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新・國立競技場競圖案




85歲的日本建築師、同時也是普利茲克獎得主的槙文彦,對於即將動工的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提案,提出「量體過於巨大」等多項質疑。槙氏指出,現階段的提案存在著景觀、安全性、造價成本等諸多面向問題。他要求營運單位向全體國民公佈詳細情報且加以說明,並期望能藉此喚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
槙氏於「日本建築家協會JIA雜誌」295號發表特稿「由明治神宮外苑之歷史文脈省思新國立競技場提案」一文(文末附有全文連結),引起日本建築界的軒然大波,包含伊東豐雄、隈研吾等名建築師在內,34位建築師因此發起請願活動,並於本月11日舉行研討會,對此議題展開多方面的討論。(文末附有當日USTREAM影片連結)

◆ 新・國立競技場競圖案

預計於2014年7月封館並拆除的舊國立競技場(国立霞ヶ丘陸上国立競技場)建於1958年,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日本國家足球隊的主場,每年1月1日的天皇盃以及11月的日本聯賽盃皆在此舉行。更於1964年作為東京奧運的主要比賽場地,彰顯出其重要性。如今,歷經半世紀的建築體,早已出現諸多腐朽老化現象,有鑒於此,文部科學省特別成立委員會,推動新國立競技場的興建案。
2012年11月30日,新國立競技場國際競圖審查委員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46件提案中,篩選出晉級最終審查的11件優秀作品。由於流線型可動式屋頂等,既前衛又大膽的設計提案,受到包含審查委員長安藤忠雄在內的各委員青睞,最終由伊拉克出身的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迪贏得建案。

◆ 都市景觀的省思

然而,東京體育館(緊鄰於國立競技場旁)的設計師,建築家槙文彦對於札哈的提案提出眾多疑慮。槙氏表示,他對於札哈提案的第一印象為「撇開美醜與個人好惡不談,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那過於巨大的尺度」。槙氏以自身的東京體育館設計案為對照,提出數據與之比較,質疑如此充滿壓迫感的量體設計是否有其必要性。

槙氏表示,因為此建案的指定區域為日本最初的「風致地區(註1)」,所以第一要務在於維護都市景觀與大自然之間的調和。槙氏指著照片以及1931年的地圖說明:「聖德紀念繪畫館以及前往繪畫館的銀杏步道,才是當年的規劃重心,體育設施嚴格上來說只能算是配角。...(中略)繪畫館前方井然有序地並列著四排銀杏樹、噴泉、一直延伸至前庭草坪的軸線配置,最終以繪畫館作為軸線焦點收尾。像這樣西洋風的空間構成,在日本其實非常罕見,可說是近代都市計畫史上的寶貴資產。」槙氏更以示意圖說明新案落成後,繪畫館後方的巨大量體將破壞此區的協調性。「將如此巨大的設施,擺在具有深遠歷史背景的風致地區旁邊,我們必須討論此舉的倫理性。而且,不該僅是對現在的我們、亦或將來的都民做出說明,更該追溯至大政時期的市民。因為當年的神宮內、外苑的營造規劃,充分地反映了當時全體國民、市民以及報紙等言論媒體的意志,而非如今由一群社會菁英單方面獨裁決定。」

◆ 2050年的東京

槙氏表示,「奧運會場是以能容納八萬人來作為設計的基準條件。即便假設此條件合理,以去年的倫敦奧運主會場為例,最後的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公尺,僅為東京案的三分之一,而基地面積卻有東京案的1.5倍大(意即倫敦主場之建築本體比較小,卻擁有比東京遼闊而充裕的腹地)。另者,八萬席當中有六成是暫時席位,這些席位將在奧運結束之後縮減使用。再者,也無法看出競圖案所提出的29萬平方公尺的建築面積,究竟有何根據。而此一面積其實是倫敦、雅典以及雪梨奧運的約莫三倍。然而,基地面積不夠充裕,會導致需要建設龐大的地下停車場,在相關單位的構想裡,設施中還包括了商家店面、博物館以及圖書館,卻沒有明確說明,為什麼奧運主會場需要設置這些多餘的機能。...(中略)如此大規模的複合設施,必然消耗龐大的營運、維護能量以及相關人事費用,這些費用將來都會直接影響到都民繳納的稅金,相關單位應該向市民說明,市場收支是否能有打平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最適合拿來作為短短17天的奧運祭典場地的建築體,以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見得會是未來50年內東京都民的理想設施。」

槙氏進一步說明,「我想如今最廣為人知的,是那張由空中鳥瞰的完成示意圖。不過鮮少有人有機會,從高空觀看這個建築物。因此,以人的視角、從周遭環境來觀察,這個可以容納八萬人的水泥建築物究竟是什麼樣貌,才是最重要的議題。競技場最後的宿命,往往不如美術館或歌劇院那樣,可以成為賞心悅目的都市象徵,而是在比賽或活動結束後,就想馬上離開的場所。」

◆ 由歐洲社會思維反思日本公共議題

(以下節錄槙文彦建築師之論稿)

五十四年前,我踏足於雅典的帕那辛納克體育廣場,那是在由葛拉漢財團提供的赴西之旅,途中的某一片刻。這個廣場就位於雅典後方小山丘的T字道路交叉口上,毫無預警映入眼簾的這幅光景,美得令我頓時啞口無言。蔚藍的天空底下,蔓延白色大理石製的觀眾席,溫柔的綠意包襯著廣場的輪廓。我當下想,這絕對夠資格列為世界都市造景的傑作之一。當時拍攝的照片當中,杵立在廣場上的是與我同行的旅伴。我時常拿這張照片來說明:即便是隻身孤影,真正美妙的公共空間還是能夠保持絕對的美麗。不過,這次新國立競技場的競圖結果公佈之後,這張照片挾帶著不同的意義,又再度從我的腦海中被喚醒。

