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在台灣比吹起的「反中情感」更強烈的東西--- 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的慘敗。檯面下的輸家是中國?
野嶋剛
11月29日舉行投開票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中,馬英九總統所率領的國民黨可說是全面崩盤的歷史性敗北,強烈的衝擊也逐漸擴散。「檯面上的輸家」當然是國民黨,但是與國民黨持續了長期蜜月的中國政府則是否為「檯面下的輸家」,這樣的疑問無論如何都已浮上檯面。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中國的領導者們無庸置疑地是以黯淡的心情接受了此次台灣的選舉結果。或者是說,遭受到一股從以前到現在如疊積木般小心翼翼地建立起來的中台關係的地基,因一次的選舉就驟然崩塌般的徒勞感。
◎「投票的動機不單單是反中」
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腦中所浮現的句子。那應該是「所以才說民主主義(或者說是選舉)令人可怕」這句話吧。對於成為香港雨傘運動導火線的香港特別行政長官選舉,他們可能再次認為未給予其民主性的「普通選舉」這樣的判斷「我們果然是正確的」而拍拍胸口覺得安心。
對那樣的事做了諸多想像的29日深夜,我收到了來自在台灣政府機關工作的一名女性高官的訊息。
「我不希望外國人因這樣的選舉結果單純地認為台灣成了反中的情況。我們投票的主要動機並不是反中,而是反馬(反馬英九)喔。但是,我也覺得台灣有選舉真是太好了。因為這證明了人民可以成為決定台灣的將來主角。這也正是老共(中國共產黨)最畏懼的事呀。」
的確,誠如她所說的。
台灣人們並不是因為反中而讓國民黨輸掉選舉。對於人氣明顯地持續低迷的馬英九政權而言,「對中國關係的改善」是唯一、且在民意調查中也有7至8成左右的人回答「正面評價」的項目。台灣經濟的對中國依賴度不是日本所可比擬的。中國是台灣企業的生產現場,也是市場,是「糧食的種子」。正是因為討厭與如此重要的中國不斷吵架的民進黨,所以台灣選民才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選了馬總統。
但是,如果以為台灣人是無條件地歡迎中國的話,則是不正確的。對於中國的一黨獨裁政治體制的恐怖感、對言論和壓制人權等的厭惡感、被中國經濟吞噬的不安感,這些情緒根深蒂固地蔓延在台灣社會中。而且比起那些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台灣已經長達60年以上處於分裂的結果下,中國對台灣的人們而言成了「他者」,與單方面地以「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以追求將來「統一」的中國,說到底是沒有共同擁有走向未來的遠景。
在中國決定政策的層級中察覺到此點的人並不在少數,對台灣的接近手段也應該是小心再小心地進行。但是,可以感覺到反而是馬總統這邊太過猴急。馬政權的失敗在於與把「若即若離」作為和中國相處是最好方式的細膩的台灣人的對中觀點背道而馳般地,性急地想進行與中國關係的深化之處。
◎未開花結果的中國政府的辛勞
馬總統「執拗地」尋求出席今年11月的北京APEC會議、與習總書記之間「歷史性的會談」的實現。但是,馬總統的基礎不穩固一事被看穿,遭中國方面以「國際會議的場合並不適當」而被拒絕。此外,馬總統也犯了3月時因在立法院強硬地審查與中國的服務貿易協定而引起「太陽花學生運動」的致命性錯誤。
當然,在此次選舉中,國民黨的敗北要因是複合性的。最大的原因是馬總統本身的不受歡迎,其累及國民黨全體一事是確實的,國民黨的幹部們皆公然地發出「頭號戰犯是馬總統」的聲音。最初以高人氣與受到期待而登場,但其程度與失望的落差顯得相當地大,這點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相似。
再者,與日本相同,在台灣被稱作中間選民、不太具有特定的政黨支持意識的年輕人也正在增加,厭惡長期持續執政的國民黨天下所造成難以預測的民意流向了民進黨的部分也是一項原因吧。
