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不唱國歌的老師們:日本「太陽旗‧君之代」訴訟


日本憲法第十九條明定,思想與良心自由不得侵害。其實長期以來第十九條的思想與良心自由在日本憲法的人權清單之中,可說是比較不受人注目的條文。當然,所有人都不會否認這個憲法條文在確保人民思想不受國家強行控制的重要涵義,但卻也不太能夠想像在現代社會中甚至還需要拿出如此古典的基本權利來對抗公權力。然而近年來,這項靜默地躺在憲法法典中許久的思想與良心自由卻又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將其拉回與國家權力的抗爭火線上的,正是一群來自教育現場的工作者-不唱國歌的老師們,從而也點出了日本轉型正義的實際困境。

本次相關訴訟的引爆點,來自於充滿爭議的日本國旗國歌問題。事實上,日本於1999年制定「國旗國歌法」後,才首次將國旗與國歌明文法制化。在此之前,「太陽旗」與「君之代」只不過是事實上作為國旗與國歌使用,並未有明文的法律基礎。然而對「太陽旗」與「君之代」反感的日本國民並非不存在,尤其是舉國飄揚「太陽旗」與讚頌天皇盛世的「君之代」讓人聯想起戰爭時期軍國主義肆虐的歷史,更使部分國民無法接受。然而就在1999年的「國旗國歌法」中明定「太陽旗」與「君之代」的法律地位後,日本文部科學省通知全國各地的教育委員會,下令要求各級學校徹底貫徹升旗與合唱國歌,對於不聽從指示而拒絕演奏、合唱國歌,抑或是在國歌合唱時不起立的教師們,都必須予以懲戒處分示警。

根據文部科學省的統計資料,在「國旗國歌法」制定後十年期間,全國各地共有超過1200名的教師受到懲戒處分,其中東京都的教師就占四成以上。強制執行的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於2003年下令課予轄內所有教職員合唱國歌並起立的義務後,隔年的畢業典禮中就向超過100名不願配合的老師們發出懲戒處分。而另一地的大阪也是如此,大阪府針對2009年開學與畢業典禮中不依從起立命令情況嚴重的三所學校,向42名教師發出嚴重注意的警告處分,隔年4月開學典禮中對同一所學校的2名教師課以懲戒。於該年度3月舉行的畢業典禮中,大阪府將三年級導師中不起立者超過半數的學校列為「問題學校」,更且於同年6月大阪府議會明文制定地方條例,強制課予地區內的公立學校所有教師起立合唱國歌的法律義務。對此,約有250名教職員於其後成立自救會,提出訴訟請求撤銷這些限制教師自由的懲戒處分並要求損害賠償,此外約有50名因為懲戒處分而不受續聘的教師也提出訴訟,約有370名教師也提出確認起立合唱義務不存在的確認訴訟。

最早提起訴訟的原告,在開學典禮中拒絕伴奏「君之代」的國小音樂老師福岡陽子說道:「全世界都藉由大戰的反省而確立了人權這樣的重要思想,並且在這之中誕生出憲法。在自己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老實說我沒有去想過人權有沒有受到侵害的事。地方法院傳喚早稻田大學專攻憲法學的西原博史教授出庭表示意見時,西原教授明白表示這樣的不合理職務命令,就是逼迫教職員們背叛支撐起自我生命與人格的重要信念,不得不踐踏自我信念者,之後將無法再次形塑自我的人格,也不可能獲得完滿的人格性質。西原教授陳述完之後大概半分鐘,我還在想教授是不是說的太嚴重了。然而,隨即再回想自己到底為什麼堅持不彈奏國歌並且鬧得滿城風雨,我終於理解自我人格的形塑遭到剝奪,是多麼過份的一件事情。」

只可惜福岡陽子從一審開始一路敗訴,2007年最高法院作出終局判決,同樣駁回福岡老師的請求。最高法院認為,要求原告教師以鋼琴彈奏「君之代」的職務命令,並無法視為是直接否定該教師的歷史觀與世界觀之作為。對音樂老師而言,在開學典禮上眾人合唱國歌之時彈奏「君之代」的行為,在通常情形下是可以被預見並且也是被期待的行為。因此,難以將伴奏行為評價為向外界表明特定立場及思想之行為,也無法該當於強制或禁止個人抱持特定思想,或是強制各人表明是否抱持特定思想的行為。從而,該職務命令在目的上以及內容上,都難以視為不合理,尚屬合憲。最高法院於本案中直接否認強制伴奏與思想良心自由的關連性,以簡單的幾句理由駁斥這些教育現場工作者所面臨的信念煎熬。

在拒絕伴奏事件訴訟後,違反起立合唱命令而被課以懲戒處分的教師們所提起的相關訴訟,最高法院也於2011年5、6月間陸續作出四則內容立場大致相同的終局判決。最高法院表示,雖然無法否定這些要求教師帶有敬意地起立並合唱國歌的職務命令仍屬「間接」限制當事者的思想與良心自由,然而衡諸學校教育的目的、畢業典禮等教育儀式的意義與形式、相關法令規定意旨、地方公務員的地位及性質、該職務的公共性等要素,綜合考量該職務命令目的、內容以及限制的樣態等,起立合唱命令仍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並未違反憲法規定。

緊接在行政與立法部門的「強制愛國」後,最高法院的僵硬且空洞的判決說理,也在司法上持續挫敗這些不唱國歌的老師們。然而,對於這些最高法院判決的批評意見卻也不在少數,而聲援這些教師的聲浪也逐漸高漲。正如最高法院千葉勝美法官的補充意見書中所述一般,國民打從心裡敬愛,才是國旗與國歌原本的意義與目的,從而對於國旗國歌問題的最終解決,絕非將國旗國歌成為強制性敬愛的對象,而是營造一個自發性敬愛國旗國歌的環境才是正道。