帕那辛納克的歷史相當悠久。紀元前六世紀,帕那辛納克作為運動競技設施而建造,歷經多次的修繕及整備,成功地在1870年以及1896年的奧運中,發揮它原先預定的機能。令我開心的是,竟然能在2004年雅典奧運時,偶然見到它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我看到的樣貌,無異於半世紀前親眼見到的光景。當然它已不是作為奧運主場館使用,記得沒錯的話,當時進行的好像是射擊項目,在廣場前,穿梭著幾位忙碌的工作人員。

在此我想要特別指出的事情是:在紀元前2世紀修建的這個廣場,當時已經是個能夠容納五萬人的建築設施了。我並不是在讚賞工技之美,一般而言,除了具備宗教機能的設施外,否則昔日的統治者,多半會對於建造能夠集聚五萬人的建築設施,感到有所顧忌。我們最近都見證了在「阿拉伯之春」時,廣場所發揮的功效。所以,在紀元前2世紀建造能容納五萬個觀眾席的競技場,只代表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時的施政者,對於市民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信賴感。意即,市民社會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了。現今所謂的市民社會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呢?我想藉由介紹我自身的兩個特別經驗來說明。

第一個在是近幾年,我為了諾華製藥公司委託的案件,來到瑞士巴塞爾時所發生的故事。當時在當地蔚為話題的是,原先由札哈・哈迪贏得的音樂廳競圖提案,因為公民投票反對過半而遭到否決。這個設計案和本次的東京案相比,規模相當之小,也沒有任何建物超出基地等疑慮,是個控制得宜的提案。不過在瑞士,關於公共建設的進行,大多會舉行公民投票。這是基於繳納稅金的市民,也有權力對建設提出意見的觀點。我不認為當時的否決,是針對札哈的設計風格。我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數年之前,在蘇黎世湖畔進行了文化建設競圖,贏得競圖的西班牙現代主義建築師拉斐爾・莫內爾的提案,同樣遭到公民投票反對而被否決。
札哈在東京的提案不只被選為最優秀提案,還得到了「讓觀看者充滿了活力」等讚美。對於這個讚美,我想她應該是苦笑以對吧。她是否苦笑以對,我不得而知。不過倘若是我站在相同立場,至少我是一定是苦笑以對。

另外一項關於公民社會的故事,發生在1996年,至今約莫二十年前。當年我受到位於荷蘭北部的一個運河都市-格羅寧根的邀請,設計了一個浮在水上的小型劇場。這艘小船有著鐵氟龍材質的螺旋屋頂,在夏日晴朗時會停靠岸邊,作為市民音樂季、朗讀詩句等的表演舞台使用,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愛。不過,這個當初為了趕上夏日音樂季,而匆匆完成的鐵氟龍屋頂有其缺陷,數年後,我從別人口中得知,這個市政府所有的水上劇場即將隱退收山了。又過數年,我在2000年中旬收到了一封陌生人寄給我的信,寄件人是一位格羅寧根的市民。信件的主旨如下:「市政府即將要拆除你設計的水上劇場,但是我們市民非常希望能夠利用這個水上舞台,繼續進行各種活動。在荷蘭,只要設計者不同意,就不能拆除公共設施。我希望你能告訴市政府,你想要保留這項設計」。我非常樂意地如他所說,向市政府寄出了要求保留的信件。然後,就在三年前,當時協助我完成設計的負責人寄了一封信給我,上面寫著「太好了!修復的預算下來了!」。

這件事和上面提到的公民投票,其實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成熟的市民社會之下,公共建設不論是在建設之時,亦或是拆除之際,都要得到公民的同意。當年的水上劇場,也不過是個預算三千萬日幣的小案子罷了。

帕那辛納克競技場的歷史、巴塞爾的公民投票以及格羅寧根的設計經驗,三件事在乍看之下,不論在時間及空間上都毫無關聯。不過,這些個別的經驗,如今終於得以在我的腦海中,理解成了相互關聯的同一事件。

那麼,日本社會究竟有沒有形成這樣的市民社會呢?江戶時代的德川幕府維持了長達三百年的主權社會,是個鮮少叛亂的太平盛世。這從世界政治史來看,是個罕見的特例。當然在這樣的封建社會中,基本原則是devide & rule,也就是所謂的分割統治。然而,面對作為假想敵而一直存在的藩主大名,幕府創立了參勤交代制度來因應。這是島國地形的日本才得以發展的制度,倘若是幅員廣大的大陸型國家,則不可能產生這樣的系統。日本各地散佈了不少包含寺廟神社在內的名勝,能夠作為百姓聚集的廣場,同時也是平民被允許和武士交流的少數地點。這些名勝周圍再安置吉原(花柳街,即風化區)以及歌舞伎(日本傳統藝能表演),就大致足夠形成一個安定的空間。如此安定的封建制度,一直存續至19世紀中旬,在統治史上無可類比,簡直是空間政治學上不可多得的絕佳環境。日本就在毫無市民社會經驗的情況下,匆促邁進到了近代社會。封建社會當中的武士所構成的「上頭」,現今改由官僚所支配的「上層」取而代之,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因此,本次國際競圖的特色,或許可以說是這種由「上層」部分有識之士製作,並生產出來的機能計劃了吧。競圖要求的機能計劃當中,沒有任何類似前述關於此地深遠的歷史文脈的說明,提供競圖參賽者的只有呆板無奇的官方網站。也正因如此,包含最優秀提案在內,我並不打算批判任何一個本次的競圖案,在面對設計基地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對於札哈・哈迪來說,這次的競圖不過是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眾多競圖中之一(one of them)罷了。這個案子的設計對象,對於她的3D建模操作來說,基地是位在東京的神宮外苑,亦或是奈及利亞的拉哥斯外郊,並無太大的差異。在圖三當中可以看到,提案的設計毫無疑慮地跨越鄰近的JR鐵道線,似乎已經表達出這樣的心態。

