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沙塵暴,是中國黃河流域、塔克拉瑪干沙漠與戈壁沙漠等地的沙塵飄往各地的自然現象。沙塵暴為早春時期所常見的一種氣象現象,自古以來即有記載可考。
然而近年間,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卻是逐漸增高。從氣象廳首頁所公布的「逐年沙塵暴觀測日數統計」圖表來看,沙塵暴發生頻率的增加傾向可說是一目瞭然。該份圖表數據是以日本全國61處地方所進行的觀測作為基準,比方說1天之內有5處地方發現沙塵暴時,在統計上即以5個觀測日數來計算,而自2000年以後沙塵暴的觀測日數持續增加。
環境省表示,這與持續急速擴大的過度放牧、耕地開發所造成的土地劣化有所關連。近年來,森林減少、土地劣化與沙漠化等環境問題的面向逐漸受到關注,另一方面從跨國境的全球環境問題此一面向來看,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等國際觀也開始著手相關對策的檢討。
沙塵暴所造成的災害正逐漸增大當中,不僅僅是晾在外面的衣物與停在外頭的車輛都染上沙塵而變髒,於這數年來危害人體健康的疑慮更是遽增。
沙塵暴伴隨著冷鋒前進,強力冷氣團颳起強風,將大量的沙塵捲起並通過上空,途中也一併將大氣污染物質吹往各地。
去年3月,據環境省彙整期中報告而形成的「沙塵暴現象解明調查」指出,在對沙塵暴當中所含有直徑2.5微米以下的粒子(以及目前受各界關注的「PM2.5」此種微小粒子狀物質)進行分析時,檢測出於每1立方公尺中,硫酸根離子濃度達到3.0~7.4微克。
燃燒煤炭與石油後排入大氣中的氧化硫類物質,在大氣中會開始變化為硫酸根離子。所謂的氧化硫類物質,即為1960年代後半從四日市公害事件開始爆發的一連串空氣汙染事件中最為主要的危害物質,因此廣為眾人所知悉。為了判定沙塵暴是否帶有這些大氣污染物質而會影響生活環境,即是使用硫酸根離子濃度作為判斷基準。國立環境研究所環境計測化學研究室的西川雅高室長表示,「原本硫酸根離子不應該是沙塵暴中所含有的物質,因此只針對沙塵進行分析時也不會被檢測出來。大氣污染物質應該是於上空移動時,在沙塵粒粒的表面形成如同天婦羅麵衣一般外層,進而與沙塵緊密結合。」
沙塵暴,並非只是單純的沙塵。密切注意氣象廳、環境署所公布的沙塵暴資訊,帶上口罩並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以應對沙塵暴所帶來的嚴重影響。
新聞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313-00010001-yomonline-soci
圖片來源:
http://image.search.yahoo.co.jp/search?ei=UTF-8&fr=top_ga1_sa&p=黄砂#mode%3Ddetail%26index%3D508%26st%3D192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