自民黨於去年大選取得政權後所要推動的憲法修正案中,其中之一受到注目的即為將「太陽旗」與「君之代」明定於憲法條文,換言之,將國旗國歌從原先的法律提昇至憲法位階,以強化這些「強制愛國」的行為基礎。這些不唱國歌的老師們,仍然不願乖乖束手成為政府想要的「艾希曼」,這場愛國與良心之間的戰爭尚未結束,也還是日本社會必須正視及省思的重要議題。

圖片來源:http://www.labornetjp.org/news/2012/0209hokoku

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伊勢神宮式年遷宮


今年是伊勢神宮二十年一次的大祭典,「神宮式年遷宮」舉行的一年(第62回)。由正殿開始,境內的建築物全部改建,重新製作殿內的裝飾、神寶,並將神明遷移至新殿,是日本國內最為重要的祭典之一。天武天皇年間,神宮自古流傳的神宮式年遷宮被制度化。第一次在內宮(皇大神宮)舉行神宮式年遷宮則是在持統天皇4年(西元690年)。後來在戰國時代雖曾中斷,1300年來仍繼續保留這樣的傳統行事,並在平成五年(1993年)秋天依循古禮舉行了第61次神宮式年遷宮。

伊勢神宮是以掘立柱(在地面挖洞後不使用基石,直接立起梁柱)和萱草屋頂為特徵的神宮建築中,全日本唯一被稱為神明造(神社建築樣式之一)的神宮。以可追溯至彌生時代的高床式穀倉建築為原型,至今仍向人們展現其樣貌。到有濃郁檜木香氣的建築竣工為止,總共需要花費約十年建造時間。在這段期間內,以砍伐御料木(神社建材)時所舉行之祭典為始,有著一系列為祈求御造營(建築神社、宮殿的工程)能平安順利而舉行的各種祭典;還有召集舊神領民(宮川以東和磯町、川端町的居民)一起參加的各式活動。

與御造營共同進行的「御裝束神寶」也依循古法訂製而成。御裝束,指正殿內外裝飾的御料(材料)的總稱。計有525種,1085件。而神寶則指各式家具道具等日用品。計有189種,491件。除了守護並傳承優秀傳統工藝之旨外,御裝束神寶和御造營一樣都是式年遷宮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

進行內、外宮兩座正宮與14座別宮一起遷宮的大祭典,也被認為有著歷史上「皇家第一要事、神宮無雙工程」的意義。對皇室來說是重要祭典,對神宮來說也是實現其永恆性。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福島核電廠VS台灣核電廠


台灣核電廠放射汙水一漏四年-日媒報導

1970年代開始運轉的台灣第一核能發電廠,其第一、二號機使用完的核燃料冷卻池周圍,自2009年開始持續外漏含有銫等放射物的汙水,直到本月八號才被發現。因為漏出的汙水量不大,據判斷對環境影響不深。握有監督行政機關職權的監察院,指示台灣電力公司要盡速查明原因及提出因應汙水漏出之對策。

依據監察院說明,至今一號機流出了15公升的汙水,二號機則約有5公升。烏水中含有鈷、錳等放射性物質,且逐年增加當中。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後的2011年3月,當地報紙報導了此則核汙水外漏消息,核電廠相關單位因此展開調查。


資料來源:
http://www.47news.jp/CN/201308/CN2013080801001470.html


福島核電廠的汙水問題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被發現受到放射污染的地下水流入海中,且問題的嚴重性日益增加。日本政府為求根本性的解決此一問題,開始檢討具體因應對策。從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迄今已達兩年五個月,為何會導致事情演變成今天這樣的情況呢?

◎政府開始檢討根本性的對應方式

在福島核電廠中,因為事故而外洩的放射性物質是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殘留著,比方說附著於建築物或地面,或者是混入地下水中。在此地,從核電廠靠山之一側,每天大約會有1000噸的大量地下水會流入廠域,增加了汙染水量,並且其中一部份污水開始流入海水中。

本月八號政府召開專家會議,檢討該汙染水問題。會議成員為研究環境與地下水之專業人員,以及東京電力公司的負責人。該會議中,茂木經濟產業大臣指示要找出根本性的對應方式。並且加以檢討:▽為了儘量減少污染水量,對於從反應爐廠房靠山一側,汲取受汙染前的地下水等,將這些放射物質濃度在法令標準以下的水直接排入海中,以及▽在既有堤防上再加設全新的壁面,以防止汙染水流入海中等對策,預計於九月中旬整理出最終決議。

◎究竟現在是何種情形?

為何在事故發生後兩年五個月的今天,才採取這樣的行動呢?這與至今為止的事情經過有相當大的關係。今年五月之後,從福島第一核電廠靠海一側的觀測用井中,檢驗出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此後,慢慢發現核電廠港口區海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也日趨上昇,被認為是汙染水已經流入海水當中。然而,東京電力公司公開承認汙染水的外流,卻是在七月下旬,也就是在從觀測用井中檢驗中放射性物質後經過兩個月的事情。

根據經濟產業省的估計,每天流出的汙染水大約有300噸,如果以鐵桶計算的話,大約會超過1500個鐵桶。但這樣的估計數字是否正確,則無從得知。為了防止汙染地下水流入海中,東京電力公司目前正在進行外圍工程,將強化堤防沿岸的土地,希望能夠形成堵住這些汙染水源的高牆。然而,這樣的工程反倒有可能造成被堵住的地下水水位持續增高,最後越過高牆防線而流入海中。

在東京電力公司對於汙染水的風險管控竟是如此過度樂觀的情況下,由於尚未掌握更為詳盡的狀況,以及該問題的後續被迫交由後手處理,因此日本政府認為有必要盡快採取因應措施。

◎未來預想

對於已經沈積在核電廠建築物或地下設施中的高濃度汙染水,要使其如何能不流入海中,也是一大問題。東京電力公司已開始進行一項計畫,以凍結地下水的方式,圍著各廠房四周,總計環繞1400公尺,在地面下形成一道「冰壁」,藉此來封住這些高濃度的汙染水。

然而,如此大規模且長期間凍結的「冰壁」毫無前例可循,其實際效果也不甚明確。此外,目前也尚未詳細瞭解地下水的流動以及汙染狀況。在八號的專家會議中,也確實有意見認為如果無法掌握地下水動向的話,今後新的問題仍舊會層出不窮。

現況對於汙染水問題的解決方向仍不明確,由於可能影響未來四十年後所要進行的廢爐工程,因此必須一方面慎重確認風險,一方面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為什麼「半澤直樹」沒有主題曲呢?


