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1618種植物進行的滅絕風險分析結果指出,在日本滅絕的速度相當於世界上全部的維管束植物推定值的2~3倍。比較國家・準國家公園區域內外的個體數減少趨勢後發現,在公園內的減少趨勢最多可獲得60%的改善。此結果作為警告滅絕危機的定量分析而受到注目。
這結果是由國立環境研究所、日本自然保護協會、德島縣立博物館、神奈川縣立生命之星地球博物館、神戶大學、岐阜大學、愛知教育大學、北海道大學、熊本大學、人間環境大學、橫濱國立大學、琉球大學、東北大學以及九州大學的植物學家動員起來共同研究而得,並於6月12日在美國的線上科學雜誌 - PLOS ONE上公開發表。
與動物研究比起來,植物調查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日本植物分類學會與環境省在1994-1995年及2003-2004年間,藉由包含市民在內的500名研究員協助下,進行全國性維管束植物分佈數調查。在全國設置共4473個10公里 X 10公里的樣區,調查員針對瀕臨滅絕危機的維管束植物記錄個體數。在相隔10年的兩次調查結果中,一共記錄到1618種個體。研究團隊根據這項結果,針對這1618種植物進行了滅絕風險的定量分析。這種全國尺度的植物滅絕風險定量分析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的嘗試。
在評估滅絕風險時,有兩項指標被拿來利用。第一項是第2次調查(2003-2004年)時的個體數(現存個體數),另一項則是兩次調查間個體增減的數量(10年間的個體數變化率)。研究中假設個體數變化的趨勢不變,利用現存的個體數進行未來10年的個體數預測。這項計算應用在所有的樣區及物種上,用以推估物種的滅絕風險。
分析的結果預測出100年後將有370~561種物種滅絕。此外若是將國家公園區外的防止個體數減少機率定為0,則可得到第一種特別地區(註1)為0.22,特別保護區為0.62。此結果指出,保護區面積的擴大是一項有效方式來避免更多的植物滅絕。
但是,若只是增加保護區的面積對於物種滅絕風險的降低效果仍有一定限度。國家・準國家公園內個體數持續減少的主因是人為的踐踏以及植物的採集,即使設置了保護區也沒有舒緩物種減少的趨勢,仍不斷的往惡化的方向進行。對於日本全國來說,人為的開發是造成植物滅絕的最大原因。
研究團隊一員的九州大學矢原徹一教授提出『全國規模的植物滅絕風險定量分析是世界上第一次,也是國際上值得驕傲的研究,不過,結果也明確指出日本的植物處於嚴重的滅絕現狀。為了提高生物保育的成果,因應各個保護區中個體數減少的原因,更進一步管理是極度需要的。此外為了提高將來預測的結果,持續進行大範圍的個體數調查也是未來必須的工作。』
補充資料:
註1.第一種特別區域:具有特別保護區的景觀,在特別地區內具有最需要維持現狀之必要性的地區
研究結果 from PLOS ONE Journal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10.1371/journal.pone.0098954
新聞來源:
http://www.huffingtonpost.jp/science・・・/fern_b_5514301.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tbg.kahaku.go.jp/event/2011/09endanger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