不過情況擺回日本人身上,就不能等同視之了。畢竟這當中有各種立場的人參與。

一般來說,舉辦重大公共設施的競圖之前,為了確認機能計劃的妥當性,會由建築專家先試行簡單的設計。例如建物最大高度70公尺等設定,應該就是從試行設計驗證出來的結果。不過,建築面積28萬平方公尺,究竟是根據什麼設定出來的呢?這個數字是前述提到的國立競技場的八倍、東京國際會議場的兩倍大,理應是由許多相關部門所累計出來,最理想機能及規模的數據。但結果是規劃了招待設施、商家店舖、體育相關機能、圖書館及博物館等機能,總計超過4萬8千平方公尺的面積,卻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詳細說明,配置及比例完全交由建築師自行發揮。我個人本身以審查委員或是競圖參賽者的身份,有幸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機能計畫,但是從來沒有碰過這樣的情形,主辦單位等於是背離職守。而參賽者究竟是以怎麼樣的心情,面對這樣的機能計劃呢?我想一定是滿是懷疑、困惑以及心冷吧。

然而直至今日,大眾還是保持著沉默狀態,對於相關事宜一無所知,也無處可求知。要是在瑞士,我想在機能計劃公佈的階段,便早已舉行了公民投票。沒錯,就是針對機能計畫。市民社會當中,一切事物交由市民評斷;不難想像上頭這次也是高舉著「舉辦奧運」的冠冕堂皇大旗,而更深的沉默依舊支配著市民大眾。會議謾舞,但無進展。然而持續到今日仍不絕的,也只有這種「謾舞的會議」。

我希望在可能的範圍內,縮小這個主場館案的規模,也希望未來能以綠意,將主場館隱藏起來。平心而論,擁有巨大的建築物,真的有助於幸福的未來嗎?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為大家帶來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契機。


註一:基於1919年制定的都市計畫法,為了維持都市內外的自然美景而創設的制度。在風致地區內對於建築物的建設以及樹木的砍伐都有一定的限制。


資料來源:
1http://sankei.jp.msn.com/....../art13100911210005-n1.htm
2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09230166.html......
3 http://www.ustream.tv/recorded/39735449
4http://www.jia.or.jp/....../034/0000034/file/bE2fOwgf.pdf
5http://blogos.com/article/72622/
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hubertburdamedia/8403291014/

兄弟象隊解散的「勞動」觀點—從2004年日本職棒罷工談起


◎編按:台灣職棒元老球隊兄弟象球團面臨解散,轉賣消息甚囂塵上,回首過往數次的職棒球團的交易或解散波瀾,在職業棒球運動中作為「勞動者」的選手們,總是成為被迫消聲的角色,任憑財團們私下協商交易。相對於此,日本職棒在2004年球季的近鐵解散危機中,球員工會化被動為主動,以罷工的方式迫使日本職棒聯盟維持兩聯盟制,成功挽救日本職業棒球,這樣的故事直得台灣的我們借鏡。今日轉載本站編輯於天下獨立評論發表之文章,盼島弧讀者共同從職業棒球運動中的「勞動」觀點出發,思考台灣棒球運動的未來。

----------------------------------------
◎全文連結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08


隨著中華職棒長時間以來最具人氣的元老球團兄弟象隊宣布解散,今年甫因台灣代表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的優質表現以及拉米瑞茲效應而方走出假球陰影的職棒運動,再次籠罩在濃厚的「解體」陰霾之中。

職業運動作為資本主義發展極致消費社會的一環,財團透過拳養球團以賺取大量的利潤以及獲得消費者對於球團母企業的品牌信賴與名聲,企業若有心妥善經營,挾龐大財力進軍職業運動市場本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然而,相對於坐擁一切利益卻未必懂得珍惜的球團資本家,在職業運動中,職業球員作為運動資本主義中的基層勞動者,不僅因職業運動的特殊現實而必須承擔職業生命極其短暫的風險之外,在職業運動激烈競爭與淘汰的生態中,薪資待遇體系也向金字塔般存在:除了少數金字塔頂端的球星,多數球員都處在薪資不穩定且缺乏職業生涯存續保障以及其他社會保障的風險之中,因此在光鮮亮麗的螢幕之外,職業運動球員相較於一般典型勞工、毋寧是一個個極端弱勢的運動產業勞動者。

幾年來,來自部分台灣職棒球團經營者惡劣的經營方式與言行,嚴重傷害了台灣的職業棒球,如今作為累犯的兄弟象隊球團宣布解散,更再次將職棒運動推向解體的懸崖邊緣。回首鄰國日本,2004年,日本職棒發生了歷史上首次、也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的球員大罷工,起因於當年的近鐵猛牛隊球團因為發生財務危機,因而突然宣布將與另一支球隊歐力士進行合併。近鐵與歐力士的球團合併震撼了日本社會,因為兩隊的合併,將可能導致日本職棒自1958年以來即形成的兩聯盟制崩解,而若兩大聯盟瓦解而改組成單一聯盟,則未來勢必將有球團陸續退出,如此除了將導致職棒市場大幅萎縮而重傷職棒運動外,更直接意味著將有大量球員遭到解雇的嚴重勞動問題發生。

當年的日本職棒球員工會,在理事長、名捕手古田敦也的帶領下,對聯盟與球團就近鐵與歐力士的合併案提出強烈的抗議,工會代表數度與日本職棒聯盟以及各球團展開團體協商,並且在因為資方態度強硬而陷入僵局後展開了罷工投票,當時752名現役職棒球員會員中,高達648位球員投下罷工贊成票,通過球員工會進行罷工的決定。

各球團為阻礙球員罷工,紛紛揚言恐嚇罷工將對球員產生極大的不利益,讀賣巨人隊的桃景恆和社長更公開對即將進入季末而排名第一的中日龍隊球員呼籲,以若發動罷工可能會對於封王產生不利為由,藉以唆使中日龍隊球員集體退出罷工,然而當時中日龍隊的總教練落合博滿在得知消息後,立刻對該隊選手會長井端弘和說「請球員工會徹底的戰鬥吧!即便罷工讓中日龍丟了聯盟季賽冠軍甚至『日本一』都沒有關係,因為世界上有比冠軍更重要的事呢!」