收視率一馬當先的熱門日劇「半澤直樹」,終於也進入了後半部。雖然半澤的平均收視率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銳不可當,不過有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半澤直樹沒有主題曲呢?

在過去,收視率高的日劇,其主題曲大多也會成為當紅的話題,兩者相輔相成之下,日劇本身的收視率也會再提高。舊一點的,有90年代的「101次求婚」配上恰克與飛鳥的「SAY YES」、木村拓哉主演的「美麗人生」則是配上B,z的「今夜在月色之丘」(2000年)、最近則有「家政婦三田」(2011年)與齋藤和義的「想變得溫柔」等組合。

我們請教了TBS的製作人伊與田英徳,他說「我們希望能透過有凝重感的音樂,讓觀眾感受到劇中的世界,所以拜託了服部隆之先生。」

導演福澤克雄過去也曾在「華麗一族」(與半澤直樹同樣為週日晚間播出的日劇)中,採用過服部的配樂。沒有主題曲、插入曲的戲劇,也確實比較容易表現出凝重感跟節奏。藝能評論家肥留間正明是這麼說的。

「目前為止的日劇,大多是跟唱片公司合作,讓主要演員唱主題曲。不過,半澤直樹並不是這種由製作方的角度出發,而是著重於觀眾角度的日劇,正是如此才能大受好評。乍看之下,沒有主題曲的作法顯得有點單調,但卻使得觀眾能專注在實力派演員的演技上,從而深深地被吸引住。正因為半澤是不受其他考量影響的「正統派」日劇,才能如此大受歡迎。」

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世代或許會被悲傷場景的感人插入曲打動,但是半澤直樹是以成人為主的日劇,而且劇情緊湊,類似國外的懸疑劇,十分有趣。接連放著跟劇情毫無關係的配樂,而堺雅人鮮活的演技隨時都可能撼動觀眾的心。最近在美國,也有不少沒有主題曲的電視劇。

心理學博士的鈴木丈織老師指出:「即使在特定的場景也不播放主題歌,可以讓每個觀眾以自己的節奏感受戲劇本身的張力,即使每個人感動或是憤怒的場景不同也沒關係。觀眾對於劇情本身有許多感受,能夠讓自己與劇中角色產生連帶感。當然,藉由主題曲也能引起很大的感動,但是沒有主題曲,可以讓觀眾較容易將自身的遭遇與劇情重合,比較容易引起長久的共鳴。」
此後,說不定會陸續出現模仿半澤手法的連續劇。


新聞網址: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814-00000001-nkgendai-ent
圖片網址:http://news-susume.info/wp-content/uploads/2013/08/ae46b1f460ee46f789c27b264a6cb421.jpg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願望隨風飄逸-夏日七夕


七夕在日本指西曆七月七日這一天,或是七月六日晚上的活動。原本雖指的是農曆的七月七日,但現今大多已改用西曆。日本東北地區也有晚一個月,於八月七日進行的習慣。七夕,也稱為織女祭、星祭(為求消災祈福而供養七星、九曜、十二宮、二十八宿的法會)。七夕混合著從中國傳來的行事、日本自古以來的傳承、跟盂蘭盆節有關的民俗活動等等各式要素,一直流傳至現代。

歷史上,奈良時代的宮中就有舉行從中國傳來的「乞巧奠」。在清涼殿(皇宮中的殿社)的東庭擺上桃子、梨子、茄子、瓜、大豆、鯛魚干、薄鮑魚干等供品,祭拜牽牛織女二星。古代的織部司(掌管紡織、染色的宮廷部門)也會在七月七日織女祭這一天舉行延喜式。兩者都是宮廷或貴族的習俗。室町時代之後,以歌供奉七夕的風俗開始流傳,並在七夕玩七種遊戲以討吉利。江戶時代後,七夕活動成為武家(武士之家)年中重要行事,並成為五節供(七草、雛祭、端午、七夕、重陽)之一。在江戶市中,可見到人們在笹竹(小型竹子總稱)上綁上五色紙或細線後立在屋簷邊,到今日逐漸成為七夕風情的代表。但是一樣從江戶時代開始發展,長野縣松本地方,則會在屋簷邊吊上穿著衣服的七夕小孩人型板,祈求當年出生的孩童能無病消災,至今也保留著這個風俗。同樣是七夕,農民階層與貴族武士卻傳承了不一樣的文化。

關於七夕的日文讀音,日本自古以來迎神祭拜時,會讓乙女(少女)在水邊棚子(たな)裡搭建的機屋(はたや,紡織屋)內度過一晚以等待神明降臨。所以被稱為棚機女(たなばたつめ)、乙棚機(おとたなばた),最後就變成七夕(たなばた)。七夕的晚上在水邊舉行禊(用乾淨的河水海水洗淨身體除去汙穢),翌朝由神明為人們帶走穢(髒汙)。現在仍在各地流傳的水浴也是受到這樣的影響。有地方習俗在七夕這一天,人們一定要洗髮及清洗食器。關東地方北部則有人和家畜(牛馬)必須水浴,好讓睡魔隨著河水流走的風俗。青森縣弘前地方的「佞武多」即是指這種七夕水浴。如此就可以把妨礙秋天收成工作的睡魔、惡靈趕跑。

除去惡靈這種想法,後來又轉變成流水,也就是祈雨的習俗。傳說七夕這天即便只下一滴雨,這一年也會豐收;反之若完全不下雨,牛郎織女星見面後則會產生惡神,散布疾病、農作欠收。中國的傳說在日本的民俗之中被加進了消災解厄的概念。

日本七夕的傳說記載在室町時代的「天稚彥物語」裡的「異類婚姻譚」。描述少女與大蛇結婚的故事。現在雖稍有改變,但仍在全國廣為流傳。而這些故事其實都根源於「天人女房」(奈良時代開始的羽衣傳說,也就是中國的牛郎織女故事)。

