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逗留記第二回 反旺中運動與台灣社會


本篇節錄編譯「京都大學新聞」2012年12月開始連載企劃「台湾逗留記」的第二回(2012年12月16日出刊)。一個在台日本留學生的台灣觀察。

--

其實,走在台北街頭時,對於自己並不感覺身處「異境」這件事,自己都嚇了一跳。

台灣與日本列島一樣,是處於火山帶的島嶼,與堀田善衛在「我在印度所思考的事」(註一)書中所寫到的一樣,有著「與人共處著的自然」一般的既視感與親近感。

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則是高度的消費社會,其中包含堂堂獨霸一角的日本資本。每隔100公尺就有一間Seven Eleven商店、全家便利商店,而摩斯漢堡、薩利亞家庭餐廳、洋服的青山、Uniqlo遍佈熱鬧的街道,更不用提SOGO百貨公司、新光三越。

被炫目的霓虹燈所包覆的消費社會的光景,現在也由日本企業所主導,完全地包覆著台北街頭。當然,能把這種在日本就享受得到的「舒適感」也帶來到台灣,固然輕鬆,但是也讓人開始思忖特地來台灣的意義是什麼。就在此時,我在臉書上看到了台灣學生對「旺中集團」的抗議行動。

11月29日的早上,一如往常的雨天。即使在這樣惡劣的天候條件下,成為抗議場地的公平交易委員會前仍然聚滿了人潮,可能有超過千人的學生從台灣各地前來參與「反對媒體巨獸,再戰公平會!」抗議行動,並且擠滿了全線車道。

演講在成為肥皂箱的輕貨車上進行著。或許是各個大學的代表輪番上陣吧,只要有人提到大學名稱,台下就會響起掌聲。途中也有不少支持學生的學者、民進黨的立法委員來到現場。一起唱著某首似乎變成社會運動必唱曲的歌謠。

集會於這樣的節奏中持續了四個多小時,時間來到了下午一點半。學生們喊著「抗議!抗議!」邊示威邊步行至立法院門口。在這裡,學生們又播了一次電話給不願意接受請願書的執政黨國民黨,對話透過擴音器放送出來。雖然預定的會面被拒絕,學生們仍然將請願書折成紙飛機,投進立法院防衛重重的柵欄裡。

究竟什麼是旺中集團問題呢? 旺中集團是以台灣為據點的一個點心製造商。90初期開始進出中國市場,現今已成為販賣額有9成來自中國的一個高度依存中國市場的企業。

旺中集團近年持續併購台灣的全國性平面媒體,如中國時報、工商時報等等企業。在併購之後,報導的論調轉為「親中」、驅逐不願服從的記者、在自己旗下的電視節目與報紙上對批判併購的學者進行毀謗與中傷等等「非常容易看懂」的事態不斷上演。

旺中集團在去年公開表示買下中嘉網路時,公平交易委員會便曾對於旺中集團的媒體寡占表示疑慮。經過一年的審查,定出了「新聞電視頻道的資本必須分離」的併購的條件。而不滿併購條件的旺中集團,又於10月宣佈將出資參與香港的壹傳媒台灣部門的併購計劃。如果這個並購案成功,媒體市場中的半數將由旺中此單一的資本全權掌控。

對此併購案所將威脅的言論自由抱持著危機感的學生們結成了「我是學生,我反旺中,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從去年的7 月開始從事運動,並且號召了今天的抗議行動。

雖然因為無法瞭解演講內容,而讓我對於自己的語學基礎不佳而感到痛心不已,但我仍然被會場熱絡的氣氛吸引並駐足許久。這種社會運動中的參加者有一大半都是青年學生的狀況,在日本可說是完全沒有碰過, 因此是個非常新鮮的體驗。當然台灣的學生並不是全部都如此,大部分的人還是抱持著事不關己的想法,真正參與行動的當然僅是「一小部分的人」,但仍可以感覺到這些「部分人」的質與量與日本的不同。

然而,像我這樣的一個「外人」,很難準確得評價這個反旺中運動的性質。因為,反對龐大資本進行媒體獨佔、以及反對「親中派」在媒體界的影響力增強這兩件事,雖然在這件事上顯得重合,卻不能被完全視為一體。或許聽起來顯得像陰謀論,但是對於中國將透過在中國進出的企業以及其傘下的媒體「操弄」台灣輿論的這種恐懼,確實存在於部分的反對者心中。當天的抗議行動中,持「反中(共)」標語的參加者,或者持台灣獨立派的綠色宣傳板的人數雖然不多,但也確實存在。而後我也聽說,在集會時大家所合唱的「自由花」(註二)也是與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相關的歌謠。

在經濟方面的交流與連結到達以往未曾有過的緊密度的現在,「兩岸關係」這個冷戰架構的產物仍然貫穿了整個台灣社會。但是乍看之下華麗炫目的消費社會背後,對於體制的重新提問至今仍舊是迫切的問題。而「資本」,正是把這個兩岸關係轉變成為以「社會主義」為國政方針的一方有利的強大力量,其深刻的程度絕非玩笑。

根據這樣的情況,就我個人的觀察,現在的日本即使出現憲法第九條(註三)被排除、基本的人權被否定等等「對市民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動向,如台灣規模般的抗議行動會不會出現呢?自己又該夠如何面對?對於用犧牲台灣、韓國、沖繩等「前線」換來安逸生活的日本來說,戰後的「和平」的本質又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引人反思。

最後,必須再度釐清的是,「反中」概念不見得會直接與台灣獨立有所連結。這與以往國民黨所揭櫫的反攻大陸、奪回政權等等主張之中,「反對中國共產黨政權」以及自身代表「中國」的自我認同是完全不相同的東西。但是在兩岸關係漸趨穩定的情況之下,反對中共,與「台灣」是與「中國」異質的此種認同的言說,(恐怕台灣社會自己也還沒有釐清得很清楚)或許是併存於台灣社會的。這是台灣社會之所以如此複雜的原因之一。


註釋
(一)日本的戰後派小說家,代表作有《廣場的孤獨》(1951)、《方丈記私記》(1971)。
(二)悼念六四事件的香港民運歌曲。
(三)基於日本戰後日本憲法前言所提及之三大原則之一的「和平主義」所構成的條文,主要由第一項內容「放棄戰爭」、第二項的前段「戰力不保持」及後項「交戰權之否認」所構成。是日本現今的憲法被稱為「和平憲法」的重要理由。


※「京都大學新聞」係1925年以「京都帝國大學新聞」為名而誕生的學生新聞。不分校內外受到在學學生、畢業生、教職員與市民的喜愛。現在每個月發行兩回(1號與16號),發行10,000份。是校內唯一進行新聞報導工作的媒體。京都大學新聞社是以學生為主體來營運管理的團體,獨立於大學與校內團體進行新聞活動。詳見網站:http://www.kyoto-up.org/



新聞來源
http://www.kyoto-up.org/archives/1718
圖片來源
http://news.cts.com.tw/udn/politics/201208/20120801106198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