事實證明,752名日本職棒球員不僅是高水準的運動選手,更是挺身積極捍衛自身勞動權益的高水準勞動者,2004年9月18、19兩日,日本職棒一二軍的所有比賽因為球員罷工而被迫中止,然而選手活動並沒有就此停滯,各球隊的選手會紛紛自主舉辦球迷的握手簽名會,且在失去球團的交通補助以及球場資源後,選手們仍然自力進場練球。在日本職棒全體球員高度的團結罷工行動成功後,終於迫使聯盟與球團在團體協商中讓步,承諾同意維持兩聯盟十二球團制度等工會提出的七項主張,勞資爭議方因而圓滿落幕。

日本職棒球員工會在2004年所發動的這場大罷工,更加穩固地團結了球員與球迷,當時的民調中,球員罷工獲得將近九成國民的支持。而從結果以觀,罷工的成功更避免了兩球團制解體所將導致的球員失業以及球迷退場的職棒萎縮危機,兩年以後,由日本職棒球星組成的國家代表隊連續兩屆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奪下冠軍,站穩了世界棒球王者的地位,完全證明了球員工會堅定不妥協的展開與資方的團體協商與罷工的決定,成功挽救了日本職業棒球。

日本職棒罷工成功的經驗應該啟示我們,台灣的球員與球迷也應該積極團結起來行動。2010年台灣通過了新集體勞動三法,球員工會若已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兄弟象球員加入,則法律將保障工會與球團進行強制協商的權限,因此,球員工會應該立即依據工會法以及團體協約法的規定,向兄弟象隊球團提起團體協商,要求兄弟象球團誠實公開企業財務資訊,球團沒有隨口說「經營困難,所以不玩」的權利;若兄弟象球團正在與有意入主的買家談判,則未來關於每一位球員的留用與否、以及承接球隊的買家企業是否繼續提供相等的勞動條件待遇乃至其他所有交易的相關資訊,都必須基於法定誠信協商義務對球員工會全數提供揭露,並且讓球員工會全程參與經營轉手的協商談判,當然,發動罷工行使爭議行為作為最後手段,亦是當然合法的權利行使管道之一。

燃燒短暫而有限的職業生命在球場上奮力表現的職棒球員,帶給我們無數的驕傲、感動與回憶,他們必然是台灣社會共同擁有的無價資產,而絕對不是少數無良資本家得以任意買賣、隨性拋棄的私有財產。挺職棒,就從挺球員工會開始,這一次我們拒絕再看到又是聯盟高層與資本家關起來搞的密室會議,私自決定球員的未來以及球迷的權益。支持球員工會進入團體協商程序,將棒球還給人民。

文章出處: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708
圖片來源:
http://blog.livedoor.jp/tamajiru/archives/6934879.html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仇恨言論乃是種族歧視!」 日本法院首次判決「仇恨性言論(Hate speech)」違法


在京都市的京都朝鮮第一初級学校的校門前以大分貝音量中傷學校的仇恨性言論被指控妨礙教學,由經營該校的京都朝鮮学園對「不允許在日特權市民會(在特會)」與在特會原成員九人提出3000萬日圓的損害賠償訴訟,並請求禁止在特會於該校半徑兩百公尺內進行街頭宣傳活動。京都地方法院在10月7號作出判決,橋詰均審判長認定在特會的街頭宣傳「伴隨著明顯的侮蔑性發言,該當『削除所有形式種族歧視公約』所禁止的種族歧視。」

◇禁止朝鮮學校周邊的街頭宣傳活動


在特會需支付侵害學校事業的損害賠償金1226萬日圓,並停止在學校附近進行街頭宣傳。這是日本首次有判決認定仇恨性言論之違法性。由於引起仇恨性言論問題的「對特定民族作歧視性街頭宣傳」,被法院認定為種族歧視,預料將對於在東京、新大久保、大阪等持續以全國在日朝鮮人為對象的歧視性宣傳造成抑止效果;也有助促成規制仇恨性言論的相關法律。

2009年12月到2010年3月間,在特會成員不請自來,蜂擁而上對著京都朝鮮第一初級學校(現移址至伏見區並改名為京都朝鮮初級學校)用擴音器怒吼演說:「朝鮮學校從日本滾出去」、「什麼小孩啊?間諜的孩子啦!」,該判決即檢討這樣的行為是否仍屬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範圍。

橋詰審判長認為這些街頭演說以及公布在網路上的行為,實際上就是意圖向社會宣傳對在日朝鮮人的差別歧視而為的示威活動及影像公開,進而認定以上行為符合種族歧視要件。

對於朝鮮學校方面所提出「民族教育權」遭受侵害之主張,該判決則未有回應。

原告律師團代表塚本誠一律師:「希望能給類似的街頭宣傳帶來強大的抑制效果,並激勵全日本朝鮮學校的孩童。」

在特會副會長八木康洋先生:「很遺憾我們的行為不能被認為是正當的。會確認判決內容並考慮提出上訴。」

針對一審約1200萬元的損害賠償金命令,在特會於10月21日決定繼續上訴,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對京都地方法院判決的不服。

◇「助長偏見!」 在日朝鮮人NPO也向相關節目提出抗議


大阪市讀賣電視台的節目「たかじんそこまで言って委員会」於10月20日播放了與在特會的街頭宣傳活動相關的內容,然而該節目的內容卻遭到「在日朝鮮人NGO 中心」的反彈,認為有「助長對在日朝鮮人的偏見」之嫌。在日朝鮮人NGO因此向日本的傳播倫理/節目水平機構(BPO)提出抗議文。