天人女房是在描述一名仙女在沐浴時,有個年輕男子在一旁偷看,並把其中一位仙女的羽衣藏起來。沒有羽衣回不了天庭的仙女就成了男子的妻子。孩子出生之後,有一天仙女從孩子的歌謠中得知羽衣藏在穀倉裡,仙女就穿上羽衣帶著小孩返回天庭去了。仙女離去前留下了瓜果的種子,男子種下瓜後就順著藤蔓爬上天庭,並在仙女的幫助下解決了天帝所出的難題。但是男子打破禁忌剖開瓜果,瓜果中流出的水變成了洪水,男子被水流沖走,而這條河就成了天之川分開兩人,只能在「七日七日」相聚。但男子卻又誤以為是「七月七日」,從此仙女和男子就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見面了。

日本七夕的活動要素很多都跟孟蘭盆節有關。例如舉行盆道(修剪墓地和村莊附近道路的雜草以利先祖歸來)、盆之市(販售佛教用品的市集)等。在七月滿月(15號)時的盆與朔日(1號)的中間,7號就被設定為一個基準,再結合其他的七夕要素就形成了今日的形式。中國來的乞巧奠是當初的貴族所流傳,在這一天舉行祈求晴天的星祭,屬於乾燥文化圈(乾燥氣候的文化)的習俗;而自古崇敬農神的日本民間則將お盆與消災解厄的風俗結合,祈求雨天,加入了濕潤文化圈(潮濕氣候文化圈)的要素。現在的日本七夕已將兩個氣候的文化融合為一。


照片中笹竹色紙文字:
希望可以變得不偏食不挑食。



資料來源:
http://100.yahoo.co.jp/detail/七夕/
圖片來源:
http://blog.so-net.ne.jp/_images/blog/_839/chibikro/8315982.jpg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終戰? 戰敗? 光復節?


◎各地的抗議行動:對安倍政權「保守化」焦慮

韓國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李鍾杰等三名國會議員,原本預計於本月14日、15日造訪日本靖國神社進行抗議並朗讀行動聲明稿,表達對於安倍晉三政權漸趨「保守化」的憂慮。韓國外交省報導官也表示「韓國政府、韓國人民,終究不能接受日本當局派內閣閣員參拜將侵略戰爭合理化的設施」。雖然韓國議員於靖國神社的抗議行動於今日正午左右,遭到日本警察以「恐與神社現場的日本保守團體起衝突」為由勸退,議員們仍將聲明稿發送給現場記者,並表示安倍晉三政權近來試圖將日本重新軍國主義化的行為,將阻礙日韓關係的穩定發展。

與日本列島相望,韓國的朴槿惠總統也在「光復節」記念儀式的演說中批判安倍政權的歷史觀點,強調「若沒有直視過去的勇氣、以及關照他人傷痛之能力的話,未來將難以建立日韓兩國的信任關係」,並向日本當局要求具體的改善行動。

兩天前的13日,韓國的12名舊日本軍慰安婦才剛剛向首爾中央法庭申請民事調停、對日本政府提出一人880萬日圓的損害賠償,並號召次日於日本大使館前的抗議行動;台灣僅存的6名舊日本軍慰安婦以及其支持團體,也在14日於台北日本交流協會前聚集,要求日本政府的公開謝罪以及賠償。韓國的慰安婦團體更將8月14日訂為「世界慰安婦之日」,與美國、德國等9個國家聯合舉辦抗議集會。

◎憂心外交關係,安倍首相僅以黨魁之名奉納

關於靖國神社問題,安倍晉三首相日前曾在答辯以及記者會中談及「希望能夠繼續向那些為日本犧牲性命的人表示尊崇之心」,但被問及終戰之日當天是否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時,安倍晉三首相則曖昧地表示「光是回答『去』或者說『不去』,好像都會演變為外交問題」,並未確切回應。

今天,曾經表明於2006年至2007年首相任內因「無法參拜靖國神社而悲慟至極」的安倍晉三首相並未前往靖國神社,而是透過代理人獻上由安倍個人出資的玉串料(註釋一)。安倍首相的不參拜行為,被認為是顧及因尖閣諸島(釣魚台)問題、以及竹島問題而惡化的日中、日韓關係所致。

◎拜與不拜 日本歷代首相焦慮

安倍晉三首相未於親自參拜靖國神社。而實際上,日本的歷代首相皆面臨過是否參拜經國神社的難題。以國家代表者的身分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將抵觸日本憲法中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並且可能蒙上「A級戰犯合併祭祀」問題的陰影(註釋二)。

二次大戰結束後,首次於1975年的終戰之日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的是當時的三木武夫首相。因為標榜「以個人名義的參拜」而不使用公用車,祭祀時使用的玉串料也由個人出資,並主張個人的信仰自由應該被認可。

1985年的中曾根康弘首相則首次創下「官方參拜」的先例。85年的前一年,基於內閣官房長官的私人顧問機構所提出的「在不牴觸政教分離的原則之下進行官方參拜」之提議,中曾康弘放棄了神道教「二拜二拍一拜」的祈禱方式,單以「一禮」完成靖國神社的參拜。

然而,中曾根首相也於隔年的的8月15日放棄靖國神社的參拜。理由是因為東条英機前首相等於二次大戰中被判定為A級戰犯者的靈位併入了靖國神社。考慮到在中國與韓國所引發對日本當局「將侵略戰爭正當化」的批判聲浪,該年的參拜因此作罷。

二次大戰的A級戰犯的靈位於1978年被併入靖國神社。雖然具體的前因後果尚未被釐清,但戰後持續前往靖國神社參拜的昭和天皇,也在A級戰犯靈位併入靖國神社後,停止了參拜活動。

2001年就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則大方表明將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雖然實際上小泉純一郎仍舊選擇避開終戰之日進行一年一度的參拜,日本的對中與對韓關係卻持續惡化。2006年,小泉純一郎首相終於在於卸任前於终戰之日參拜靖國神社。然而在任期中的2004年,福岡地方法院則認定以首相身分進行參拜為違反憲法政教分離原則的宗教活動。

