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UR、無印良品攜手改造團地住宅 企圖吸引年輕族群進駐活化舊社區


讓團地更加美觀又適合居住。 最大的團地管理機構――都市再生機構(UR)改變以往的建築風格期望能吸引年輕人入住,目標是讓逐漸高齡化的團地能再現蓬勃朝氣。

位於大阪府堺市南區,由UR管理的泉北茶山台二丁團地,排列一棟棟大約45年前建造的房屋,登上狹窄的階梯打開沈重的鐵門,映入眼簾的是UR結合生活雜貨品牌MUJI所改造的公寓。

公寓規劃為47平方米的1LDK,房間粉刷以白色為基調,地板則鋪上淺茶色麻製榻榻米,拿掉隔間用的日式木製拉門(ふすま),簡潔的白淨廚房引人注目。原本為壁櫥的空間規劃成小房間,可以擺設書桌及電腦。租金每月為五萬四千日幣(約台幣14500元)。目前住在這裡的是小森輝子(37歲),和已訂婚的男友從二年前的春天開始在這裡生活,她說道:「擁有良好設計的房子租金太高我們住不起,但這裡的滿意度則是150%。」不只喜愛無印良品的產品,對於簡潔時尚的空間設計也很滿意。

UR從2012年開始,與擴展無印良品的良品計畫中的住宅子公司「MUJI HOUSE」合作,一同改造團地的公寓,目標在於吸引年輕族群住進高齡化的團地,從近畿地方開始,千葉和名古屋等地也逐漸展開改造計畫,預定增加至共計6個團地115戶的規模,進駐者大多是20、30多歲的年輕族群。此外,也以關西為中心設置可隨喜好變化的DIY(Do It Yourself)公寓共150戶。日本公寓退租時一般都必須恢復租屋原狀,但這些公寓在搬出時並不必撤除改造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在京都市西京區的兩個團地,和京都女子大學合作設計公寓。

・高齡化現象下出現的空屋
UR會以年輕族群為目標,主要原因在於長年居住在團地的年長者逐漸搬出,空屋漸增的緣故。團地大多興建於60~80年代,因此大多沒有電梯,年長者攀爬階梯到 4、5樓太過辛苦,搬遷出去的情形逐漸增加。UR所管理的住宅之中65歲以上的居住者比例,2005年為20%,十年後上升為25%,而最近的國勢調查中,佔總人口比例也從20%上升至23%,團地高齡化的速度比全日本的速度更快。

近年也有改造團地讓年輕人進駐,成功活化居民日常生活的案例。堀江翔太(25歲)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居住在UR管理的大阪府豐中市「新千里西町團地」,截至去年12月為止,居住者的平均年齡60歲以上,20幾歲的年輕人只有堀江一人,平時團地自治會幾乎沒有任何活動,雖然有團地內派送通知單或清潔打掃等工作,但仍人手不足。
堀江招集長輩們成立老人會,更召開搗麻糬大會等活動,他談到:「很多人來參加活動實在很開心」,剛開始對於居民之間的人際關係遠近有些猶豫,但漸漸融入社區,決定之後搬家也要到UR的另一處團地,更打算參加當地的團地自治會。

《都市再生機構(UR)》: 高度成長期的1955年,由供應大都市的居住需求而設立的日本住宅公共團體開始,歷經更名為「住宅・都市整備公團」,2004年7月轉型為現在的機構。管理的住宅日本全國共1711個團地,合計75萬戶,其中大多為30~40年屋齡的住宅,2013年租屋的空屋率超過5%。

報導:西山明宏


資料來源: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176RQ3H17PLFA00D.html


註1:團地:依照產業需求大規模建造的集合住宅。日本50年代開始由政府出資興建,也有不少財團企業為因應60年代所得倍增計畫而興建作為員工宿舍的團地。經過70、80年代長期的經濟成長以及泡沫崩壞後「失落的(二)十年」,現存的團地已成為不符合現代生活機能、暮氣沈沈的代名詞。

註2:

亦有建築界人士表示,比較海外和日本包含團地在內的集合住宅再生案,會發現日本相對注重的還是在平面上的琢磨,或許是基於日本人對於生活像的描繪較細膩,以及必須在極小面積中追求最大活用率所反映出來的。相較之下,美國、瑞士、荷蘭、奧地利等國家的再生案例著重的是立面操作、增改建工法以及如何生成社區共同體,平面則相顯簡樸。這樣的思維差異被說是戰後公團復興住宅長期以來將「隱私和安全性」潛移默化成住宅的最重要條件所造成的,光是由當今越是高級、昂貴的住宅越是強調隱私和安全性即可得知,但這同時更加深了對外關係的日漸稀薄。

而如今這樣的案子其實只是借用MUJI字號,改裝了內部做室內操作,從平面上去讀還是絲毫沒有脫離51C,換言之皮骨分離。當然更動團地本身的軀體有其難度,法令上的制約也不少,想要藉此吸引年輕人解決空屋問題並非下策,只是仍有討論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