該節目論及了京都地方法院將在特會的朝鮮學校街頭宣傳活動判定為「種族歧視」的判決。作家竹田恒泰表示:「幸虧有在特會,在日朝鮮人特權的問題才得以明朗化。這些人只要藉由改成日本人的名字就可以洗刷犯罪與金融等等相關的經歷,而且能夠從事新的犯罪,他們(在特會)想要強調的是這個」。

針對這樣的發言,在日朝鮮人NGO中心在抗議文中寫道「名稱的使用或者改變不可能消除犯罪或其他的經歷,節目內容與發言與事實不符」、這樣的發言也「助長了在日朝鮮人都是如犯罪集團一般危險的存在等等偏見」,要求該節目更正內容並重新播放。針對此抗議,讀賣電視台表示已經接受了對方的抗議,將詳細檢討節目內容。


資料來源: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31007k0000e040156000c.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0210003.html
http://www.asahi.com/articles/OSK201310220007.html
圖片來源:http://www.nikkanberita.com/images/201303/201303312346310.jpg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將「勞動法」作為武器!東京大學生組成「首都圈學生工會」


◎東京學生打工族組工會

在日本社會瀰漫一遍非典型雇用浪潮中,受害最深的族群之一,即是在青年求學階段即以打工族形式進入職場的青年勞動者。在勞動現場中,舉凡超時勞動、未給付加班費、職場暴力、性騷擾、以及種種來自惡質企業主的惡行,作為「弱者中的弱者」的學生打工族,往往是受害最深卻也最無法取得救濟管道的族群。

為了克服大學生、研究生等青年打工族在職場環境中弱勢的處境,並且訴求改善青年打工族的勞動條件,今年九月六日,成員以首都東京地區的大學生、研究生為主的二十幾位青年,宣布組成「首都圈學生工會」。

出任工會理事長的岩井祐樹是年僅二十歲的大學生打工族,他舉自身在大型連鎖超商打工時長期加班並遭刀積欠加班費的經驗,指出「雇主惡意欺負學生打工族的事件極為普遍,多數的學生需靠打工收入負擔學費以及生活開銷,遇到雇主惡意欺壓也多半只能選擇隱忍。」「我們必須告訴大家,加入工會是可以解決問題的!」

首都圈學生工會副祕書長神部紅在工會成立記者會上說「若是在學生時代的工讀經驗中,即對於無權利狀態的處境感到習慣後,真正出社會以後遭遇到惡質雇主也將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希望所有未來的社會勞動力在青年階段就要學會如何捍衛自己的生活!」

◎學生打工族:因為工會,我們將不再因為惡老闆而在暗夜哭泣

首都圈學生工會目前約有二十多名青年打工族加入,多半具有關注勞動問題的背景,目前工會將以勞動諮詢為中心,透過工會與雇主進行團體協商為勞工解決勞資爭議,此外工會也與關注勞動議題的律師與學者合作,將不定期進入高中、大學校園進行勞動法律知識宣講,讓勞動法的基礎知識能在青年族群中普及化,培力青年勞動者的勞動意識以及自救能力。


首都圈青年工會網頁:
http://www.seinen-u.org/sasaerukai.html
東京新聞報導:
http://www.tokyo-np.co.jp/s/article/2013090601001715.html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初秋 二見小櫻


不符季節的炎熱持續中,京都市山科區四之宮的琵琶湖疏水沿岸,原本應該在春天開花的櫻花樹竟悄悄綻放了。京都府立植物園表示:「因為颱風18號通過的關係,以及持續性高溫的影響,形成了與季節不合的開花現象。」

京都市10月11號最高溫來到了30.1度,是10月以來的第五個真夏日(最高溫超過30度的日子),更新目前紀錄。京田邊市則觀測到史上10月最高溫的32度。

不合時令開花現象是因為抑制開花的樹葉掉落後氣溫突然上升,在夏天長出的花芽進而開花。琵琶湖疏水附近幾棵染井吉野櫻冒出了些許粉色櫻花,讓行人們看得目不轉睛。

另外,東京都江東區的龜戸中央公園也觀測到了同樣現象。


資料、圖片來源:
http://www.kyoto-np.co.jp/top/article/20131011000165
http://www.47news.jp/movie/general_national/post_9804/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從「一家團圓」到「支解」—改變家族形態的電視的歷史


◎既增強羈絆、又破壞聯結的「魔法寶盒」

 電視正式普及於家庭迄今約莫半世紀,長久以來固守於客廳一隅,是凝聚一家人(団欒,だんらん)的中心。回顧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的歷史,也可藉此一窺日本文化史中的家族變遷。電視究竟是扮演了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羈絆、抑或是破壞的角色呢。

◎核心家庭的「平凡」

 創作電視連續劇「岸邊的相簿」、「大小不一的蘋果們」(ふぞろいの林檎たち)的劇作家山田太一(79歲)這樣回想:「電視出現以前,全家是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吃飯。但是因為以前家教嚴格的家庭比較多,吃飯時大多是一片沉默。隨著電視的普及,邊看電視節目邊談笑吃飯的『一家團圓』的印象才開始廣泛流傳。」昭和四十年代開始製作連續劇的山田太一,即是透過電視、熱心追求「家族」真實模樣的作家中的一人。

 由於昭和34年(1959年)皇太子明仁親王(現今平成天皇)成婚、39年(1964年)東京奧運的契機,電視迅速普及於民間。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針對「電視是否促使家族的凝聚」此一疑問的調查顯示,比起1969年(昭和44年),1975年(昭和50年)的肯定答案達到59%,上升了11%。甚至節目種類也出現了家庭連續劇,接著是美國連續劇「爸爸什麼都知道」(註釋1)等,昭和四十年代的「元氣媽媽(肝っ玉かあさん)」與「謝謝」等劇獲得熱烈回響。日本亦逐漸定型化,誕生許多描寫大家族積極進取、諸如「時間唷(時間ですよ)」與「寺内貫太郎一家」等人氣作品,家庭連續劇的全盛期的時代背景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營建市郊的新興住宅區等、同時也是核心家庭增加的時期。