主張超越上述的各種限制,設立無涉宗教的國立追悼設施、或者將A級戰犯的靈位遷出靖國神社的意見也所在多有。只不過政府內部以及國會中的討論仍然維持原地踏步,現實上的可能性尚未清晰。

首相的參拜與否,雖然局限於當政者的當時政治判斷,「靖國神社問題」無疑地反映出尚未被嚴肅對待的各種戰爭責任問題,以及日本與鄰國出入極大的歷史詮釋。而因這些歷史因素衍生出的政治效應與角力,都在在考驗著安倍政權以及自民黨團隊的保守史觀以及外交策略。


註釋(一)玉串料
玉串指的是於神社進行法事時所供之奉納物,通常為捆有紙垂、木棉的森氏紅淡比(榊:Cleyera japonica)。若以金錢代替玉串作為奉納物,則稱玉串料。

註釋(二)A級戰犯合併祭祀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東京召開的「極東國際軍事法庭」認定以日本前首相東条英機為首共28名政治、軍事將領為A級戰犯。罪名為「計畫並實行危害和平的侵略戰爭」。其中包含東条英機等7人的死刑,以及另外16名將領的無期徒刑。但獲判無期徒刑者中扣除於牢獄中過世者外,A級戰犯皆在1956年得到釋放。其後包括東条英機等戰爭責任者共計14名A級戰犯更被追認為「昭和殉難者」,並在1978年成為靖國神社祭祀、慰靈的對象。此舉引起外界廣大的爭議,昭和天皇也因此中止了長達8年的靖國神社參拜活動。



新聞來源
http://sankei.jp.msn.com/affairs/news/130815/crm13081512470003-n1.htm
http://www.asahi.com/international/update/0814/TKY201308140043.html?ref=reca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TKY201308140616.html?ref=comkiji_txt_end_s_kjid_TKY201308140616
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30814/k10013762461000.html
http://www.yomiuri.co.jp/editorial/news/20130814-OYT1T01409.htm

圖片來源
http://blog.goo.ne.jp/aboboa/e/63ecc103f3eac2281f15f9e99ec47df6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炎炎夏日,請留意寶特瓶中沒有喝完的飲料


炎熱的天氣中,為了預防中暑,水分的補充雖然是不可欠缺的,但是寶特瓶中喝剩的飲料,還有意想不到的陷阱存在。

這個時期為了防止中暑,必須多補充水分。街上來往的行人經常會準備的是寶特瓶裝的飲料。然而,飲用寶特瓶裝飲料,也不能疏忽大意。因為直接對嘴喝寶特瓶裝飲料會將口中的細菌帶入喝剩的液體中,讓細菌在液體中繁殖。至於會增加多少細菌呢,日本富士電視台News Japan節目做了實際驗證。

實驗時所準備的飲料是麥茶、運動飲料以及咖啡牛奶。實驗中不刷牙,在購買飲料之後分三次直接對嘴喝一口,第一次是購入後立即喝,第二次是4個小時後,第三次是8個小時後。之後這三種飲料都放入保持一定溫度與濕度的機器中。假定為真夏日(最高氣溫高於攝氏30度以上的日子),將溫度設定在30度,濕度設定為60%的情況下。

FCG総合研究所的橋本一浩博士表示,「在放置4個小時,8個小時以及24小時之後做了檢驗,隨著時間的變化,細菌的數量不斷地增加。」在8小時後所做的檢驗中,在麥茶和咖啡牛奶中檢測出了一般的細菌。接著,在24小時之後,在麥茶中的細菌約50萬個,在咖啡牛奶中的細菌約1600萬個,可以看出細菌數量急遽地增加。

東京家政大學生活科學研究所藤井建夫所長表示,「牛奶本身蘊含了很豐富的營養,如果將這些菌放一晚,我想細菌的數量是會增加的。」另一方面,細菌的數量幾乎沒有變化的是運動飲料。藤井所長則說,「那是因為運動飲料類通常通常酸度比較酸,所以比較不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在夏天攜帶寶特瓶飲料時所需注意的是,「因為直接對嘴喝時,口中的細菌或是食物會跑入喝剩的液體中,成為滋生細菌的原因,所以盡可能的將飲料倒入杯子飲用,或是盡可能的在短時間內將它喝完是很重要的。」


新聞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videonews/fnn?a=20130806-00000250-fnn-soci
圖片來源:
http://www.jarokko.or.jp/agreen/topics/0808_2.htm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熱血的甲子園昨天開幕 松井秀喜選手關注球場健兒們


第九十五回全日本高中棒球選手權大會8號在兵庫縣西宮市的甲子園球場開幕。高中的棒球選手們在這個棒球聖地展開為期15天的連番熱戰。

昨天早上九點開始的開幕式是由受到福島核災從故鄉福島縣浪江町到福島市避難並且以甲子園為目標的福島東高隊長今泉翔太帶領大家入場。隨後緊接著的是以連霸為目標的去年夏天冠軍大阪桐蔭(大阪府)等,47都道府縣的49支隊伍由區域北到南依序進場。選手宣誓則是由帶廣大谷(北北海道)的杉浦大斗隊長強力宣誓「絕對不放棄,相信夥伴,相信未來,比起現在更加的往前進」。

曾活躍於日本巨人隊和與美國洋基隊的職業選手松井秀喜也蒞臨甲子園。松井秀喜選手在21年前1992年甲子園第74屆大會,曾以星稜(石川)的選手身分出場。在開幕式前,當松井選手走到了球員休息區時,他說「當時的記憶又都回來了」。在開幕式,看到年輕又有元氣行進的學弟們,松井秀喜說,「有活力的比賽是甲子園的傳統,我為此感到驕傲」,並且為這次出賽的選手們加油,希望他們可以在最棒的舞台努力展現藉由練習而培養出的球技。


