的傾向。

包含了「入棺體驗」、遺產繼承、遺照攝影會等活動的舉行、「臨終活動」盛行於各地,由葬儀社到石材店,主辦者涵蓋廣泛。今年8月「終身活動諮商協會」在東京都舉辦的活動,有2100人參加,獲得極大的回響,協會決定明年繼續舉辦第二屆的活動。為了那一天的到來所做的準備、記下自己的期望與資訊的臨終筆記(ending note)有各式各樣的形式,迄今已販售十年的kokuyo公司累計至今年五月為止,已出貨達四十萬冊。購買者半數在五十歲世代以下,震災後也增加了四十歲世代以下的女性,年輕女性充滿擔心地說:「越去思考撒手留下丈夫與孩子的事情,心裡的不安便越來越大」。
 
■因為大震災,生死觀產生的變化

宗教學學者植島啓司表示,對於「生自何處,死往何處」、人生意義的重新思索一事,呈現了以往未見的強烈需求。戰後日本將宗教與死視為禁忌,一心追求經濟成長。但是在面對泡沫經濟與阪神大地震之後,生死之事全權交給醫院的價值觀產生了破綻。而最後一根稻草是東日本大震災。震災讓人深刻感受自己處在災害大國,不安盤旋上升。無法迴避的「死亡」、與面對大自然的結果,日本人的價值觀正在動搖的狀態當中。


新聞來源: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09050762.html?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TKY201309050762
圖片來源:
https://www.google.co.jp/search?q=終活&source=lnms&tbm=isch&sa=X&ei=k1w4UtXYDYfwkgWfu4DIDQ&ved=0CAcQ_AUoAQ&biw=1051&bih=451&dpr=1#facrc=_&imgdii=_&imgrc=cChK1hxbzLPrFM%3A%3Beb-JNFFPGRW50M%3Bhttp%253A%252F%252Fproxy-image.fanswong.com%252Fproxy.php%253Furl%253Dhttp%25253A%25252F%25252Feditingsystem.xinmedia.com%25252F%25252FUploadFiles%25252FAlbum%25252FFormal%25252FA489%25252F51869%25252F152280_450x0.jpg%2526cache%253D.pagespeed.ce.70d8dc37d7546bb92e1247384d022c0c.jpg%3Bhttp%253A%252F%252Fappnews.fanswong.com%252Fshow.php%253Fid%253D374003%3B450%3B327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安倍首相未說實話―― 日本原子力委員會公布最新數據顯示 東京都測出日本第三高的輻射值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國際奧委會投票表決前,親自上台向全世界拍胸脯保證,東京沒有受到輻射汙染、東京的輻射值與倫敦、紐約等大都市一樣,絕對沒有受到福島核災的影響,使東京最終成功拿下202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外界咸認為,安倍首相的最終保證發言功不可沒,然而,來自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網站公佈的數據(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網站提供之PDF檔案連結:http://radioactivity.nsr.go.jp/ja/contents/9000/8041/24/195_Jul_0830_0905.pdf)顯示,安倍首相並沒有對世界說實話。

根據日本政府針對全日本都道府縣進行之監測數據中的「月間放射能物質降下量」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光七月單月中,東京都的放射能物質降下量即測得一平方公里中,銫134與銫137合計6.6M貝克的輻射值,是繼福島縣、茨城縣之後,輻射檢出量排名全國第三高的地區。而相較於此,除東北各縣以及關東地區之外,大部分的日本都道府縣都並未檢測出輻射值。若先不就東京都的輻射檢出值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進行討論,數據證明東京都所測出的輻射值,事實上都已相對其他未檢出輻射的都道府縣高出許多。

而為何東京都會測出相對高度的輻射檢出量,可能肇因於福島核電廠仍然持續外洩的輻射汙染、乃至經由滲漏的汙染地下水流入海洋所致,或都在在證明了福島核災所造成的輻射外洩仍然尚未被東電乃至日本政府有效控制。

再回頭檢視這份文部科學省所公布的月間放射能物質下降量數據,可以發現在福島縣雙葉郡的數值,(銫134與銫137的合計值)是極高的379M貝克,第二高的則是鄰接福島縣的茨城縣,測出11.4M貝克,除此之外就是於東京都新宿區放置的測量儀器所測出的6.6M貝克,為全國第三高。

而關東地方的其他縣也都測出輻射,但數值都僅有東京都的一半以下,包括栃木縣的宇都宮市測出3.2M貝克,群馬縣前橋市2.64M測出貝克,千葉縣市原市測出2.52M貝克,以及神奈川縣測出1.93M貝克。除此之外,包括關西地區與日本其他各地,則仍然沒有測出輻射值。


安倍晉三首相9月8日於國際奧委會對世界公開保證福島核災對東京並無影響的發言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90ImlFDu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K-DZpGNOE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瀕臨絕種動物保育大進展 京大成功研發精子乾燥凍結技術


京都大學與京都市動物園8月27日發表了凍結乾燥保存野生動物精子的精子銀行計畫。京都市動物園的猩猩等動物的精子已成功被保存下來,接著要籌備建立世界第一個「凍結乾燥動物園」,讓物種能永續留存。

京大醫學研究科附屬動物實驗設施的金子武人講師的團隊開發了凍結乾燥技術保存動物精子。跟過去用液化氮的方式相較更能降低成本。雖須冷藏保存,但在常溫下也可維持三個月,可預防災害、事故等造成的停電損害。

至今為止除了動物園的猩猩,懶猴和長頸鹿等精子也已被冷凍乾燥保存,經過殺菌後用純水復原,仍保有受精能力。京都市立動物園的132種動物精子將陸續接受保存。

金子老師表示:「希望接下來能發展卵子保存技術,以發展瀕臨絕種動物的配偶子銀行。」


資料、圖片來源:
http://www.kyoto-np.co.jp/education/article/20130827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