 此時,山田的「各自的秋天」(それぞれの秋,1973年,昭和48年,)與「岸邊的相簿」(岸辺のアルバム,1981年,昭和52年,),描摹了以往未見於家庭連續劇的晦暗家族形象,特別是「岸邊的相簿」描述了妻子外遇與孩子的問題,一個原先平凡的小康家庭逐漸走向崩毀的過程,在溫馨家庭劇的潮流裡獨樹一幟。家園被隨著河川的濁流一起流逝的「恐怖感」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性的影像,迄今仍為話題作品。「居住在郊區的新興住宅區,以溫暖家庭為目標的理想,潛藏著某種孤獨感。父親出外工作,母親負起子女教養的責任──我希望可以動搖這種當時核心家庭的所謂的『平凡』」。山田這樣回想著,而這樣的作品也成為對未來的預言。

◎舞台背景的「支解」

 作家筒井康隆在1975年(昭和50年)的小說「家族八景」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說實話到今天為止,凝聚家族的並非叡子的閒聊。(中略)。而是因為一種有如背景音樂(back ground music)的電視雜音所支撐的」。隨著電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何時,電視也開始演出一家團聚的劇情,有著縮短家族成員彼此距離的舞台布景的作用。

 歷經了只有一台電視而家人彼此想看的節目各有不同的「遙控器爭奪」時期, 1975年(昭和50年)之後,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的家庭不斷增加。原本將家族全員聚集於客廳的電視,由於被設置於各個房間,很諷刺地成為拆散一家團圓的角色。NHK文研的世論調査部副部長中野佐知子分析:「隨著個人視聽的普遍,觀眾並非與自身家庭一同產生共鳴,而是在電視中找到凝聚感,並樂在其中」。錄影機的出現、網路功能的追加,也都促使電視的「個人化」現象產生。藉由虛構小說探索「家族」的山田表示:「電視若促使家庭凝聚,使其孤獨的可能也可說是電視」、「正因為這個時代的家族樣態複雜多端,更應探尋孤獨為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影響。電視連續劇所能描繪的主題範圍毋寧更加龐大。」

◎「一億總白痴化」的未來

 即使出現了指責疏離電視(テレビ離れ)的聲浪,當下諸如「小海(あまちゃん)」與「半澤直樹」等極富魅力的連續劇依然獲得廣大支持一事,便是電視仍有其觀眾的最佳例證。不過,以網路為首的媒體多樣化現象,不可否認地也招致了電視的相對影響力的降低。在NHK文研的調查中,對電視所產生的「興趣變少了」的回答,從1967年(昭和42年)自2012年(平成24年)為止上升了四倍之多。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將對電視為人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一億總白痴化」來表現。1956年(昭和31年),日本電視台的「什麼都來一起秀吧(何でもやりまショー)」節目,出現了這樣的企畫──學生棒球賽中,在早稻田大學的支援席位中揮舞慶應義塾大學的旗幟,綜藝節目(variety)以此為契機開始發展。大宅的三女、同時也是評論家的大宅映子(72歲)表示父親在家中並未禁止觀看電視,但是只要連續劇出現類似「可以賣女兒」的場面時,他會以嚴厲口吻命令家人換台。

 大宅映子認為,「為了吸引觀眾,電視節目漸次以追求刺激為目的。父親提出的『一億總白痴化』一語,其實是警告人們不可過度依賴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電視。我自己在教育子女時,亦深感不可任孩子自行觀賞電視,家人陪同有其必要性。」媒體所帶來的刺激感由於晚近網路的興起而更加強化。探討如何面對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一事,同時也是尋求家庭樣貌的改善吧。


註釋1:(パパは何でも知っている,原名:FatherKnows Best。自1958年8月3日起,於日本電視台播放至1964年3月29日)


【用語解說】

「テレビ離れ(テレビばなれ)」
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的電視六十年的調查,對電視「比以前變得更沒有興趣了」的回答在平成24年達到48%,是昭和42年數字的四倍。另外,在NHK文研的平成22年的國民生活時間調查中,平常幾乎不看電視的人在平成7年到22年的15年裡,從8%增加為11%。收看五個小時以上的長期觀眾也從19%增加為23%,看電視與不看電視呈現兩極化的狀況。收看時間的長短則有年長者較長、年輕者較短的傾向。

「一億総白痴化(いちおくそうはくちか)」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創造的流行語,意為「電視媒體的品質低劣。成日光看電視則人的想像力與思考力也會因之下降。」


資料來源:http://www.sankeibiz.jp/econome/news/131005/ecc1310050703000-n1.htm
圖片來源:http://blogs.yahoo.co.jp/saipan_is_number1/61875557.html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不唱國歌的老師們:針對減薪處分提出訴訟


因在畢業典禮上不起立齊唱日本國歌「君之代」,而受到減薪處分的大阪府立支援學校教師奧野泰孝,9月24日在大阪地方法院向大阪府提起請求取消處分的訴訟。這是自2011年大阪府首創制定科予教職員起立齊唱國歌義務的條例後,首次針對該條例所提出的訴訟。原告認為該條例「違反保障思想、宗教自由的憲法」,就該條例的合憲性,將與大阪府展開爭論。

府教委在9月4日發出了通知,要求由管理職員以目視確認起立的教職員是否有實際唱國歌,如果違反的話,即可能成為被處分的對象。辯護律師團認為「為求不要再有基於違法的通知而被處分的事情發生,也會考量是否提起團體訴訟請求禁止將來的處分」。

根據訴狀等內容,該條例是橋下徹任職大阪府知事時,於2011年6月時成立的。府立支援學校校長於今年2月依該條例發出職務命令,要求職員在3月的畢業典禮上起立齊唱國歌。但是奧野氏基於信仰上的理由等,雖然起立卻沒有唱國歌。