新聞來源:
http://www.tokyo-np.co.jp/article/sports/news/CK2013080802000240.html
圖片來源:
http://www.asahi.com/sports/update/0808/OSK201308080003.html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原爆之子的戰後人生――「『原爆之子』其後」準備出版


8月6日,距離1945年廣島原爆已經過了68年。【島弧・黑潮】為您介紹有關原爆證言出版書籍以及相關網頁。


岩波書店在原子彈投下的六年後,出版了「原爆之子」一書,書中收集了廣島原爆受害孩童共105人的作文。這些孩童們在戰後怎麼活下來的呢?收錄其中37人的手記的「『原爆之子』其後」於本月中旬出版,在此書中,他們道出對和平時代的感激之情,也寫下面對放射線的恐怖及對於原爆受害者的差別待遇的心情。

書寫這些作文的的孩童們的聯誼會「『原爆之子』きょう竹会」的會長――廣島市安佐南區的早志百合子(77歲)收集了這些手記。自1989年開始,她便開始對成員募集原爆後的人生故事書寫,而契機是一同在家中遭遇原爆的母親政子的死亡。政子的甲狀腺癌轉移,反覆進行了七次手術。即使如此,政子仍持續訴說著「我絕對要熬過去」。早志百合子回顧了母親的人生,開始有了想傳達原爆受害者在原爆後的人生故事的念頭。

不曉得是不是痛苦的回憶太多,手記一直很難募集。但是早志百合子想為原爆的悲慘與和平的重要性留下紀錄,傳給未來的人們。她把這樣的想法用信寫給每一個人之後,開始收到一些回信。「家人團聚一起吃飯,幸福地度過每一天」、「有了孫子,每天幸福地生活著」,有充滿著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文字,還有對於原爆所帶來的病症的不安,像是5歲時遭遇原爆的女性寫著「諸如身體狀況差的時候,就會開始擔心這是否是體內殘留放射能所造成的影響」,1974年喪母的男性則寫著「接著就輪到我了吧」,揭露了這樣的內心曲折。

遭遇原爆時就讀中學二年級的女性,戰後,自己的公公、父親、哥哥與表親接連因為肝癌或白血病病歿,訴說著「舉廣島與長崎為例,就應該非常足夠讓人瞭解核能的恐怖,不能再讓這種不幸的事情發生」。也有女性寫著「最痛苦的回憶就是結婚的事情」,因為遭遇原爆被男性疏遠,「(這種事情發生)三、四次之後,就連我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原爆失去父親的另外一位女性,與未婚夫返回婆家時,聽見公公對他的兒子說「你可以接受單親家庭的女兒嗎」。

早志百合子把到1999年為止收集到的33人的手記印刷了300本,捐贈給廣島市內的中學。之後因為「希望有更多人來讀這本書」,開始接洽出版社,而於今年5月,由位於東京文京區的「本の泉社」允諾刊行本書,書中更新增了4人的手記。早志百合子在86年發現罹患乳癌,一年後因為心臟病發作倒下,她說「原爆之子的人生,毋寧是戰後更為艱辛。希望可以留下歷史紀錄。」


註:「原爆之子」一書,是已故廣島大學教授長田新先生,集結了廣島的孩子們的被爆體驗所編輯出版的書籍。在1951年10月出版,而在1952年由已故新藤兼人導演將本書拍成電影。本書也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現在則由寬版岩波文庫(ワイド版岩波文庫,B6尺寸,字體較大的文庫本)分為上下兩卷販賣中。

相關網頁介紹:
1、紙碑,http://h-s-o.net/shihi/ja/index.html (日文)。
紙碑是1981年廣島原爆養護設施「舟入むつみ園」開設十周年與被爆35周年紀念,由設施中72名被爆者所寫的被爆體驗的證言集。除了被爆體驗之外,執筆者也提及許多被爆後的生活。希望可以藉此讓讀者了解到原爆的可怕,與因原爆所帶來的生活變化。
2、市民所繪的原爆圖說,http://www.pcf.city.hiroshima.jp/BPW/index.html(可選擇中文頁面)。


新聞來源:
http://digital.asahi.com/articles/OSK201308050010.html?ref=comkiji_txt_end_kjid_OSK201308050010
圖片來源:
http://www.pcf.city.hiroshima.jp/BPW/japanese/27.html
繪圖者圖說:這些都是被炸的半死不活的人們。當中也有已經死去的人。木板隔間的教室裡鋪著稻草蓆,讓那些因原爆而被炸得半死不活的人躺在在草蓆上。這些人看起來一個傷得比一個重,密密麻麻填滿了教室的地板。我則一個人一個人的找著,看看有沒有弟弟的身影,一邊跨過被燒傷的人,一邊避免踏到他們的手腳。我的精神狀態也並不正常。我想自己真是不簡單哪,走過了這樣的修羅場。

本圖為「收容所裡的被爆被收容者」。繪圖者是石川文恵(被爆當時16歲,繪圖時46歲)。所繪的日期與場所是1945年8月7日,離爆炸中心距離3050公尺的己斐國民學校教室中。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洪仲丘死亡事件


在8月3日晚間,台北的總統府前舉行了一場抗議集會,這場集會起因於7月上旬在台灣陸軍基地發生的服役中年輕人受到了近乎虐待的嚴苛訓練而死亡的事件,根據台灣政府當局指出,約有十萬人以上聚集,而集會的主辦者方面則認為集會的人數在二十萬以上。

針對政府的抗議活動,在台灣能夠集結如此的人數是史無前例的。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馬英九政權雖然已替換了國防部長,但是這也再次顯示了台灣社會對於政權的不信任感仍然非常強烈。

在這次集會中,年輕人的身影十分引人注目,他們向馬英九政權表達「想要知道事件的真相」等訴求。為了回應這場集會,行政院長江宜樺在集會的同一天晚上召開記者會,承諾將在政府內設置士兵死亡事件的真相究明委員會,竭力出來滅火。

除此之外,共同通信社也做出了有關洪仲丘死亡事件的報導,雖然當時的國防部長已經引咎辭職,軍事檢察署也已依虐待致死罪等罪名起訴18名長官,但市民對於軍方包庇自己人的不滿仍然十分強烈。