但是可以明白地說的是,從以前到現在,為了培養「親中國」勢力而對國民黨在明在暗皆伸出援手至今,中國的努力在此次選舉上幾乎未能幫上忙則是實際情況。
作為象徵性的例子,在此次選舉出現了兩大人物為了挽救國民黨的劣勢而於選舉倒數時刻時全力運作,持續高喊「國民黨輸掉的話,與中國的關係將會惡化」。一個是國民黨名譽主席、前副總統的連戰。他於2005年訪中,與胡錦濤達成國民黨與共產黨歷史性的「國共和解」,其後在臺灣政界以作為與中國來往橋梁的角色而被重用,甚至被說為若要見中國領導者,不通過連戰的話是見不到的。
還有一個人是台灣企業「鴻海」的郭台銘董事長。在中國國內有著好幾個大型工廠、大量承包iPhone和筆電等的生產、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OEM企業,賺得逼近15兆日圓的年銷售量。他與共產黨首腦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一事為人所知,一直以來他被賦予得以充分運用中國市場中廉價勞動力的特權階級地位。
但是,對於可以稱得上是政治、經濟兩巨頭的其二人所作出充滿危機感的宣傳,不要說台灣選民毫無反應,甚至反而以「中國的爪牙又在說些什麼」這種冷淡的看待方式更為令人注意。
換言之,即便中國再怎麼樣用利益連結的方式攏絡台灣的政治、經濟菁英而巧妙地創造出「親中派」勢力,給予這樣全國規模的民主主義精神的選舉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受到限制的事已被證明。要言之,即「用錢是買不到人心的」一事。
這才是在台灣的直接選舉最大的意義吧。在有著這種民意的「最強之盾」之下,中國在經濟力或軍事力的規模上無論再怎麼強壓台灣,違反台灣人們的意志、把台灣據為中國的東西也是無法辦到的。
◎中國所寫的「劇本」已無法繼續順利演出
上述的事對習近平指導部呈現出一項極為麻煩的課題。近來習氏指導部揭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國家目標。「復興」所朝向的目標被認為是回復到曾使中國領土最大化的清朝末期的狀態,使因日清戰爭為日本所奪的台灣、因鴉片戰爭為英國所奪的香港圓滿地回歸至「中國巨大的懷中」一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在這半年左右之間所發生的事淨是與「偉大的復興」呈現完全相反方向的事件。在3月時,於台灣發生了反對與中國的服務貿易協定的學生、民眾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生運動」,8月在香港爆發了向中國抗議的「雨傘運動」,香港中心部分長時間地被佔領。接著就是此次被稱為台灣「變天」(世間大變)般的國民黨大敗。
不應該將這一連串的事態單純地解釋為反中行動。倒不如說那是與人們追求自己的未來由自己決定的「自決」的企求有所關連,等於是對中國所信仰共產黨獨裁的菁英統治系統這樣的價值觀進行拒絕,所以比起單純的反中情感,老實說,那是更加麻煩且深層的東西。
2008年馬英九政權誕生以來,一直進行緩和與關係強化的中台關係可能會因此次選舉而進入停滯期吧。因為至少到2016年的下屆台灣總統選舉為止,中國已變得無法任意行動了。在此期間,中國將不得不為了因應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民進黨政權誕生,再次重新檢視新的台灣政策。意即在這樣透過對國民黨強力的協助,使台灣社會實際感受中台關係的果實,「國民黨單獨獲勝的長期化→因中台關係的安定化與緊密化所形成的中台一體化→朝向統一的平穩移動」這樣中國的劇本已無法順利演下去。
在未看到下屆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前,雖然無法立即斷言說中國的劇本已經完全失敗,但是至少在此次選舉中「檯面下的輸家」是中國一事,則是無庸置疑的吧。
新聞來源:
http://toyokeizai.net/articles/-/54774
圖片來源:
https://iyouport.com/ja/archives/854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