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大阪市櫻宮高中體罰自殺事件ーー淺談日本體育教育體制
大阪市櫻宮高校二年級一名男性學生(籃球隊主將,17歲)於去年 12月23日 自殺身亡。初步調查顯示,該學生在自殺前因為練習賽的失誤接受了該隊男性顧問教練施予之體罰,男學生留下的字條當中透漏體罰令他感到「很難受」。此男性顧問曾帶領該校籃球隊數次進軍全國大賽,球隊其他成員亦接受教練施予的體罰。大阪公益通報系統曾於前年九月收到該顧問施予體罰的通報,卻單以質詢顧問等人片面的說詞就判定「不存在體罰事實」
●體育與體罰 源自戰前教育的惡性循環 神谷拓准教授訪談
「首先必須釐清的是:不能將本次的體罰事件視為教練引發的單一事件。」
日文當中存在「体育会系(たいいくかいけい)」一詞,泛指重視精神態度、堅忍韌性的氣質以及講求絕對服從的上下關係體制。此詞彙的存在本身,已經隱約暗示日本社會對於體育所報持的態度及其大環境。日本文化當中原先就普遍存在嚴謹的上下關係,然而到了體育社團,更是嚴重,有些類似在台灣軍隊中常見的「學長學弟制」。前輩說一,後輩不敢說二,只得唯命是從。一切不合理的要求都是為了鍛煉堅忍不拔的性情。據說之所以演變至此的原因,在於不同文化間對於體育的認知差異。「體育」在西洋文化中源於「防止憂鬱的遊樂嬉戲」;然而日本導入「體育」的契機則是明治時代的「富國強兵」政策,當時為了「強兵」所實施的「國民體育」即為今日體育的前身。
相異於「想運動而運動」的其他國家,日本自從戰前就將體育發展的基礎編入到學校教育體制。不過想在學校進行體育活動,必然得賦予教育目的。此時浮上台面的便是「道德心理教育」。過去實行軍國主義時,體育活動和體罰幾乎可說是不可分割的。當時的教員無不以「心態顯於態度」為前提施行體罰,到孩童顯示順從態度前絕不善罷干休。而這樣的教育定位到戰後亦然沒有改變它的本質。
或許上述情況會被認為早已步入歷史,是舊一代的想法了。但是從本次事件當中便可窺見,球隊顧問面對大阪教育委員會仍以「激發隊員的士氣」、「為了燃起鬥志」作為施行體罰的理由,再再顯示了體育尚被視為道德教育一環,並根深蒂固地傳承至今。
然而從1970年代開始,升學之際必須繳交的內部申請書、調查書等文件當中開始出現對外比賽成績等欄位,使得學校社團的活動成績漸漸成為了升學的加分得力手段。如此一來,課外活動的優良成績間接等於申請上好學校的較高機率,家長們對於體罰也就漸漸默認,甚至還會感謝該教師「教導有方」。校方高層亦然,校長看到亮麗的升學榜單,也只得給予該教師正面評價,更別說要出嘴糾正了。再者,像是大阪府這樣、私立學校間競爭激烈的地區,學校的校隊強悍與否(表現好壞?)是個關鍵的宣傳點,能夠培養出優秀體育員的教練們自然也就容易受重用。
體罰通報明明早在2011年即被提出,當下卻只經過校長和大阪市教育委員們近乎「放水」似的簡易調查就過關一事,成為本次事件的爭議之處。這必須歸咎於學校大環境彌漫的氛圍,就是對於教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干預也不是、不干預也不是」的兩難局面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追根究底,由於社團活動並非全校師生都得參加,學校的教學準則當中對此本來就無明確內容指示,因而造成了任憑教員自由興政的狀態。事實上,考取教師執照所需的科目當中,也沒有任何針對社團活動管理的內容。體育社團教育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形式?教導什麼樣的內容?在沒有明確準則的狀況之下,教員們只得「無照駕駛」,憑著自身經驗即時應變,學生時代接受體罰的教員們便有樣學樣,故技重施施行體罰,惡性循環就此誕生了。
ーー如何屏除體罰?
究竟該如何屏除體罰?其中一個方法是明確表示社團活動屬於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治活動。
這次的問題在某種層面上,可以說是顧問教練秉持的「技術和心智都由我來磨鍊」之自負所致。因此和道德教育做切割,讓體育社團更接近「CLUB(俱樂部)」一字原意中所蘊含的「自治」含義或許才是個適當的做法。學生自主營運並進行訓練,回歸自強方針,教師則轉為輔助角色。為此,教師本身必須培養自治素養,學校的教學環境亦需整備出自治教育的養成環境。
特別是大阪行政區,有必要再度檢討教師是否處於能夠孕育自治素養之環境下。語出如此,是因為自從橋下徹擔任府知事的時代開始,大阪的教育政策便由大阪市長橋下徹一手主導的緣故。橋下市長顯現出的「以我政治主導解決」之姿態,無形中和顧問教練的「技術和心智都由我來磨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註:神谷拓准,1975年茨城県生,筑波大學大學院人間綜合科學研究所畢。現於宮城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從事體育教育學、課外體育論研究。專長為國、高中體育類社團活動之研究。兩年前開始在月刊「體育教育」連載「體育類社團活動教育學入門」。
新聞來源: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01210342.html?ref=comkiji_txt_end_kjid_TKY201301210342
http://webronza.asahi.com/national/2013012200001.html?ref=com_fbox
圖片來源:
http://lohas.nicoseiga.jp/thumb/2746000i
http://livedoor.blogimg.jp/hanatora53bann/imgs/4/e/4e07efb7.jpg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