新聞及圖片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30803-00000109-jij-cn (時事通信社)
http://www.47news.jp/CN/201308/CN2013080301002083.html (共同通信社)

2013年8月3日 星期六

民間人士請求戰爭補償的困難之處


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已68年。直至今日,仍然有民間人士奮鬥不懈地向國家請求補償。就行政面而言,政府毫無補償民間的戰爭受害者的意思,於司法界,也看不出有判決政府需做出補償的可能性。雖有立法提出補償法案,促使司法做出補償判決此一方法,但國會也遲遲未能回應立法要求。對於戰爭受害者的求償,行政、司法、立法三權持續地操作著「戰爭損害忍受論」,直至戰後的今日。

司法界憂心造成財政負擔 空襲受害者組成求償協會

「打倒戰爭損害忍受論!」「奮戰至死!」5月10日的下午,約30名的東京大空襲的受害者,在最高法院(東京都千代田區)前高聲抗議。2天前的8日,最高法院第1小法庭的横田尤孝法官,判決請求國家補償的原告方敗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對日本全國各地約200個都市進行空襲,約50萬人因此喪生。光是1945年3月10日的東京大空襲,就奪去了約10萬條人命。自53年起,國家對原日本軍人、軍眷、遺族以撫卹金等各種方式進行補償、援助,累計至今已超過50兆日圓。但是對民間的空襲受害者卻沒有任何類似的措施。國家提出的理由是,因為軍人跟軍眷與國家是「僱傭關係」,但是一般的民間人士則否。 然而因為國家發動的戰爭而受害,就這一點而言軍人、軍眷跟民間人士都同樣是受害者。東京大空襲的受害者們提出「法律應當平等」「戰後補償不應有差別待遇」的訴求,於2007年向東京地方法院上訴,原告高達132人。然而,地方法院在09年、東京高等法院在去年都駁回了上訴。而本次最高法院亦不受理上訴,也不說明不接受的理由。

原告團的團長星野宏(82歲)悔恨地說:「沒想到司法如此冷酷。」辯護團長中山武敏(69歲)也說:「英國與法國、還有與日本同是戰敗國的德國跟義大利都能補償民間受害者,為什麼日本不行?」

各大報都在九日的晚報刊登最高法院的決定。從頭版頭條到社會版的第一頁小專欄為止,呈現了對補償問題的各種看法。大阪大空襲的23名受害者也在09年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告訴、請求國家補償,但是於11年敗訴。向大阪高等法院再上訴,今年1月再度敗訴。目前正向最高法院上訴中。

除了空襲之外,也有許多人在二戰中遭受各種其他損害,因而上訴請求國家補償。然而橫梗在原告們眼前的,是名為「戰爭損害忍受論」的一堵高牆。也就是認為「既然國民全體在戰爭中都曾蒙受損失,所以大家都應該要忍耐」的「法原則」。

忍受論起源於1968年的最高法院判決。原告因為戰爭而失去了在海外的財產,就此請求國家補償卻遭到駁回。1987年,在名古屋的空襲受害者請求國家補償的案例中,最高法院第二小法庭也沿用了此一原則。

基於忍受論做出的此類判決,促使國會提出立法救助受害者。在70~80年代間,社會黨等在野黨向國會提出了14次的「戰時災害援護法案」,但都未能通過。這是因為站在行政立場,政府憂心如果擴大對民間的災害補償,會造成國家財政困難。而司法界也抱持同樣的看法,在東京大空襲的求償案件中,東京地方法院表示「如果把一般的戰爭被害人也包含在內,對所有的被害人做出補償、補助的話,有可能會需要相當龐大的預算」。

在審理東京大空襲的求償案時,1、2審都對於原告主張「國家應有義務對一般被害人給予救濟、補助」,表示「可以理解原告的心情」,但是並沒有做出任何補償。原告的律師中山氏表示:「我們並不是來尋求法院的理解或是同情。法院此舉等於是放棄了對於個人權益遭受侵害時,司法所應負起的責任。」

因為在司法層面事不可為,未能得到救濟的受害者彼此互助,推動相關的立法活動。2010年8月,全國各地的空襲受害者組成了「全國空襲受害者聯絡協議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名受害人,參加了在東京都內召開的首次聚會(現在約有50個團體會員以及600名的個人會員)。

隔年,有志推動相關立法的國會議員組成了超黨派的聯盟,成員包括來自民主黨、共產黨、自民黨等各政黨的議員。透過聯盟的協議,提出了「空襲受害者等援護法」的草案。

主要內容為:死者家屬可得到一百萬補償金、不到十五歲而成為孤兒者可得到一百萬補償金、受傷或是罹病者,依其傷病程度可得到40~60萬的補償金。

據估計,補償人數最多可能達到65萬人, 預算高達6800億日圓。雖然金額龐大,但是相較於已經超過50兆日圓,對原軍人、軍眷的賠償總金額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此外,國家對於引揚者(譯註:指二戰結束後,從日本佔領地撤退回本土的各種非軍事人員)、核爆受害者以及沖繩戰的民間受害者,也做出了部分補償。更於2010年5月,以民主黨議員為主,成立了「西伯利亞特殊補償法」,法案的主要內容是針對曾被滯留在西伯利亞的受害者,提出1人自25萬到150萬日圓的補償金。雖然有補償金額過低等問題,但是就事實上而言,過去遭到長期拒絕的國家補償,如今得以實現,可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上述的補償,跟「在戰爭中都曾蒙受損失,大家都應該要忍耐」的戰爭損害忍受論可說是互相矛盾的。