府教委指出在3月的畢業典禮上,奧野氏未唱國歌而有損其秩序與氣氛,加上去年的畢業典禮也沒有起立齊唱,而因此受過警告處分。並以「其偏差行為不適於公立學校教員的身分,使公務員的信用顯著喪失」為理由,給予奧野氏減薪處分。

對此,奧野氏則認為他的行為並未對於畢業典禮的進行造成妨礙,也未帶來任何混亂或抱怨,以此主張「其行為並非不當,減薪處分過重」。對於事前多次被確認其想法而受到了精神上的痛苦等,也請求了200萬日圓的精神損害賠償金。

府教委則表示「雖然尚未收到訴狀而無法掌握詳細的內容,但我們認為該處分是基於法令而做出的適當處置」。


島弧回顧:
【司法 2013.8.30】不唱國歌的老師們:日本「太陽旗‧君之代」訴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04203643004189&set=a.379367845487770.93180.377767962314425&type=3&permPage=1


新聞來源:
http://www.asahi.com/edu/articles/OSK201309240068.html
照片來源:
http://sakuya7.iza.ne.jp/blog/9/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嬰兒老師――認知症老人的活性化


認知症的老人和嬰兒一起「上課」之後,表情變得豐富,開口講話的次數也增加了。神戶市內的NPO(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對於這樣的「嬰兒效果」做調查,將之做為老人設施的介護方案,持續在進行著特別的計畫。已經有報告指出了嬰兒的玩偶或者機器人對於老人的療癒效果,但是關於真正的嬰兒給老人們帶來的效果,卻幾乎沒有什麼調查,這樣的「嬰兒效果」正受到注目。

這樣的計畫被稱為「嬰兒老師」(赤ちゃん先生・Akachan Sensei・Baby Teachers)。

『來~阿嬤抱抱』
『肥肥的手好可愛啊』
這是日本神戶市的真愛老人照護機構裡的對話。

2012年開始,真愛老人照護機構提供「音樂、繪畫、運動」課程,參加者是養護中心的40位認知症(也稱失智症)的老人,以及三組一歲左右的嬰兒與媽媽的母嬰組合。在這種特別的課程中,放著音樂,老人們一邊活動著肢體,一邊和嬰兒互動。「無論是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或者是行動不便的老人,藉由這些課程的交流,老人們的臉上浮現久違的笑容,行動不便的老人甚至想起身和這些嬰兒互動」,老人照護機構的員工們驚訝的表示。

「動一動身體,感覺很好,很期待下次的課程。抱抱嬰兒之後,我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候帶小孩時的辛苦和幸福。」95歲的芝奶奶臉上洋溢著笑容說著。

神戶大學伊藤篤教授提到,「嬰兒生來就有一種讓人想要去愛護他能力。對老人們來說,逗嬰兒開心等等與嬰兒互動的過程中,會讓老人們感受到為了應該守護的小生命,自己也是有用的,進而產生『被需要感』。如果曾經有過育兒的經驗,也會藉此喚起過去幸福的心情,和嬰兒一起上音樂、繪畫、運動課程也會讓老人們回想起年輕時的回憶。藉由這些刺激和課程,對老人們的老化過程提供很好的幫助。」

另一方面,這樣的課程也提供新手媽媽們相互交流育嬰訊息的機會,並且使得這些因為生產與育兒而辭掉工作、閉門在家的媽媽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拿手活,藉由擔任講師的工作,避免媽媽們在社會中的孤立。

「平常自己一個人帶小孩,手忙腳亂的時候也沒有機會和其他同年紀嬰兒的媽媽交流訊息,在這個老人護理機構裡認識到其他媽媽,我們藉由這個空間相互交流彼此的資訊。也因為這個空間,讓我的小孩從小就能學習如何和長輩相處。」拍撫著懷中1歲女兒的30歲平野媽媽笑著回答。

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醫學證實和嬰兒互動會有減緩老人的認知症的功效,但這樣的「嬰兒‧老人」複合式照護機構已經慢慢拓展到日本東京都、愛知縣、岐阜縣等等各個縣市。


參考資料:
http://bit.ly/1fDDNwK
http://sankei.jp.msn.com/west/west_life/news/130414/wlf13041418010021-n1.htm
照片來源:
http://bit.ly/1fDDNwK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黑鮪魚的濫捕危機


日本水產廳最近開始呼籲不要吃年幼黑鮪魚的生魚片。年幼黑鮪魚的捕獲量約佔黑鮪魚捕獲量的99%,水產廳的本意應是指「不要抓」,但無論如何都可察覺到黑鮪魚減少的危機。深受人們喜愛的壽司店招牌黑鮪魚或許不久後就再也吃不到了吧?

根據國際機關「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的調查,1950年代約13萬噸有產卵能力的成魚資源量,在2010年減少至2萬噸。該份報告裡勸告關係漁業國必須導入削減漁獲量等強力的資源回復政策。

黑鮪魚是生長在太平洋與大西洋全長三公尺的大型迴游魚類。日本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的結果,黑鮪魚需求增大進而導致濫捕,資源數劇減。大西洋已全面施行嚴格的黑鮪魚漁業管制措施。

太平洋黑鮪魚的國際性漁業規則是由「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魚類種群養護與管理委員會」所制定。該委員會在9月2號到5號開會討論2014年的規約案,並在年末的總會做出正式決定。委員會接受ISC的勸告,讓太平洋黑鮪魚也導入嚴格漁業規範的可能性相當的高。

過去就有意識到黑鮪魚資源枯竭的危險性,關係國目前暫時決定「魚貨量不要超過2002~2004年的水準。未成年魚(三歲以下)的捕獲量必須低於過往紀錄。」但是日本的捕獲量卻年年提升,2011年還比前一年多了1.5倍。身為最大捕獲國與消費國的日本,可能會被嚴格檢視。

為了緩和批評聲浪並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日本向關係漁業國提議-各國2014年漁獲量至少要比2002~2004年平均水準減量15%。這個方針將在未來訂定規則時成為參考基礎。

