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日本的華光社區事件:大阪府強制要求二十名的「引揚者」於今年內從「引揚者住宅」退居


台灣近來在華光社區等非列管眷村強制拆遷的問題浮現後,社會開始了有關這些具有特殊歷史脈絡社區的居住正義討論,日本社會類似的問題,事實上也處於現在進行式,引揚者住宅的強制拆遷,近來也成為日本社會運動的焦點。「引揚者」為日文,意指二戰結束後,從舊殖民地或各統治地區撤回日本本土的非軍事人員。

戰後,為了安置從滿洲(意指中國東北地區,日本統治期間稱為滿洲)與西伯利亞戰俘營歸國、無家可歸的日本平民,在全國各地興建了「引揚者住宅」。在大阪府貝塚市的公設住宅,是目前近畿地區僅存的一處引揚者住宅。棲身於此的居民為二十人,平均年齡七十四歲。即便是對這些老人家,大阪府方仍舊發出強制在今年內退居的通知。對此,居民們哀訴「想在這裡度過餘生」。

「東貝塚引揚者住宅」距離JR阪和線的東貝塚站約一公里,位於遠離住宅區的小山丘上。戰後不久的1951年,大阪府在此蓋了50戶的平房式公設住宅。其後的數十年間,陸續拆除了已無人居的空屋,目前剩下十四戶人家。

在此生活的引揚者與其家族共計20人,其中女性占了14人,大多是引揚者的妻子,年齡約在80歲左右,年紀最大的是99歲,靠著助行器跟拐杖生活。在3坪跟1.5坪大小的空間裡,分別設置了廚房、浴室與廁所,房租為每個月360日圓,他們就在此生活了六十年。紅褐色的木板牆壁上隨處可見修補的痕跡,快要頹圮的鐵皮屋頂,就用棍子先撐住。

去年12月,大阪府送出了「引揚者住宅廢止說明會」通知書,以「房屋明顯老化,恐有崩塌之虞」為由,要求居民在一年之內退居。至今為止,大阪府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要求居民們退居,但本次是首度明確提出期限。府方表示,因為311大地震發生之後,確保居民的安全乃為當務之急。

對此,村崎節子女士(81歲)大聲疾呼「請讓我平靜地度過餘生吧!」村崎女士在鹿兒島出生,曾經與祖母、雙親、姊姊與弟弟在滿洲的大學宿舍一起生活。戰後回到日本,為了從事紡織業而移居到此地。今年府方員工來訪,說明關於退居事宜之後,村崎女士因為太過震驚而昏倒,被住在兩戶之外的蜂谷梅子女士(88歲)發現,立刻叫了救護車。蜂谷女士表示:「我們一路走來,相互扶持著過活,要是分開,實在很難受。」蜂谷女士在山形縣出生,剛開始住在這裡的時候,住宅是處於無水無電的狀態。蜂谷女士只能用手電筒探路,背著孩子到附近的水池去洗尿布。遇到颱風來襲的夜晚,就用毛巾墊著窗戶,防止玻璃破裂。

蜂谷女士常聽自己的丈夫敏雄說起從滿洲撤退回來之前的遭遇。敏雄曾經在寒冬中光著上半身,被綁在樹上用槍枝加以毆打,他傷痕累累的身體說明了所有的悲慘遭遇。1978年,就在兩人齊心合力將孩子養大,也還清債務的時候,68歲的敏雄因病去世。到了現在,住宅裡的居民還是喜歡聚在一起唱唱軍歌。蜂谷女士說:「很奇怪,一唱起歌,就能振奮自己的精神。」

年紀最長的林橘之露(譯註:原文為日文平假名,橘之露僅為音譯)女士(99歲)在幾年前曾經搬到長女家,但是老人癡呆症隨之惡化。因為本人表示「想回來跟大家一起住」,半年後又搬回引揚者住宅,現在反而食慾旺盛,每天也能自己看報紙,最喜歡跟大家一起在水井旁「開會」討論事情。明年的2月就是林女士的100歲生日,她決定「要在這裡慶生」。

大阪府到今年2月為止,一共召開了4次的說明會,表示會提供居民補償金以及其他府營住宅作為替代方案。雖然府方預定明年度要拆除引揚者住宅,但尚未決定後續要如何利用該地。大阪府社会援護課的負責人表示:「因為引揚者住宅是作為戰後的應急措施而建立的,其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而且我們不知道何時還會再發生天災,確保居民的安全也是必要之務。另一方面,引揚者住宅的租金過低,也很難得到府民的認同。」

住宅居民們於今年一月向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提出訴願書,除了住院中的一位居民外全體署名,請求延長居住的期限。訴願書中表示「我們年事已高,如要遷居他處,無論精神上或肉體上都難以承受,也不願承擔較高的房租」,但是四月時仍舊寄來了以府知事名義發出的住宅解約信函。居民們深感必須自力救濟,於本月17日租借小型巴士前往大阪府陳情。


戰後曾接近八萬戶 近畿唯一現存

根據勞動厚生省表示,戰後從滿洲等地約有600萬以上的引揚者歸國。中央政府跟各地方自治體在1946~54年間,利用舊軍營等設施,在全國各地蓋了約7萬9千戶的引揚者住宅,但無法確定現存的住宅有多少。大阪府在1946~53年間於44處不同地點,設立了1935戶的引揚者住宅。隨著99年八尾市住宅廢止,東貝塚市住宅成為近畿地區唯一現存的引揚者住宅。京都府內,原本在京都市左京區尚有3戶。去年8月,其中一戶的男性引揚者去世,京都府方藉機要求另外兩戶居民退居,於去年底廢止了府內最後的引揚者住宅。

東京都內,在神奈川縣相模原市內尚有兩戶,引揚者及其家族目前正在該處生活。東京都在1954年創設了85戶的引揚者住宅,近年來多以向居民收購或是鼓勵遷居的方式收回。負責人表示「因為無法強制驅離居民,以收購為原則持續交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