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從「一家團圓」到「支解」—改變家族形態的電視的歷史


◎既增強羈絆、又破壞聯結的「魔法寶盒」

 電視正式普及於家庭迄今約莫半世紀,長久以來固守於客廳一隅,是凝聚一家人(団欒,だんらん)的中心。回顧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的歷史,也可藉此一窺日本文化史中的家族變遷。電視究竟是扮演了加深家庭成員之間羈絆、抑或是破壞的角色呢。

◎核心家庭的「平凡」

 創作電視連續劇「岸邊的相簿」、「大小不一的蘋果們」(ふぞろいの林檎たち)的劇作家山田太一(79歲)這樣回想:「電視出現以前,全家是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吃飯。但是因為以前家教嚴格的家庭比較多,吃飯時大多是一片沉默。隨著電視的普及,邊看電視節目邊談笑吃飯的『一家團圓』的印象才開始廣泛流傳。」昭和四十年代開始製作連續劇的山田太一,即是透過電視、熱心追求「家族」真實模樣的作家中的一人。

 由於昭和34年(1959年)皇太子明仁親王(現今平成天皇)成婚、39年(1964年)東京奧運的契機,電視迅速普及於民間。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針對「電視是否促使家族的凝聚」此一疑問的調查顯示,比起1969年(昭和44年),1975年(昭和50年)的肯定答案達到59%,上升了11%。甚至節目種類也出現了家庭連續劇,接著是美國連續劇「爸爸什麼都知道」(註釋1)等,昭和四十年代的「元氣媽媽(肝っ玉かあさん)」與「謝謝」等劇獲得熱烈回響。日本亦逐漸定型化,誕生許多描寫大家族積極進取、諸如「時間唷(時間ですよ)」與「寺内貫太郎一家」等人氣作品,家庭連續劇的全盛期的時代背景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營建市郊的新興住宅區等、同時也是核心家庭增加的時期。

 此時,山田的「各自的秋天」(それぞれの秋,1973年,昭和48年,)與「岸邊的相簿」(岸辺のアルバム,1981年,昭和52年,),描摹了以往未見於家庭連續劇的晦暗家族形象,特別是「岸邊的相簿」描述了妻子外遇與孩子的問題,一個原先平凡的小康家庭逐漸走向崩毀的過程,在溫馨家庭劇的潮流裡獨樹一幟。家園被隨著河川的濁流一起流逝的「恐怖感」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性的影像,迄今仍為話題作品。「居住在郊區的新興住宅區,以溫暖家庭為目標的理想,潛藏著某種孤獨感。父親出外工作,母親負起子女教養的責任──我希望可以動搖這種當時核心家庭的所謂的『平凡』」。山田這樣回想著,而這樣的作品也成為對未來的預言。

◎舞台背景的「支解」

 作家筒井康隆在1975年(昭和50年)的小說「家族八景」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說實話到今天為止,凝聚家族的並非叡子的閒聊。(中略)。而是因為一種有如背景音樂(back ground music)的電視雜音所支撐的」。隨著電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不知何時,電視也開始演出一家團聚的劇情,有著縮短家族成員彼此距離的舞台布景的作用。

 歷經了只有一台電視而家人彼此想看的節目各有不同的「遙控器爭奪」時期, 1975年(昭和50年)之後,擁有一台以上的電視的家庭不斷增加。原本將家族全員聚集於客廳的電視,由於被設置於各個房間,很諷刺地成為拆散一家團圓的角色。NHK文研的世論調査部副部長中野佐知子分析:「隨著個人視聽的普遍,觀眾並非與自身家庭一同產生共鳴,而是在電視中找到凝聚感,並樂在其中」。錄影機的出現、網路功能的追加,也都促使電視的「個人化」現象產生。藉由虛構小說探索「家族」的山田表示:「電視若促使家庭凝聚,使其孤獨的可能也可說是電視」、「正因為這個時代的家族樣態複雜多端,更應探尋孤獨為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影響。電視連續劇所能描繪的主題範圍毋寧更加龐大。」

◎「一億總白痴化」的未來

 即使出現了指責疏離電視(テレビ離れ)的聲浪,當下諸如「小海(あまちゃん)」與「半澤直樹」等極富魅力的連續劇依然獲得廣大支持一事,便是電視仍有其觀眾的最佳例證。不過,以網路為首的媒體多樣化現象,不可否認地也招致了電視的相對影響力的降低。在NHK文研的調查中,對電視所產生的「興趣變少了」的回答,從1967年(昭和42年)自2012年(平成24年)為止上升了四倍之多。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將對電視為人們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以「一億總白痴化」來表現。1956年(昭和31年),日本電視台的「什麼都來一起秀吧(何でもやりまショー)」節目,出現了這樣的企畫──學生棒球賽中,在早稻田大學的支援席位中揮舞慶應義塾大學的旗幟,綜藝節目(variety)以此為契機開始發展。大宅的三女、同時也是評論家的大宅映子(72歲)表示父親在家中並未禁止觀看電視,但是只要連續劇出現類似「可以賣女兒」的場面時,他會以嚴厲口吻命令家人換台。

 大宅映子認為,「為了吸引觀眾,電視節目漸次以追求刺激為目的。父親提出的『一億總白痴化』一語,其實是警告人們不可過度依賴具有強大影響力的電視。我自己在教育子女時,亦深感不可任孩子自行觀賞電視,家人陪同有其必要性。」媒體所帶來的刺激感由於晚近網路的興起而更加強化。探討如何面對這個連結家庭與社會的魔法寶盒一事,同時也是尋求家庭樣貌的改善吧。


註釋1:(パパは何でも知っている,原名:FatherKnows Best。自1958年8月3日起,於日本電視台播放至1964年3月29日)


【用語解說】

「テレビ離れ(テレビばなれ)」
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文研)的電視六十年的調查,對電視「比以前變得更沒有興趣了」的回答在平成24年達到48%,是昭和42年數字的四倍。另外,在NHK文研的平成22年的國民生活時間調查中,平常幾乎不看電視的人在平成7年到22年的15年裡,從8%增加為11%。收看五個小時以上的長期觀眾也從19%增加為23%,看電視與不看電視呈現兩極化的狀況。收看時間的長短則有年長者較長、年輕者較短的傾向。

「一億総白痴化(いちおくそうはくちか)」
社會評論家大宅壯一創造的流行語,意為「電視媒體的品質低劣。成日光看電視則人的想像力與思考力也會因之下降。」


資料來源:http://www.sankeibiz.jp/econome/news/131005/ecc1310050703000-n1.htm
圖片來源:http://blogs.yahoo.co.jp/saipan_is_number1/6187555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