在補償法案成立的情況下,其財源需由國家經費、也就是稅金來支出,如此一來則必得讓國民知道實際情形是「目前既有的補償尚不完全」,從而得到其支持。因此空襲的受害者們堅定地持續大力推動立法運動。杉山千佐子(97歲)在名古屋空襲時失去了左眼。她持續地透過向國會議員陳情、演講、寫書等方式訴求,希望能獲得補償。今年6月,她為了在立教大學(東京都豐島區)演講,即使坐著輪椅也堅持要從名古屋前來。對於遲遲未能立法成功的現狀,她呼籲「沒想到日本居然也會有這種事,實在令人嘆息。請各位支持我們!」
中山律師提出警告「就這樣放任忍受論通行無阻的話,將來一旦因為國家政策出現錯誤,導致大多數的國民受害時,即便沒有補償措施,也不過等閒視之耳。只不過七十年前,這樣的情況就曾發生過,並沒有離我們太遠。」


戰爭損害忍受論相關年表

1945年 美軍在日本各地進行無差別轟炸
46年 廢除戰時災害保護法,停止對民間戰爭受害者的補償
53年 再度開始發放戰敗後停止給付的軍人撫卹金
67年 制定 「對於引揚者的特別交付金之相關法律」
68年 關於「因戰爭引起的外地財產損失」的請求補償案,最高法院首次做出基於「戰爭損害忍受論」的判決
81年 原西伯利亞滯留者提出請求國家補償案
87年 最高法院在名古屋空襲案的審理中,依據忍受論做出判決
89年 東京地方法院以忍受論為由,判決滯留者敗訴(97年最高法院做出最後裁決,確定原告方敗訴)
2007年 東京大空襲與西伯利亞滯留者雙方的被害人提出告訴,請求國家補償。但都在1、2審敗訴。
10年 全國空襲受害者聯絡協議會成立
13年 最高法院判決兩求償案均敗訴


資料來源:
http://mainichi.jp/select/news/20130709ddm004070009000c.html
圖片來源:
https://fbcdn-sphotos-g-a.akamaihd.net/hphotos-ak-ash3/s240x240/1098413_3207415399534_698121432_n.jpg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庭展開關於「非婚生子女之遺產繼承權」辯論


針對民法中規定「父母結婚與否涉及小孩能繼承遺產的多寡」的法規,婚生與非婚生子女雙方在最高法院大法庭展開了辯論。

依據民法的規定,父母雙方在未結婚情況下所生的小孩,也就是所謂的「非婚生子女」至多只能分到婚生子女的一半。對於該法規,在東京與和歌山的案件中,非婚生子女的男性與女性以「該規定違反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憲法精神」為由提起控訴,於10日在最高法院大法庭中,雙方展開辯論。」

非婚生子女一方的律師陳述「父母結不結婚與其子女的意願無關,卻因此遭到差別對待,是很不恰當的。隨著事實婚(譯註:指雖未辦理結婚手續,但是具有實質婚姻性質的關係)的增加等等情形,關於家庭或結婚的價值觀逐漸改變,其規定的存在意義已然喪失。」此外,東京的非婚生男性在法庭上則表示「我在童年或結婚時都曾因此感到自卑不安。不應該再有此等差別待遇了。」

對此,反方律師則說「應尊重法律上對於婚姻的規定有其合理性。國民對於家庭或婚姻的意識,也不能說有很大的變化。此案無需重新審理」。 最高法院曾在18年前,也就是平成7年,在大法庭進行審理並做出「未違憲」的判決。但此次於大法庭再度進行辯論,或有可能重新審視上次的判決。一般認為,最高法院會在今秋作出判定。如果判決該法規違憲的話,將有可能修正自明治時代以來的民法規定。

◎上訴女性表示「 差別待遇絕對是不合理的」

來自和歌山的40歲世代、提出上訴的女性,從前曾與父母及姊姊共4人一起生活。她表示在小學時,自己的父母一直未遞交結婚證書,雖然知道父親有別的妻子和小孩,但小時候並未因此承受來自周遭的差別待遇。之後,父親只留下一張「 我的財產全交由你母親處理」的便條後,就在10多年前過世了。 但是,由於便條並非是正式的遺書,所以造成遺產繼承多寡的爭議。

在最高法院的辯論後,她表示「當我知道自己只有2分之1的繼承權時,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也只剩下一半。明明父母是自己無法選擇的,卻因此遭受到差別待遇,這絕對是不合理的事情。希望最高法院能藉此機會重新審視該法規。」另一方面,反方的婚生子女表示:「我們長期忍受精神上的痛苦生活著,法律的規定是我們的心靈支柱,我堅決反對認為非婚生子女也擁有平等繼承權的說法。」

◎因為家族多樣化,民法規定已不適用於現今的實際狀況

子女的財產繼承權會因為父母結婚與否而有所差別,是來自明治31年、至今115年前開始所施行的民法規定。根據當時的資料,該規定是以「儘管要重視法律上的婚姻,但沒結婚所生的小孩也被承認有一定的繼承權」的理由而制訂出來的。其後,要求重新審思該法規的聲浪不斷高漲,除了平成8年的法制審議會曾對要求修法的呼聲提出答辯外,3年前國家也整理出民法修正案。 但是由於出現「一旦修正該法規,會使得未婚生子的情況增加」或「可能會使結婚制度瓦解」等反對意見,使得修正案至今仍無法推行。另一方面,針對該法規,包含今年5月在內,聯合國的相關委員會曾多次呼籲,希望日本能修正法律,停止對非婚子生子女等各種情形的差別待遇。早稻田大學的家庭法專家、棚村政行教授表示:「由於在明治時代未能設想到多樣化發展的現代家庭,使得法規無法適用於現今的實際情況。以父母有無結婚這種與小孩意願無關的理由,而損及小孩繼承權,我想已經是不能容許的事了。」

◎因規定而產生的差別待遇
另一方面,針對最高法院的辯論, 為改善非婚生子女面臨的差別待遇問題所組成的「mnet・ 民法改正情報network」理事長坂本洋子表示: 「 因為法律對遺產繼承權有差別待遇,也會導致『非婚生子女在社會上遭受到差別待遇,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此一社會認知的產生。如果最高法院能判決該法規違憲,那應該對普及『 無論父母結婚與否,其小孩都是平等的』的意識有所幫助。」


新聞來源:
http://blog.sato501.com/?eid=1083151 
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30710/k10015940491000.html
照片來源:
http://www.ikuji-ganbar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