同時,也預測可能會出現更嚴格的限制。雖然擔心將吃不到黑鮪魚,但短期內應該不會馬上成真。

事實上,大西洋的黑鮪魚數量在嚴格的漁業限制下有顯著回升,2013年的漁獲可能量更是10年來首次成長。由於漁業規制並不是針對消費市場,所以從其他國家輸入黑鮪魚依然可行。

而養殖黑鮪魚則不受到限制。從前完全養殖黑鮪魚是不可能的,但自2002年近畿大學從魚卵開始培育成功,並在去年開始商業化。農委會也開始推廣黑鮪魚的完全養殖技術,期待將來靠著人工培育能吃到許多便宜的高級黑鮪魚。


註:圖片中的生魚片(包括黑鮪魚)全都是近畿大學水産研究所在和歌山縣所培育,上菜時還會附上該魚在研究所畢業的「畢業證書」。


資料來源:
http://thepage.jp/detail/20130902-00010000-wordleaf
圖片來源:
http://kindaifish.com/index.html#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大阪高等法院判決日本公職選舉法不承認受刑期間選舉權的規定違憲


日本公職選舉法第11條不承認受刑期間的選舉權,就此規定是否違反憲法,大阪高等法院在9月27日作出判決,認定該規定違憲。小島浩審判長指出,「無法認為有一律限制受刑人選舉權具有不得已的理由」,做出違憲判斷。這個判決是日本首次,就有關受刑人的公職選舉法之規定,認為違反憲法第15條、第44條等保障選舉權規定的司法判斷。

日本最高法院在2005年9月認為,否定海外日本人選舉權一事「原則上不被允許」,而做出違憲判斷。今年3月東京地方法院認為,剝奪有監護人的智能障礙者(知的障害者)的選舉權的規定違憲,選舉權正逐漸擴大。這次的判決提及了2005年最高法院的判決,也被認為是在這樣的司法判斷的脈絡上。亦即,大阪高等法院做出判斷,關於國民選舉權的限制,除了由於危害選舉公正的選舉違反罪被判有罪的情況以外,以「必須有不得已的理由」做為基準。

小島審判長首先認為,有關選舉權「做為議會制民主主義的基幹,在民主國家,達到一定年齡的國民會平等的被賦予選舉權」,並且說明,這樣的判斷是基於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的基準而來,也就是說,選舉權的限制如果沒有不得已的理由,即認為該規定違憲。

其次,就受刑人而言,大阪高等法院認定「受刑人大多數是過失犯等與選舉權行使沒有關係的犯罪」。並駁斥日本政府認為「受刑人顯著的欠缺遵法精神,不能期待其公正地行使選舉權」的主張。

再者,日本的憲法修正程序中有關國民投票的部分,也承認受刑人有投票權,並認為將選舉公報送達予受刑人一事是容易的,指出「以不在籍者投票的方式讓受刑人行使選舉權一事,在實務上也無法說是困難的」。結論認為,單純以是受刑人為理由而剝奪其選舉權係為違憲。

提起訴訟者為稻垣浩,為勞動工會執行委員長,其因為道路交通違反罪入獄而無法在2010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投票。依公職選舉法第11條規定,稻垣的選舉權遭到否定,因此其主張受到精神上的苦痛,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100萬日圓的國家賠償訴訟。

判決中就有關賠償請求的部分,則是認定「日本政府並不是欠缺正當理由而長期怠於廢止此一規定,尚不能稱為違法」(立法不作為),因而做出駁回等決定,駁斥稻垣的起訴,就此判決而言,「勝訴」的是日本政府。依照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果沒有敗訴的部分就無法上訴,因此如果稻垣沒有提起第三審上訴,那麼這個違憲判決將會定讞,日本國會將會被迫面臨是否要修法的決斷。

第一審大阪地方法院的判決(今年2月)認定,「受刑人被禁止一定的社會參與(社會參加)一事是不得已的」,從而判斷公職選舉法第11條規定合憲,駁斥了稻垣的起訴。

※「終於被肯認為人了」

稻垣在記者會上露出喜悅,回想在2010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之前,他向監獄官申請希望可以投票,但卻被告知「由於沒有公民權,所以不行」,因此受到極大衝擊,「覺得沒有做為人而被肯認,而感到很沮喪」。

而稻垣之所以入獄,係於2008年,他在大阪未經許可將宣傳車停在路上進行演說,被認為妨礙通行,以涉嫌違反道路交通法被逮捕。由於當時仍因傷害等事件而處於緩刑中,因此從2010年3月開始於滋賀監獄服刑。

在判決的當天,小島浩審判長首先朗讀主文「上訴駁回」,由於判決結果和一審一樣是敗訴,稻垣因而十分沮喪。但是在聆聽判決理由的過程中,法院做出違憲判斷,卻讓稻垣感到驚訝。他笑著表示「如果受刑人也被肯認有選舉權,那麼想投票的人或許也可以參與選舉活動,國會議員的目光也會轉向受刑人,有助於監獄內部資訊的流通。」

律師團也強調了本判決的意義。武村二三夫律師即說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就隨隨便便的被忽視,但是這是關乎民主主義基幹的問題。如此明確地做出違憲判斷,這還是第一次,影響實在很大。」根據律師團表示,受刑人選舉權的限制,在其他國家也逐漸被認為是違反憲法或是侵害人權。武村律師並展現了他的企圖,表示「日本終於也追上來了。即使從社會復歸的觀點,也不應該肯認這樣的選舉權限制。如果判決確定,也要向政黨發起動員。」


新聞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032-asah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8-00000000-ma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134-mai-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8-00000096-san-soci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927-00000754-yom-soci
圖片來源:
http://image.search.yahoo.co.jp/search?p=刑務所&aq=-1&oq&ei=UTF-8#mode%3Ddetail%26index%3D2%26st%3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